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09(2 / 3)

莉是一位中年的職業婦女,在公司裏當著主管,她平時待人也很謙和,處理公事更是有條有理,對待自己和老公的親朋好友都很周到。可是就是這麼優秀的女人,當她回到家裏時,尤其是在老公的麵前,卻會經常發脾氣,有時還會莫名其妙地和老公慪氣。

一開始老公很不能理解,於是就對她說:“你是一個明事理的人,怎麼偏偏跟我在一起時候就會這麼不講理呢?”

莉想了一下,回答老公說:“可我隻能跟你發脾氣呀,跟別人發脾氣,誰理我呀?誰容忍我啊?”雖然這個回答真的是蠻不講理,但從做妻子的口裏說出來卻非常自然。

在這種時候,老公還能夠跟妻子去爭辯嗎?爭辯又有什麼作用呢?隻能是浪費體力和腦力,破壞感情而已。

換句話說,懂得珍愛自己的妻子,懂得在妻子“不講理”的時候寬容一些,是一個男人走向婚姻的第一課。

林說了一件她自己的事。那是一個秋日微涼的黃昏,她剛跟丈夫慪過氣後,就披散著剛剛洗過的一頭濕淋淋的亂發,站在陽台上,任風陣陣地吹著。

不一小會兒,丈夫突然拿著吹風機走過來,把她拉回了房間,並對她說:“好了,傻孩子,快進來把頭發吹幹吧,小心著涼。”

當她一頭濕氣漸漸散盡的時候,丈夫有感而發地說:“或許,幾十年以後的某個黃昏,當你一個人獨坐的時候,你會忽然地想起眼前的這一時刻,而我那時或許已經先你而去了。”

聽了這話,林說:“刹那間,我體會到了丈夫心中那份疼惜我的心情。”

佛語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一百年的修行,才能換得做一世的夫妻,而做一世夫妻的,又能相守幾時呢?

在林的回憶裏,丈夫在爭吵之後幫她吹幹頭發時說過的話,一直深深地打動著她,讓愛發脾氣的林領略到了,夫妻倆的感情是那麼珍貴。

其實,家庭成員尤其是夫妻之間是不能太較真的,也不能太講理,夫妻之間需要的不是這些,他們需要的是寬容,是珍愛,寬容與體貼才是增進夫妻感情的良藥。所以,生活中,請多注意另一半的優點,多表達自己對他(她)的愛意,多包容對方偶爾的蠻不講理,夫妻生活才能和諧甜蜜,其樂融融。

我們常說,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一個能處理好家庭問題的人,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一定不會差,因為他具備了幾種優秀品質:責任、包容、關愛和理解。

■ 愛,就是給對方自由

萬事隨緣過,說的是感情生活要隨緣,不強求,懂得彼此給對方以自由。

南懷瑾先生講“因緣”,他認為因緣有三項內涵,四種關係。三項內涵即善緣、惡緣、無記緣。所謂無記緣就是不善不惡的緣。比如我們有許多接觸過的人,並不是自己有意去找他,偶然相識,過去了也就忘了,這種緣屬於無記緣。這麼多因緣,我們應該怎麼辦?南懷瑾先生在講禪的時候說“萬事隨緣過”,這恰恰就是答案所在。

人世間最讓人刻骨銘心的緣分,就要算是夫妻的緣分了。我們常常發現有很多夫妻,好日子還沒有過長,生活中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生活習慣的、態度觀念的……但是最常見的,還是一方對另一方管得太嚴,這就致使對方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的空間。這就是南懷瑾先生所說的“不懂隨緣”的結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在感情生活中也是要講隨緣的,也就是不要太過強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給對方以自由。

一個女孩子和她的男朋友分手了,她每天都處在情緒的低潮中,從他告訴她應該停止見麵的那一刻起,她就覺得自己整個像是被毀了。她吃不下,也睡不著,工作中的注意力集中不起來,人一下子也消瘦了許多,朋友們甚至都快認不出這就是原來的那個她了。

一個多月過去了,女孩還是不能接受和男朋友分手的這個事實。

一天,她坐在一個露天的椅子上,漫無邊際地胡思亂想著。不知什麼時候,她身邊走來了一位老先生。那老先生坐在她附近的椅子上,從衣袋裏拿出一個小紙口袋,開始喂飛過的鴿子。隻見成群的鴿子都圍到他的身邊,啄食著他撒出來的麵包屑。那老人在喂著鴿子的時候,還轉過身向女孩打招呼,並問她喜不喜歡這些鴿子。

女孩聳聳肩說:“我不是特別的喜歡。”那位老先生微笑著告訴她,當他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他們村裏有一個飼養鴿子的男人,那個男人為自己擁有那麼多的鴿子而感到驕傲。但那時的小男孩實在是不懂,如果他是真的愛那些鴿子,為什麼要把它們關進籠子裏呢?這樣,它們就不能展翅飛翔了,所以男孩問了他。可是,那個男人這樣回答:“如果不把鴿子關進籠子裏,它們就可能會飛走,離開他了。”但男孩還是想不通,怎麼可能一邊說著愛鴿子,可一邊卻把它們關在籠子裏,阻止它們要飛的願望呢?

女孩有一種感覺,老先生是在試圖通過講故事給她講一個道理。雖然老先生是不會知道她當時所處的狀態,但是這個故事和她的情況太接近了。曾經她也想過強迫男朋友回到自己身邊,她總認為隻要他回到自己身邊,一切就都會好起來的。但是那樣也許就不是愛了,隻是自己害怕寂寞而已。

老先生轉過身去繼續喂他的鴿子。女孩默默地想了一會兒,然後傷心地對他說:“有時候,要放棄自己心愛的人是很難的。”

老先生點了點頭,“不過,”他說,“如果你不能給你所愛的人自由的話,那麼你就並不是真正地愛他了。”

正像那位老先生說的那樣,一份長相廝守的愛的意義,並不是用柔軟的愛捆住對方,而是要讓他帶著愛自由的飛翔。要知道,愛是需要自由的空間的,緣分不能強求,強求隻能會導致緣分的破滅。

生活中許多事情常常是物極必反,你越是想得到一個人的愛,越想讓他和你時時刻刻不分離,他可能就越會遠離你,背棄愛情。就像是拉彈簧,你多大幅度地想拉它向左,它就會多大幅度地向右彈去。

所以,我們應該讓我們心愛的人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也許是在你看起來,他的愛好傻裏傻氣,但是你千萬不要阻止或者去嫉妒它,也不要因為你不能領會這些事情的迷人之處就厭惡它,而應該適時地遷就他,讓他獨自去做他喜愛的事,讓他覺得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毫無疑問,愛人是時常需要從捆在他脖子上愛的鎖鏈裏掙脫出來的,如果能夠幫助並支持他,那麼這就是在做一些使他快樂的事了,我們也就能獲得更美好的愛。

應當自信的是,真正的愛是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所以,作為婚姻的雙方,我們還是應該留給彼此一個合適的距離,這距離不僅包含空間的尺度,同樣包含心靈的尺度。

就算是我們愛那個人愛到不能自拔的地步,也請你一定要留下自己獨特的性格,不要與他如影隨形;留下你自己的隱私,不要讓他感到你是曝光後蒼白的底片;要留下一份獨屬於你自己的神秘,更不要試圖挽留他離去的腳步,不要幻想他的目光永遠會專注於你,一切都應該是自然形成的。也就是我們說的隨緣,所以,還是在你們之間留一段距離吧,這樣才能讓彼此都可以自由地呼吸。

愛,但是還要保持距離。人的心理有時候確實很複雜,南懷瑾先生說愛是自私的,可以說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對方會讓你開心和幸福,於是你才去愛那個人,可見愛情本就是源於自己的心理需求。但是愛情又是無私的,當我們為對方做事情的時候,也確實沒有想求回報,隻要能使對方幸福就行。人總是要有一定的心理空間,所以,就算是愛情,距離也不能太近。如果當我們侵犯了這個底線,再好的戀人也可能會反目。因此,愛必須給對方以自由,這才是兩個人愛情長久的前提。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逃不脫“因緣”這兩個字,有很多事情強求反而什麼都得不到,因為你所要的也許根本不屬於你,而你對於那些本來屬於你的,常常會視而不見,人的可悲就在於這裏。

與其他事情一樣,夫妻之愛也是一種緣。這種緣尤其需要珍惜。珍惜緣分也就是要懂得隨緣,愛情和婚姻中,太多的羈絆反而會破壞這種緣分,因而,我們更要從自由的空間上處理好我們的愛情和婚姻。

■ 做一個真正的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回答子路時候說,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是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這句話牽涉到人生的道德行為觀念,以及社會的、曆史的道德觀念等方麵的內容,為人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後方可正人。“帥之以正”,這是孔子的定義,也是自古至今中國政治思想的基石。

季康子是一個當權的人,所以孔子對他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說,隻要你領導人自己做得正了,下麵的風氣就自然正了,這是偏重於為政,偏重於領導而言的。

對孔子以上的這番話,南懷瑾先生是極為讚同的。在他看來,領導人本身的端正,就是一個良好政治的開端,所以用不著嚴厲的法令,社會風氣自然會隨之轉化而歸於端正的。如果他本身不正,僅以下達命令來要求別人去執行,結果是沒有用的。

因此,作為領導者需要牢記這一點。領導者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部下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以適宜的態度或行動出現在部下麵前,就會立刻影響到部下的士氣,如此一來,他所領導的組織或團隊就會更加牢固。

在這方麵,唐太宗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說過:“身為國君,必須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為念。壓榨人民而自己卻過著奢侈的生活,這無疑就像是在割取自己腿上的肉來吃一樣,雖然肚子吃飽了,但是身體也糟蹋了。如果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須端正自己的姿態。迄今為止,尚未聽說直立著的身體能映出彎曲的影子,也沒聽說過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老百姓會胡作非為。”

他還說:“一些政權自取滅亡的原因,不外乎是為政者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罷了。吃山珍海味,沉溺於歌舞笙華與美女之中,欲望就會越發膨脹,如此一來,不但無暇顧及政治,甚至會使人民陷於困苦之中。結果國君隻要說出一點不合理的話,老百姓的心就馬上起伏不定了,謀反的人就要趁機作亂了。有鑒於此,我極力地壓抑自己的欲望。”

魏征聽後說:“自古以來,被尊崇為聖人的君主們都在努力實踐這件事,所以才能夠開創理想的政治。從前楚莊王聘請詹何來詢問政治的要義,詹何回答楚莊王說,君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為。楚莊王又問他具體的政策,但他的回答仍是,從未聽過國君本身行得正而國家混亂的事情。陛下所說的,其實和古代賢者的意思是相同的。”

唐太宗以這種態度來處理政事,率先努力端正自己的行為,他雖然已經十分努力了,但仍然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徹底。於是,他就向魏征表示了這種不安:“我一直努力端正我自己的行為,但是不管怎麼努力,也比不上古代的聖人,因此我不得不擔心自己是否會受到世人的嘲笑。”

魏征聽後安慰他說:“從前魯哀公曾告訴孔子:有一個健忘的男子,在搬家的時候連自己的太太都給忘了。孔子聽後回答說,這樣的現象不算是嚴重,有比這個更嚴重的呢,就像桀和紂等暴君別說自己的太太,甚至連自己都忘記了呢。陛下你千萬不要連這個都忘了,隻要能時時留心自己,這樣做至少不至於受到後世子孫的嘲笑啊。”

上麵這幾段君臣對話可以看出來,如果一個領導者能夠率先做出一定的表率,修正自己的行為,那麼部下才會群起效法,並端正自己的品格和行為。

大臣們向唐太宗上奏時候說:“自古以來有所謂‘夏之月可以居台榭’,在夏末可以住在高殿上,而現在夏天的酷暑仍然沒有消退,秋季的長雨又將要來臨,宮中的濕氣太重了,恐怕對陛下身體不太好,希望陛下馬上建築高殿。”

對於做皇帝的來說,造一座宮殿簡直就是家常便飯,但是唐太宗卻婉言拒絕了大臣們的好意,他說:“各位都知道,朕患有神經痛的毛病,這種疾痛如果長年居住於濕氣太重的地方當然不好。但是要造一座宮殿需要一筆數目龐大的費用。記得從前漢文帝打算營造宮殿的時候,發現需要的費用相當於十戶普通人家的資產,他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和漢文帝比起來,我的德行是遠遠不及的,但是現在建築一所新的宮殿所使用的費用卻要多得多,這不正是身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職的地方嗎?”

大臣們再三要求,唐太宗仍然執意不肯。最後,大臣們隻好聽從了太宗的意見,沒有再提這件事。唐太宗對自己行為上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所以,雖然他隻是一位封建君主,但是後人稱他為一代明君,這是一點兒也不過分的。

然而與古人相比,,現在一些不成熟的領導者往往不能控製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在處理問題時常常會很冒失輕率,往往不顧後果。還有的人貪得無厭,官位越高越好,權力越大越好,金錢越多越好,事情卻是越少越好。這種人由於不能控製自己的私欲,最終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禮記·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人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警惕有什麼不妥的言行自己沒有發現,害怕別人對自己有什麼意見而自己沒有聽到。因此,一個有道德的人在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總是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所謂“君子慎獨”意義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