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05(1 / 3)

■ 人生需要磨礪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

這段話譯過來應該是這樣的:子貢問夫子:“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這裏體現的是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圓滿的境界,而這種“道”是經過磨礪才有的。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

《詩經》裏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南懷瑾先生解釋說,這話的意思是人應該像雕刻一樣,用後天的努力勉勵自己,雕琢自己。做學問要像雕玉一樣地切磋琢磨,這裏是用切、磋、琢、磨等玉石雕琢方法來比喻教育。

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生下來,要接受教育,要慢慢從人生的經驗中體會過來,學問進一步,工夫就越細,越到了後來,學問就越難。這就像一個人慢慢磨煉自己的心性,慢慢體味人生的味道,慢慢雕琢粗糙的自我。如果我們仔細地琢磨自己人生的話,就會發現,就算是頑石,其中也隱藏著連你自己都不曾察覺的美玉。如果你自己不去精雕細琢而是安於粗陋的人生,那麼你自然就會平庸一生。

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和意誌得不到應有的磨煉,就不可能有積極向上的動力,人往往是好逸惡勞的,不磨煉自己的意誌力,就會在平庸的人生中安於現狀,就不會獲得內心真正的幸福和享受,最終在安逸的環境裏失去自我,一事無成。

這正如古人雕硯。硯石最初都是工匠從溪溝裏挑選出來的,最初石塊呈灰色,運回以後首先需要經過暴曬,因為有許多石頭在溪流裏十分精致,卻有難以察覺的細小的裂痕,隻有經過不斷的日曬雨淋才能顯現出來。而且未經打磨的石頭表麵很是粗糙,不容易看出色彩和紋理,隻有在經過切磨拋光這些工序以後,石頭的本色才能完美而持久地呈現出來。雕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修底。如果底不平的話,上麵不著力,就沒有辦法雕好,無論多麼細致的花紋與藻飾,都要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

做人其實也是如此的,無論表麵原來是怎樣的拙陋,一經過琢磨以後,都會呈現美麗的紋理來。人在生活中的曆練,正如硯石在雕硯時的磨礪,外表敦厚內心耿介的君子,經過心誌與肌體的勞苦之後才能承擔大任。修底與磨礪都是正身的過程,隻有經曆過磨礪的石頭,才顯現出美麗的紋理,隻有經曆過磨礪的人生,才會有不凡的氣度與成就!

生活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蘊藏著無限的哲理與深意。生活就像是一本大書,隻有我們用心去讀過,才能品味到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和真理。而一個人隻有在感悟了生活中的真理後,眼光才能看得更遠;一個人隻有在深知了生活中的訣竅後,才能活得更加自在、灑脫和遊刃有餘。生活中充滿著智慧與學問,隻有我們用心去領悟了,才能體驗到它的真諦。

所以我們說,人生總是要經過磨煉的,不經過反複磨煉,就會使自己永遠停留在原始的狀態中。一個人無論在怎樣的環境裏都要精心地琢磨自己,否則他就不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更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創造自己的價值。所謂“一苦一樂相磨煉,煉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 人生就是不圓滿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大戴禮記》

這話的意思是說:水太過於清澈的話魚就難以生存,人太精明或者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是太要求完美了。

我們在體味人生的時候,會有這樣的感覺,人的一生不可能很完美,但是我們可以讓它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觀來。當你感到生命中的缺憾,你就體驗到了人生五味,也便擁有了完整人生——從缺憾中領略完美的人生。

凡是做人做事,不論是國家大事還是朋友親人之間的個人小事,很少有一件事情可以被看做是圓滿的。南懷瑾先生說這就是佛學說的那個道理:婆娑世界,萬事都有缺陷,沒有一個是圓滿的。做人做事的難處也在於任何事都很少有真正的圓滿。

有時候,就算是有一時的豐功偉績,也未必就能夠名留青史。乾陵有一塊“無字碑”,也稱豐碑,據說“無字碑”是按武則天本人的臨終遺言而立的,或許是意在功過是非由後人評說。

武則天曾經輝煌一時,臨終前在經曆了被逼退位之後,她預見到自己身後將會麵臨著無休無止的榮辱毀譽,於是她一改前人碑上留銘的做法,讓後代為她立了一塊無字墓碑。學過曆史的人都知道,不論何時何地,也不管哪一個人,都不可能把事情做到圓滿無缺。所以我們說,做人做事能夠做到不論成功和失敗都沒有後患的,隻怕是難於登天。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在盡自己的努力去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從古到今,人們所希求的那種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就像人們常常說的:正是因為有種種缺憾,才感到人生的美好。說白了,也就是不完滿才是真正的人生。就像西方諺語所說的那樣:你要永遠快樂,隻有從痛苦中去找。我們再把它延伸一點兒:你要想擁有完美,也隻能從缺憾中去尋找。

《聖經》中說,人生來就是有罪的,這就是原罪。南懷瑾先生解釋說,其實人生來不是有罪,而是有缺憾,不完美,不圓滿。按佛教中的說法,也就是說人生來就有“業”,有善業、惡業,以及不善不惡的無記業,這個“業”其實是一種力量和動力,它會牽著你向前走。從某種意義上說來,這正是一個人靈魂升華從而獲得完滿的動力所在。

■ 不是不能做,隻是不肯做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單,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上》

這是孟子在回答齊宣王的時候說的一段話,意思是:現在大王您的恩惠能夠達到禽獸身上,可是功德沒有達到百姓的身上,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這樣看來,那麼,一片羽毛舉不起,是因為不肯用力氣啊;整車的柴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眼力啊;百姓們沒有受到安撫,是因為不肯施給恩惠啊。所以,君王沒有實行王道來統一天下,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啊。

這段話生動地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張。

一個人活在世上,有許多事情是我們應該做、必須做的。但是很多時候,往往是這些我們該做、必須做的事,我們卻都沒有做到,而且常常並不是我們做不到這些,而是因為我們不肯去做。

齊宣王問孟子,像他這樣的人君,能不能使百姓生活安定。孟子非常肯定地說他當然能夠了。宣王就問孟子憑什麼知道他就能夠做到。孟子就說:聽說大王不忍心將一頭發抖的牛屠宰了做祭祀,憑這樣的好心,就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

宣王又說,當他用一隻羊代替了那頭牛的時候,老百姓還以此說他吝嗇呢,而且,他為什麼這樣做以及這樣做與王道有什麼關係,他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孟子對此的解釋是:“百姓說大王吝嗇也並不為奇怪,畢竟牛大羊小,大王是用小的代替了大的。老百姓這樣誤解大王也沒什麼關係。但是大王這種不忍看牛被殺的心,正是能使百姓生活安定的仁愛之心。為什麼這麼說呢?道理就在於大王親眼看見了那頭牛,而沒有看見那隻羊。假定現在有個人向您報告說他有舉起三千斤的力量,卻拿不動一根小羽毛,他的視力好到可以把天上飛鳥的羽毛看得清清楚楚,但一車擺在他眼前的柴草卻看不見。你肯相信這樣的話嗎?當然不信,為什麼呢?”

孟子接著說:“如今大王的好心好意足以使動物都沾光,卻又自己說不能使百姓得到好處,這難道與前麵那個人有什麼兩樣嗎?實在是沒什麼不一樣的了。那麼同樣的道理,一個力能舉鼎的人說自己拿不動一根羽毛,那隻是他不肯花力氣的緣故。一個目力能見秋毫之末的人說自己看不見擺放在麵前的一車柴草,那隻是他不肯用眼睛去看的緣故。老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就是治國為政者不肯施行仁德的政治的緣故。所以大王沒有使百姓歸服,這是因為你不肯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對於孟子的這些話,南懷瑾先生說:歸根到底,一個人要想成事,在於你是否去做。光想不做終究也做不成事,畫在紙上的圖是不會自己變成高樓大廈的,打好的腹稿也要寫到紙上才能成為文章。

說千道萬,事情隻有你去幹才有成的機會,也才有可能成功。如果能做卻不去做的話,那麼說什麼也是沒有用的。成語說“事在人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就像孟子說的那樣,要讓一個人把一坐大山夾在腋下去過河,這樣的事情確實是人力所不能為的,我們肯定會說“做不到”,而如果說讓你幫一位老人去折一根樹枝,你要說“做不到”的話,那就是你不肯去做了。

而在生活中,不論是君王治理天下,還是我們身邊的這樣那樣的一些事情,都不會是夾著大山去過河這一類的,我們的事情幾乎都是屬於折樹枝那樣力所能及的,所以,不是我們不能夠,而是我們不肯去做而已。

宋朝著名書法家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為“宋四家”,他自幼就喜歡書法,但是練習了好幾年也一直沒有很突出的進展。

有一個從外地來的秀才據說字寫得很好,米芾聽說,就前去向秀才求教。秀才見他確實愛練字,就答應收米芾做學生,並拿出一本字帖對他說:“你回去後就照這本字帖練習,寫好之後再拿給我看吧。”

米芾回去後照著秀才的話去做,很快就將字寫好了。他就忙著跑去見秀才,恭敬地請秀才指教。可是秀才隻看了一下就搖著頭說:“不是很好。這樣吧,你要我教你寫字,就必須要用我的紙來寫。”

米芾痛快地答應:“沒有問題,隻要老師願意教我,我就依您的指示去做。”

秀才接著說:“可是我的紙很貴啊,要5兩銀子一張。”米芾聽後雖然感覺吃驚,但為了練好字,最後還是答應了。

米芾回家向母親說明了情況,母親於是隻好將首飾拿去變賣後讓米芾拿去買紙。米芾拿著買來的紙,怎麼看都覺得它與普通紙並沒有兩樣,但是因為花了大把的銀子,因此他不敢隨便下筆,於是對著字帖琢磨筆勢好長時間,然後一直用手指在桌麵上來回照著寫來寫去,就是無法下筆。

秀才看到米芾半天還沒寫一個字,出來就問他為何還不寫。米芾回答說:“紙太貴了,怕寫壞了。”

秀才笑著說:“你不寫,要我如何教你呢?”於是米芾就非常認真地用心寫了一個字,結果這個字比字帖上的字更有力量,這連他自己都感到意外。

秀才這時才對他說:“過去你寫字總是不能用心,所以就寫不好,這次因為紙很貴了,你怕寫不好,所以就會非常用心之後再下筆,結果當然就不一樣了。”

米芾的故事說明了這樣的道理,有些事情不是你不能做或做不好,而是你根本沒有用心去做。隻要你想做而且能夠用心去做,就一定會有說所收效。

一個視力正常的人與一個雙目失明的人一起走在崎嶇的山路上,視力正常的人接連摔跤,而雙目失明者走起路來卻四平八穩。視力正常者很是疑惑,他問那個盲人:“為什麼你看不見路,卻能夠走得如此穩當,而我看得到路,卻為何還接連地摔跤呢?”

盲人回答說:“因為你有明亮的雙眼,而我卻什麼也看不到。”

視力正常者一聽更加疑惑了。盲人解釋說:“就是因為你擁有明亮的雙眼,能看清楚遠方,卻往往會因此而忽略了腳下的路,對於眼前的路還沒有看太清楚就大步地走過去,所以一不小心就會被絆倒。而我與你卻正好相反,因為雙目失明,看不到遠方,所以我能全神貫注,將腳下的路探清楚以後再邁出腳步,我是用心在走路的,因此才能走得很平穩,才不會摔跤。”

天下一切事情都在人為,很多事情的失敗,其實隻是因人的內心根本不想去做或沒有用心去做罷了。

鄧普西生下來的時候隻有半隻左腳和一隻畸形的右手。他的父母一直對他像平常人那樣進行教育,從來不讓他因為自己的殘疾而感到有任何的不安。也就是說,他能做到任何健全男孩所做到的事,如果童子軍團行軍十裏的話,他也同樣可以走完十裏。

後來他去學踢橄欖球,他發現自己能夠把球踢得比在一起玩的其他男孩子們都遠。他於是請人專門為他設計了一隻鞋去參加了踢球測驗,幸運的是,他得到了衝鋒隊的一份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