正文 從政(2)(3 / 3)

評點

同治九年夏,天津城爆發大教案,正在休病假的直督曾氏,不顧自身的重病,決計奉旨赴天津處理此事。臨行時,給兩個兒子留下一封類似遺書的信件。其中便有上麵的這幾句話。其“効命疆場”的話,可參見黎庶昌編的曾氏年譜“鹹豐三年”一節:曾氏“又以書遍致各府州縣、士紳……其書中有‘不要錢,不怕死’二語,公所自矢者,一時稱誦之”。

盛氣與自是

見羅、瞿、江三縣令,因語言不合理,餘怒斥之甚厲,頗失為人上者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之義。

九弟信言古稱君有諍臣,今兄有諍弟。餘近以居位太高,虛名太大,不得聞規諫之言為慮。若九弟果能隨事規諫,又得一二嚴憚之友,時以正言相勸勖,內有直弟,外有畏友,庶幾其免於大戾乎!居高位者,何人不敗於自是?何人不敗於惡聞正言哉?

譯文

見羅姓、瞿姓、江姓三位縣令,因為説話不合道理,我憤怒斥責他們,態度很嚴厲,頗為有失處於上位者,應該安泰而不驕肆、威嚴而不猛烈之本義。

九弟信中講,古人説君有諍臣,現在兄有諍弟。我近來所居的官位太高,虛名太大,以聽不到規諫之言而憂慮。若是九弟果然能遇事規諫,又能得到一二個令我敬畏的朋友,時時以正言激勵,內有直言的弟弟,外有令我敬畏的朋友,或許可以免去大過失!居高位者,何人不因自以為是而失敗?何人不因討厭聽正直的話而失敗?

評點

鹹豐十年四月,朝廷任命曾氏署理兩江總督,很快又令他正式擔任江督之職,並帶兵火速救援蘇南。這是曾氏帶兵七八年來所日夜渴望的地方實職,但在不知不覺間,因為實職實權的到來又增加了曾氏的盛氣淩人與自大自是之感。這兩段寫於鹹豐十年九月及十一月的日記,便是他對自己這種所暗中滋生的情緒的反思,並因此總結出“自是”、“惡聞正言”是居高位者失敗的主要原因。

修建富厚堂用錢七千串

聞家中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錢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費如此,深為駭嘆。餘生平以起屋買田,為仕宦之惡習,誓不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顏見人?平日所説之話,全不踐言,可羞孰甚!

譯文

聽説家中修整富厚堂房屋,用錢共七千串之多,不知為何有這樣大的花費,深為此事恐懼嘆息。我平生將起屋買田視為官場的惡習,發誓不為,不料家裏竟奢侈靡費如此,何顏麵見人?平時所説的話,完全不實行,還有比這更羞愧的嗎?

評點

同治五年,歐陽夫人率子女離開南京回湘鄉。這年冬天,在家建成新居,名曰富厚堂。這座建築規模宏大,至今大致保存完好。現在所説的曾氏故居,就是富厚堂,但實際上,曾氏本人從未在此住過。曾氏一向節儉,花這麼多的錢起屋,是與他的作風相違背的。過幾天曾氏給兒子寫了封信,信上説:“富圫修理舊屋,何以花錢至七千串之多?即新造一屋,亦不應費錢許多。餘生平以大官之家買田起屋為可愧之事,不料我家竟爾行之。澄叔諸事皆能體我之心,獨用財太奢與我意大不相合。凡居官不可有清名,若名清而實不清,尤為造物所怒。我家欠澄叔一千餘金,將來餘必寄還,而目下實不能遽還。”可知富厚堂的修建,在家主事的老四起了很大的作用,並且還借給大哥家一千多兩銀子,當然,歐陽夫人和紀澤、紀鴻兄弟一定是熱心操辦者。由此可知,即便是曾氏這樣的表率,要做到“刑於寡妻,以至於兄弟”,也是很難的。

愧悔八兩銀子打造銀壺

李翥漢言照李希帥之樣打銀壺一把,為燉人參燕窩之用,費銀八兩有奇,深為愧悔。今小民皆食草根,官員亦多窮困,而吾居高位驕奢若此,且盜廉儉之虛名,慚愧何地!以後當於此等處痛下針砭。

譯文

李翥漢説按照李希庵的樣子打造銀壺一把,作為燉人參燕窩之用,花費銀子八兩多,深為慚愧悔恨。眼下小老百姓都吃草根,官員也多窮困,而我身居高位驕奢如此,而且偷得廉潔節儉的虛名,慚愧何極!以後應當在這些地方痛加檢討。

評點

歷史上處曾氏權位的人,家中食用器皿全是金銀的也不少,但曾氏卻由八兩銀子打造銀壺一事,想到食草根的小民,並因此而深為愧悔,的確難能可貴。

宰相妨功者多

陳湯斬郅支單於之首,匡衡抑其功,僅得封關內侯;郝靈荃得突厥默啜之首,宋璟抑其功,僅得授郎將。其後湯以非罪而流,靈荃以慟哭而死。宰相妨功,病能人之得伸於其誌者多矣。

譯文

陳湯斬郅支單於的腦袋,匡衡壓抑他的功勞,僅得到關內侯的封爵;郝靈荃獲得突厥默啜的首級,宋璟壓抑他的功勞,僅得郎將的授與。之後陳湯以無罪而流放,郝靈荃以慟哭而死。宰相妨礙別人的功勞,害怕能幹人伸展他的誌向,這種事例很多。

評點

宰相乃人臣之極,他的職責為調和陰陽,用現代語言表述即為協調、平衡、整合國家大計。這種職能意味不必自己親身建立多大的功業,而在於綜合別人的功勞,於是宰相之選首在賢德。胸懷寬廣,不忌賢妒能,便是賢德的重要內容。曾氏晚年官拜武英殿大學士,也就是宰相了。這段讀史劄記,顯然意在以匡衡、宋璟為戒。

功高震主

唐宣宗之立,不能平於李德裕至毛髮為之灑淅,此與霍光驂乘而宣帝芒刺在背者何以異?功高震主,或不無自伐之容,“公孫碩膚,赤舃幾幾”。此周公所以為大聖也。

譯文

唐宣宗繼位時,因李德裕權勢煊赫心中不平以至於毛髮寒栗,這與因霍光陪同而使得漢宣帝有芒刺在背之感有什麼不同?功高震主,免不了有自我矜耀的表現,如同《詩經》中所説的“公孫壯健威武,腳上赤鞋高高翹起”。這就是周公之所以為大聖人的原因。

評點

功高震主,後果不妙。這一中國歷史上常見的現象,翰林出身的曾氏是牢牢記在心中的,尤其在金陵打下後,他處處防患此一現象在他身上重演。曾氏為此給中國史冊提供了一份成功避免功高震主現象再次出現的範例。

人才以陶冶而成

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甚高,動謂無人可用。

譯文

人才靠培養而成,不可以眼界很高,動不動就説沒有人可以用。

評點

這是曾氏人才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即領導者要主動培養人才,他曾經説過“山不能為大匠別生奇木,天亦不能為賢主更生異人”,而在於主事者去發現去培養。

一省風氣依乎數人

治世之道,專以致賢養民為本。其風氣之正與否,則絲毫皆推本於一己之身與心,一舉一動,一語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風氣。故為人上者專重修身,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廣也。

一省風氣,依乎督、撫、司、道及首府數人,此外官紳,皆隨風俗為轉移者也。周弢甫將赴上海催餉,稟辭暢談。餘勉之以維持風教,勿自菲薄,引顧亭林《日知録》“匹夫之賤與有責焉”一節以勖之。

譯文

治理社會的辦法,一心以致賢養民為本。它的風氣正還是不正,則點點滴滴都在於一己的身與心,一舉一動,一句話一次沉默,別人皆受影響,以形成風氣,故而處於眾人之上者一心一意注重修身,以使得屬下學習成效快而且廣。

一個省的風氣,依賴於總督、巡撫、兩司、道員及首府幾個人,此外的官吏紳士,都隨風俗而轉移。周弢甫將到上海催餉,前來辭行,彼此暢談。我勉勵他維持風俗教化,不要妄自菲薄,引顧炎武《日知録》中的“匹夫雖賤也有責任”一節來鼓勵他。

評點

古話説“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在位者尤其是在高位者,不僅有決策和指導的作用,更有引導人心的作用。多數人心之所向,即為一時之風俗,所以處高位者賢德最為重要。

督撫之道與師道無異

為督撫之道,即與師道無異。其訓飭屬員殷殷之意,即與人為善之意,孔子所謂誨人不倦也;其廣谘忠益,以身作則,即取人為善之意,孔子所謂為之不厭也。為將帥者之於偏裨亦如此,為父兄者之於子弟亦如此,為帝王者之於臣工亦如此,此皆以君道兼師道,故曰“作之君,作之師”,又曰“民生於三,事之如一”,皆此義爾。

譯文

做督撫與做教師,這中間的道理沒有不同。他訓飭下屬的殷切之情,即是與人為善之意,也就是孔子所説的誨人不倦;他廣泛諮詢有益的忠告,以身作則,即是取人為善之意,也就是孔子所説的為之不厭。做將帥的對偏裨也是這樣,做父兄的對於子弟也是這樣,做帝王的對臣子也是這樣。這都是以為君之道而兼為師之道,故而説“作為君王,作為教師”,又説“民眾對於君、親、師,服事的心態是一樣的”,都是説的這個意思。

評點

督撫與教師,有相同處,有不相同處。相同處即曾氏這段話中所説的,不同處是督撫握有大權,他可以使屬下得到榮耀和俸祿,做教師的沒有這個權,但做教師的通常對弟子有情義,而這一點做督撫的沒有。曾氏之所以要將督撫與教師連在一起,即希望督撫也能像教師一樣對屬下有情義。曾氏自己做到了。人們稱讚他對部屬“有師弟督課之風,有父兄期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