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氣與將才
凡軍氣宜聚不宜散,宜憂危不宜悅豫。人多則悅豫,而氣漸散矣。營雖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營;人雖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人。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後枝葉有所托;如屋然,柱好樑好,而後椽瓦有所麗。遇小敵時,則枝葉之茂,椽瓦之美,盡可了事;遇大敵時,全靠根株培得穩,柱樑立得固,斷不可徒靠人數之多,氣勢之盛。儻使根株不穩,柱樑不固,則一枝折而眾葉隨之,一瓦落而眾椽隨之,敗如山崩,潰如河決,人多而反以為累矣。
凡將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識,四曰營務整齊。吾所見諸將,於三者略得梗概,至於善覘敵情,則絶無其人。古之覘敵者,不特知賊首之性情伎倆,而並知某賊與某賊不和,某賊與某偽主不協,今則不見此等好手矣。賢弟當於此四大端下工夫,而即以此四端察同寮及麾下之人才。第一、第二端,不可求之於弁目散勇中,第三、第四端,則末弁中亦未始無材也。
譯文
大凡軍中之氣宜聚合不宜流散,宜憂慮危懼不宜歡悅安逸。人一多則歡悅安逸,而氣便逐漸流散了。營雖多,而可依恃者祇在一二個營;人雖多,而可依恃者祇有一二個人。像樹木樣,根好幹好然後枝葉纔有所依托;像房屋樣,柱好樑好然後椽和瓦纔有所附麗。遇到小股敵人,則以茂盛的枝葉、完好的椽瓦便足可以了事;遇到大股敵人,則全靠根與幹培植得穩當,樑與柱立得堅固,絶不可祇靠人數之多,氣勢之盛。儻若根與幹不穩當,柱與樑不堅固,則一枝損折而眾葉隨折,一片瓦墜落而眾椽隨落,像山崩一樣地失敗,像河決一樣地潰流,人多則反以為拖累了。
大凡將才有四個大的方麵。一為知人善任,二為善察敵情,三為臨陣有膽識,四為營務整齊。我所見的各位將領,在其他三個方麵略微懂得些梗概,至於善察敵情,則絶無其人。古時察看敵情的人,不但知道賊人頭領的性情才能,而且還知道某賊與某賊的不和,某賊與某主帥的不允協,現在卻見不到這樣的好手了。賢弟應當在這四個大方麵下工夫,即以這四點來端察同僚及部下中的人才。第一、第二兩點,不可以在軍中低級人員中求到,第三、第四兩點,則小頭目中也未嚐沒有這種人才。
評點
這兩段話均出自鹹豐七年十月二十七日給老九的家信。此時曾氏在原籍為父親守喪。這年九月,老九赴江西吉安軍營。老九因不是朝廷官員,所以不必在家守喪三年。此信的要點便是此處所抄録的這兩段。前段談的是軍氣,即軍營中的氣氛。曾氏認為,軍事乃肅殺之事,宜聚不宜散,宜憂不宜喜。聚則有力,散則鬆勁,憂則警惕,喜則大意。其實,不僅軍隊應如此,大凡擔當大任的團隊都應如此。後段説的是對將才的要求。曾氏一向極為重視人才,戰亂時期最重要的人才便是將才。曾氏為湘軍物色和提拔了一大批將才,這是湘軍成功的根本。從曾氏所列四點來看,似乎他本人更關注的是善覘敵情的人才,而當時湘軍各營所缺乏的也是這類人才。
不宜以命諭眾
季弟言“出色之人,斷非有心所能做到”,此語確不可易。名位大小,萬般由命不由人,特父兄之家教,將帥之訓士,不能如此立言耳。季弟天分絶高,見道甚早,可喜可愛!然辦理營中小事,教訓弁勇,仍宜以勤字作主,不宜以命字諭眾。
譯文
季弟説“出色的人,絶對不是祇要有心就能做到的”,這話的確不可移易。名位的大小,萬般由命不由人,祇是父兄的家教,將帥的教訓士兵,不能這樣立言。季弟的天分特別高,領悟道理很早,可喜可愛!但辦理軍營中的小事,教訓下層士兵,依然應以勤字為主,不應當以命字來告諭大眾。
評點
成就大事,靠的是天賦、勤奮與機遇,三者缺一不可。然天賦不可改變,機遇不可預測,勤奮纔是可由自己掌握的因素。所以,想要成大事,必須從勤奮始。但勤奮並非就一定能成就大事,這是因為或許在天賦與機遇二者上有所缺失。父兄教子弟、領導訓部屬,祇能談人力所能做到的勤奮,若過早談論天賦與機遇,則很可能使子弟或部屬放棄勤奮,苟如此,則斷無成就可言。
人力與天事
吾兄弟無功無能,俱統領萬眾,主持劫運,生死之早遲,冥冥者早已安排妥帖,斷非人謀計較所能及。祇要兩弟靜守數日,則數省之安危,胥賴之矣。至囑至要!
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如此次安慶之守,濠深而墻堅,穩靜而不懈,此人力也,其是否不至以一蟻潰堤,以一蠅玷圭,則天事也。各路之赴援,以多、鮑為正援集賢之師,以成、胡為後路纏護之兵,以朱、韋為助守墻濠之軍,此人事也,其臨陣果否得手,能否不為狗酋所算,能否不令狗酋逃遁,此天事也。吾輩但當盡人力之所能為,而天事則聽之彼蒼而無所容心。弟於人力,頗能盡職,而每稱“擒殺狗酋”雲雲,則好代天作主張矣。
譯文
我們兄弟無功無能,卻能統領萬眾,主持劫難時期的國運,生死之早與遲,冥冥者早已安排好了,絶對不是人謀所能及的。祇要兩位弟弟靜守幾天,則幾個省的安危便全得依賴了。至囑至要!
凡是辦大事,一半由人力做主,一半由天事做主。比如這次安慶圍師的守住,濠溝深而圍墻堅,軍營穩靜而不懈怠,這屬於人力。它是否不至於因一蟻之穴而潰堤,以一隻蒼蠅而玷汙玉圭,則屬於天事。各路趕赴的援軍,以多隆阿、鮑超為援救集賢關的正師,以成大吉、胡達軒為後路護衛之師,以朱品隆、韋誌俊為助守墻濠之師,這些都是人事。至於他們臨陣能否得手,能否不為陳玉成所算計,能不能不令陳玉成逃走,這些都是天事。我們祇應當盡人力之所能做的,而天事則聽之於天,自己不要存於心中。弟對於人力頗能盡職,但每每説“擒殺陳玉成”雲雲,則是喜好代天做主張了。
評點
世上的事,有小事、大事之分。小事,因為簡單,因為不與世間牽連,則可以由自己一人做主。大事,因為複雜,因為與世間多有牽連,自己一個人是不能完全做得主的。曾氏所説的“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説的便是這個意思。當然,“半”祇是個概數。有的大事,人力或許佔多半因素,天事祇佔少半因素;相反,有的大事則天事所佔的“半”又要多一些。
招降及駕馭悍將
剿撫兼施之法,須在軍威大振之後。目下各路俱獲大捷,賊心極渙,本可廣為招撫,第撫以收其頭目散其黨眾為上;收其頭目,準其略帶黨眾百人為次;收其頭目,準其帶所部二三千,如韋軍者為又次;若準其仍帶全部,並盤踞一方,則為下矣。
此輩暴戾險詐,最難馴馭。投誠六年,官至一品,而其黨眾尚不脫盜賊行徑。吾輩待之之法,有應寬者二,有應嚴者二。應寬者,一則銀錢慷慨大方,絶不計較,當充裕時,數十百萬,擲如糞土,當窮窘時,則解囊分潤,自甘困苦。一則不與爭功。遇有勝仗,以全功歸之,遇有保案,以優奬籠之。應嚴者,一則禮文疏淡,往還宜稀,書牘宜簡,話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則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與百姓爭訟,而適在吾輩轄境及來訴告者,必當剖決曲直,毫不假借,請其嚴切懲治。應寬者,利也,名也;應嚴者,禮也,義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強兵,則無不可相處之悍將矣。
譯文
剿滅與招撫兼施這種辦法,須在軍威大振之後纔能採取。眼下各路軍隊都獲大勝,敵之軍心極為渙散,本可廣為招撫,但招撫以收其頭目解散其同夥為上;收其頭目,同意頭目略帶同夥百來人為次;收其頭目,同意頭目帶領同夥二三千人,如同韋誌俊那樣為又次;若同意頭目仍帶領全部人馬,並盤據一方,則為下了。
此等人暴戾險詐,最難駕馭。投降六年,官至一品,而他的同夥還不脫盜賊行徑。我們對待他的辦法,有應當寬宥的兩點,有應當嚴厲的兩點。應當寬宥的,一為銀錢上慷慨大方,絶不計較,在銀錢充裕時,數十百萬,送給他如同擲糞土,在銀錢窮窘時,則拿出一部分分送,寧願自己困苦些。一為不與他爭功。遇到和他一起打了勝仗,則將功勞全歸於他;遇有保舉時,以優厚的奬勵來籠絡他。應當嚴厲的,一為禮儀上要疏淡,來往宜稀少,書牘宜簡單,話不可多,感情上不可親密;一為剖明是非,凡是他軍隊中的下級官兵,有與老百姓發生糾紛,而又恰好在我們所管轄的地方以及有來訴告的,必定要剖決曲直,毫不留情,請他嚴加懲治。應當寬宥的是利與名,應當嚴厲的是禮與義。四者兼備,而手下又有強兵,則沒有不能相處的驕悍將領。
評點
這兩段話均出自給帶兵東進南京的老九及季洪即國葆的家信,寫於同治元年四月間。前段談的是招撫敵軍的辦法,最忌的是全盤照收並予以立足之地。這樣做的後果,是讓投降者完整地保存實力,並能與地方保持聯繫,若一旦不合,最易再叛。後段話説的是一支降軍投誠後的狀況。這支降軍乃李世忠的部隊。李世忠原名李昭壽,河南固始人,鹹豐三年在家鄉組織撚軍,後投降安徽皖南道員何桂珍。不久殺何復叛,參加太平軍。八年再降勝保,改名世忠,官至江南提督。李一貫橫行霸道,無法無天,光緒七年為安徽巡撫裕祿捕殺。曾氏一向討厭李,這裏教老九待李的寬嚴之道,為處上位者如何駕馭驕悍而又有能力的部屬提供借鑒。
選將及將兵
大約選將以打仗堅忍為第一義,而説話宜有條理,利心不可太濃,兩者亦第二義也。
凡善將兵者,日日申誡將領,訓練士卒,遇有戰陣小挫,則於其將領,責之戒之,甚者或殺之,或且泣且教,終日絮聒不休,正所以愛其部曲,保其本營之門麵聲名也。不善將兵者,不責本營之將弁,而妒他軍之勝,己不求部下之自強,而但恭維上司、應酬朋輩以要求名譽,則計更左矣。
譯文
挑選將官,大致説來,以打仗堅忍為第一義,而説話宜有條理,好利之心不可太濃,這兩點也是第二義。
大凡善於帶兵的,都會每天申誡將領,訓練士卒,遇有戰場上的小挫敗,則對他的將領責備訓斥,甚至殺頭,或者是邊哭邊教,一天到晚絮絮叨叨不止,這正是愛護他的部屬,保護他的軍營的門麵名聲。不善於帶兵的,不責備本營的將士,而嫉妒他營的勝利,自己不求部下自強,而祇是恭維上司、應酬朋輩來邀名求譽,那麼這種想法就更離譜了。
評點
這兩段説的都是為將者所應注意的,一是打仗要堅忍,二是説話要有條理,好利之心不可太濃厚。再就是要嚴責本營而不要去嫉妒別人。這幾點,應是針對當時湘軍以及其他作戰部隊將領們的普遍弱點而言的。
氣斂局緊
凡用兵最重氣勢二字。此次弟以二萬人駐於該處,大不得勢。兵勇之力,須常留其有餘,乃能養其鋭氣,縮地約守,亦所以蓄氣也。
既不能圍城賊,又不能破援賊,專圖自保,自以氣斂局緊為妥,何必以多佔數裏為美哉?及今縮攏,少幾個當衝的營盤,每日少用幾千斤火藥,每夜少幾百人露立,亦是便益。氣斂局緊四字,凡用兵,處處皆然,不僅此次也。
譯文
凡用兵,最重的是氣勢兩個字。這一次弟以兩萬人駐於南京城外雨花臺,大不得勢。兵勇的力量,須得經常保留積餘,纔能養其鋭氣,緊縮所守的地盤,也就是為了蓄氣。
既不能包圍城中的敵人,又不能攻破援救的敵軍,專門謀求自保,自以氣勢收斂局麵緊縮為妥,何必以多佔幾裏為好呢?現在趕快縮攏,減少幾個麵臨衝要的營盤,每天少用幾千斤火藥,每夜少幾百個人露天站立,也是便益之事。氣斂局緊四個字,凡用兵打仗,則處處都如此,不僅是這一次。
評點
氣與勢是兩個既抽象又實在的字,一般人不大去想它用它,故而一般人都做不成大事。凡欲成大事者,必須琢磨透這兩個字。筆者喜歡思索這兩個字,但限於天分及閲歷,至今仍不能透悟。粗略地想,氣多指主體的精神狀態,勢則多指客體所形成的現實狀態;故氣要靠主體去培植,勢則要靠善於借取。這就是人們所常説的養氣與得勢。
在人而不在器
製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鮑春霆並無洋槍洋藥,然亦屢當大敵。前年十月、去年六月,亦曾與忠酋接仗,未聞以無洋人軍火為憾。和、張在金陵時,洋人軍器最多,而無救於十年三月之敗。弟若專從此等處用心,則風氣所趨,恐部下將士,人人有務外取巧之習,無反己守拙之道,或流於和、張之門徑而不自覺,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猛省。真美人不甚爭珠翠,真書家不甚爭筆墨,然則將士之真善戰者,豈必力爭洋槍洋藥乎?
譯文
製勝之道,確實在於人而不在於兵器。鮑超並無洋槍洋火藥,然而也屢次麵對大股敵軍。前年十月、去年六月,也曾與李秀成接仗,並沒有聽説以無洋人的軍火為遺憾。和春、張國樑在南京時所擁有的洋人軍器最多,卻不能挽救鹹豐十年三月的失敗。弟若是專門從這方麵去用心思,則風氣的發展下去,擔心部下將士,人人都會有用心於本業之外偷巧的習氣,沒有反過來求於自身堅守樸拙實誠的正道,或許會走和、張一樣的路子而不自覺,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猛省。真正的美人不大爭珠玉翡翠,真正的書法家不大爭好筆好墨,而將士中真正善於打仗的,難道還有必要去力爭洋槍洋火藥嗎?
評點
製勝之道在人而不在器。這句話,自然是從整體上立論的。世間的事祇有人纔是決定的因素。這是放之四海置之千秋而皆準的真理。因為即便是器,也是人所製造也要靠人去使用,何況兩軍對壘,一方擁有先進武器,也祇能一次取勝,卻不能保證下次取勝。因為下次另一方也很可能就擁有同樣的武器了。但在局部上,在某次戰役中,擁有先進武器的人,很可能就佔上風。正因為此,曾氏和他的軍事同行們,在那個時代比其他所有人都重視器具。鹹豐十年十一月,曾氏就向朝廷指出:“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紓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砲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洋務運動之所以由曾氏等人發軔,就因為他們是當時的軍事統帥。
審機審勢與審力
吾兄弟既誓拚命報國,無論如何勞苦,如何有功,約定終始不提一字,不誇一句,知不知一聽之人,順不順一聽之天而已。審機審勢,猶在其後,第一先貴審力。審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實工夫也。弟當初以孤軍進雨花臺,於審力工夫微欠。自賊到後,一意苦守,其好處又全在審力二字,更望將此二字直做到底。古人雲兵驕必敗,老子雲兩軍相對哀者勝矣。不審力,則所謂驕也,審力而不自足,即老子所謂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