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06(2 / 3)

皺紋添了不會再消退,

起過多少早,貪過多少黑,

你們為培養兒女多少心已被操碎。

眼睛花了,走路已駝背,

牙齒掉了,說話常瑣碎,

常言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直到我們有了兒女才能真正的體會。

最感動就是天下父母心,

兒女長大要去飛,老人怕給添累贅。

換一杯茶水,鋪一下床被,

問一問飯菜合不合口味,

父母如今到了這個年歲,

健康長壽多少錢也買不回。

常言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直到我們有了兒女才能真正的體會,

最感動就是天下父母心,

老人的健康長壽,多少錢也買不回。

就讓我們以此來銘記父母的恩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吧!

■ 孝順不如孝敬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色難”。什麼叫色難呢?就是態度很難。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也就是說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饌。”(先生一詞,在古代是對前一輩的人的尊稱)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曾是以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也就是說,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言下之意是說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

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也是孔子的學生。子遊向孔子問孝,孔子的回答無疑是給當時以及後世子孫的一記棒喝。孔子說:“現在的人,都認為孝親就是能養他們,給他們吃的和穿的。人們飼養的犬馬也能得到喂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差別呢?”

很多人認為的“孝”,就是等父母老了,給老人一些錢,或者是給老人請個保姆。即便是自己親自去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也不管方法而且常常會覺得是累贅,一般不給老人好臉色看。有時候別人提醒了,自己還覺得理直氣壯:我這麼忙,能照顧他們已經是不錯了。這些人的想法表明他們早就忘記了自己能有一生,都是仰仗父母為他們沒日沒夜地操勞。

南懷瑾先生曾經多次地提到過孔子所說的“色難”,所謂“色難”,就是指對老人態度不好,或者很難表現出一個好態度。其實孝敬並不單單是物質上的事情,事實上物質占的比重是非常小的。老人需要更多的可能就是子女們那一份心。從為人子女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子女是否有誠心和孝心了。

據說,孔子的學生子路年幼時家境貧寒,家人們經常食不果腹,甚至有時要在野外采摘野菜來充饑。有一次,子路聽見年邁的父母隨口念叨著許久都沒有吃過飽飯,如果能吃上一頓米飯就好了。子路聽了以後心中十分愧疚,可是這個時候,家中早已沒有一點兒米下鍋了,子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子路想到舅舅家裏還比較富足,如果到他家去借點米,舅舅一定肯借的。雖然山路崎嶇,但是想到能夠滿足父母的一個小小的要求,子路還是打定主意出發了。

他不顧山高路遠,翻山越嶺走了幾十裏路,從舅舅家借了一小袋米,然後沒有休息一會兒就馬上往家趕。子路雖然感覺疲憊不堪,但是能夠用自己的辛苦讓父母得到些許的滿足,他認為是無怨無悔的。

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了楚國。楚王非常敬佩和仰慕他的學問及人品,就給子路加官晉爵。此後子路富貴顯赫,衣食無憂。可是子路總是不能忘記昔日父母的勞苦,他常常感歎說:“如果父母還在世就好了,就算要同以前一樣地吃野菜,再要我到百裏之外的地方背米回來贍養父母雙親,我也心甘情願啊!”

當孔子得知子路如此思念父母,並一再為自己無法在父母生前盡心盡力奉養他們而自責的時候,便去勸慰子路:“你在父母生前已經盡孝了,父母過世的時候,雖然無法用優厚的喪禮操辦後事,可你的孝心父母已經感受到了,你也已經盡到了為人子女應有的禮節。你不必內疚,你完全可以稱作是天下做子女的楷模了。”

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隻要子女心裏記住父母,能使多大勁就使多大的勁,所謂“事父母能竭其力”,然後能心誠、態度好,那就是真正的孝了。

陳毅元帥一生十分孝敬父母。他在投身革命以後,雖然長年征戰,遠離家鄉,但他總是千方百計地寄回家書,讓父母知道自己的近況,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以便讓父母放心。

新中國成立以後,父母沒有同陳毅一起居住,陳毅除了每月給父母寄上足夠的生活費以外,仍然在百忙中擠出時間親筆給父母寫信,聊敘家事,寬慰老人。

一年春天,身居要職的陳毅因工作途經成都。當時,他的老母親已年過八旬,重病在身,住在成都陳毅的弟弟家中。

當天下午,陳毅和妻子張茜前去看望母親。由於老人病重,有時會小便失禁,陳毅剛到母親房中的時候,正好遇上母親剛剛換下一條尿濕的褲子。母親擔心讓兒子見到汙濁之物,便不停揮手和使眼色給身邊的保姆,要保姆把尿褲藏起來。而這時陳毅已拉開門走了進來,情急之中,保姆將褲子扔到了床下。

陳毅進門裏正好就看到了這一幕,於是在問候母親以後,他坐下來拉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道:“娘,您把啥子東西扔到床下了啦?”

母親連連搖頭說:“沒啥子,不關你的事,你隻管和娘好好聊聊!”

陳毅笑了笑並對母親說:“娘,您怎麼對我也保起密來了?”說著,他彎下身去要看個究竟。母親見瞞不住他,就隻好將事情的緣由告訴了兒子。

陳毅聽罷後眼圈紅了,他動情地說:“娘啊,您久病在身,我沒能在您身邊侍候,心裏有說不出的難受啊。這褲子應該馬上拿去洗了,還藏著幹什麼?”說著話他伸手拿過褲子,並對保姆說:“我母親的病如此沉重,平時不知給你們添了多少麻煩。今天,就讓我去洗吧。”

保姆怎麼也不讓他洗,母親也趕緊阻攔說他是大官了,不用做這些事情。

陳毅誠懇地說:“娘,我不是說著玩的。我們小時候,您不知給我們洗過多少尿褲屎褲啊,兒子再怎麼做,也難報答您養育之恩。我就是做再大的官,也還是您的兒子啊。”然後,他轉過身對身邊的妻子笑道:“我們家鄉有句俗話:婆媳親,全家和。你這個長年不能照顧婆婆的媳婦,也該盡點孝道的。今天我們倆一起來洗這條褲子好不好?”

我們常說孝敬,有孝有敬才能算是孝敬,否則哪怕一丁點不情願的神色或者態度,父母看在眼裏也是很傷心的啊。在古代中國的傳統風俗裏有“丁憂”一說,指的是古代官員在父母亡故後,得回家服喪守孝三年。為什麼是三年呢?因為一個人從剛出生到三歲這期間是什麼都不會的,這段時間也是父母照顧起來最麻煩的時候。可以說父母為子女們是費盡心血啊,他們也是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尊敬的人。

孝之以順,能滿父母的願望,這固然不錯。但是光歸於物質,總歸還是入了流俗。不如孝之以敬,就算不能供父母以百金,但是心懷敬意而笑臉相迎,也就是說,在父母年老的時候,我們能有個好的態度,這也能慰藉他們的一生了。

■ 能聽得嘮叨也是孝

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

“觀其誌”,是說父母在時,以父母親為倚靠,自己所做的事並不是為自己而做的,而應該是要使父母安心,一切要以令父母安心為出發點,同時也是要達到的目標,別無二念。

“觀其行”,是觀其居喪時的行事作為。古人有守孝三年的做法,在這三年中要清心寡欲,粗茶淡飯,衣食簡單。心中常有思念、戚戚之情。這段話其實就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你不要有自我,一切以父母的利益出發。你活著的一切都是為了父母。而在父母去世了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要為他們守孝,守孝期間要盡量像和尚那樣生活。

隨著父母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的行動不如年輕時靈便了,有的更是身體不好,疾病纏身,再加上老年人身心的各種變化,他們有時候會變得脾氣無常,輕則嘮叨,重則震怒。南懷瑾先生就說父母再好也有不是的時候,對於這個做兒女的應該理解,也可以指出來,但是要注意分寸。

按孔子的說法,我們很多年輕人應該能做到按父母的意思來安排生活。不過,很多人在這點上做得並不好,別說是順從意願了,單就是對於父母的嘮叨,都會常常覺得厭煩,並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來,有的不肖之子甚至會惡言相加。

其實,年輕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可能會遇見不順心的事情,在無處可發泄的時候,再碰上老人們發幾句牢騷,心裏就覺得沒有辦法承受了。我們都可以理解這樣的心情,但是想一下,我們所麵對的畢竟是自己的父母啊,他們可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他們不需要我們做更多,隻要我們能聽聽他們說話就好,就算是給他們個好臉色也行啊,這就是老人。

有一個女孩子跟母親吵架了,原因就是因為電視的遙控器。母親因習慣了老式黑白電視,換台的時候總喜歡去直接擰頻道。女孩子剛給母親買了一台新的,跟母親說用遙控器就可以了,不用來回地走動。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多年的習慣是很難改掉的。母親依然是跑去用手按,而從來都不用遙控器。女孩就給母親講了好多次,可是還是不管用,母親非但不用,而且還嘮叨她管得太多了,結果母女吵了一架。因為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母親最後很大聲地把她趕了出來。

女孩一時覺得非常委屈,就跑到了街上,走了很遠的路。在她感覺有點兒餓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忘記帶錢了。可是夜色漸深,回去的路還有很遠。這樣想著的時候,饑腸轆轆的感覺越來越強了。

忽然,前麵路口的一個小小的餛飩攤映入了眼簾,一位老婆婆在攤前忙碌著。餛飩的香氣撲鼻而來,她咽了一下口水,又看了一眼鍋中翻滾的餛飩,然後慢慢地轉身離去。老婆婆早已注意到徘徊不定的她,於是就熱情地對她說道:“姑娘,吃碗餛飩吧。”女孩轉過身尷尬地搖搖頭說:“不行啊,奶奶,我忘記帶錢了。”老婆婆笑了笑:“沒有關係的,我請你吃!”

片刻之後,老婆婆給她端來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吃了幾口,就忍不住地掉下了眼淚。

“姑娘,你怎麼了?”老婆婆關切地問。

“哦,沒事,我隻是感激!”女孩擦去了臉上的淚花,“您跟我都不認識,隻不過偶然在路上看到了我,就對我這麼好,還煮餛飩給我吃,但是……我媽,我跟她吵架了,她竟然把我趕出來,還說不讓我再回去了……您是陌生人都對我這麼好,你說我媽她怎麼對我這麼絕情啊?”

老婆婆聽了以後,語重心長地對她說:“姑娘,你怎麼會這樣想呢!我隻不過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麼感激我,而你的媽給你煮了十幾年的飯,從小到大照顧你,你怎麼不去感激她呢?為什麼還要和她吵架呢?”

女孩聽了老奶奶這話,默默無語。是啊,一個陌生人煮一碗餛飩,我就能如此地感激她,而媽媽辛辛苦苦把我養了這麼大,我心中卻為什麼就沒有感激之情呢?為什麼還要與媽媽為一些小事而爭執呢?

女孩慢慢吃著餛飩,腦海中閃現出許多兒時的畫麵。吃完餛飩以後,她謝別了老奶奶,急忙朝家走去。

當她走到自家胡同口的時候,看到媽媽疲憊而又熟悉的身影,她正焦急地左右張望。當看到女孩的身影時,媽媽長長舒了一口氣,說:“女兒啊,你把媽快急死了,趕緊回家吧,飯菜都涼了,媽以後不再跟你吵架了,好吧?”聽到這些,女孩覺得無比的自責。

是啊,父母一生操勞,他們為我們付出的,豈止一台電視機和一碗餛飩可比!

生活本來很簡單,我們能聽得三分嘮叨,就可做一等的孝子。孝順的事情,往自私點說其實也是為了自己。我們應該拿出我們感恩的心來孝敬父母,尤其是當自己有子女的時候,更是應該這樣做。

電視上曾經播了一個很溫馨的公益廣告,讓人感動不已。

一個勞累了一天的媽媽,回家之後忙裏忙外地做著家務,還要陪孩子玩,到了該休息的時候,媽媽給行動不方便的婆婆端上了洗腳水,然後給她洗腳。

這一幕,被孩子看見了。

然後,我們看到年齡還很小的孩子在狹長的樓道裏搖搖晃晃地端著一盆水,端到媽媽跟前,對著勞累的媽媽說:“媽媽,洗腳。”

媽媽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微笑中還閃動著晶瑩的淚花。

我想所有的人都會被這一幕感動。做父母的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作為,我們看在眼裏,也就會記在心裏。所以,父母愛我們,我們也應該心裏有“孝”。有的人從功利的角度說,要想以後孩子怎麼對待你,你就應該怎麼對待你的老人。

不孝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可悲的,它為你埋下了傷心的根。所有做家長的都應該為孩子做個表率,對於我們的父母的嘮叨能夠做到聽而不辯,麵帶微笑,這些事應該不難做到。事實上,孝敬不是必須體現在大事情上,其實在生活中,能夠聽得進父母的嘮叨,或者就算全聽不進去但要是能夠和顏悅色,這也就算是對父母的一種尊敬和孝敬。正所謂聽得三分嘮叨,做得一等孝子。

■ 知孝道還要通大理

子曰:“可人也,吾任其過;不可人也,吾辭其罪。《詩》雲:‘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辭之。‘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言不自舍也。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

——《論語》

孔子說:能自我反省的人,我不會指責他的過錯;不懂自我反省的人,我責備他的罪過。《詩經》曾說“有七個兒女,卻沒有人能安慰母親的心”,這句話是在責備兒女啊。“早起晚睡的上進,不辱沒生養自己的父母”,這是說不能放棄對自己的約束,不讓自己的雙親感到恥辱,這就是君子的孝道。而且,古人的思想能把自己對父母這樣的孝道推廣在做人做事的其他方麵。

南懷瑾先生說過,曆史上不論是哪一朝的大臣,凡是為國家大事或為民生問題所提的奏議中,很多都會有“聖朝以孝治天下”之類的話,先拿這個大帽子給君主頭上一戴,然後就應該“如何如何”提出建議。從這裏,我們看到中國文化提倡孝的好處與優點。

從古至今,孝道都是考察一個人的品質與教養的最基本要素,一個能夠尊老敬老的人,才是真正能獲得別人尊重的人。西漢時期的張良,晉代的陶侃,這兩個既立功又立德的人物,就是尊老敬老的典範。

張良字子房,祖上是韓國人,其祖父曾是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國,父親曾是蕤王、悼惠王的相國。悼惠王二十三年,張良的父親去世。20年後,秦國滅了韓國。張良當時因為年少,還尚未在韓國任職,他決定用全部家財招求俠客去謀刺秦王,替韓國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