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友之道一:以直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這話意思是: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孔子是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的,他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就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於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
南懷瑾先生說三種損友不能交,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凡事都不會盡如人意。要是遇見了這樣的人那應該怎麼辦?南懷瑾先生為我們讀了這段話:“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裏給我們解釋了怎麼辦的問題,一句話:以直報怨。
從古書中我們看到,孔子對微生借醋就是頗有微詞的。有人跟微生借醋,微生沒有,於是跟鄰居借來給他。孔子認為,有則借,沒有則不妨推辭。微生的做法有曲意示恩之嫌,因此說他不夠高直。孔子認為應該拒絕那個人,推辭掉他。以直報怨,說白了就是要學會拒絕。
人的一生都是與人相處的一生,往來應拒的事情會常常有的。在平凡的交往中則以朋友為最,所以我們很多事情都會受到朋友影響。同樣,我們也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朋友。所以,我們得非常小心,才不至於誤人子弟,才不至於惹上麻煩,才不會因此毀掉一段友誼。
朋友之間常常有事相托相求,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但也有相托相求的事情超出原則範圍和客觀事實,比如,超過一個人的主觀承受能力,違背自己的主觀意願等。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應該拒絕的,但正如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所說的那樣,“以直抱怨”是很難在現實中做到的。
對一般的朋友而言,假如對方的要求不合自己的心意,便可以不假思索地拒絕,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當很要好的朋友向你提出過分的要求而你又無法滿足對方時,你就會感到左右為難了,處在進退維穀的尷尬境地。其實,這時我們也可針對不同的情況,釆取巧妙的“拒絕”方法。也就是說,對好朋友所提出的請求,如果實在無法滿足的時候,你千萬不能閃爍其詞,拐彎抹角,而要給予對方一個直截了當、簡潔幹脆的拒絕來表明你的態度,同時要向他解釋清楚你所處的境地和要辦成這件事所無法克服的困難,不要使對方心存幻想。
有這樣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鐵杆”哥們——小李和小劉。小李大學畢業後在某地區的人事局供職,小劉則被分配到一家企業去工作。
有一天,小劉攜帶禮品來到小李家,開門見山地說:“老朋友,我想跳槽換個工作,現在我們廠的產品沒有銷路,效益差收入低,請你無論如何幫我這個忙。”他倆是患難知己,幫忙本來也在情理之中,但小李隻是一般的幹部,實在是力不從心,於是他便對小劉如實說道:“雖然我在人事局工作,但我位置不高,人微言輕。加之現在的人事決定權都下放到了企業,你這個忙我恐怕很難幫得上。你還是想想其他辦法吧。”
小劉於是轉而去尋求其他的門路,並終於如願以償。在這裏,雖然小李曾拒絕過小劉,但小劉理解小李的苦衷,所以,後來他們還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友誼。
在這裏,小李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便直截、爽快地回絕了小劉。這既免去了一旦答應無法兌現的苦惱,也使朋友有機會另找門路。“拒絕”他人,理由一定要充分可信,不要讓對方產生“關鍵時刻不幫忙”的想法。如果自不量力的口頭允諾下來,但最終卻是無法辦到,反而會給對方產生“幫忙不賣力”的誤解而使好朋友之間產生了隔閡。
所以說,朋友的請求一旦超越了自己的能力的時候,一定要拒絕,否則更會傷害彼此的友誼。另外,對一些有違意願的事情不加以拒絕,以後也就會有更多的這類事件發生,影響與朋友之間的交往。
生活中,我們常常覺得拒絕朋友,麵子上下不來,覺得很過意不去。那是因為我們不能夠真正的理解交友之道。其實,如果一味地猶豫和推諉,隻能使朋友產生誤解,覺得事情還是有希望的,反而會造成更大的麻煩。所以,對於做不到的事情就幹脆拒絕,當然拒絕也要講究策略,不能因為朋友提出的要求是不符合原則的就加以教訓指責,隻要禮貌地拒絕就行了。
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富蘭克林·羅斯福在海軍部門工作時,有一位在雜誌社的朋友向他打聽潛艇基地的秘密。
他微笑著問友人:“你能保證絕對保守秘密嗎?”朋友以為大功告成了,就慷慨地承諾說:“當然能了。”不料羅斯福僅僅告訴他三個字:“我也能。”
在這裏,羅斯福通過巧妙的引導,與朋友“達成”了共識,輕鬆幽默地拒絕了朋友的請求。
在生活中,拒絕朋友之托應該講究方式方法,不要態度生硬,很多時候,隻需要轉個彎子就行了。南懷瑾先生說君子要講究策略,可以耐心勸阻,言明利害關係;可以據實說明情況,使朋友了解你的難處;也可以迂回婉轉的處置,巧借其他方法幫助朋友完成委托的事。
好朋友的交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雙方長期的理解、寬容、互助來共同維係,我們要珍惜它,愛護它,當對方的要求不合我們自己的願望時,就要學會如何得體地拒絕朋友。雖然說要“以直報怨”但是也一定要講究技巧,才不至於失去朋友。
■ 交友之道二:借石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這裏的“攻”,指的是琢磨。這話的意思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南懷瑾先生在解釋“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時說,交朋友要交誌同道合的朋友,交朋友的目的是為了彼此輔助達到行仁的目的。其實他老人家的這段話,從另外一個側麵揭示了朋友和人脈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君子交朋友應該互相達到仁的目的,那麼在小人之間呢?他們也是有朋友的,但是往往是為了相互利用。如果拋去道義不管,我們從小人的發跡、上躥下跳當中也能受點啟發,這種觀察角度也不無裨益。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小人之間的人脈也許因此而更廣闊。
南懷瑾先生的“經史合參”之法,就深得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妙用,這“史”難道不是攻“經”這塊寶玉的他山之石嗎?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要切記不能一根筋。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客觀地對待別人的缺點,而且要善於利用一些有利條件。這樣的話,我們在生活中就往往能夠獨辟蹊徑,遊刃有餘。
晚清時期的黃蘭階可謂深諳此道,借著左宗棠的名號當幌子,讓總督給他升了官,這實在是棋高一著的妙點子。
晚清年間,左宗棠擔任軍機大臣,他的一個好友的兒子黃蘭階,在福建候補知縣多年也沒候到實缺。黃蘭階見別人都有大官寫的推薦信,想到了父親生前與左宗棠交情不錯,於是就跑到北京去找左宗棠。左宗棠見了故人之子,當然是十分客氣,但當黃蘭階提出想讓他寫推薦信給福建總督的時候,立刻就變了臉,幾句話就將黃蘭階打發走了。
黃蘭階又氣又恨地離開左家,閑踱到琉璃廠看書畫散心。忽然間,他想起了以前打過照麵的一個朋友就在附近賣字畫,這個人學寫左宗棠的字體,十分逼真。於是黃蘭階心中一動,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去找那人幫著寫柄扇子,而且又多給了他些錢,兩個人稱兄道弟的互相吹捧,不亦樂乎。等到扇子上落了款,黃蘭階得意洋洋地回了福州。
到了參見總督的日子,黃蘭階手搖著紙扇,徑直走到總督的堂上。總督見了很奇怪,就問他:“外麵很熱嗎?現在不都立秋了吧?老兄你還拿把扇子搖個不停。”
黃蘭階把扇子一晃說道:“不瞞大帥說,外邊天氣並不是太熱,隻是我這柄扇子是我此次進京時候,左宗棠大人親手送我的,所以我舍不得放手啊。”
總督一聽這話,大吃一驚,心裏想:“我以為這姓黃的沒有什麼後台,所以候補幾年也沒任命他出缺,不想他卻有這麼大的一個後台。想那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見麵,他若恨我,隻消在皇上麵前說我個一句半句的,我可就吃不消了。”
總督要過黃蘭階的扇子,仔細地看了又看,確係是左宗棠的筆跡,一點也不差。他將扇子還與黃蘭階,悶悶不樂地回到後堂找到師爺商議此事,第二天就給黃蘭階掛牌任了知縣。
幾年以後,黃蘭階就升到了四品的道台。有一次總督在進京的時候見到了左宗棠,他討好地對左宗棠說:“中堂大人故友之子黃蘭階,如今在我省當了道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