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禮,又東行拜訪滄海君,求得了大力士,專製了120多斤的鐵錐。當秦始皇向東巡遊天下,行至博浪沙,張良與刺客伏擊秦始皇,但最終隻是鐵錐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全國大肆搜捕刺客,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了下邳。
一天,張良閑遊到一座橋上,看到一個穿著寒酸的老人坐在橋頭。當張良走到他身邊的時候,他故意把鞋子掉在橋下,回頭對張良說:“小子,你下去把鞋給我拾起來。”張良心裏不高興,但因為他是長者,於是就強忍著性子,到橋下拾了鞋,然後又屈膝幫他把鞋穿上。
老人伸腳穿上鞋以後,轉身就走,也不理會留在原地的張良。那老者走了幾步的時候轉回頭來對張良說:“我看你這小子是個可教之材,你回去等吧,到第五天天亮時,來這裏見我。”張良弄不明白就裏,隻好行禮並答應道:“好。”
第五天天剛剛亮的時候,張良就趕到橋頭,那位老人早已先到並等在那兒,他看到張良來晚了,便生氣地說:“與老人約會你還要遲到,你回去吧,五天以後早些再來。”
到了第五天,張良雞叫時就忙著去橋頭,可這次又是老人先到了。老者還是很生氣地說:“你為什麼又來遲了?再過五天後再來吧。”
5天後,張良半夜時分就趕去橋頭。沒過多久,那老人就來了,他看到張良已等在那裏,高興地說:“懂得尊重長輩的人就應該如此啊。”說完,他拿出了一部書送給張良說:“讀好這本書的人是可以做帝王之師的,10年以後天下會大變,你熟讀此書,會有用武之地的。”說完就離開不見了。
天亮後張良看這部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心中感到欣喜異常,然後他常常認真地研讀它。到後來,秦末的農民戰爭風起雲湧,張良選擇了跟隨劉邦並盡心盡力地輔佐他,最終劉邦奪取了天下,建立了大漢江山。張良被封為留侯,成為著名的“漢初三傑”之一。
東晉陶淵明的祖父陶侃是晉代名將,以功高德劭而名垂青史。
在陶侃小的時候,家境非常貧寒,母親靠紡紗織布供他讀書。母親不但能吃苦耐勞,而且也是很有誌氣的,平常注重嚴於家教。從陶侃懂事的時候起,她就教育兒子要刻苦自勵,做到“貧賤誌不移”,並且一直希望兒子長大以後,能成為孟子所說的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式的人物。
陶侃長大以後,沒有辜負母親對他的期望。他不但為官清廉正直,而且在諸多生活細節上,一直遵循著母親的教誨,即使在母親去世之後,他還是一如既往。
陶侃有個奇特的癖好——搬磚。每天的早晨,他會把100塊磚搬到院子裏,傍晚再搬回到屋裏,每次都累得滿頭大汗,而且不論誰去幫忙他都不肯。就那樣,不管陰晴雨雪,也不論春夏秋冬,一年到頭都是按時搬運,且從不間斷。
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你們知道我們國家的北方已落入了少數民族的手裏,我立誌要收複中原。我的母親生前曾對我說過,生活要是過於安逸,不但會傷害人的身體,而且容易消磨人的意誌。我之所以每天搬磚,就是為了鍛煉身體和磨煉意誌,好實現我那遠大的理想。”
還有一件軼事,說的是陶侃每次喝酒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限度,常常是喝到酒興正濃的時候就會戛然而止,堅決推杯不喝,他說這是因為他給自己規定的限度已經到了。
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們一起喝酒,酒興正濃時,他就推杯說不能再喝了。有一位好友勸他再喝一點兒,他還是不肯喝。人們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沉默了好久後道出了真情。原來,陶侃在年輕的時候,曾因喝醉酒出過毛病,他的母親曾因此讓他立過誓約,因此後來喝酒時,他再也不敢超過約定的飲酒數量。陶侃說到做到,母親去世以後的幾十年來,他每次喝酒都從未超過當時約定的數量。
以上故事裏,張良因為對長者的尊敬,讓黃石老人對他產生了信任,覺得他孺子可教,於是傳授天書,促使他最終功成名就,這就是尊老敬老的好處。而陶侃則是從內心和行動上表現出了對母親的感恩和懷念。兩人的成功應該不是偶然的,他們的相同之處在於都能心懷敬老之心,而且知孝道,通大理,所以就能有一番超乎於常人的意誌和見識。這樣的人無論是在做人的智慧上,還是處世的策略上,都比一般人要來得實在,心誌都高於常人。
■ 父母之愛,你生命中可以停泊的港灣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論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也指誌向和目的)。
在中國古老的傳統習慣中,如果父母健在,子女是不可以遠遊的。子女天天守侯在爹娘的身邊,早晚請安,問寒問暖,盡其孝道,使年邁的雙親在晚年能夠含飴弄孫,這也就其樂融融了。
另外,古代交通很不發達,常年在外的人,捎個信兒回家都是很困難的,一旦做了他鄉的孤魂野鬼,痛斷心腸的是家鄉的父母。所以,父母守住兒女,盼他們平安,兒女守住父母,盼他們健康。就這樣,孝敬父母就不遠遊,也就成了墨守成規了。
幾年前,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遍了大江南北,溫馨的歌詞加上優美的旋律,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這首歌之所以能走紅,就在於它抓住了兩代人的心聲,它唱出了老人們的呼喚,更喚醒了年輕一代那種戀家的溫情。
不妨看一下我們身邊的世界,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年輕人們整天奔波忙碌,心靈找不到停泊的港灣,漸漸會產生焦慮和抑鬱。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範圍擴大的同時,真正的情感交流卻少了許多。
南懷瑾先生認為,人們之所以普遍感染上焦慮症和抑鬱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減少了家庭生活,還有就是將重要的事情都兒戲化了。比如子女教育,打理家務,安排家人生活等,都交給了保姆或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來完成。南懷瑾先生這番話可以說是說到了點子上。
《論語》裏說:“父母在,不遠遊。”可是現在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呢?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對我們管得太嚴,於是我們總想逃脫。等長大了些,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從家庭中獨立出來,覺得終於可以不再聽父母的嘮叨了。可是,我們在離開的時候,好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父母的不舍之情,而我們向往的是生活的自由和無拘無束。對身邊世界的新鮮感以及世界對我們的誘惑,使得我們把家人都擱在了一邊,於是我們去努力、去奔波。有一天,我們才猛然發現,那些最惦記和最在乎我們的人原來就是我們的父母,而我們卻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再也沒有多關注他們一下。
父母們用無私的愛換來了我們對他們的漠視,當年華悄然離去的時候,我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在體驗了為人父母的苦楚之後,我們才會想起早已老去的父親母親。可惜歲月流逝,有的人甚至來不及真正回報,父母就已經撒手人寰了,在我們的心中隻留下永遠的遺憾。
我們生活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我們在忙碌中漸漸地迷失著自己,為了所謂的生活在世俗中摸爬滾打,卻忘記了那些本來應該珍惜的親情,忘記了生命裏最應該體驗的家庭生活。
父母最希望的其實並不是有花不完的錢,也不是希望有太過豐裕的物質享受。他們隻是希望我們能在他們的身邊,跟他們嘮嘮家長裏短,述說著他們自己的往事,或者隻是對著我們輕輕的微笑,總之,他們隻是想看見你在他們眼裏存在,他們就會心滿意足了。
看到過這樣的畫麵:黑夜裏萬家燈火,老兩口從窗台上觀望多次,麵對著滿桌的佳肴,飯桌邊卻空空蕩蕩的。隨著飯菜的變涼,他們心裏不知道會有多麼難過。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人群裏,最終也看不見那熟悉的臉龐,急促的電話鈴聲裏詮釋的卻是另外的一種遙遠。而在他們心裏,多麼希望門鈴此時能夠歡快地響起,然後他們用蹣跚的步子走過去。可惜黑夜還是沉沉的,在寂靜裏回首當年孩子們在身邊的歡聲笑語,再看一下空空的桌子空空的碗筷,老人隻能心底裏默默流淚。
人就是這樣矛盾,小的時候總想長大,可當真的長大了,反而又很懷念自己的童年。那種被父母寵愛的感覺是很多人一輩子中最溫暖的回憶。可當我們投入到生活的“戰鬥”中時,卻把一直愛我們的父母給忘記了。
《常回家看看》裏唱道:“常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其實真的是這樣的,我們的父母不希望我們為家作多麼大的貢獻,操勞了一輩子的他們,內心就想圖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實際上,我們的家庭生活充滿溫暖時,我們就可以盡情地把自己那充沛的感情對著最親近的人宣泄出來,尋求家人理解,並可以幫助我們減輕自己的壓力。尤其在充滿壓力的現代社會,這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處。
請記住,忙碌的人們啊,我們的家就是我們生命中可以停泊的港灣,我們就算走得再遠,也走不出父母對我們的愛。
■ 交友貴在多益少損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論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和知識廣博的朋友,對人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表麵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以及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南懷瑾先生解釋說,人世間每個人都需要有朋友,朋友又有益友和損友的區別。“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是對人自身有益的朋友。“友直”,就是指講直話的朋友;“友諒”,是指個性寬厚、能夠原諒人的朋友;“友多聞”,指的是那些見多識廣、知識淵博的朋友。
而對一個人自身修養有害的損友也有三種:“友便辟”,指的是有特別的嗜好或者軟硬不吃、心胸狹隘、不會體諒別人的朋友;“友善柔”,是指那些個性軟弱、依賴性強、缺乏個人主見甚至一味依循、迎合於你的朋友;“友便佞”,則是指專門逢迎拍馬的朋友,通常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這是對一個人自身無益的。
南懷瑾先生對損益友的解釋,實際上是在提倡一種與君子深交、不與小人往來的交友態度。
《聊齋誌異》裏有個河間生的故事,說的是河間生不務正業,交了個狐狸精做朋友,狐狸精天天帶他去吃喝玩樂。一次,他和狐狸精在酒樓裏隨意取酒客的酒食來吃,但他卻發現那個狐狸精唯獨對一個穿紅衣的人避得遠遠的。
河間生就問狐狸精:“為什麼你不去取那紅衣人的酒食呢?”狐狸精順口說:“這個人很正派,我不敢接近他啊。”
這時,河間生突然恍然大悟。他想:狐狸精願意和我交朋友,看來一定是我已經走上邪道了,今後必須得正派才是。就在他一轉念之間,那狐狸精就跑掉了。
河間生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選擇正派的人做朋友的重要性。俗語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意思。能夠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必定是在思想、言論、行動等各方麵相互影響相互認同的,這種耳濡目染的力量是絕對不能低估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我們為成功而奮鬥的時候,我們是很需要尋找朋友的。但是,不要去結交那些對你有害而無益的朋友,更不要被他們拖入渾水中。
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我們結交的朋友,對我們的一生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交上什麼樣的朋友,你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散文和詩詞。尤其是他的散文,簡潔流暢,豐富生動,極富於感染力。他還為當時的文壇培養了一批人才,像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他們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等文學家,都出自於他的門下。
歐陽修在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當長官的時候,有位名叫呂公著的年輕人在他手下當行政助理。一天,歐陽修的朋友範仲淹路過潁州,順便拜訪歐陽修。歐陽修熱情款待,並請呂公著作陪敘話。
談話間,範仲淹對呂公著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歐陽修身邊做事,真是太好了。應當多向他請教作文寫詩的技巧。”呂公著點頭稱是。後來,在歐陽修的言傳身教下,呂公著的寫作能力提高得很快。
《論語·裏仁》裏說:“見賢思齊焉。”如果一個人周圍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麼這個人也會通過努力去趕超他們。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總是與一些道德素質低下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的品性也會變得惡劣。
選擇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我們自己的未來或許就是什麼樣子。因此,在選擇朋友的時候,我們要努力去與那些樂觀正直、富有進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才能保證我們自己能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獲得豐富的精神食糧以及朋友的真誠幫助。這正是孔子所說的“無友不如己者”的意思。
如果你擇友不慎,結交了那些思想消極、品格低下、行為惡劣的人,你就會陷入這種惡劣的環境中難以自拔,甚至受到“惡友”的連累。
《佛說孛經》中說:“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這短短的幾句話,卻為我們說明了不少人生的真諦。
“有友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損之,見富貴附,見貧賤則棄”。這樣的朋友對待你像對待花兒一樣,當你盛開的時候,他把你插於頭鬢,供奉桌上;如果你凋謝了,他便毫不憐惜地將你丟棄。換句話說,當你擁有權勢、富貴的時候,他把你捧到高處,凡事奉承、隨順;一旦你功名富貴不在了,失去了利用的價值,他就背棄你,離開你。
“有友如秤,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這種朋友像秤一樣,如果你比他重,他就低頭;如果你比他輕,他就高了起來。當你有名位有權力時,他就卑躬屈膝,阿諛諂媚;等到你無權無名一身輕的時候,他就昂起頭來俯視於你了。
“有友如山,譬如高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高山能廣植森林,豢養各種飛禽走獸,任憑它們聚集其中,自由自在。所以,好的朋友就像山,他們心胸廣闊,正直高聳,寬厚待人。
“有友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好朋友像是廣闊的大地,澤被萬物,毫無怨尤,可以擔待我們的過錯,幫助我們不斷成長。
看了這四個比喻,我們不難得出“花、秤可拋,而山、地可交”的結論。那種隻是單純想從你身上獲取好處的朋友,還是算了吧。而那種不懂得尊重你的朋友,就更不用交往了。因為在朋友的世界裏,應該沒有世俗的差別。所以,多交益友,少交損友,才能真正從朋友身上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在此,你不妨數一數你周圍的朋友,檢視一下他們的為人或表現,看他們是不是值得你放心地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