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04(2 / 3)

他從小吏到被任命為郎,從郎到長史,再到後來的廷尉,直到最後的丞相,走得可以說是平步青雲。但是由於他自己走得實在是太快了,以至於收不了腳步,最終為趙高所害,誅於鹹陽。《史記》中關於李斯父子抱頭痛哭的那一段,讀來尤其令人傷感。在臨刑的時候,李斯對兒子說:“此時就算是想和你牽著小黃狗出東門也不可能了。”然後父子相抱痛哭。

作為一國的丞相,就不能一味信奉“老鼠哲學”把自己搞得鼠目寸光。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先讓我們看看李斯做的那些短視的事情吧。

第一就是殺害他的同窗韓非。

說起韓非這個人,秦王還是比較佩服的。對韓非的《孤憤》、《五蠹》等這樣的文章,秦始皇的評價給的很高,他說這文章寫得“太好了,如果我能見到這個人,並能跟他交往的話,那真是死而無憾了。”後來韓非也到了秦國,關於滅亡六國的想法也可以說是韓非最早給提出的,隻可惜韓非鋒芒太露,所以,我們沒有見到他如何叱吒風雲就已經被他的老同學李斯進讒言害死了。我們可以做這樣的一個假設:以韓非的才華,加上李斯的務實,如果李斯能有藺相如一般的襟懷的話,秦朝也許就不至於毀在趙高的手裏了,而應該是迅速強大,一統六國之後的曆史也許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第二就要說說焚書坑儒了。

當時的傳統觀點認為:治理國家是要講仁義道德的,但曆史上令人發指的“焚書坑儒”恰恰就是由李斯首先提出的(李斯的老師荀子也是儒學大家啊,他的思想是集儒法之大成的)。李斯寫了著名的《焚書議》並為秦始皇所接納,於是全國範圍內的焚書活動大規模開展,把除《秦記》以外的書籍全部燒掉,這就造成了漢朝初期的文化荒蕪現象。更為殘忍的是,460多名儒生就因為李斯的這個餿主意,在秦始皇的一道命令之下,全部於鹹陽被活埋。我們不能不說這是李斯一生中最缺乏遠見的一次行為。

再到後來,讓我們大跌眼鏡的是,李斯竟然夥同宦官趙高逼死了公子扶蘇改立胡亥為帝。結果也是好景不長,後來趙高作亂,幾乎將贏氏一家全部殺害,李斯一家也因連坐而死。這樣一位聰明至極且位極人臣的人,最後就落得個如此下場,原因何在呢?說到底隻是因為他境界不高而已。也就是說李斯做官隻講實惠,他所信奉的政治經濟學境界就他所處的地位來說實在是太低了。

後世有人常常嘲笑五代時期的馮道,說他不知廉恥,為了求榮華而不斷易主。宋初的範質說他是“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不管怎麼說,生逢亂世能活成這樣,那應該是很厲害的了。如果馮道跟李斯一樣,隻是講老鼠哲學,怕是很難玩轉五代十國的政治局麵吧。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我們看李斯的曆史,意義就在於用曆史給我們現代人上一課:老鼠哲學,害人不淺啊。那樣的做法是值得引以為鑒的。如果我們想成就自己,還是應該放開眼界的。

有兩個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年輕人,他們都覺得自己不如意,所以就一起去拜望一位老年人尋求點悟:“我們在辦公室被人欺負,工作也不順心,這樣的日子太痛苦了,求您開示,我們是不是該辭掉這份工作啊?”

老年人閉著眼睛聽他們說完,隔了半天才慢慢地說出了五個字:“不過一碗飯。”然後就揮揮手,示意年輕人他們可以回去了。

回到公司後,他們中的其中一個人給老板遞去辭呈,說要回家去種地。而另一個人卻沒有那麼做,他繼續留在公司。

時光飛快,一轉眼十年就過去了。回家種田那個人以現代的方法經營,加上品種不斷的改良,現在他已成了農業專家。另一位留在公司裏的那個人努力工作,漸漸也受到了領導的器重,他成為了經理。

這一天,十年未見的兩個人偶然間相遇了。當他們在詢問對方這十年來的經曆後,都很吃驚。

“真是奇怪啊,那老先生給咱倆的是同樣的‘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我當時一聽就明白了,不就是一碗飯嘛,日子有什麼難的,何必硬守這家公司呢?所以我就辭職回家,包了一大片土地。”已是農業專家的人說著,然後他問另一個人:“你當時為什麼沒聽那老先生的的話呢?”

“我也聽了啊。”那經理笑著:“老先生說得對,‘不過一碗飯’麼,我多受點兒氣、多受點兒累,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啊。不就是為了混碗飯吃嗎?老板說什麼就是什麼唄,少賭氣,不計較,按部就班地不就成了?那老先生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然後,兩個人又一起去拜望那位老先生,想表示謝意。那老先生已經很老了,但他還能認出他們來。不過,這時候他仍然是閉著眼睛,聽了他們兩個人的經曆後,隔了一會兒又說了一句話,還是5個字:“不過一念間。”然後,再次地揮揮手……

生活中,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完完全全、真真正正抓在手中的,無論是物還是人,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有自己的境界,遇事也不必太刻意地去追逐。

■ 心胸與世界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周易》

這段話說的山下出泉,泉水從地下冒上來。我們如果研究卦象,先暫不看卦而在腦中構成一個景象,山水蒙,那麼景象是一個山,下麵出水。透過了這個現象,我們能有這樣的一個概念,效法這個卦的精神——果行、育德——這是兩個觀念,用南懷瑾先生的意思就是行為要有好的成果,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行為要有結果為果行。

上古時的說法“德者得也”,德字的意思也是好的成果,就是透過這個卦象,牽到人文文化上來說,就是人要效法蒙卦的精神,做到果行育德。

南懷瑾先生用莊子講的故事來打比喻說,那些小鳥都在嘲笑大鵬鳥,其實那是它們自己夜郎自大,貶低別人抬高自己而已。這裏也能反映出來人應有的胸懷。不過,現實生活中有更加險惡的偽詐小人,他們不但自己飛不高,還常常怕別人高飛,看到別人飛高了,他們就要想方設法把人家弄下來。

南宋時期,為了“精忠報國”,年輕的嶽飛參加了抗金的隊伍,憑借其軍事才能在抗金鬥爭中逐漸成長為一名能幹的軍官,他所率隊伍人稱“嶽家軍”。嶽家軍以作戰英勇、軍紀嚴明而著稱,號稱“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當時金軍中流傳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說法,由此可見嶽飛的能力之強了。

在嶽飛及其他愛國將領的帶領下,宋軍從金兵手中收複了大片的失地。1140年秋天,嶽飛率領軍隊在河南大敗金兵,並準備把金兵趕回東北老巢。就在他躊躇滿誌的時候,當朝皇帝宋高宗卻連發12道金牌召他班師回朝,這一命令使得他和將帥們收複國土的宏圖大誌也隨之半途而廢了。

其實,這一切都是當朝丞相秦檜在暗中搗鬼。當時朝廷裏內部分為主戰派與求和派兩派,秦檜是當朝最大的實權派,也是最富有的官僚。為了保存自己這一方的財產與官職,他主張盡快與金人議和,當時有許多官員也附和秦檜。而金國方麵求和的先決條件是除掉主戰派代表人物嶽飛,秦檜一黨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辦法。

他首先誣陷嶽飛手下的將領張憲謀反,然後又誣陷嶽飛之子嶽雲給張憲寫過謀反的信,嶽雲也就是同謀。憑借這些誣陷的罪名,嶽雲與張憲就稀裏糊塗地被關進了監牢。緊接著,他又借質問嶽飛幾個問題為由,讓嶽飛到當時的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去麵見宋高宗。嶽飛一到臨安,根本沒有機會見到皇帝,就被捕入獄了。

為了找借口處死嶽飛,秦檜宣布嶽飛、嶽雲和張憲是共同策劃謀反。當時的另一位抗金名將韓世忠對此憤憤不平,他前去質問秦檜:“嶽飛抗金,何罪之有?嶽飛謀反,證據何在?”秦檜支支吾吾,回答韓世忠說:“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秦檜這話意思是告訴韓世忠,嶽飛的兒子嶽雲與張憲的書信裏說的雖然不是很明顯,但謀反這事嘛,大概是有的。“莫須有”的意思就是“大概也許有”。按照秦檜的授意,嶽飛三人很快就被判處死刑。1142年臘月29日,嶽飛在杭州風波亭遭到殺害,年僅39歲。

秦檜很清楚,如果想以正當手段他是無法除掉嶽飛的,他就隻好給嶽飛一個“莫須有”的罪名,這就是一種誣陷。正是由於這個顛倒黑白的故事,“莫須有”這個詞一直流傳至今。

像秦檜這樣的人,雖然位高權重,但事實上他屬於典型的沒有胸襟的人,因而在他的心目中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群體大局與國家大事,他所考慮的“大事”就是他的個人私利。

生活中我們應該提防這種隨處可見的小人們,他們的私欲決定了他們的心胸狹窄,他們的世界也就是很小的一塊,而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難免會跟這樣的人有交往,更難免會觸碰到他們敏感的神經,因此對這樣的人我們還是小心為妙。

唐朝有個叫盧杞的官員,是個心胸狹窄、陰險偽詐的人。他生來相貌奇醜:鐵青臉麵,鼻子扁平,兩個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世人都把他看成是個活鬼。也許是是因為臉上長有胎記,盧杞有強烈的自卑心理,所以他對權力的欲望也很大,後來他曾官居要職。據《唐書》記載,當了宰相之後的盧杞忌能妒賢,凡是他看不順眼的人,他總會想法子將其處死,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樹立威信,鞏固自己的權勢。

與盧杞同朝為官的楊炎認為盧杞長得難看不說,而且沒有多少智慧,與他這樣的人同朝為官感覺心裏很是不爽。他對盧厭惡的結果,是楊炎被盧杞譖毀,被貶到崖州。

朱泚叛亂時,唐德宗逃亡到奉天,崔寧流淚談論時事,盧杞聽了後非常反感,於是在德宗麵前說崔寧與朱泚立過盟誓,崔寧於是因此被殺。

因為討厭殿中侍禦史顏真卿的直言,在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的時候,盧杞想借機會以李希烈之手殺害顏真卿。於是他派顏真卿前往勸諭,致使顏被李希烈縊死。

這樣一個有著強烈自卑心理、心胸非常狹窄的人,自然不會得到好的結果。盧杞在朝四年,朝野怨聲載道。涇原兵變後,盧杞被大臣上疏問罪,被貶為新州司馬,後來又被貶做澧州別駕,在赴澧州的途中病死,連老家都沒有回去。古人常講落葉歸根,而盧杞卻客死他鄉,也算是他為人的報應吧。

無論秦檜還是盧杞,都曾位極人臣。他們本可以有一番作為,為天下蒼生謀福祉,隻可惜他們雖位高權重,但由於心狹量窄,隻能看到自己身邊的小世界,手中的權柄也成為他們謀害忠良的凶器。縱觀曆史,這樣的人與事還有很多,真是可悲,可歎,可氣,可恨。

世間就有那麼多心胸狹窄的小人,這種人做普通百姓時心性狹隘,害人卻不利己,要是做官的話就會大貪特貪,如果做君主的話就會奢侈荒淫。這樣的人心中其實就是隻想著自己,而不想著別人的。這種人做事不會有什麼建樹,但對身邊的人與社會危害卻是極大。南懷瑾先生說說的聖人境界、大丈夫氣概應該是毀譽不驚。像心量狹隘的那些小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睚眥必報,把眼界落在爭鬥之間,最終害人又害自身。

唐玄宗時期的宰相李林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李的政敵嚴挺之被貶為絳州刺史。後來,唐玄宗突然想起了他,便問李林甫說:“嚴挺之現在人在哪裏?這個人其實還是很有才華的。”

李林甫在退朝之後,便去找嚴挺之的弟弟嚴損之。他假惺惺地和嚴損之聊起了舊日的友情,說什麼他對嚴家兄弟一向極為尊重,對昔日友情也相當珍惜,如果彼此之間有什麼芥蒂或者誤會,也都是有人在存心挑撥,其實不過隻是誤會而已。一席話說得嚴損之感動得差點掉下眼淚。

最後說到情深義重之處,李林甫以一副神秘兮兮的模樣偷偷地告訴嚴損之,皇帝準備重新起用嚴挺之,而且他還故做貼心地告訴他應對的竅門:“雖然皇帝把絳州看得非常重要,但是依我的看法,挺之應該找個合適的借口,主動辭掉絳州刺史的職務,回到京師來等著皇上召見,皇上以後一定會重用他的。”

被李林甫一片虛情假意迷惑而感動的嚴損之,迅速將這番話轉告給哥哥嚴挺之。沒過多久,嚴挺之果然就以有病在身為理由,向唐玄宗請求回京師來治病。李林甫好不容易等到這一刻,他聽到這個消息後就趕緊向唐玄宗報告說:“嚴挺之告訴過我,他現在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他很想找一個閑差來保養身體,不想做什麼大事了。”

唐玄宗聽了李林甫的話以後,歎息了一番,然後就真的找了一個什麼“員外詹事”的閑職給嚴挺之去做了。嚴挺之接到任命之後十分驚訝,差點氣到吐血,最後隻氣得大病纏身,沒多久就辭世了。

李林甫身為宰相,卻把精力放在與人的爭鬥上,落得被後人唾罵也就不足為奇了。

生活中就有那麼一些心胸狹窄的人,總是采取各種方法去欺騙、迷惑別人,使別人落入他的陷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看到身邊有人直上青雲就會去溜須拍馬,看到別人發展順利就會在人家背後造謠生事,或者是向上層去進讒言,陷人於不利之中,當看到自己的欺騙、謊言和圈套甚至陰謀套在別人身上,使別人翻身落馬的時候,他們隻會做一件事,就是看著別人墮入困境,自己卻在那裏幸災樂禍,趁火打劫。

老人們常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一個人的心中隻能容納自己,他是不會做到澤被四方的。古往今來的曆史告訴我們,小人至多不過是生前錦衣玉食,死後背一罵名而已。我們在生活中要警惕這樣的人,小心提防自己也變成那種人。在為人處世方麵,我們應該把心胸再放寬一些,把目光再放遠一些,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天地更通泰,世界更寬廣。

曾子說他一天要反省自己三次,這樣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謹記的。“一日三省吾身”,這對於我們提高自己的境界來說也是一門必修課。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是曾子“三省”的內容,意思是說看自己為別人辦事,是否不忠實?與朋友交往,是否不守信?學到的東西,有沒有經常地練習?這也是南懷瑾先生說的反省自己的三麵鏡子。尤其是第一條,而且越是地位高的人越是應該反省一下,是不是真正忠於職守,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這話其實體現的也是一種心胸與境界,如果能做到對人對事的“忠”,也說明這樣的人是有胸懷的。這種“忠”,不也是現代人所需要提倡的嗎?

■ 風物長宜放眼量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雍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遷怒於人,不重複自己的過錯。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之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顏回好學,他“不遷怒,不貳過”。

在這裏,“好學”指的其實應該是實踐行為和心理修養。自己有過失,卻歸罪於他人,大發脾氣(遷怒),是生活常見的現象。這其實也體現了一種胸懷。“不貳過”,可以看做兩層意思:一是知過。一個人能做到知過非常難,我們平常做了錯事,我們往往是不自知的。二是改過。知過後便不再有過,就是所謂一息不懈,也就是說,知道自己有錯誤,但改過之後也不算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