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07(3 / 3)

左宗棠笑著說道:“是嗎?以前他來找過我。我就對他說過,隻要自己有本事,自然就會有識才的人。老兄你很會識人才的啊!”

其實黃蘭階能夠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這個大貴人為背景的,讓總督這個小一點的貴人給他升了官,這實在是棋高一著啊。

我們撇開清政府官場的腐敗和黃蘭階欺世盜名的卑劣做法不談,單從借力的角度來看,黃蘭階正是看準了清政府官場的特點然後想出了求官的對策,這對我們現在來說應該是有所啟發的。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果能夠活用“借石攻玉”的法子,善於利用別人的優勢來彌補我們自身的不足,就可以把別人的優勢變成我們自己的優勢,把別人的力量變成我們自己的力量,從而成就自己的事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現今社會拓展自己的人脈時,要做到取長補短,廣交友。不應過分計較對方身上的缺點,以及對方的身份、輩分、閱曆等,而應該多看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在需要的時候,把別人的優點和長處拿來為我們自己所用,這樣,既彌補了我們自身能力的不足,又為自己事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 交友之道三:周而不比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

孔子說: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這話還可以理解為君子團結,但是不搞幫派,小人搞幫派,但是不團結。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指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孔子說,一個君子的為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隻對某些人好,而對另外的一些人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比”是指的什麼呢?“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隻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所為。

南懷瑾先生對上麵的這句話是這樣解釋的: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哪呢?周是包羅萬象,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統一,一個君子為人處世,就應該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經常將別人與自己作比較,看他順眼就對他好,不順眼就反感他,就是“比”。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就容易流於偏私。比而不周,隻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就不是真正的君子所為。

高山流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結局是伯牙因為聽說子期染病而終,心裏感覺痛苦難當,憾歎知音難覓,最後摔琴以祭。後人常用這個故事來比喻知音。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講,如果把他們放到現在,伯牙此舉也許就算是流於偏私了。

如今是一個崇拜成功、需要成功的年代,而成功靠的就是人脈。人脈可以為我們創造很多東西,比如機遇、知識、背景等等。因此,現代的人不應該學伯牙那種比較死板的態度。一位知音走了,再覓雖然有些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有人就設想說伯牙可以將琴一直彈下去,再等下一位知音到來,或者通過琴聲去結交更多的非知音但可成為人脈的朋友,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啊。摔琴的舉動雖然可歌可泣,卻也是有點太感情用事了。

現代社會,交友當然要睜大眼睛,精挑細選並注意質量,朋友是你的人脈,是你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資源,我們應該去刻意培植。

國外有一句諺語說得好:“每一個人距離總統隻有六個人那麼遠。”也就是說,一個人認識一些人,他們又認識一些人,而他們又認識另外的一些人……這種連鎖反應可以一直延續到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照這樣的說法,如果一個人距總統僅僅有六個人的距離,那麼他距想會見的任何人都會隻有六個人的距離,不管他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還是我們想加入的團隊或者喜歡的名人。

不過,每一個人之間也許會有無限的距離,即便是他站在你的麵前,如果你不能容忍別人的缺點,在看到一點兒瑕疵的時候,就否定了整個人,任何人都不會跟你成為要好的朋友。

同樣的道理,幻想所有的人都跟我們自己一樣,或者幻想所有的人都是完美的,隻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的想象,也許,我們會因太過苛刻而流於偏私。

■ 學孟之反給朋友留麵子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論語》

公元前484年,魯國與齊國打仗。魯國右翼軍敗退的時候,孟之反在最後掩護敗退的魯軍。對此,孔子給予了高度評價,宣揚他提出的“功不獨居,過不推諉”的學說,認為這是人的美德之一。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隊伍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啊。’”

對於上麵的故事,南懷瑾先生的解釋是,在戰場上打了敗仗,孟之反叫前方敗下來的人先撤退,而自己一人斷後。到了快要進到城門時,才趕緊用鞭子抽在馬屁股上,趕到隊伍前麵去,然後告訴大家說:“不是我膽子大,敢在你們背後阻擋敵人,實在是這匹馬跑不動了,真是要命啊!”看得出來,南懷瑾先生很推崇這種態度,他在講這段話的時候說:孟之反很有道德,很高明。

實際上,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種高明其實就是給人留足麵子。孟之反不搶功,因為如果他搶功的話,後麵那群人的臉麵就沒有地方擱了,本來就已經是敗軍之將,然後在撤退的時候還依靠別人的保護,從那些人的自尊心上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孟之反的話說得很高明。

我們都知道,人都愛麵子,一個人能給別人麵子就是等於給人家一份厚禮。所以,我們可以永遠記住這樣一句話:一種行為必然會引起相關的反應行為。生活中隻要你有心,隻要你處處留意給別人麵子,你將也會獲得更大的麵子。

古代有個叫郭解的人,他在當地很有名望。一次,洛陽的一個人因為與別人結怨而心煩,就多次央求地方上的名士們出來調解,可是不管人們怎麼說,對方就是不給麵子。後來那人就找到郭解,請他來化解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請求,於是就親自上門拜訪那個人,並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那人同意了和解。按照常理來說,郭解此行應該是不負人所托了,完成了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就可以走人了,可郭解還有高人一著的棋路。

當一切都講清楚以後,郭解對那人說:“這件事,聽說過去有好多當地有名望的人調解過,但因不能得到雙方的共同認可而沒能達成和解。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麵子,我了結了這件事。我在感謝你的同時,也為我自己擔心,我畢竟是外鄉人啊,本地人出麵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我一個外地人來完成了和解,這未免會使本地的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沒麵子。所以,我想請你再幫我一次,你要做的就是,表麵上你要做到讓人以為我出麵也沒有解決問題。等到我明天離開這裏以後,本地的幾位紳士、俠客還會來找你,到那個時候,他們說什麼,你就順水推舟地把麵子給他們,也算是讓他們圓滿地完成這件事情吧,拜托你了。”

那人聽了他的話後,就按照他的說法做了。

上麵故事中郭解的舉動看似多餘,實則不然。我們以小人之心來猜度一下,不妨可以這樣的分析:

第一,他幫過的這個人,一定對郭解會深感佩服,此人能請得動那麼多的名士,可見絕不是尋常人。郭這一舉動首先就可贏得這個人的友誼,這是一得。第二,人的嘴一般都不牢靠的,相信郭解的好名聲很快就會傳遍鄉野,他在這個地方絕對會是名聲日隆,這是二得。

對朋友的尊重,就是要給朋友留麵子,而且更重要的是,為別人留了麵子的同時,實際上也是為自己長了臉,為自己留下了後路。日後你如果恰好有求於他,他也必定竭力相助,以報當日恩情。這也就是我們說說的“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有人說,朋友之間談麵子問題會太虛偽,這其實是不了解人性所致。朋友關係的存續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強求、幹涉和控製。彼此之間情趣相投、脾氣對味則合、則交,反之,則離、則絕。朋友之間再熟悉,再親密,也不能隨便得過了頭而不講客套,如果那份默契和平衡被打破的話,友好關係將不複存在了。因此,對最好的朋友也要客氣有禮,可以不強調自己的麵子,但不可以不給朋友麵子。因為看似隻是一個麵子的問題,實際上是對朋友尊敬與否的問題。

南懷瑾先生誇讚孟之反,說他善於立身自處,道理就在於他能給人留麵子。所以,我們說,生活中一定要給朋友留點麵子,這樣你的人脈才會越來越旺,你的朋友圈子也會越來越大,你在給人麵子的同時,也就是給自己長了臉麵,這樣一舉幾得的事情,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