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途人情薄如紙
宦途人情,薄本似紙,不獨蘇省為然,即他省亦如出一轍,不獨節壽各例款為然,即借出之項,賠出之款,一旦本官物故,便爾百呼罔應。
譯文
官場上的人情本來就像紙一樣的薄,不獨江蘇省這樣,即使別的省也一個樣,不獨過節祝壽各項例款是這樣,即使是借款賠款,一旦經手的官員去世,便隨之百呼不應。
評點
人情薄如紙,本是人世通例,然在官場上,這點尤為明顯。這是因為官場是通過權勢來運作利益的。此人聽從彼人,並非出自於情感上的敬或愛,而是由於利益的驅使,若彼人不能再給此人利益,此人也便不需再聽從彼人了。通常造成這種情形的出現,是因為彼人權勢的失落。故而做官者一旦失去權勢,便立刻門前冷落車馬稀,乃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
人心日非吏治日壞
惟誌所規,實不克踐,推之齊家、治身、讀書之道,何一不然?故弟近不課功效之多寡,但課每日之勤惰,來示企望鄙人於將來者,即以此語卜之。自揣此後更無可望,但當守一勤字以終吾身而已。至於千羊之裘,非一腋可成,大廈之傾,非一木可支,今人心日非,吏治日壞,軍興十年,而內外臣工惕厲悔禍者殆不多見,縱有大力匡持,尚恐瀾狂莫挽,況如弟之碌碌乎!
譯文
祇是心中所規劃的,實在是不能實現,推之於齊家、治身、讀書方麵的道理,哪一樣不如此?故而我近來不去考查功效的多少,但考查每天的勤惰,來信對我將來的期望,也用這句話來預作安排。自我揣測以後更沒有可指望的,祇是守定一個勤字以終生罷了。至於千張羊皮縫就的大袍,不是一個腋窩的羊皮所能成就的,一座大廈將要傾倒,不是一根木頭可以支撐的,現在人心日非,吏治日壞,戰爭爆發十年,而朝廷內外的官員警惕懺悔者不多見,縱有大力來扶持,尚且或許不能挽回狂瀾,何況像我這樣的碌碌無為者呢!
評點
這是鹹豐九年十二月寫給吳廷棟的一段話。吳是曾氏當年在京師時的好朋友,一起研習程朱理學。對這樣的老朋友,曾氏説的是推心置腹的話。曾氏認為時局不可挽回,其原因是“人心日非,吏治日壞”。將人心與吏治聯繫起來考慮是很有道理的。儻若人心已非而吏治不壞的話,時局還是有指望的,因為有好的管理者,混亂的秩序和綱紀還可以重新整治;若吏治一壞即管理者自身混亂的話,則天下就將大亂不已,要想再澄清,便祇有來一番徹底改造,也就是説整個的管理係統要全盤更換。
屏去虛文力求實際
方今東南糜爛,時局多艱,吾輩當屏去虛文,力求實際,或者保全江西、兩湖,以為規復三吳之本。整躬率屬,黜浮崇真,想閣下亦有同情也。
譯文
當今東南一帶已完全爛掉,時局多艱,我們應當去掉虛華形式,力求實際,或者可以保全江西及湖南湖北,作為收復三吳的根本。整治自身率領部屬,罷除浮華崇尚本真,想必您對此亦有同感。
評點
鹹豐十年閏三月,太平軍一舉蕩平江南大營,並乘勝連下丹陽、常州、無錫、蘇州、江陰等城市,這就是曾氏所説的“東南糜爛”。四月下旬,朝廷命曾氏署理兩江總督,迅速帶兵趕赴蘇南。五月中旬,曾氏寫信給湘軍水師統領楊嶽斌,説他將要到水師去考察,“請閣下告誡各營,無迎接,無辦席,無放大砲,除黃石磯三五裏外,上下遊各營,均不必稟見”,接下來便有了上録的這段話。其要旨為,時局艱難,當辦實事而力去虛文。
寧取鄉氣不取官氣
求人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及其餘。大抵人才約有兩種,一種官氣較多,一種鄉氣較多。官氣多者,好講資格,好問樣子,辦事無驚世駭俗之象,語言無此防彼礙之弊。其失也,奄奄無氣,凡遇一事,但憑書辦、家人之口説出,憑文書寫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一番。鄉氣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樣,行事則知己不知人,語言則顧前不顧後。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議先騰。兩者之失,厥咎維均。人非大賢,亦斷難出此兩失之外。吾欲以勞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氣而姑用鄉氣之人,必取遇事體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趙廣漢好用新進少年,劉晏好用士人理財,竊願師之。
譯文
尋求人才的法則,必須像白圭的經商,像老鷹的奪物,不得到決不休止。又好比青蚨的有母,雉類的有雉媒,以類屬互相追求,以聲氣互相吸引,如此或許得一個而可旁及其餘。大抵人才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官氣較多,一種是鄉氣較多。官氣多的,好講資格,好在乎表麵模樣,辦事無驚世駭俗的表現,説話沒有傷及別人的弊病。他的缺失,在於奄奄無氣,凡遇到一件事,僅憑秘書、家人的話為定,依靠文書來辦公文,不能自己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其不能放下身段去喫苦,去為此事體驗一番。鄉氣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樣,做事則祇知道自己不顧別人,説話則顧前不顧後。其缺失在一事未成則外界的議論已蜂起。兩者在缺失上都差不多。人不是大賢,也絶對難出這兩個缺失之外。我希望以勞苦忍辱四個字教人,所以且戒官氣而姑且用鄉氣之人,必須用遇事能親身體察,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趙廣漢好用新進少年,劉晏好用士人理財,我願意師從他們。
評點
曾氏將人才分為官氣與鄉氣兩大類。所謂官氣,即官場習氣。所謂鄉氣,即鄉野習氣。沾染官氣的人,雖有穩重、圓熟的優點,卻有天生不願親身喫苦辦事的大缺點。曾氏組建湘軍,其目的在於辦實事,儘管鄉氣者也有許多缺點,卻有肯任事的優點,故而他寧願用鄉氣者。
在乎得人而不在乎得地
中興在乎得人,不在乎得地。漢遷許都而亡,晉遷金陵而存,拓拔遷雲中而興,遷洛陽而衰,唐明皇、德宗再遷而皆振,僖宗、昭宗再遷而遂滅,宋遷臨安而盛昌,金遷蔡州而淪胥。大抵有憂勤之君賢勞之臣,遷亦可保,不遷亦可保,無其君無其臣,遷亦可危,不遷亦可危。鄙人閲歷世變,但覺除得人以外,無一事可持。
譯文
中興在於得人,而不在於得地。東漢遷都許昌而亡,東晉遷都金陵而存,拓拔遷都雲中而興,遷都洛陽而衰,唐明皇、唐德宗兩次遷徙而都振興,唐僖宗、唐昭宗兩次遷徙而遭滅亡,南宋遷都臨安而盛昌,金遷都蔡州而淪亡。大抵有憂患勤政的君王賢良耐勞的大臣,遷都也可保全,不遷都也可保全,沒有這樣的君這樣的臣,遷都也危險,不遷都也危險。我閲歷世變,祇覺得除得人之外,無任何一件事可以依恃。
評點
這是鹹豐十一年正月,曾氏寫給方翊元的一段話。當時的情況是,因英法聯軍攻打北京,鹹豐帝匆匆離京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儘管此時英法軍隊已退出京城,但鹹豐帝驚魂未定,仍不願回鑾。於是許多人建議遷都長安,方也持此説。曾氏不同意遷都,並歷數前代史實,來論證其“中興在乎得人,不在乎得地”的觀點。當然,後來並沒有遷都,看來朝廷最高層也不同意遷都。
天下事理皆成兩片
昔邵子將天下萬事萬理看成四片,近姚惜抱論古文之法,有陽剛、陰柔兩端。國藩亦看得天下萬事萬理皆成兩片,與友石所雲“陽智陰智”殆有同符。第邵子四片之説,頗多安排附會,友石亦不免此弊。能進於自然,則幾矣。
譯文
從前邵雍先生將天下萬事萬理看成四片,近世姚鼐論古文之法有陽剛、陰柔兩端之説。國藩也認為天下萬事萬物皆成兩片,與友石所説的“陽智陰智”略相符合。但邵雍先生的四片之説,較多附會,友石也不免有這樣的弊病。能夠進到自然而然的地步,則差不多了。
評點
關於天下事理皆成兩片之説,曾氏道光二十五年給劉蓉的信中表述得較為詳細:“天下之道,非兩不立,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其源則出於《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
官府若不悔改則亂萌未息
幹戈之後,自紳先生下逮廝役走卒,皆宜有怵惕創痛之意,以懲前而毖後。若仍酣歌恒舞,事過忘憂,漫無悔過之意,而各逞亡等之慾,則此間之亂萌,尚恐未能遽息。
譯文
戰爭爆發後,自官員到下麵的辦事人員,都應該有遭受傷痛的恐懼感覺,藉以懲前毖後。假若依舊沉醉在歌舞升平中,事情一過則忘記憂慮,毫無悔過之心,而都沉溺於自我戕害的慾念中,那麼這裏的混亂跡象,恐怕未能很快息滅。
評點
為什麼會有這場戰爭的爆發?關鍵的原因是社會上有一部分人無法正常生活下去,於是抱團揭竿起義。對於此,官府要負極大的責任。若官府在事過之後依舊醉生夢死毫無悔改之心,則混亂決不會止息。作為官場中的一員,曾氏此種認識可謂難得。
成敗無定
漢鼂錯建議削藩,厥後吳楚七國反,景帝誅錯而事以成;明齊泰、黃子澄建議削藩,厥後燕王南犯,建文誅齊、黃而事以敗。我朝米思翰等議削藩,厥後吳、耿三叛並起,聖祖不誅米思翰而事以成。此三案者最相類,或誅或宥,或成或敗,鹹參差不一。士大夫處大事決大疑,但當熟思是非,不必泥於往事之成敗,以遷就一時之利害也。
唐昭宗以王室日卑,發憤欲討李茂貞,責宰相杜讓能專主兵事。杜讓能再三辭謝,言他日臣徒受鼂錯之誅,不能弭七國之禍。厥後李茂貞進逼興平,禁軍敗潰,京師大震。茂貞表請誅讓能。讓能曰:“臣固先言之矣。”上涕下不能禁,曰:“與卿訣矣。”是日貶讓能梧州刺史,尋賜自盡。斯則無故受誅,其差有甚於鼂錯、齊泰、黃子澄。昭宗既強之於前,復誅之於後,此所以為亡國之君也。國藩在軍時,有一時與人定議,厥後挫敗,或少歸咎於人,不能無稍露於辭顏者,亦以見理未明之故耳。後唐潞王慮石敬瑭之將反,李崧、呂琦勸帝與契丹和親,薛文遇沮之。帝欲移石敬瑭鎮鄆州,文遇力讚成之。厥後敬瑭果反,引契丹大破唐兵,唐王見薛文遇曰:“我見此物肉顫,幾欲抽佩刀刺之。”大抵事敗而歸咎於謀主者,庸人之恒情也。
譯文
西漢鼂錯建議削減諸侯王國的封地,此後吳楚七國反叛,景帝殺鼂錯而叛亂平定。明代齊泰、黃子澄建議削減藩王封地,此後燕王南攻,建文帝誅齊、黃但失敗了。我朝米思翰等建議削去藩王封地,此後吳三桂、耿精忠等三個叛王並起,康熙不殺米思翰而叛亂平息。這三個案子最為相似,或誅殺或寬宥,或成或敗,參差不一。士大夫處置大事,決釋大疑,祇應當仔細思考是非,不必拘泥往事的成與敗,從而遷就一時的利害。
唐昭宗鑒於王室日益卑弱,發憤想討伐李茂貞,責令宰相杜讓能專門主持軍事。杜讓能再三辭謝,説:“日後臣徒然遭受鼂錯那樣的誅殺,而不能消弭吳楚七國的禍亂。”此後李茂貞進逼興平,禁軍敗潰,京城大為震動。李茂貞請皇上殺杜讓能。讓能説:“我確實早就説了。”皇上流淚不止,説:“與你永訣了!”這一天貶杜讓能為梧州刺史,不久即命他自盡。這是無故受誅,他的冤屈又超過鼂錯、齊泰、黃子澄。唐昭宗既逞強於前,又誅殺於後,這就是他之所以為亡國之君的緣故。我在軍中時,有時與人商定的決議,此後失敗或受挫,或許稍稍歸咎於別人,不能做到一點都不在辭色上表露出來,也是因為見理不明徹的緣故。後唐潞王考慮石敬瑭將要反叛,李崧、呂琦勸皇上與契丹和親,薛文遇阻止。皇上想將石敬瑭調到鄆州,薛文遇極力讚成。此後石敬瑭果然反叛,引契丹兵大破唐兵。唐王見到薛文遇時説:“我看到此人肉發顫,幾乎想抽出佩刀刺他。”大抵事情失敗後而歸咎於主謀者,是平庸人的常情。
評點
這是曾氏的一則讀史筆記。謀劃一樁事,由主謀者提出方案,主事者最後拍板定奪。事有可能成,也有可能不成,無論成與不成,主要責任都應由主事者承擔。但古往今來,許多主事者,當事成時則將功勞歸於己,事敗則將責任推給主謀者。這種主事者乃庸人,漢景帝、明建文帝、唐昭宗、後唐潞王即此類庸人;相比之下,康熙則是明君。曾氏檢討自己在這點上也有不完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