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存孝義,將孝心變成孝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
孔子教導學生們說:做兒女的回家要孝順父母,在外麵要尊敬兄長,要認真可信,廣施愛心,親近仁德之士,能做到這些之後如果還有餘力,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
孔子這句話中表達了儒家傳統對人的道德從家庭倫理到社會倫理的一個發生過程。我們從這裏可以理解到古人教導我們其實是要心存孝義。
南懷瑾先生曾把父母比作兩個照顧了我們20多年的朋友,有一天,他們老到動不得了,我們再回過頭去來照顧他們,這就是“孝”。而他說的“愛”,則是兄弟姊妹間的友愛以至於延伸至朋友,直到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孔子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在於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乃至陌生的人能否友愛。一個懂得孝敬父母、關愛他人的人,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和仁愛之心,這樣的人是不會危害社會的,所謂“好犯上者鮮矣”。實際上,“孝”曆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上古的舜,到孔子門下的曾參、子路、子騫,再到漢朝“以孝治天下”,一直到今天,孝敬父母的各種故事在我們中間傳為美談,成為人世間溫暖的見證。
曆史上有名的是“二十四孝”,這二十四個故事個個都經典感人,我們舉兩個例子來看一下。
南齊的庾黔婁,曾擔任孱陵縣令。在他赴任不滿10天的時候,他突然心靈感應感覺緊張流汗。他預感到家中有事,即刻辭官回家。當他回到家中的時候,才知道父親已病了兩天了。醫生囑咐他說:“要想知道你父親的病是輕還是重,需要親自嚐一嚐他老人家的糞便,如果味道要是苦的,病情就不算嚴重。”
黔婁於是就去嚐父親的糞便,當他發現味道是甜的時候,內心十分焦慮,夜裏誠心地跪拜北鬥星,乞求讓自己代父親去死。幾天以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孝三年。
對自己親生父母好是很自然的一種情感,而對非親父母,人們應該怎麼對待呢?在二十四孝中還有一個很感動人的故事,一直傳唱至今。
一個孩子名叫閔損,字子騫。幼年喪母,父親娶了繼母後又生了兩個孩子。到冬天的時候,繼母為他們弟兄做棉衣,由於偏心自己的孩子,用棉花給小兒子做衣服,而給子騫做的衣服是用蘆花做的。兩件衣服看上去一樣厚,但是穿上去的效果卻大不同。
父親帶著子騫出外辦事,寒風讓他冷得直哆嗦。父親見他穿著棉衣還不快走,生氣地用鞭子抽他的後背,結果卻發現在被鞭子抽破的衣服裏麵全是蘆花。父親這才知道兒子受繼母的虐待了。
回到家以後,父親很生氣地責罵妻子,說她不該虐待沒娘的孩子,並要休了妻子。妻子苦苦哀求說以後一定把子騫當親生一樣對待。但是,父親想到數九寒天兒子凍得瑟瑟發抖的樣子就心裏難過,決意要休了妻子,最後還是閔子騫跪下求父親不要休了繼母,他說:“如果繼母在的話,受凍的隻是我一個人,如果繼母走了以後,受罪的可是三個孩子啊!”
聽了他的話,繼母被感動得直哭,而父親也覺得這話在理,於是放棄了休妻的打算。
孔子在談論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是直呼人名,唯獨在說到這裏的時候,說了一句:“孝哉,閔子騫!”以一個人的字來稱呼,足見孔子對他的讚賞之情。
我國古代有一首《勸孝歌》,裏麵有這樣兩句話:“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這兩句話可以說是直白而深刻——不懂得孝順父母的人連禽獸也不如!“孝”是一切道德和愛心的根源,也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的話,他又會對誰付出真心呢?
記得曾讀過這樣的一則故事,心裏充滿了感動。
在城市工作的兒子回鄉辦完父親的喪事以後,要母親隨他去城市裏生活。母親執意不離開清靜的鄉下,說自己這麼多年已習慣了,去了城裏會過不慣都市生活的。看著母親的堅決,兒子也就沒有再勉強母親,隻是堅持每個月寄生活費給母親。
村子十分偏僻,郵遞員一個月才來一兩次。由於村子裏到外地打工的人越來越多了,所以留在家裏的老人們都時時盼望著遠方兒女們的信息。因此郵遞員在村裏出現的日子可以說是那些留守老人們的節日。每次郵遞員隻要一進村,就被一群大媽、大嬸和老奶奶們給圍住,爭先恐後地問有沒有自家的信件,然後在拿到信件後就三個五個地聚在一起,或傳遞自家的喜悅,或分享別家的快樂。
這天,郵遞員又來了,他交給母親一張彙款單,母親臉上洋溢著喜悅,對眾人說這是兒子給寄來的。這張3000多元的彙款單像稀罕寶貝似地,在眾位大媽大嬸們手裏傳來傳去,每個人都是一臉的羨慕。
過了幾個月後,兒子收到了母親的來信。信的內容不多,隻是短短的幾句,說他不應該把一年的生活費一次寄回來。然後說到明年寄錢的時候一定要按月寄,一個月寄一次。兒子因為工作忙,也就沒有把這封信的內容當回事。
轉眼間一年就過去了。兒子由於公務纏身,本來想按照母親的囑咐每個月給母親寄一次生活費,又擔心事多太忙把這事要是忘了,那就不好了。於是他便又到郵局一次給母親彙去3000多元的生活費。十幾天後,兒子收到一張彙款單,是母親彙來的。
在兒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他收到了母親的來信。母親在信裏又一次囑咐說,一定要寄錢的話,就按月給她寄,否則她一分也不會要,反正自己的錢也夠花了。
兒子對母親的固執十分不理解,但還是按母親的叮囑做了。在以後的時間裏,他總是每個月都給母親寄一次錢,不管他有多忙。
後來有一次,兒子無意間遇到了一個從家鄉來城市裏打工的老鄉。他就順便問起了母親的近況。那位老鄉說:“你母親雖然是一個人生活,但她很快樂。尤其是在郵遞員進村的日子裏,你母親就像過節一樣歡天喜地。每一次他收到了你的彙款,都要高興好幾天哩。而且逢人就說你如何如何的孝順……”
兒子聽著聽著就淚流滿麵了。直到此刻他才明白,母親之所以堅持要他每個月寄一次錢回家,就是為了一年能享受十二次的快樂——母親心不在錢上,而是在兒子的身上。
老人需要的不是錢,他們希望能得到兒女們的關心和牽掛。細想一下,其實父母要的真的不多,有時候,哪怕就是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今天好嗎?”或者是順路買的夜宵、還有煮一頓再普通不過的晚餐,甚至是晚上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衣服、戴手套等,這些小事都能讓他們高興很久的。可是,我們為人子女的因為自己總在工作和交際圈子裏忙碌著,很多時候,我們注意不到這些小細節。
據說,在某處的一所養老院的牆上,人們看到過這樣一則書信,讀來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孩子:
當你還很小的時候,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你係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頭發、擤鼻涕……這些和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如今仍然令我懷念不已。所以,當我想不起來、接不上話時,請給我一點時間,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
孩子,你忘記我們練習了好幾百回才學會的第一首娃娃歌嗎?是否還記得每天總要我絞盡腦汁去回答你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的問題嗎?所以,當我一遍又一遍重複著那些老掉牙的故事的時候,哼著我孩提時代的兒歌的時候,請體諒我,讓我繼續沉醉在這些回憶中吧,而且希望你也能陪著我閑話家常吧!
孩子,現在我常常會忘了扣扣子、係鞋帶,吃飯的時候,也常常會弄髒自己的衣服,梳頭發時手還會不停地抖,你不要催促我,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隻要和你在一起,我就會有很多的溫暖湧上心頭。
孩子,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了,走也走不動了。所以,請你緊緊地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地,就像當年我帶著你一樣,一步一步地走。
之所以,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文字,那是因為在生活中,很多人忙於自己的事務,而忘記了自己那漸漸老去的父母。
其實,隻有我們做兒女的心存孝義,用自己的能力把孝心落實成孝行,我們的生活就會到處充滿著愛。我們的一生會看很多的故事,也會聽無數的傳奇,不管那些事的過程怎麼樣,但總有一條是不變的:奇跡總是在孝順感動上天之後發生。所以,在我們成長的路上,應該感謝一直給你力量的那兩個人。請記住:隻有對他們更好,我們的心裏才會生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推你走向成功。
不過,“孝”字並不僅僅在於某種形式,生活中,尤其是那些空巢老人,他們缺少的絕不僅僅是錢,他們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兒女的關心與牽掛。往往在他們的眼裏,一聲問候遠勝過金錢的慰藉,一次探望足以讓老人幸福很久,也就是說,我們可愛的父母對我們要求的其實很簡單,然而就是他們的這麼點願望,我們卻在很多的時候很難以滿足他們。
父母要的究竟是什麼呢?孟郊的《遊子吟》或許能夠給我們一個答案: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也就是說,隻有我們心存孝義,並能做出孝行的時候,父母就真的快樂了。
■ 可憐天下父母心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
這段話說的是孟懿子向孔子請教關於“孝”的問題。孔子說“孝”就是“不違背”。過了一會兒,孔子出行,樊遲趕車。孔子告訴樊遲(剛才的事)。孔子說:孟孫向我問有關孝的問題。我說:不違背。樊遲(沒聽懂)問: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以“禮”的標準侍奉;故去了就要以“禮”的標準去埋葬,去祭祀。
在這裏,“無違”指的就是不違“禮”,不違禮是孝的根本之一,至少孔子是這樣認為的。違禮的孝並不是真的孝,如同活著不孝死了濫鬧的便如是。所以很多人說過這樣的話:再豪華的墓地,也不如孝子的一滴眼淚。
南懷瑾先生解釋《論語》中的孝時,說孔子所說的孝並不單單是養,而且還有敬。可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不但沒有敬,反而為了自己的虛榮置父母於不顧,讓做父母的備感寒心。這樣的人,不用說像孔子說的那樣,在父母死後不違背“禮”的去做了,就是在父母活著的時候,他們也是做不到“無違”的。
《新華每日電訊》中一篇名為“兒子在大學裏怎麼沒學到良心”的報道曾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現摘錄內容如下:
我是一位63歲的農民,今天我給你們寫信,是想說說我的家事。雖然說家醜不可外揚,但這些事憋在我心裏好長時間了,最近總感到心口疼。
我兒子是一名大學生,也是我們家五代人中唯一考出的大學生,這是我們老兩口的驕傲啊!但因為這個不爭氣的東西,我們傷透了心。
記得兒子剛考上大學時,我去學校送他。下了火車以後,我扛著笨重的行李走在前麵,兒子跟在後麵。因為坐了一夜的火車,再加上上了點兒年紀,所以剛到學校門口,就被大門前一根鐵條絆倒了。
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行李扔出了老遠,一隻鞋也甩掉了。兒子向四周看了看,像怕什麼似的拉住我的胳膊猛地用力拽了一下說:“幹什麼啊,丟不丟人!”盡管我的雙腿摔得很痛,但還是很快爬了起來,撿起鞋穿上繼續去背行李。把兒子安頓好後,我忙著又是掛蚊帳,又是買日用品,這一切似乎在兒子眼裏都是天經地義的。
第一學期兒子一共來了三次電話,每次都是要錢。我和老伴種著三畝地,抽空我就到村裏的磚廠去做苦工。開始人家說我老,不肯收,我幾乎是給人家跪下了,人家可憐我才讓我幹的。小閨女今年也16歲了,初中畢業後上不起學,就給人家當了保姆,掙上的錢交給我後,我一分也舍不得用,全寄給了兒子。甚至有一段時間老伴的眼紅腫得厲害,疼得一個勁兒流淚,都舍不得花錢買一瓶眼藥水啊!
為了能多掙點錢,老伴又在村子裏找了一份看孩子的差事。給人家抱一天孩子隻掙5元錢,沒日沒夜的。去年冬天,兒子電話打得特別勤,每次都是要錢。我寄了四次總共有6000多元,我也不知道現在上學還得用這麼多錢。後來才聽村裏出去打工的一個小夥子回來和我說,他見到我兒子了,正談著戀愛,很瀟灑。說真的,我和老伴聽了後不知是該生氣還是該高興。
然而,最可氣的是今年過年兒子回來的時候,那不爭氣的東西居然偷改了學校的收費通知,虛報學費。這之前我隻是在報上看到過這事,沒想到會發生在我身上。如今好幾個月過去了,我一想起這事就心痛,整夜的睡不著覺。我不明白我們親手撫養大的兒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不知他們在大學裏除學習文化外,還能否學到要有良心?
與這則報道異曲同工的是這樣的一個小笑話,就幾行字,卻讓人倍感辛酸,說的是一個在外上學的兒子給家裏寫信,信中隻有三個字:爸:錢。兒。
其實,現在像這樣孩子還有很多,我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他們。他們完全不理解父母的難處,隻是索取,索取,再索取。天下最悲涼的事情,莫過於深深地傷了愛我們的人的心。有句佛語這麼說:假使有人左肩荷父,右肩荷母,行萬裏路也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假使有人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和血為墨盡情抒寫父母的養育之恩,也不能書盡。讀著這樣的佛語,我們的心靈是否會為之而震撼呢?
由於年少時的叛逆,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曾有過對父母誤解的經曆。當時不理解父母,甚至有的人還會記恨在心,到後來是徹底地恍然大悟,慚愧內疚,行萬事也不足以彌補對父母的傷害。還有的人甚至是到了父母已逝的時候才幡然省悟,可此時也已是悔之晚矣了。
我們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子女好,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底下最純潔、偉大、無私的愛。在這個世界上,誰都可能背叛我們,但父母是不會的;誰都可能拋棄我們而遠去,隻有我們的父母是不會的;誰都可以把我們遺忘,但是父母是不會的。因此,止怨、尊親是我們應該做到的最基本的東西啊。
當我們年少無知的時候,以為天下沒有人能理解我們,於是把父母的苦心當成了冷漠和束縛。當歲月漸漸流逝,我們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下漸有收獲,這才發現他們已將最寶貴的東西都給了我們。他們的批評成為規整我們行為的法則,他們的身影成為世間愛的定格。不愛是因為不理解,可理解了卻又愛不成了。所以,我們應該永遠將父母的愛牢記在心裏,時時處處都不忘記。我們之所以能有今天,父母功不可沒啊。
在幾年前有一首歌《天下父母心》的歌詞寫得非常好:
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
你們為撫養兒女遭了多少罪。
頭發白了不會再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