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界決定境界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裏而南為?”
——《莊子·逍遙遊》
這段話直譯是這樣的: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裏向南海去呢?”
聽後,人們可能都會會心一笑了。這短短的幾句話就告訴我們,一個人眼界的高低將決定人生境界的高低。
一個人眼界的高低,會直接決定他思維的方式,而思維方式又會深刻地影響著一個人的做事方法。我們身邊有許多人能夠成功,很大的程度上就在於他們的眼界。南懷瑾先生借莊子之口,給我們講了這個道理。
在《逍遙遊》裏,莊子發揮了天馬行空般的想象,並用他一貫的反諷手法,講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在這個故事裏,“蜩”即我們常見的“蟬”,“學鳩”是一種小鳥,它們都沒有見過大鵬鳥,隻聽說大鵬飛起來會飛到很遠,遠到它們根本看不見它。於是它們就嘲笑起大鵬來,說大鵬飛那麼遠其實沒有什麼用處的,像它們自己這樣從這棵樹飛到那片草叢,所謂“決起而飛”,就是說飛的不遠,但很痛快。即便時間不夠,也不過是掉在地上,並不至於摔死。哪裏用得著像大鵬那樣飛到九萬裏的高度再向南飛呢?它們很得意自己有飛的能力,並且還大言不慚地嘲笑大鵬。然而,這其實是非常可笑的。
這裏所講的其實就是做人做事的眼界與境界的問題。我們能感覺到,蜩與學鳩就像我們常說的“井底之蛙“,在它們心中的天地也就井蓋那麼大,或者是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之間的範圍。“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小燕子小麻雀是不會知道鵠鳥的誌向的。所以當它們聽說大鵬鳥能飛得很高的時候,反而會自鳴得意地嘲笑它。正所謂“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意思是說,真正知識少的比不上知識多的,年壽短的比不上年壽長的。像故事中所比的“蜩”“學鳩”這樣一類目光短淺的人們,終其一生也隻能安於庸碌無為的生活中,隻有那些有遠見卓識的人,才能成就千秋的偉業。
莊子還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莊子的好朋友惠子對莊子說:魏王給了我一把葫蘆種子,我把它們種到地裏了,可是沒想到現在結了一個大葫蘆。我說用來裝東西吧,感覺有點兒太大了。用來盛水吧,這葫蘆的皮又太薄了,怕是很容易就會漏底。可要是一劈兩半用來做成瓢吧,大家又都用不了那麼大的瓢。這葫蘆確實夠大的。可是話說回來了,光是大能有什麼作用,不過是自大而已。所以我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決定幹脆把它給砸爛得了,省心。”
莊子聽出了朋友譏諷的意思,於是就笑著說道:“我也給你講個故事吧。以前有這樣一戶人家,他們祖上傳下來的手藝是漂洗錦帛。可是由於冬天天太冷的時候手就會生凍瘡,於是他們研製出了一種膏藥,這種膏藥往手上一塗,再寒冷的天氣手也不會生凍瘡了。後來有一個人來到他家,知道他們有這樣的東西以後,就出黃金百兩要買下這個秘方。漂洗錦帛估計得很久才能賺到這麼多的錢。於是全家人商議之後都覺得這個價格很合算,比他們辛苦漂洗錦帛要賺得多多了,於是就把藥方賣掉了。那個人買得膏藥秘方以後,就去了吳國。當他和吳國國君身邊的近臣拉上關係後,就把這膏藥賣給了吳國的軍隊。有一年冬天,天氣非常冷,這時越國攻打吳國,吳王帶領軍隊在冰上攻擊敵人,吳國的軍士由於都塗抹了那種膏藥,所以他們在寒冷的天氣裏沒有生過凍瘡,吳軍因此而士氣大振,一舉將越國的進攻打退。吳王於是就酬謝那個賣給他膏藥秘方的人,賜給他百畝的土地,還封了一個爵位,並賞給了他黃金萬兩,身份與以前自是不一樣了。你對比一下,同樣是一個膏藥秘方,在那一家人手裏時,它隻是普通的膏藥,而在另一個人的手裏時,他想到把它賣給國家,最後賜土封侯。你說你有那麼大一個葫蘆,那是一件罕見的好東西啊,為什麼不掏空裏麵,把它做成一隻小船去漂遊江湖,卻在我跟前數落葫蘆大而無用呢?”
惠子和莊子是朋友,這兩個故事本來是雙方在辯論,都要給對方灌輸自己的思想。但是從兩個人對話中,我們就能看到莊子眼界比惠子要高得多。同樣是一個葫蘆,惠子看到了它大而無用,而莊子則看到了物盡其用。就像他講的故事那樣,同樣一個秘方,有些人就隻能自己用用,最多賣一點兒小錢,而在別的人手中時,則是拿這秘方換得了封侯得金盡享榮華富貴。這就顯現出人與人眼界的差別,同時也是思路的問題。
同樣的道理,眼界還會決定你的去向,能讓你永遠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從而達到你所期望的高境界。
莊子在“蜩與學鳩”那個故事的後麵還有一句點評:“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裏者,宿舂糧;適千裏者,三月聚糧。”意思是:到不遠的地方去,用不了三頓飯就能返回來,回來了肚子還飽飽的;要是走一百裏的路,那就得頭一天晚上舂米做好幹糧,以預防肚子餓;如果走一千裏的路,那就要準備三個月的糧食。言外之意就是前途遠大的人,一般都是有遠大的計劃;而那些目光短淺、隻看眼前的人,是不會有深謀遠慮的。
一個人隻有眼界高才會有長遠的打算和對遠景的規劃,所以我們隻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邁向成功的路上,才能不失去自己的方向。說白了就是夢想與堅持都要有,才是我們到達成功的“黃金組合”。
阿裏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馬雲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可是很多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為什麼會有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呢?這是因為那些人沒有堅持下去,而沒有堅持下去的原因就是目光還不夠長遠,眼界還不夠高,把黎明前的黑暗當成了長久的夜幕降臨。
■ 誌存高遠但要立足現實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中庸》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講求學問;既要充實廣大,又要窮盡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於中庸的行為;既要熟悉舊的知識,又要不斷認識新的事物;既要篤實厚道,又要嫻習禮儀。
“尊德性”,指的是發揚自己先天的善性;“道問學”,也包含著後天學習和努力的成分。“致廣大而盡精微”,原意為善問好學,達到寬廣博大的宏觀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精細詳盡的微觀之處,這是一種極高明的和諧。
天地萬物的和諧是中庸的內在追求、目標與境界。在萬事萬物和諧統一的表層狀態下,又必然蘊涵著中庸的理性精神,所以兩者相互聯係,相互依存。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所追求的是一種有原則、有標準的和諧境界。“盡精微”的目的是為了“致廣大”,而“致廣大”的結果又促進了“盡精微”。因此,“廣大”與“精微”並非是相反相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之間的平衡與和諧就是細節追求的目標。
南懷瑾先生在他的著作裏,最推崇的一種境界就是《中庸》裏所講的“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尤其是“極高明而道中庸”,這種境界南懷瑾先生不僅常常提到,而且他本人也是這樣去實踐的。其實,這種所謂極高明的境界在我們的平凡生活中就可以達到,並不一定非得在很高的地位才能獲得。境界高遠,卻立足於現實,體現了超凡境界與現實態度的和諧與統一。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在江蘇無錫梅園題字:“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這24個字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告訴我們:人要有遠大的誌向,卻隻需要求中等的緣分,對於享福則是下等的就行;為人處世要站得高,站得高才能望得遠,但是真正行動起來,就應該比較低調且不顯山露水,做事情要有餘地,為人要寬容。左宗棠的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學的體現。
我們所熟知的上古傳說中的堯、舜、禹三人,可以說都是“極高明而道中庸”這種哲學的實踐者。據說堯非常厲害:“其仁如天,其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意思是說,堯為人仁義,智慧非凡,擁護他的人就像天上的雲一樣。雖然富貴但是不炫耀不驕傲。
堯在即位之後,首先就是任人唯賢,促使領導集團內部達成統一。他做事比較平淡和低調,常常親自考查百官的政績,並且獎勵高賢,懲罰貪佞,他的這種身為萬乘之尊卻依然事必躬親的作風,也正是他能夠務實的一麵。堯當帝王時,能夠以天下為己任,他在位時世風淳樸,人們相處和睦,也是得益於他的高瞻遠矚。
舜與堯就不一樣了。他不像堯那麼富有,而且母親早逝,有一個殘酷的繼母,最後他被逼離家出走。盡管這樣,他也從來不去抱怨,對父母仍然不失為人子的孝道,出走之後,他依然想辦法去照顧他的繼母以盡孝道,就連對他那個傲慢的弟弟也給予了極大的寬容。甚至於到後來,繼母和兄弟霸占了他的財產並要殺他滅口,他都原諒了他們。
舜用自己寬容、樸實的行事作風感染了周圍的人,人們從四麵八方集中到他的身邊,想和他同甘共苦,休戚與共。舜又努力進行管理和擴建城邦的工作。當時的天子堯知道舜的德行後,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了舜做妻子,又將天子之位禪讓於舜。堯到底看中了舜的什麼呢?實際上就是他那種“極高明而道中庸”。舜行事樸實低調,後來對“四凶族”的流放又可見其雄才偉略。堯把天子之位傳於這樣的人確是明智之舉。
大禹治水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堯在位時,中原就常常有洪水,百姓們愁苦不堪。鯀治水患長達9年最後也沒有成果,他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一職。
禹親自視察過河道並改進了治水的方法。他翻山越嶺,趟河過川,規劃水道,到過了很多地方,根據地勢高低設法引洪水入大海。禹為了治理水患,可以說是鞠躬盡瘁。他新婚不久就離開了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據說他曾經過家門口,都咬著牙沒有到家看一下,而是直接奔赴大水現場。當他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已經會叫他爸爸了,而禹隻是向妻兒揮揮手,並沒有進去看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禹經舜的賞識得天子之位,成為一代聖賢之君。
像堯舜禹這樣的人,其實心中都是自有天地的,但他們做事做人都很低調,他們不自吹自擂,隻是踏實做好屬於自己的事情,他們有理想,但是總會立足高遠而從現實出發。
現代世界也是一樣的,那些能夠真正領會“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往往都能成就一番事業。商界巨子李嘉誠正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實踐者,他常常告誡身邊的人們,做人要不驕不躁,切忌急功近利。生活中的平常心不是天生的,隻有經曆過風雨挫折、走過焦躁偏執的人,才能擁有這種心態。平常心如人生遭遇到低穀時的一味藥,能幫助人恢複精神誌氣;它又像是一縷輕風,能夠吹盡人生在得意時的驕躁和忘形。所以,我們常說的以平常心來對待人生際遇,其實就是莊子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李嘉誠還說:“重要的是內心的安靜,表麵看來很忙,但內心其實沒有波動,因為自知做著什麼工作。”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人應該不要大喜也不要大悲。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就是中庸之道。由此看來,李嘉誠能夠成為富甲一方的商界巨子,絕不是偶然的,正所謂人因為有夢想而偉大,因為務實而成真。
李嘉誠在他的兒子李澤楷進入商界時曾贈言:樹大招風,低調做人。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他平實的一麵來。正所謂“極高明者當道中庸,成功者莫不如此”,看著這些社會精英,我們也不妨仿效他們的做事為人的態度與眼界,促進自己有更大的作為。
■ 害人害己的老鼠哲學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
這話的意思是:居住要善於選擇地方,存心善於保持深沉,交友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有條有理,辦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掌握時機。正因為他與世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
這裏的“尤”字,意思應該是憂慮、怨恨的意思吧。從這段話看來,古人先哲們其實還是推崇那種有大胸懷大境界的人。
南懷瑾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曾經斥責秦朝的李斯所信奉的政治經濟學不過是“老鼠哲學”而已。那麼到底什麼是“老鼠哲學”呢?我們可以從《史記》裏來看一看。
在《史記·李斯列傳》的卷首,有這麼一段話:“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這段話說的是上蔡人李斯當小吏時,看見廁所中的老鼠又小又瘦,見有人來就倉皇逃走,十分的可憐。而他進入倉庫時,發現那裏的老鼠又肥又大,看見人來時不但不避,反而是跟人瞪眼。於是他就由此悟出一個現實的道理來:原來又瘦又小見人就逃的老鼠,是因為無所依靠;而又肥又大見人不避的米倉老鼠,李斯說“在所自處耳”,用南懷瑾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有所憑借的”。李斯認為二者的區別僅此而已。
南懷瑾先生說的所謂的“憑借”,就是指有本事、有靠山,或有本錢的意思。李斯領悟到“老鼠哲學”之後,於是也就知道了“憑借”的好處。史書上說,他因此而跟他的老師荀子學帝王之術,並且當他看到“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的時候,就想到了去秦國謀職。可見當時他已經是很現實的了。
他在辭別老師荀子時說:“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麵而能強行者耳。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這話的意思是:人處於卑賤之位而不思變,正如圈養的禽獸,隻能張嘴等食,不過徒有一張人臉、兩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所以說來,卑賤是人生最大的恥辱,貧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長久處於卑賤的地位、貧窮的境地,反而譏諷富貴,厭惡祿利,以自托於無為來自我安慰和解脫,不過是無能而已,決非士人應有的情懷。所以李斯要離開老師去秦國謀職。
我們可以把這段話看做是李斯對自己老鼠哲學最經典最赤裸的表述,他的動機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現有的處境,因為自己太卑賤太窮困了,所以後來辭別荀子,不顧老師勸阻,他學業未成就跑去輔佐秦始皇了。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李斯剛開始的時候算是成功的了,他生在亂世而且出身很一般,後來能夠位極人臣,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一個普通人能走到這一步也確實算是不簡單的了,其務實的一麵,在他的仕途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這話很能為我們說明李斯是如何激勵自己的,他把自己悟出來的理念時時銘記在心中,並且一步步地向著他所向往的地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