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友應該親密有間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則不孫,遠之則怨。
——《論語》
這句話人們曆來是這樣解釋的:唯獨女子與小人難養啊,與他們親近,他們就不尊重你;疏遠他們,他們又會怨恨你。
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就有專家學者對此提出異議,指出孔子說的“女”在春秋時代是通假字,同“汝”(rǔ),應譯為“你”或“你們”,而不是指“女人”。在這裏,我們要看的不是女人不女人的問題,主要想讓大家看的就是後兩句:“近則不孫,遠之則怨”,這裏頭就說明了一種與人交往的分寸。
我們都在說交友要慎重,孔子給我們提出了“三損友”和“三益友”的概念。確實,從古到今,有許多人不是栽在敵人手裏,而是在自己最好、最親密的朋友身上吃虧。正如一個人走在安全的地方的時候,他的思想總是鬆弛的一樣,在與好友交往時,我們可能隻注意到人們之間的友誼逐漸深厚,每天在一起無話不談,對外人甚至可以驕傲地說:“我們之間沒有秘密可言。”但這一切往往會對你造成傷害。原因就在於,太過親密時便沒有了分寸。
好友親密也要有個“度”,不能因為自恃關係密切而無所顧忌。正如中國的一句古話“見麵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南懷瑾先生提倡交友真誠,可是在生活中,很多時候真誠的人卻往往會受到傷害。所以高明的人其原則就是:真誠但不和盤托出,親近但不過度親密。如果與人太親密了,關係就可能發生質變,就好比一個人站得越高,跌下來會跌得越重一樣,過密的關係一旦破裂,好友勢必會變成冤家對頭。
每個人都會有秘密,給對方一點保護他們秘密的空間,實際上也就是給自己更大的空間。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知道怎麼讓別人尊重自己。交友之道也不例外。
對朋友要保守秘密,並不是對朋友的不信任,而是對自己負責。我們都需要保守自己的秘密,這一切並不證明你和好友之間的疏遠,相反,明智的人會認為,如此友誼更加可靠。斤斤計較,會讓你失去好友,同樣的是,在你朋友覺得難為情或不願公開某些私人秘密的時候,你也不要去強行追問,更不能私自以你們的關係好而去偷聽、偷看或悄悄打聽朋友的秘密,因為保守秘密是他的權利。一般情況下,凡屬朋友的一些敏感性、刺激性大的事情,其公開權利應留給朋友自己。擅自偷聽或公開朋友的秘密,是交友之大忌。
此外,對朋友放肆無禮,是最容易傷害朋友也容易傷害到我們自己的做法。因此,我們不可不小心地約束自己。
與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你鋒芒太露地表現自己,言談之中就會流露出一種優越感,這樣會使朋友感到你在居高臨下同他說話,在有意炫耀和抬高自己,朋友的自尊心會就受到挫傷,不由得會產生對你敬而遠之的意念。所以,在與朋友交往時,要控製情緒,保持理智平衡,做到態度謙遜,虛懷若穀,把自己放在與人平等的地位上,注意時時想到對方的存在。
朋友之間最不注意的是對朋友的物品處理不慎,常以為“朋友之間不分彼此”,對朋友的物品,不經許可便擅自拿用,且不加愛惜,有時遲還或者幹脆不還,朋友一次兩次礙於情麵而不好意思指責,時間長了就會認為你是過於放肆,於是就會對你產生防範心理。
當你有事需要求人的時候,朋友當然是第一人選。可如果你事先不通知,臨時登門提出所求,或是不管朋友是否情願,就強行拉他與你同去參加某項活動,這些都會使朋友感到左右為難。他如果已有活動而不便改變的時候,就更加難堪。對你的所求,要答應則會打亂了他自己的計劃,如果拒絕又在情麵上過意不去。或許他表麵上樂意而為,但心中總有幾分不快,認為你太霸道,不講道理。時間久了,你們的關係就會受到影響。所以,你對朋友有所求時,必須事先告知對方,並且采取商量的口吻講話,盡量在朋友無事或情願的前提下再提出所求,同時要記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你到朋友家拜訪時,如果遇上朋友正在讀書學習,或正在接待客人,或正和戀人相會,或準備外出等,你也許會自恃是摯友而不顧時間場合,不看朋友臉色,一坐大半天,誇誇其談,喧賓奪主,不管人家早已極不耐煩了。這樣,朋友一定會認為你太沒有教養而且不識時務,不近人情,以後就會想方設法躲避你,以防你再打擾他的私生活。
南懷瑾先生在講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則不孫,遠之則怨”的時候說,交友及與人交往都應該把握好分寸。其實我們為人做事,不論幹什麼都應該把握好分寸。交友不能太過疏遠也不能太過密切,應該是心裏有友,但是不侵犯別人的生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親如蜜而淡如水”。親得像蜜一樣,形容關係好,但同時“淡如水”,也就是說彼此都很自由。這才是交友的最佳境界。
■ 交友在精不在多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論語》
這裏的“朋”是指“朋友”,也指誌同道合的知己。“遠”不僅有遠方的意思,而且包含著人與人在思想、觀念、情趣、誌向等心靈上無法丈量的距離。意思是“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裏)來,不也是很高興的事情嗎?”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樣理解。不過南懷瑾先生卻說,這句話我們理解錯了,它真正的意思,並非是有朋友從遠方來看你,高興得不得了。“朋”這個字其實是相似、相類的意思。那麼,按這樣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從遠方來了一個和你思想很相似、意見很相通的人,真是讓人驚喜啊,不亦樂乎啊!
南懷瑾先生曾風趣地解釋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他說從一般人到公務員,凡靠薪水吃飯的,大體都是“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遇上了窮的那幾天,朋友要來家裏吃飯,那是一件痛苦萬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慘’乎”,絕不是“不亦說乎”。
南懷瑾先生認為,“有朋自遠方來”中的“遠”字是形容知己的難得。我們有句老話:“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任何一個人,當他暮年回首的時候或許都會發現,你最親近的家人或者是廝守一生的伴侶,也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一個人哪怕轟轟烈烈一輩子,也不見得能有一個完全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人們說知己難求,得一知己,可死而無憾了。
1932年夏天,瞿秋白在上海與魯迅相識。1934年初的時候,瞿秋白就遠赴江西蘇區,瞿、魯兩人雖交往僅一年半,但已成了知己。
瞿秋白通曉俄文,文學修養又很深,魯迅非常希望瞿秋白把蘇聯文學介紹給中國讀者,因此,他們兩人在尚未謀麵的時候就早已神交已久了。到後來有緣結識,自然是相逢恨晚,一見如故,並成為了至交。瞿秋白因為發表文章而被特務追捕過幾次,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在魯迅家中避難。而魯迅概不拒絕,俠骨柔情由此可見。
實際上,瞿秋白是少有的對魯迅雜文評價不失偏頗的人。他費盡心血,編成《魯迅雜感選集》,僅序言就長達17000字。而恰恰是這篇序言,讓魯迅佩服之至。這篇序見解精辟,行文凝重,讓魯迅驚歎瞿秋白的才華。當時甚至有傳言說,魯迅在閱稿時,連煙蒂燒到了手指也渾然不覺,直到讀完時才發現指頭已經燒傷了。
正是因為如此,在那個年月,這種精神上的好朋友使得魯迅在奮鬥的路上感到非常慰藉。於是後來為瞿秋白撰寫了這樣的一副對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什麼是同懷?其實就是能明白你的人,誌同道合的人。
其實,無論是在那個白色恐怖橫行的年代,還是在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我們交朋友的目的其實也大同小異,一是讓生活充實豐富,能在工作之餘有人一起娛樂,一起聊天;二是有利於工作,希望能在工作上得到朋友們的幫助。不過,如果一個人朋友太多了,他就得花很多時間來應酬,也就不可能有太多時間去與朋友做深入的了解和交流,沒有交流的基礎是很難建立起真正的友誼來。
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其實更是可悲的。現實生活中,朋友之間如果沒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很難談得上互相幫忙。所以,能夠結識一些相互欣賞、有情有義的朋友,對於一個人的事業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魯迅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他的這種理念,用我們現在的理解,其實就是交友貴在精華,而不在數量。
真正的朋友常常是互相幫助,而不是挖空心思從某一方身上獲得好處。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太多,有幾個就夠了。真正的朋友也許不常在你的身邊,但他常常在想著你。真正的朋友總是會替你考慮,而不是要你伺候。生活中我們為了互相幫助而交往,為了心靈交流而認識,所以,請大家都能夠珍惜我們的友誼,而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搞亂而雜的人際關係上。這些內容實際上也是南懷瑾先生對於交友要表達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