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當今的要務,莫急於剿辦土匪一事。會黨、邪教、盜賊、痞棍等等,各地多有,或者嘯聚於山林之中,糾合結成黨羽,地方官明明知道而不敢嚴厲辦理,原因在哪裏呢?這是因為搜查他們的巢穴,則有拒捕的擔心;害怕他們的同夥,則是恐懼於他們的報復;上司查勘,則有文書往返的麻煩;押解罪犯,則會有銀錢的開支。有這幾點在心裏考慮,於是隱瞞忍耐而不辦理。慶幸他們潛伏而未犯事,則姑且彼此相安無事。誰知一旦發作,輒釀成大案,那時的劫牢房殺官吏,就是現在潛伏未動的土匪。然而到時後悔隱忍仁慈的過失,不是已經晚了嗎?自從粵省匪徒鬧事以來,各省壞人常懷不測之心,狡詐地想著要犯上作亂,一次不懲辦,則膽大藐視法律,二次不懲辦,則聚眾橫行霸道了。
眼下所急的,惟在練兵與除暴兩件事。練兵,則好比患了七年的老病,要求取長了三年的艾蒿;除暴,則是藉一方之良才,鋤一方之莠草。所以急切訪求各州縣的公正紳士耆宿,對我的能力所不及處予以幫助,先給各位一封信,然後再懇切地告諭大眾。
我自知百無一能,姑且貢獻這具不敢怕死的身軀,藉以與城中父老共度患難。
受道義責備不敢隱居山鄉祇顧一己之私,從而與畏縮怕死者的作為相近。
三四十年來已形成一種風氣,凡是兇狠頑梗的壞人,一概優容對待不殺,自以為是寬厚載福,而不知萬事都壞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積纍而釀成今天的流寇,怎麼能再加以軟弱寬縱,又令鼠輩湧起呢?
三四十年來,應該誅殺卻沒有誅殺的人,充滿山林,於是釀成今日的流寇之禍,怎麼可以再姑息優容,養賊作子,重新生發新芽而貽下大患呢?
二三十年來,應該辦理而沒有辦理的案件,應該誅殺而沒有誅殺的人,充塞於府縣山林之中,百姓看到那些命案、盜案的首犯們都得以逍遙法外,已經是藐視王法而看不起官長了。現在又看到粵匪的橫行霸道、土匪的屢屢鬧事,於是更加氣勢囂張,痞子四處活動,搶劫成風,各霸一方,欺淩百姓,將他們當作砧板上的魚肉看待。我的意思是應該大加懲處,選擇那些殘害鄉裏者,重則殺頭示眾,輕則立即用棍子打死。殺戮那些特別兇惡橫蠻的,他的黨羽便會稍稍收斂;誅殺那些特別危害民眾的,則良民纔可得到稍稍安息。但求孱弱的老百姓稍微得到一點安寧,即便我一人得嚴酷好用刑戮的名聲,或者招來有損於陰德與慈祥的指責,也不敢推辭。
世風既已澆薄,人人各自挾著不安寧的心願,平日裏製造謡言惑眾,僥幸四方鬧事而乘機作亂,稍稍以寬仁相待,則愈加囂張不已,大白天搶劫都市,無視官長的存在。若不以嚴刑峻法治理,則鼠輩群起,將來則找不到下手之處,於是一意孤行殘忍,希望能挽回頽風於萬分之一。哪裏是書生喜好殺人,的確是為時勢所迫,不如此則無以鋤去強暴而安定我孱弱民眾。
評點
這幾段話均出自於鹹豐二年十二月至鹹豐三年二月間曾氏的書信。這些書信有的是致友人的私信,有的是致州縣官吏的公信。鹹豐二年十二月,曾氏幾經思考後,終於奉旨出山,擔任湖南的團練大臣。當時的背景是,太平軍於五月間從廣西進入湖南,一路北上,七月抵達長沙城外,攻城八十多天未下,不得已放棄長沙,繞道益陽、嶽州,大軍於十一月離開湖南佔領武漢。經過半年戰爭的破壞,舊秩序遭受致命衝擊,麵臨著搖搖欲墜的形勢,各種舊秩序的反對者毫無顧忌地紛紛出動,湖南的局麵尤其是鄉村的局麵完全失控。處在這種形勢下,初出山的曾氏決心以申韓法家之術來整治社會,即嚴刑峻法,大開殺戒。即便由此招來指責,他亦在所不惜。所録的這幾段話説的都是這個大宗旨。
痛恨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
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於優容苟安,揄修袂而養姁步,倡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見有慷慨感激以鳴不平者,則相與議其後,以為是不更事,輕淺而好自見。國藩昔厠六曹,目擊此等風味,蓋已痛恨刺骨。今年承乏團務,見一二當軸者,自藩彌善,深閉固拒,若惟恐人之攘臂而與其間也者。欲固執謙德,則於事無濟,而於心亦多不可耐,於是攘臂越俎誅斬匪徒,處分重案,不復以相關白。方今主憂國弱,僕以近臣而與聞四方之事,苟利民人,即先部治而後上聞。豈為一己自專威福,所以尊朝廷也。
國藩從宦有年,飽閲京洛風塵,達官貴人,優容養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嚐之。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軒爽骯髒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之習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於意氣之偏,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中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矯之之苦衷也。大局糜爛至此,誌士仁人,又豈宜晏然袖視,坐聽狂賊之屠戮生靈,而不一省顧耶?
譯文
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慣於優裕苟且偷安,崇尚寬袍大袖而修養和悅舒緩的步履,提倡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的風氣,看到有慷慨激昂打抱不平的人,則互相議論於後,以為這是不懂事輕薄疏淺而好表現。我先前任職六部,眼見這種風氣,已痛恨刺骨。今年辦理團練,看到一二個負重責者,自我防範甚嚴,深自封閉頑固拒絶他人,好像惟恐別人奮臂在他的轄地似的。儻若固執謙虛美德,則於事無補,而自己的心也多有不可忍耐,於是奮臂越俎代辦誅殺匪徒,處理重大案件,不再通告有關衙門。當今皇上憂愁國勢孱弱,我以天子近臣而參與地方之事,祇要於民眾有利,即先部署處治而後報告朝廷。哪裏是想自己一人專斷威福,是為了尊重朝廷啊!
我做官多年,飽閲京城風俗,對於達官貴人過著優裕而培養聲望的日子,與下屬們和和氣氣抱成團的現象,已經很清楚並且經常體會到。長久的不平積於胸中,於是變而為慷慨激烈軒昂剛直一路,想稍稍改變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又牢不可破的習俗,於是矯枉過正,或者不免有些意氣用事,因為此屢次招致罪責埋怨,以及譏諷謾駡。至於仁人君子,本不應該以中庸之道來責備,而且應當憐憫他是有所逼激而矯枉過正的苦衷。大局糜爛到這種地步,誌士仁人又豈能安然袖手旁觀,坐視狂賊屠殺生靈而不一顧念呢?
評點
這兩段話都寫在鹹豐三年十二月,一是寫給龍啟瑞的,一是寫給黃淳熙的。這年七月,曾氏離開長沙移署衡州府。為什麼離開省城呢?原來,曾氏因行嚴刑峻法而與長沙文武官場不和,當時的湖南巡撫駱秉章又偏袒對方,令曾氏心中壓抑憤懣。剛到衡州府不久,曾氏給駱寫了一封信。信中説:“侍今年在省所辦之事,強半皆侵官越俎之事。以為苟利於國苟利於民,何嫌疑之可避,是以貿然為之。自六月以來,外人咎我不應幹預兵事。永順一案,竟難窮究。省中文武員弁皆知事涉兵者,侍不得過而問焉。此語揭破,侍雖欲竭盡心血,果何益乎?是以抽掣來此。”當時官場的風氣便是不白不黑不痛不癢,長沙作為湖南的省會,此種風氣尤為明顯,曾氏終於孤掌難鳴,遂避走衡州。然此心耿耿,這兩段話便是對朋友的內心發泄。
無地方實權不能帶兵
“討賊則可,服官則不可”,義正辭嚴,何能更讚一語?惟今日受討賊之任者,不若地方官之確有憑藉。晉宋以後之都督三州、四州、六州、八州軍事者,必求領一州刺史。唐末之招討使、統軍使、團練使、防禦使、處置應援等使,遠不如節度使之得勢,皆以得治土地人民故也。
譯文
“討伐賊軍則可,做官則不可”,義正辭嚴,何能再説一句話呢?祇是今日接受討賊之任的人,不如地方官的確有依憑。晉、宋以後的統率三州、四州、六州、八州軍事者,必定請求擔任一州刺史。唐末的招討使、統軍使、團練使、防禦使、處置應援等使,遠不如節度使的得勢,都是因為刺史、節度使直接治理土地人民的原故。
評點
這是鹹豐八年九月給胡林翼信中的一段話。這年七月,胡之老母病逝,胡辭職回原籍守喪。身任鄂撫之職的胡林翼關係重大,許多人都勸他奪情起復,曾氏更是盼望胡早日回任。胡回信給曾,説“討賊則可,服官則不可”。針對這兩句話,曾氏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若不任實職,則討賊多受掣肘。曾氏引前史為例,實際上吐的是自己的苦水。曾氏領軍多年,至今仍無地方實職,諸多不便。鹹豐七年六月,在籍守製的曾氏,向朝廷講述他帶湘軍五年來的難處,最後總結為:“以臣細察今日局勢,非位任巡撫有察吏之權者,決不能以治軍。”
先亂是非而後政治顛倒
竊觀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而後政治顛倒,災害從之。屈平之所以憤激沉身而不悔者,亦以當日是非淆亂為至痛,故曰“蘭芷變而不芳,荃蕙化而為茅”,又曰“固時俗之從流,又孰能無變化”,傷是非之日移日淆,而幾不能自主也。後世如漢、晉、唐、宋之末造,亦由朝廷之是非先紊,而後小人得誌,君子有皇皇無依之象。推而至於一省之中,一軍之內,亦必是非不詭於正,而後其政績少有可觀。賞罰之任,視乎權位,有得行,有不得行。至於維持是非之公,則吾輩皆有不可辭之任,顧亭林先生所稱“匹夫與有責焉”者也。
譯文
我私下觀察自古來大亂之世,必定首先亂了是非,而後政治顛倒,災害跟從而來。屈原之所以因激憤投江而不後悔,也是以當時是非淆亂為最大痛苦,故而説“蘭芷變得不芳香,荃蕙化為茅草”,又説“時俗是隨從大流的,又怎能不變化”,哀傷是非一天天變化淆亂,自己幾乎不能做主。後世如漢、晉、唐、宋之末世,也是因為朝廷的是非先混亂,而後小人得誌,君子則有皇皇無依附的感覺。推而至於一省之中、一軍之內,也必定因是非不正,而後政績少有可觀。賞罰的執行,要看權與位,有的得以行,有的不得以行,至於維持是非的公道,則我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是顧炎武所説的“匹夫有責”也。
評點
這是鹹豐八年十一月寫給沉葆楨的信,此時沉在江西做廣信知府。沉能幹而性情狷介,與流俗不合。大約他向曾氏述説遭遇是非不公等等,曾氏遂寫了這樣一封談是非的信。信中所説大亂之世必先亂是非而後政治顛倒,的確乃不刊之論。這實際上是把亂的責任推到當政者身上。
再次出山改變做法
國藩昔年鋭意討賊,思慮頗專,而事機未順,援助過少。拂亂之餘百務俱廢,接人應事恒多怠慢,公牘私書,或未酬答。坐是與時乖舛,動多齟齬。此次再赴軍中,銷除事求可功求成之宿見,虛與委蛇,絶去町畦,無不覆之緘谘,無不批之稟牘,小物克勤,酬應少周,藉以稍息浮言。
譯文
我過去鋭意征討賊軍,思慮上頗為專一,但事機不順,援助很少。不順心時百務俱廢,接人待物多有怠慢,公牘私函,有的也沒酬答。因為此而與時乖舛,動輒多齟齬。此次再次領軍,消除事情求辦好功業求獲得的成見,虛情假意應付,根除心中的芥蒂,沒有不回覆的信件,沒有不批答的稟牘,小事上都做到勤勉,應酬稍微周到,藉以略為止息浮言閒語。
評點
曾氏領軍五年,挫折多多。鹹豐七年二月回籍守父喪期間,痛定思痛,終於大悔大悟,其原因在過於剛直,過於操之急迫。鹹豐八年六月再度出山時,遂一改舊習,著力在人事關係上下工夫。其好友歐陽兆熊稱他是從申韓之學變為老莊之學。
用人
取利多而民怨,參劾多而官誹,有以此見告者,非不當自省,但不宜以鬱畜心中耳。吾輩所慎之又慎者,祇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無可著力之處。古人雲:“若從流俗毀譽上討消息,必至站腳不牢。”侍平日短處,亦祇是在毀譽上討消息,近則思在用人當否上討消息耳。
譯文
從百姓中獲取利益多則民眾怨恨,參劾別人多則官員誹謗,有將這方麵消息來告知者,不是不應當自我反省,祇是不宜將鬱悶之情長留心中。我們慎之又慎的,祇在用人兩個字上,此外竟然沒有可致力之處。古人説:“若是從流俗的毀與譽上來思考,必然會導致站不牢腳跟。”我平日裏的不足之處,也祇是在毀與譽上思考,近日則在用人當否上思考。
評點
凡做事的官員必定會招來指責,所以當有“不從流俗毀譽上討消息”的氣度,不過,做事的動機和目的都應當是正大光明的。這個宗旨明確之後,剩下第一須注意的便是用人。儻若用個歪嘴和尚唸經,再好的經書也會被他讀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