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而敬之,友情才能地久天長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論語·公長治》
晏平仲,齊國的賢大夫,名嬰。《史記》卷六十二有他的傳,“平”是他的諡號。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朋友,相識久了,別人仍然尊敬他。”孔子在這裏稱讚齊國大夫晏嬰,認為他與人為善,能夠獲得別人對他的尊敬,這是很不容易的。
孔子這裏一方麵是對晏嬰的稱讚,另一方麵則是希望他的學生都能夠向晏嬰學習,做到“善與人交”,互敬互愛,成為有道德的人。
南懷瑾先生說,孔子非常佩服晏子對於交朋友的態度,他從不輕易與人交朋友,但如果交了一個朋友,就會始終如一地去關懷他。南懷瑾先生進一步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朋友,但能做到像晏子那樣全始全終的很少,隨著新朋友的增加,老朋友也在流失,所謂“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晏子對朋友能做到全始全終,他能夠讓友情地久天長的要訣是“久而敬之”,也就是交情越久,他對人越恭敬有禮,別人也就對他越敬重。
“久而敬之”這四個字說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卻不很容易了。一般說來,越是關係親密的朋友,言談舉止就會越隨便,就好像人們心情不好時總愛對親密的人發脾氣一樣。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一時口不擇言,就會變成永遠的傷疤。很多人在維持朋友的友情方麵總覺得力不從心,不知道應該怎樣去相處,或者一時的好朋友,時間長了又淡忘了,等到某天相見,連名字都怕記不上來了。這樣的狀態怎麼可以交到朋友呢?
我們常說誠心可以交到真朋友,但是如果不去維持,真朋友也會失去的。維持友情別無他法,就是“久而敬之”。這個“久”字,我們都能理解,就是指長久,也就是說交朋友首先要長久。表現在我們的生活細節中,就是要彼此常聯係,哪怕是一條祝福的短信,一張漂亮的明信片,一封溫馨的電子郵件等,都會給友情增色不少。有人常會抱怨自己沒有時間去關懷朋友們,其實這是些小小的要求,並不會花我們太多時間的。也許睡前的一封郵件,就可能讓朋友感到溫暖;也許在你等車時的一條短信,就可能讓朋友開心……感情總是一點點的積累起來的,這些做法保持得久了,就會成了習慣。現實中的好朋友並不是會天天黏在一起的,但是我們需要心裏常惦記著他們。
在很多時候,“敬”的原則不太好把握,但也並不是不能掌握。當朋友想獨處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強求對方去參與一些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對一個人的尊重,表現出來的就是遷就對方,按照對方的標準行事。當我們與朋友的愛好、觀點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試著去理解對方,或者保持沉默,但絕不能堅持己見,推銷自己的那一套東西。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的那句話可作為我們的指引,他說“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就是尊重。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用禮儀來維護和表達感情是人之常情。待摯友仍須敬,並不是說在一切情況下,都要僵守一些不必要的煩瑣的客套和熱情,而是強調好友之間相互尊重,而不能跨越對方的禁區。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私密天空,朋友之間如果過於隨便了,就容易侵入這片禁區,從而引起隔閡與衝突。待友不敬,有時或許隻是一件小事情,卻可能已埋下了破壞情義的種子。維持朋友親密關係的最好辦法是往來有節,互不幹涉,隻有“久而敬之”,才能天長地久。
我們對待朋友,無論與對方關係如何,都不可惡語中傷對方,語言的傷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傷痕。將自己放在與朋友相等的地位上,設身處地的為朋友著想,相敬如賓,才能讓友情常青。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久而敬之,本質是長久,核心是尊重。朋友之間如果能把握好這個原則,友誼就會地久天長。
■ 真朋友不以利相交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論語》
“放”,同仿,意思是效法,可以引申為追求。整句話意思是,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這裏用一句很簡單的話告訴我們,交友不能以“利”字為主。
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友情是可以純真到一塵不染的。當我們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飽嚐了生活的不易,看慣了人生的種種悲歡離合,再來麵對感情這回事,通常都會倍感無奈。我們往往想維係我們的友誼,因此做出了種種努力,可是到頭才猛然發現,正是我們自己做出某些事情使得友誼之樹在逐漸枯萎。
都在說純真的友誼很難得,可有時候純真的友誼卻又似乎很容易得來,有些人就能很輕鬆地擁有它。這當中沒有什麼太複雜的原因,關鍵性因素是這份友誼裏是否有功利性的東西。南懷瑾先生提醒我們,一個人基於利害而做人做事,最後招來的是怨;同樣的,對於朋友,我們如果是以利害相交的話,那麼就要當心了,這種利害的結合,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最後還是以怨恨終。
《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千裏走單騎,把大嫂送到大哥劉備的身邊,這個人可謂義氣深重了,而關羽為人們所欣賞的就是一個“義”字。關羽不但對自己的結義兄弟講義氣,對其他朋友也一樣是以義相待。他在曹操的大營裏結識了徐晃、張遼這樣的朋友,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時候,關羽揮師截殺,但看到張遼等老朋友滿身煙塵的落魄狀態,他心中不忍,於是就放過了他們,張遼、徐晃等人才得以保住性命。
可就是這個徐晃,在關羽被孫權襲擊、處境不利的時候,他卻主動帶兵夾擊關羽,使關羽腹背受敵。這一招真是過河拆橋,落井下石。關羽的義子關平被徐晃打敗,關羽提刀上馬與徐晃敘舊,徐晃說了一番問候的話,關羽說:“吾與公明交契甚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數窮吾兒耶?”意思是說,咱們關係那麼好,今天你為什麼這樣為難我的孩子呢?徐晃卻回顧眾將,厲聲大叫:“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關羽吃了一驚:“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
徐晃可以說是找了一個很動聽的理由:今天對陣是為了國家大事,不能因為個人的交情而做於公務不利的事。就這樣,關羽數戰不利,最終被逼得走了麥城。由此可見,世俗的功利場中是沒有真正的友誼可言的,除非雙方利益永遠不起衝突,可是這種情況又實在是太少見了。
《韓非子》裏講到了許多著名人物在執掌生殺大權之後,狠心地殺死一些自己不想殺的人,韓非子在每一個故事的後麵都這樣議論:某人並不想殺某人,隻不過是因形勢所迫,不得不殺了他。以冷酷自私為特征的法家代表韓非子為所有功利主義者的背棄道義、背棄友誼找了最好的一個借口,同時,也道出了功利主義者背叛道義和友誼的根本原因,隻要形勢所迫,也就是說隻要是他需要的,他可以殺他原本不想殺的人。
假如你是懷著功利主義的心理去交朋友的話,如果朋友並沒有幫到你,或者是在緊要的關頭朋友果斷地拋棄了你,甚至把你當成墊腳石,不過是在利用你,那時候,你根本沒有理由去抱怨你為友誼付出了多少,因為在功利場上本來就隻有利益,沒有友誼的。
《文中子·禮樂篇》中說過:“為權勢而結交為朋友的,他的勢力沒有了,交情也就斷了;為利益而結為朋友的,利益沒有了,朋友也就散夥了。君子是不和這類人交往的。”真正的朋友是以道、以義作為友誼的契合點,那些錯認功利為友誼基礎的人們,實在是在遺棄友誼裏最可寶貴的東西。使我們愉快的不是由朋友那裏所得到的物質的利益,而是朋友的愛。為了得到什麼而去結交朋友的人,是不會擁有純真的友誼的。
東漢人李固生得相貌奇偉,而且少年好學,漢桓帝時任太尉。大將軍梁冀專權,一天比一天專橫。李固上書建議抑製他,因此受到了梁冀的忌恨,後來梁冀誣陷李固與劉文勾通,謀劃要立清河王為皇帝,將李固抓起來投入監獄。他的弟子王調、趙永等人到朝廷去為他申訴,太後於是下詔將他赦免了。
後來,梁冀又一次誣陷他,並再次把他抓起來,然後把他和杜喬一起殺死在監獄裏。梁冀把李固、杜喬的屍體放在露天地上,並下令說:“如有人去看望的話,就和他二人治同樣的罪。”
李固的弟子郭亮當時還不到二十歲,左手提著章鉞,右手拿著鐵鉛,到朝廷上奏書,請求收李固的屍體,但朝廷沒有給他答複,郭亮就與董班一起到暴屍的地方哭悼李固。後來,杜喬舊時的僚屬楊匡上書要求收回他們的屍體,太後同意了,就把兩個人的屍體搬回去埋了。郭亮等人後來都隱居起來,因感於朋友的遭遇,他們對朝廷已經寒了心,所以這些人最後都是終身不仕。然而,他們對朋友的情義卻給後人留下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