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
這話的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居所裏,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廣闊的大道上,能實現誌向就與民眾一起去實現,不能實現誌向就獨自固守自己的原則,不受富貴誘惑,不為貧賤動搖,不為武力屈服,這才叫大丈夫。
按我們現在的理解,孟子的意思就是說要積極地忍受貧困,以此來磨礪我們的意誌。
明朝的李贄在《焚書》中說:“貧莫貧於無見識。”也就是說,一個人沒有文化、沒有知識,精神上的虛無才是真的貧窮。
《後漢書》中也說:“君子不患位不尊,而患德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也就是說,真正的君子不怕地位不尊貴,而是怕首先不高尚。不因錢財寡而感覺羞愧,而是因為智慧不廣博而羞恥。也就是說,隻有那些道德不高、知識匱乏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衣服、食物不如人,並不一定就代表一個人真正的貧窮,“貧莫貧於不聞道”,這是曆代仁人共同的認識,而往往越是物質上的貧困越是不容易去固守。
《莊子·讓王篇》上講了一件事:春秋時期的原憲住在魯國,他有一丈見方的房子,蓋著茅草,用桑枝做了門框,用蓬萆做成了門,又用破甕做了窗戶,用破布把房子隔成了兩間。天氣不好的時候,屋頂漏雨,地麵潮濕,他卻能端坐在那裏彈琴。子貢騎著大馬,穿著華麗的大衣走來時,因為小巷子容不下高大的馬車,他便下車來走著去見原憲。隻見原憲戴著一頂破帽子,腳上穿著破鞋子,倚著藜杖在門口應答。子貢就說:“啊,先生是生了什麼病吧?”原憲回答說:“我聽說沒有錢叫做貧,有學識而無用武之地才叫做病,現在我是貧而不是病。”子貢聽了後進退兩難,臉上露出羞愧的表情。
子貢自以為很了不起,但是當聽了智者對於貧窮的看法後,他自己的臉上也露出了羞愧的表情。因為他自己實際上有病,是心病,他不能從高層次去看待貧困的問題,也忍受不了貧困的生活,所以,他更不會理解那些善於忍受貧困而心懷大誌的人們。
其實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對於貧窮的看法不盡相同,衡量的標準也不同,忍受貧窮的能力更是不同。對於貧窮,有的人是不得不居於貧困,苦熬貧困,所以在他們看來,貧困是非常可怕的,這是著眼於物質生活基礎上的貧困。可還有一些人是自甘居於貧困,是借貧困的環境來磨煉自己的意誌,從而達到一種精神境界的提升,這是自覺地忍受貧困。這樣的人不僅注重自己的物質享受,還更看重自己的精神修養,這才叫做是積極地忍受貧困。
話說回來,貧窮畢竟不是什麼好的事情,我們共同的心理還是要改變貧窮的狀況,但是急於求成或是用歪門邪道去追求脫貧,這樣的方式不是真正的忍貧,隻不過是貪戀富貴的一種表現罷了。孔子提出的安貧樂道的說法也不是讓人消極,那也是一種大的境界。
所以孔子也說:“富和貴,是人人想要的東西,但如果不是正道得到的,就不會長久。”
也就是說,我們希望擺脫貧窮,但是在力所不能及的時候還是要安貧樂道的。一個人真正的能做到貧賤不移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是有大智慧的。
古語曾說:“人窮誌短,馬瘦毛長。”一般人物質上貧窮的時候,心理上會自覺底氣不足,見了那些有錢有勢的人,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由於貧富地位的不平等,往往會造成社會中普遍的政治地位和其他地位也不平等的現象。這也是現實。但是真正有遠大誌向的人,是不會因為眼前的貧困就改變自己的心誌的。
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做學問,隻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得意時是那個樣子,失意時也是那個樣子,到了沒有衣服穿、餓著肚子的時候仍是那個樣子,這就是最高修養,達到這步修養太難了。”
《論語·雍也》中記載:孔子的弟子顏回,字子淵,家境貧困。他雖然吃的是粗陋的食物,住在偏僻的地方,一般人都難以忍受這種貧困的狀況,可是顏回卻也自得其樂。所以,孔子對顏回的評價是很高的。一個人能夠安貧樂道,就是要以道德修養所帶來的內心的愉悅為最高的快樂,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如果連一時的物質貧乏都不能夠忍受的話,那麼,他又怎麼能夠去克服其他的困難進而成就事業呢?
古人說:“富而好禮,孔子所誨;為富不仁,孟子所戒。蓋仁足以長福而消禍,禮足以守成而防敗。怙富而好淩人,子羽已窺於子哲;富而不驕者鮮,史魚深警於公孫。慶封之富,非賞實殃;晏子之富,如帛有幅。去其驕,絕其吝,懲其貧,窒其欲,庶幾保九疇之福。”
這段話的大意是:富有而愛好禮義,這是孔子對人的教誨;因圖致富便不能施行仁義,這是孟子對人的告誡。大凡行仁義的人,完全可以保持幸福而消除災禍,愛好禮義的人,完全可以保持已有的成就而防止失敗。自恃富有而喜歡欺侮別人,結局是不會好的。正如子羽已觀察到了子哲的結局;富有而不驕傲的人很少,史魚曾對公孫文子提出深刻的警告。慶封的富有不是上天賞賜,實是一種災禍;晏子的富有如同布帛那樣有一定的限度。舍棄驕傲,根除吝嗇,控製怒氣,節製情欲,這樣才能保證享受世間的福分。
上麵所說的子羽和史魚的故事都是來自於《左傳》的記載。
昭公元年,晉侯生了病,鄭伯派公孫僑到晉國去問候病情。晉國的叔向詢問子哲的為人如何時,鄭國人子羽回答說:“他為人無禮,喜歡淩辱人,依仗他富有而輕慢他的上司,這樣的人,他的富貴是不會久長了。”後來,子哲果然被吊死,屍體被放在大街上示眾。這就是由於他不知道富貴之人更應該忍富貴、平和待人卻恃貴淩人的下場。
史魚的典故說的是定公十三年,衛國公孫文子上朝時請靈公赴宴,退朝後遇見史鰍(史魚名鰍),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史鰍說:“你一定會有禍事的,你富有而國君貪婪,你將要有災禍了!”文子說:“我沒事先告訴你,這是我的錯誤。現在既然國君已經答應了我,這可怎麼辦?”史鰍說:“沒關係。富有卻不驕橫的人很少,這你已經見過了。驕橫於外而又不被殺死的人,我還沒見過。”在說話的時候,實際上史鰍已對公孫文子作出了告誡,但由於公孫文子自己不知道忍富貴、忍驕奢,所以也沒有把這些話記在心裏。第二年,公孫文子果然因為富有而驕橫獲罪,不得不逃到魯國。
以上是說子羽、史魚都有先見之明,說富有的人沒有不驕橫的,驕橫的人沒有不滅亡的。仗著富有而傲視他人的人,是不能長久的。
王充在他的《論衡·非韓》篇中說:“國家賴以存在的是禮義。段幹木閉門不出,魏文侯尊敬他,經過他家時還要行禮。秦國軍隊聽說了這件事後,就沒有敢來攻打魏國。”又說:“讀書人的品行就是重視和愛好禮義。魏文侯對段幹木行式閭的禮儀,使強大的秦國軍隊撤退,保全了魏國的邊境。因此段幹木的品行是賢明的,魏文侯的重禮是高尚的。”
世界上有貧就有富,有富也會有貧,相對而言貧困的人多,富貴的人少。貧要貧得有誌氣,不向富貴低頭,更不能為了追求富貴而貶低了自己的人格,這就是善於忍貧。富貴的人也應該克製自己的貪欲,為富還要懂得行仁義,對貧弱者有扶助的義務,對社會也有貢獻財富的責任。
其實,隻要貧者能忍貧,富者能忍富,貧困的人不能因為暫時的貧困就改變自己的人品,富貴的人更不能因自己比別人富有而去欺壓別人,這樣的人就能給自己帶來智慧、充實和豐富多彩的人生。
■ 行孝宜趁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韓詩外傳》卷九
這句話的意思是,樹想安靜地呆一會兒,可是風吹來卻讓它不停地搖曳;做子女的想好好贍養雙親,而父母卻等不及離開了人世。
這聲歎惜是皋魚在父母死後有感而發的。相傳孔子在出遊的路上聽到有人哭,原來是皋魚。後來才知道,皋魚周遊列國去尋師訪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鄉侍奉父母。父母相繼去世後,皋魚才驚覺從此不能再去父母身邊盡孝道了,深悔當初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侍親,現在已是追悔莫及了!
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樹木不喜歡隨風擺動得太厲害,否則便可能會枝歪葉落;但讓它無奈的是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而樹木便不斷被吹得搖來擺去的。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就是孝子的無奈了。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理解孝道呢?南懷瑾先生解釋說可以把“孝”字理解成西方文化中所謂的“愛”,也就是一種回報的愛。我們應該明白,真正支撐這個世界,使這一片土地有生活希冀的,是那些平凡、正直、善良、堅忍不拔、任勞任怨的母親們和偉岸、豁達、溫暖、擁有著寬闊臂膀的父親們。正因為母愛的神聖和父愛的博大,所以,我們報之以孝。對於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處孝敬他們。
猶太人有這樣一句諺語:“上帝不能無處不在,才為人類創造了媽媽。”如果說愛是一種力量的話,那麼,母愛絕非塵世間一股普通的力量,它是經過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超自然的力量。這股力量蘊含在每一位母親的心上。對做母親的人來說,愛的付出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本能。那麼這樣一種偉大的愛,偉大的情,我們做兒女的能夠還以多少的愛來報答呢?
卡耐基在為成年人上的一堂人生課上,曾經出過這樣的一道家庭作業:在下周上課之前去找你所愛的一個人,告訴他們你愛他。而且要求是,那些人必須是你從來沒對說過一句話的人,或者是很久都沒有聽到過你說這句話的人。
下一堂課開始之前,卡耐基要他的學員們來說一下,他們是否願意把他們對別人說愛的事情和大家一起來分享。
一個中年男人搶先站起身,下麵是他講述的話:
卡耐基先生,上周你布置給我這個作業的時候,我對你非常的不滿,因為我一直覺得在自己身邊並沒有什麼人需要我對他們說這些話。不過,下課後我開車回家時,有一個念頭在我腦中一閃而過:自從幾年前我的父親和我爭吵過以後,我們就開始相互躲避對方,除了在聖誕節或其他節日裏或者那些不得不見的家庭聚會以外,我們幾乎是避而不見的,即使見了麵,也從來不做任何的交談。所以,在回家的時候,我告訴自己,我要告訴父親一一我愛他。
在我做了這個決定以後,忽然感到胸口上的重量似乎減輕了許多。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急忙起床了。前一個晚上我一直在想這件事,幾乎是輾轉難眠,有種馬上要做這件事的衝動。於是,我很早就趕到了辦公室,隻用了兩小時幾乎處理了我那天要做的事務。九點鍾的時候,我打電話給爸爸,問他我下班後是否可以回家去,因為我有些事想要告訴他。而在此之前,我已經很久不回父母家了。父親在電話那頭用暴躁的聲音回答我:“又是什麼事?”我在電話裏跟他保證說我的事不會花很長時間的,他於是同意了。
下午五點半的時候,我到了父母家。在按門鈴時,我心裏祈禱是爸爸出來開門。因為我覺得如果是媽媽來開門的話,我恐怕會喪失掉告白的勇氣。畢竟這麼大的人了,平常是沒有機會說這樣的話的。不過,非常幸運的是我爸爸來為我開了門。我不敢浪費哪怕是幾秒鍾的時間,一踏進門以後就說:“爸爸,我隻是來告訴你,我愛你。”
父親聽了我的話後愣了一下,然後眼角流出了淚。他張開雙臂擁抱了我並對我說:“兒子,我也愛你。兒子,原諒我吧,我竟然一直沒能對你這麼說。”
我感覺那一刻是那麼讓人心醉,那麼讓人感到珍貴,我甚至期盼時間停止在那一時刻。但這些都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我要說的是幾天以後,從來都沒有告訴過我有心髒病的爸爸忽然病發了,很快的他在醫院裏結束了他的生命。這消息來得是那麼突然,突然得讓我簡直是毫無防備。後來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我遲疑著沒有告訴爸爸我對他的愛,那麼,這一輩子我就永遠都沒有那樣的機會了。
所以在這裏,我想對所有為兒女的人說:愛你的父母,不要遲疑,從這一刻開始!
是啊,我們生命裏一切的愛都是需要用行動來表達的,對父母的愛也是如此。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在年少時不能完全理解父母對我們的愛,等到我們自己也為人父母了,才會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是到了這時,我們的父母已經等了很久了。所以,孝敬父母要及早,想到的事馬上就去做,而且要告訴父母你對他們的愛,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才感覺空留遺憾。
孝順父母的事情,是沒有什麼可以等待的理由的,更不存在時間的問題。如果總說沒有時間,沒有機會,那麼當父母越來越老的時候,我們為父母盡孝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陪父母的時間也是越來越少了。父母為兒女操勞一生,我們也要用實際的行動去告訴他們我們有多愛他們。
回頭想想這世界還有什麼能報答父母對自己的愛呢?我們也隻有用心去愛他們,才能讓自己心安,不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