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02(3 / 3)

故事中兩位老板的成功靠的是什麼?其實就是真誠。真誠是一種長期投資,隻有堅持這個原則,才能給別人好印象,從而獲得別人的重視和信任。

誠實地賺錢是現代世界一個時髦的話題。交換的原則是對等,在所有誠實的交易中,雙方都要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雙方的利益都要得到滿足,各取所需。很多商業巨頭個人創業史表明,那些創業者對交易的對方總是很在意。

美國一個很成功的商人說,他盡可能做到不讓一個顧客失望,這是他的一個準則。他覺得一個不滿意的顧客將永遠不會再次踏進他的商店。他認為,如果他知道任何一個顧客對他沒有信任感,這對他的自尊心是一個巨大的傷害,因為誠實就是他的立業之本。

一個貧窮的意大利人在學校裏的路上走,撿到了一枚兩美元的金幣。你認為他該怎麼辦呢?像我們希望的那樣,他並沒有把錢據為己有,而是用一片紙把金幣包起來,放在了失主可能來找的地方。

後來,失主來了,找到了金幣。這件事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從此以後,大家都願意與這個人做朋友了,因為這件事情說明了這個人誠實和高貴的品質。如果你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一個人是誠實和堅定的,你會覺得他值得信任。你相信這樣的品質,你覺得這樣的人最可靠。

往往是這樣,我們從一些小事中能以小見大,但是一個人的品質就是從這些小事中磨煉出來的。正直誠實是信任的基石,它幫助年輕人獲得成功。如果人們都知道一個人絕對值得信任,那麼這個人一定會成功。

一個古老的諺語說,一個人講了一個謊言,就不得不接著講更多的謊言。在他悔悟以前,情況會變得很糟糕。然而,這並不是全部的惡果。一塊美麗的鑽石,因為一個專家在鑽石上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瑕疵而大大貶值了。一個人如果講過一個小小的謊言,就會在他的性格中留下一個斑點,就像水果剛剛開始變質時的小斑點。一旦你允許自己講一次謊話,那麼你會發現你很容易說第二次謊話。

如果一個年輕人一開始就有堅定的意誌,保證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完全真實的,他的每一個諾言都要兌現,每一個約會都忠實地遵守;如果他把自己的聲譽看作無價之寶,覺得全世界的人們都在注視著他一樣,他不能說一絲一毫的謊話;如果他在人生之初就有這樣的立場,那麼他終會獲得無上的聲譽,獲得所有人的信任,成為一個高貴的人。

在“靈活”的人們看來,真誠似乎有點“傻”氣,事實上,真誠的人可能會一時吃點兒小虧,但最終會因為這種品質而對自己大有好處。所以,真正有心計、欲成大事的人,還是會堅持這個原則的。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個真誠的人呢?

首先,要做到表裏如一。為人做事不能僅在外表上下工夫,說話表情雖好,而你的內心不誠,至多隻能算是“巧言令色”而已。與你交往的對方如果不是糊塗之輩,一定會看出你的虛偽,因為內心不誠,憑你巧言令色,始終會留有破綻處給對方看出的,那樣你豈不成為心勞術拙嗎?相反,如果你內心真誠,即使拙於辭令、拙於表現,卻也能表現出你的質樸。真誠且質樸,效力會更大,隻要對方對你素無誤會,你的真誠必定能感動身邊的人。

其次,最忌的是平時好用欺騙的手段。欺騙也許能得到一時之利,卻不能維護長久。如果欺騙的行為或方式被人察覺,即使你事後真的有誠意悔改,仍會被認為是另一種姿態的虛偽。因此,為人做事切不可有任何的欺騙行為。

總之,要想使自己成為真誠的人,先要鍛煉自己在小事上做到完全誠實。當不便講真話時,我們寧可不說話,也不能編造小小的謊言,不要去重複那些不真實的流言蜚語。

這些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人們真正去尋求真誠並且開始發現它的時候,它本身的力量就會使人們著迷。最後我們才會明白,幾乎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都包含有它本身的不容違背的真誠的內涵。這也就是為什麼南懷瑾先生說成功最後屬於真誠的人的道理所在。

■ 安貧樂道也快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

這句話一方麵是讚揚顏回的安貧樂道,一方麵也是顏回樂觀精神的體現。這幾句話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要自己身體力行的曆練起來,就不簡單了。

孔子第一句話就讚歎顏回,然後說他的生活——“一簞食”、“一瓢飲”,物質生活是如此艱苦,住在貧民窩裏一條陋巷中,任何人處於這種環境,心裏的憂愁、煩惱都吃不消的。可是顏回仍然不改其樂,心裏一樣快樂。

南懷瑾先生認為物質環境那麼艱苦,顏回的心境卻依然恬淡,他能不受物質環境的影響,保持那種頂天立地的氣概與內心的快樂,無怪乎孔子要大加讚賞。顏回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確實很令我們震撼。

當然,話雖是這麼說,事實上真正要做到安於貧困確實不容易。俗話說得好:“貧賤夫妻百事哀”、“富而無驕易,貧而無怨難”。往往就是這樣的,看著別人穿金戴銀、紙醉金迷,自己卻是捉襟見肘、簞食瓢飲;別人萬貫家財、一擲千金,自己卻是不名一文、省吃儉用,常常為了柴米油鹽而煩惱,日常生活都過得艱難,還怎麼能怡然自得、安貧樂道呢?

清末民初的時候,上海一條叫登瀛裏的小弄堂裏居住著一位普通的老人——蒲華,他自撰對聯:身無長物,內有殘書;老驥伏櫪,洋鬼比鄰。這是他真實生活的寫照,更是他麵對窘迫、麵對現實的一種超乎常人的樂觀心態的體現。正是有了這種心態,使窮困潦倒的蒲華在繪畫道路上有著執著的追求和超人的靈氣,並且最終名揚四海,與任伯年、虛穀、吳昌碩一起並稱為“海上四家”。

其實,多數時候,貧指的不是一無所有,而是錢財太少;安貧就是說,一個人能在不利的條件下,也能夠保持心靈的安寧。這確實是一種不凡的氣度。

一個年輕人因為貧困而絕望,他去求見一個富翁,求教生財之道。

富翁反問他:“你有什麼財富?”

年輕人說:“我不名一文,一無所有。”

富翁又問:“你有沒有頭腦?有沒有眼睛?有沒有雙手?”

年輕人說:“當然有啦。”

富翁於是說道:“這不就是你的財富嗎?你怎麼能說自己一無所有呢?不管你有多貧困,條件有多麼惡劣,隻要你還活著,你能有條件保證生活下去,你就應該心安,保持心靈的安詳和寧靜,而不是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憐自欺,自暴自棄。”

《論語》裏還有一句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可以說是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孔子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孔子說的是:隻要有粗菜淡飯可以充饑,喝喝白開水,彎起臂膀來當枕頭,靠在上麵酣睡一覺,便感到人生的快樂無窮。人生自有其樂趣,並不需要一味依靠物質,不需要虛偽的榮耀。不合理地、非法地、不擇手段地得到了富貴是非常可恥的事。這種富貴對於他來說等於是浮雲一樣,聚散不定。看透了這些,自然可以不受物質環境、虛榮的惑亂,建立起自己的高尚人格了。

現代都市人都追求華宅豪車,似乎唯有如此生活才過得舒適踏實,否則就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幸福。其實不是這樣的。華宅豪車與幸福並沒有必然的關聯,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與富貴無關,如果我們能夠讓自己不生病、不缺錢花,可以做自己愛做的事,這樣的生活其實就是幸福了。而不一定非得有許多物質的保證才叫幸福。一味追求物質,也許僅僅隻是一種心理上的虛榮而已。

在台灣創立濟慈醫院的證嚴法師在一次講法時說,有菜籃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因為幸福其實滲透在我們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微之處,人生的真味存在於諸如提籃買菜這樣平平淡淡的經曆之中。我們時時刻刻擁有著它們,卻無視它們的存在。

現在網上盛傳這樣的一段話:你可以用錢買到藥品,但買不來健康;你可以用錢能買來房子,但買不來家;你可以用錢能買來婚姻,但買不來幸福;你可以用錢能買來朋友,但買不來友誼;你可以用錢能買來官位,但買不來權威;你可以用錢能買來榮譽,但買不來人格。很多很多珍貴的東西,你是用錢買不來的。許多幸福,也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

我們通常說“安貧樂道”,為什麼要安貧?那是因為有道。依據南懷瑾先生的觀點,安貧樂道就是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是處在艱難困苦的時候,不要有過分的、奢侈的要求。“居無求安”,住的地方隻要適當,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不求物質生活的享受,但求思想境界的升華。這就是所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安貧樂道”的“道”說白了,其實是一個人的信仰、理念,具體說來其實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乃至宇宙觀。因此,樂道,也就是說要快樂地去實踐自己的信仰和理念,那是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所在,也是真正的樂趣所在。人窮誌不窮,自己的情緒不會因為環境的優劣而改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勝亦欣然,敗亦何妨,這也就是所謂的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