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的方法
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並重。得人不外四事,曰廣收、慎用、勤教、嚴繩;治事不外四端,曰經分、綸合、詳思、約守。操斯八術以往,其無所失矣。
近日公事不甚認真,人客頗多,誌趣較前散漫。大約吏事、軍事、餉事、文事,每日須以精心果力,獨造幽奧,直湊單微,以求進境。一日無進境,則日日漸退矣。以後每日留心吏事,須從勤見僚屬、多問外事下手;留心軍事,須從教訓將領、屢閲操練下手;留心餉事,須從慎擇卡員、比較入數下手;留心文事,須從恬吟聲調、廣徵古訓下手。每日午前於吏事、軍事加意,午後於餉事加意,燈後於文事加意。以一縷精心,用於幽微之境,縱不日進,或可免於退乎!
每日應辦之事,積擱甚多。當於清早,單開本日應了之件,日內了之,如農家早起分派本日之事,無本日不了者,庶積壓較少。
譯文
處理政事的法則,是得人與治事二者並重。得人不外乎四件事,即廣泛收受、謹慎使用、勤加教誨、嚴格管理;治事不外乎四點,即分析、綜合、詳細思考、簡約把守。掌握這八種方法去處理政事,則不會有失手的。
近日裏對公事不很認真,人客較多,誌趣比以前散漫。大約吏事、軍事、餉事、文事,每天必須以精心強力去獨自走進幽深,直奔細微之處,以求得進一步的境地。一日沒有進步,則一天天地漸漸退步了。以後每天留心吏事,必須從勤於接見僚屬、多詢外間事情下手;留心軍事,必須從教訓將領、多次檢閲操練下手;留心餉事,必須從謹慎選擇釐卡辦事人員、比較進款下手;留心文事,必須從長吟聲調、廣泛徵考古訓下手。每天午前在吏事、軍事上多加注意,午後在餉事上多加注意,上燈後在文事上多加注意,以一股子精心用在深入細緻之處,即便不每天進步,或許可以免於退步吧!
每天應辦的事積壓很多,應當在一清早開出清單來,寫明今天應了結的事,則本日內了結,好像農家早上起來分派當天的事情一樣,沒有當天不了結的,這樣或許積壓較少。
評點
這三段日記説的是辦事。曾氏每天麵對的公務自然多得很,他怎麼來處置呢?這裏告訴我們:一要找出本職工作的最主要事情是什麼,辦這些事情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什麼。二是辦好事情的實處應落在哪裏。三要製定每天的工作指標。
保舉太濫
國家以生殺予奪之權授之督撫將帥,猶東家以銀錢貨物授之店中眾夥。若保舉太濫,視名器不甚愛惜,猶之賤售浪費,視東家之貨財不甚愛惜也。介之推曰:“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餘則略改之曰:“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假國家之名器,以市一己之私恩乎!”餘忝居高位,惟此事不能力挽頽風,深為慚愧。
譯文
國家將生殺予奪的權力交給督撫將帥,好比東家將銀錢財物交給店中的眾夥計。若是保舉太濫,不愛惜名器,好比賤賣浪費,對東家的財物不很愛惜。介之推説:“偷別人的財物,都稱之為盜竊,何況貪天之功據為己有呢!”我則略微改動,説:“偷別人的財物,都稱之為盜竊,何況借國家的名器,來換取別人對你一人的感激呢!”我忝居高位,惟有此事不能力挽頽風,深引為慚愧。
評點
湘軍軍營的保舉之風,曾泛濫到令人難以相信的地步。每打一仗,保舉單內的人名多達數百,連從未進過軍營的人也在保舉之列,甚至剛生下來的小孩名字也造進去了。之所以如此,原因雖多種多樣,但為了私利而敗壞國家法規這一點是相同的,其結果是造成晚清吏治的腐敗透頂。曾氏一人也無法扭轉這股風氣,作為湘軍統帥,他祇有慚愧而已。
不輕於興作
古聖王製作之事,無論大小精粗,大抵皆本於平爭、因勢、善習、從俗、便民、救敝,非此六者,則不輕於製作也。吾曩者誌事,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以不與、不遑、不稱三者為法,若再深求六者之旨,而不輕於有所興作,則咎戾鮮矣。
譯文
古代聖明君王關於製作方麵的事無論大小精粗,大致都本著平爭、因勢、善習、從俗、便民、救敝六個原則,不屬於這六點,則不輕於製作。我過去的想法是以老莊之道為體,以大禹墨子的行為為用,以不佔有、不安逸、自認不稱職為準則,若是再深為探求這六點的要旨而不輕於興作,則獲咎就少了。
評點
曾氏一生崇尚儉樸,拒絶奢華。家中興建房屋耗錢七千串,他深為恐駭。身處兩江總督衙門,他偶至西花園觀玩,便“深愧居處太崇,享用太過”(同治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記)。這段日記所説的“不輕於興作”,出於他一貫的作風。
忍耐
耐乎!不為大府所器重,則耐冷為要;薪米或時迫窘,則耐苦為要;聽鼓不勝其煩,酬應不勝其擾,則耐勞為要;與我輩者,或以聲氣得利,在我後者,或以幹請得榮,則耐閒為要。安分竭力,泊然如一無所求者,不過二年,則必為上官僚友所欽屬矣。此二年中,悉力講求捕盜之法,催科之方,此兩事為江南尤急之務。一旦蒞任,則措之裕如。人見其耐也如此,又見其有為如彼,雖欲不彪炳,其可得乎?
譯文
忍耐吧!不為上司所器重,則以忍耐冷寂為要務;銀錢上可能有時窘迫,則以忍耐清苦為要務;公事不勝其煩,應酬不勝其擾,則以忍耐勞累為要務;同輩的或許有以名聲得利益,後進的或許有以巴結而得榮耀,則以忍耐閒散為要務。安於分內所得竭盡全力去做事,淡泊得好像一無所求的人,不過兩年,則必定會被上司和同事所欽佩。這兩年中,努力去講求抓捕盜賊、催收錢糧的方法,這兩件事在江南尤為急務。一旦到任視事,則會處置自如。別人見到這個人在忍耐上能那樣,在辦事上又能這樣,即便不想有好名聲,可能嗎?
評點
忍耐是什麼?忍耐即接受自己所不願意接受者。為什麼要忍耐?因為忍耐可以給人帶來好處。有些職業特別需要忍耐,而忍耐之後又能給人帶來特別大的好處,做官便是一例,故而許多做官者或本身就具備或磨煉後再具備這種本事。有許多人天生沒有這種本事,故而無論如何不進官場,王冕是個典型;也有許多人再怎麼磨煉也煉不出這種本事,於是半途辭官,陶淵明是個典型。王冕、陶淵明被抬得很高,説他們人品高潔,其實,或許不是人品的問題,而是他們性格的問題,即他們性格上缺乏忍耐這一點。
這段話與上麵所抄的那段話,都出自道光二十六年給黃廷讚的信。
璞玉之渾含
外吏之難,蓋十倍於京輦。大約佩韋多休,佩弦多咎,而閣下尤為要務。語曰“察見淵中魚者不祥”,願閣下為璞玉之渾含,不為水晶之光明,則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已。
譯文
在地方上做官,其困難十倍於京官。大約是性子慢則事不成,性子急則多差錯,而您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古話説“把深水中的魚看得很清楚則招致不祥”,願您做渾含的璞玉,不做剔透的水晶,如此則可以自我保全而不會有過失。
評點
曾氏認為君子所應具有的美德有八種,其一為渾,即渾含,也就是説有時需要模糊一點,不必時時事事都精明剔透。聰明固然好,但有時聰明反被聰明累。水晶固然耀眼,但過於耀眼者則易於遭損害,反不如藏在石頭中的美玉能自愛自保。
持其大端
國家政體,當持其大端,不宜區區頻施周罔,遮人於過。即清釐籍貫一事,亦謂宜崇寬大,未可操之太切,使人欲歸不得,欲留不許,進退獲尤,非盛朝宏採庶士之誼。
譯文
國家的體製應當注重掌握大計,不宜在小處頻繁設置網羅,逮住別人的過失。即就清理籍貫一事而言,也應該推崇寬大的政策,不可操之太切,使人歸留都不得許可,進退都獲咎,這不是興旺王朝對待普通士人的做法。
評點
治理國家,當持大端,當取寬大,不宜過於苛嚴。這是由歷史證明的經驗。法家之所以不能長久,其失便在於“頻施周罔”。
不收分外銀錢
國藩近況本窘迫,然際此歲年,即更得江浙試學差,尚忍於廉俸之外絲毫有所取耶?外顧斯民,內顧身累,雖同一無可奈何,然當此之時,區區身家之困窮,奚足言哉?況困窮尚未甚耶!
譯文
我近來的經濟狀況是窘迫,但處在這樣的年月,即便再得一次江浙一帶的鄉試主考或學政之差,還能夠忍心於養廉費與俸祿之外收取絲毫銀錢嗎?外看看百姓,內看看自家,雖然都無可奈何,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區區一家的窮困又算得什麼?何況窮困還不至於很厲害。
評點
翰林時期的曾氏,收入來源不多,家境並不寬餘,這是因為翰林院清閒無實權,翰林的額外收入主要靠外放主考或學差,憑此差事可以收取廉俸之外的銀錢。曾氏認為,當此國困民窮的時期,若自己即便放差江浙富裕之地,也不應收分外之銀錢。
三大患
國藩嚐私慮以為天下有三大患,一曰人才,二曰財用,三曰兵力。
譯文
我曾私下考慮到天下有三大憂患,一為人才,一為財用,一為兵力。
評點
曾氏的私下憂慮,後來公開地向鹹豐皇帝陳述。道光三十年三月,他在《應詔陳言疏》中説:“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又説:“將來一有艱巨,國家必有乏才之患。”鹹豐元年三月,他在《議汰名疏》中説:“臣竊維天下之大患,蓋有兩端:一曰國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國用即財用,故而他接下來説:“至於財用之不足,內外臣工,人人憂慮。”不久的事實便充分證明曾氏指出的這三點,正是當時最為要緊的三大弊端。
捐去陋偽
簪紱之榮,驕人之態,雖在不肖,猶能滌此腥穢。足下乃以銜版見投,毋乃細人視我而鄙為不足深語,今亦不復相璧。但求捐此陋偽,而時以德言箴我,幸甚無量!
譯文
仗著高官的榮耀,露出驕人的態度,即便是我這樣的不肖者也能洗去這種惡習。你將我的信件再裝好寄回,豈不是以小人看待我,鄙視我不足以與你深談嗎?我現在也不把你的信退還,請去掉這種醜陋的虛偽,而時常以道德良言規勸我,那將是太好的事了。
評點
清代的習俗,對於達官貴人的來信要退回,意味我不敢收受你的信件。曾氏視此為“陋偽”,勸友人今後再不要這樣做。
亂世須用重典
方今之務,莫急於剿辦土匪一節。會匪、邪教、盜賊、痞棍數者,在在多有,或嘯聚山穀,糾結黨羽,地方官明明知之而不敢嚴辦者,其故何哉?蓋搜其巢穴,有拒捕之患;畏其夥黨,有報復之懼;上憲勘轉,有文書之煩;解犯往來,有需索之費。以此數者躊躇於心,是以隱忍不辦。幸其伏而未動,姑相安於無事而已。豈知一旦竊發,輒釀成巨案,劫獄戕官,即此伏而未動之土匪也。然後悔隱忍慈柔之過,不已晚哉?自粵匪滋事以來,各省莠民,常懷不肖之心,狡焉思犯上而作亂,一次不懲,則膽大藐法,二次不懲,則聚眾橫行矣。
刻下所急,惟在練兵、除暴二事。練兵,則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除暴,則藉一方之良,鋤一方之莠。故急急訪求各州縣公正紳耆,佐我不逮,先與以一書,然後剴切示諭之。
自知百無一能,聊貢此不敢畏死之身,以與城中父老,共此患難。
義不敢潛身顧私,以自鄰於退縮畏死者之所為。
三四十年來,一種風氣,凡兇頑醜類,概優容而待以不死,自謂寬厚載福,而不知萬事墮壞於冥昧之中,浸漬以釀今日之流寇,豈復可暗弱寬縱,又令鼠子鋒起?
三四十年來,應殺不殺之人,充滿山穀,遂以釀成今日流寇之禍,豈復可姑息優容,養賊作子,重興萌蘖而貽大患乎?
二三十年來,應辦不辦之案,應殺不殺之人,充塞於郡縣山穀之間。民見夫命案、盜案之首犯,皆得逍遙法外,固已藐視王章而弁髦官長矣。又見夫粵匪之橫行,土匪之屢發,乃益囂然不靖,痞棍四出,劫搶風起,各霸一方,淩籍小民而魚肉之。鄙意以為宜大加懲創,擇其殘害於鄉裏者,重則處以斬梟,輕亦立斃杖下。戮其尤兇橫者,而其黨始稍戢,誅其尤害民者,而良民始稍息。但求於孱弱之百姓少得安恬,即吾身得武健嚴酷之名,或有損於陰騭慈祥之説,亦不敢辭。
世風既薄,人人各挾不靖之誌,平居造作謡言,幸四方有事而欲為亂,稍待之以寬仁,愈囂然自肆,白晝劫掠都市,視官長蔑如也。不治以嚴刑峻法,則鼠子紛起,將來無復措手之處,是以壹意殘忍,冀回頽風於萬一。書生豈解好殺,要以時勢所迫,非是則無以鋤強暴而安我孱弱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