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09(3 / 3)

南懷瑾先生在與彼得·聖吉談管理的時候,曾經說起過儒家領導學說的核心觀念,那就是“想做個偉大的領導者,你必須是個真正的人,你必須要先了解自己,先認識生命的真正意義”。因此他要求領導者要注意修身,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先生認為,領導者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是走向“全球民主”的鑰匙。為什麼領導者必須是個真正的人呢?因為管理歸根結底是人的管理,隻有自己是真正的人的時候,對人性的理解才能是全麵的,才能把別人管理好。

比如說在現代企業中,不論哪一個層次的員工,他們首先是一個人,是人就會有一些小毛病,可能還會犯一些小錯誤,有一些小缺點,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有的員工個性十足,不得老板的喜歡。其實,真正的人才是不太好駕馭的。那些很容易就能掌控的人,實際上並不是第一流人才。因此,作為一個領導者,最基本的就是首先要肯定員工是個人,對待下屬和員工應該做到寬容,可以說這是每個領導者都應該具備的美德。沒有一個下屬願意為那種對下屬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犯一點小錯就抓住不放甚至打擊報複的領導去賣力做事的。

作為領導者,盡可能地原諒下屬的過失,這也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能原諒下屬的一些小的過失,就是對下屬人性的一種把握。很多時候,那些無關大局的小事,是不用與下屬錙銖必較的,可以當忍則忍,當讓則讓。要知道,對下屬的寬容大度,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製造向心效應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漢文帝時期,袁盎曾經做過吳王劉濞的丞相。他的一個侍從與他的侍妾曾經私通。袁盎知道這件事情以後,並沒有將此事泄露出去。而當時有的人卻以此嚇唬那個侍從,那個侍從害怕被袁盎追究,就畏罪逃跑了。袁盎知道消息以後,親自帶人將他追了回來,並將侍妾賜給了他做妻子,對他仍然像過去那樣倚重。

到了景帝時期,袁盎入朝做了太常,並奉命出使吳國。吳王當時正在謀劃反叛朝廷,想將借機將袁盎殺掉。他派了五百人包圍了袁盎的住所,一切都是在暗地裏進行的,袁盎對此事卻毫無察覺。而這時候,那個侍從在圍守袁盎的軍隊中擔任校尉司馬,為了救袁盎,他就買來二百石好酒,請五百個兵卒開懷暢飲。當晚,兵卒們一個個喝得是酩酊大醉,癱倒在地。

這時候,侍從悄悄地溜進了袁盎的臥室,並將他喚醒,對他說:“你趕快逃走吧,天一亮吳王就會將你斬首了。”袁盎問:“你為什麼要救我呢?”校尉司馬對他說:“我就是以前那個蒙你恩典賜予侍妾的人呀!”袁盎大驚,以最快的速度逃離了吳國。

我們可以看到,袁盎對人性的了解是多麼透徹啊。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你對別人的好處,以後就會有機會得到回報。

一個相類似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楚莊王設酒席大宴群臣,日暮時分,正當酒喝到酣暢之際,燈燭被風吹滅了。

這時,有一個人因為垂涎於莊王美姬的美貌,再加上飲酒過多,難於自控,便乘黑暗的時候,抓住了美姬的衣袖,想要非禮。

美姬一驚,左手奮力掙脫,右手趁勢抓住了那人帽子上的係纓,並告訴莊王說:“剛才燈燭滅了的時候,有一個人牽拉我的衣襟,我扯斷了他頭上的係纓,現在還拿著,趕快拿燈來,看看這個斷纓的人是誰。”

莊王聽了以後就說:“賞賜大家喝酒,並讓他們喝多了酒而失禮,這是我的過錯,怎麼能為要顯示你的貞節而辱沒別人呢?”

於是,莊王命令左右的人說:“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斷係纓,說明他是沒有盡歡啊。”群臣聽了以後,在坐的一百多人都扯斷了帽子上的係纓,並且都熱情高昂地飲酒,一直到盡歡而散。

過了幾年,楚國與晉國打仗,楚莊王發現有一個臣子常常衝在最前邊,作戰異常勇猛,在他的帶動下楚軍士氣高漲,連戰連捷,最後打退了晉軍,取得了勝利。莊王感到十分驚奇,他叫來那人問他:“我平時對你並沒有特別的恩惠,你打仗時為何那樣的賣力呢?”他回答說:“我就是那個在喝酒那夜被扯斷了帽子上係纓的人。”

從上麵的兩則故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袁盎和楚莊王的寬宏大量、遠見卓識,也能夠洞悉他們駕馭下屬的高超藝術。袁盎和楚莊王可以說是很了解人性的領導者,因此他們的下屬都能誠心歸順於他們。按照南懷瑾先生的標準來看,袁盎和楚莊王算是真正的人了。

《孫子兵法》裏說,最高妙的招數要算攻心。而要做到攻心,就一定得理解對方的心。一個領導者自己必須先是一個真正的人,才能夠透徹地了解什麼是人性。那麼,在決策上,他才能夠製定出有向心力的準則,在用人方麵才能夠抓住下屬的心理,從而達到從根本上駕馭人才的目的。

■ 雙管齊下更有效

賞善罰惡,恩威並行。

——《三國誌》

“恩威並行”,意思是指安撫和強製同時施行,現在也多用來指掌權者對手下的人同時用小恩小惠和懲罰這兩種手段來實施管理。這句話的出處是陳壽的《三國誌·吳誌·周魴傳》:原文是:“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並行。”

南懷瑾先生在講到管理的時候,講到了古人的管理智慧:管、教、養、衛。這四個字可以說濃縮了管理的精華。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管”和“養”兩個字。“管”與“養”如果能並存的話,就是恩威並施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手軟的一手硬的,雙管齊下。這是一種在日常工作中很有效的管理方法,但是一般人卻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在多數的時候,有的人隻懂得施恩,卻不懂得施威,也有一些人隻知道作威作福,並不知道怎麼去愛護自己的下屬,所以這樣的領導者也就沒有什麼威信了。而比較理想和高明的管理方式,能夠讓下屬既害怕又喜歡。

在生活和工作中,施恩相對來說容易一點,但是施威就不容易了。所謂“威”,就是指表現出的那種可以壓服別人的力量或使其敬畏的態度,但是,如果是亂發脾氣的話,那不能算是施威。而且,下屬的心多數時候也是難以捉摸的,他們隨時會陪在領導者的身邊,對領導者的決策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下屬發自內心尊重和佩服領導者,那他們自然會處處站在領導的立場上,替領導者規劃統籌,獻智獻策。但是,如果下屬對領導心存不滿,就有可能會誤導或者欺瞞領導,最終造成決策的失誤。

蜂須賀是日本四國地區德島縣藩族的開國始祖,他駕馭部下十分在行,至今我們還能在一些稗官野史中,看到一些有關他的記載。

一年冬天,蜂須賀對他身旁的一個家臣說:“現在天氣這麼寒冷,你腳一定凍了,我本想找出我的那雙舊襪套送給你,可是找來找去隻找到一隻,雖然一隻襪套沒有辦法穿,但為了表示我的一點誠意,希望你能收下這隻襪套。”

一個月後的一天,蜂須賀忽然又把那位家臣找過來並對他說:“我找到了另一隻襪套,現在,你就可以把它們湊成一雙穿了。”那位家臣非常感激,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做事更加用心了。蜂須賀之所以這麼做,是想從家臣對他賞賜東西的收藏態度,來試探這個家臣的忠誠度。

德島城值勤人員的分派,常是先排好了輪班的次序,並寫成名單貼在牆上,再由家臣按照名單順序派人去值勤。身為家宰的蜂須賀就經常利用臨時變換值勤人員次序的方法,來試探家臣們的反應。

一位值班人員在上班後才知道當天的值勤順序又變了,於是就脫口而出:“為什麼經常變更次序啊,真不知用意何在!”

這話正好被蜂須賀聽到了,於是他語意深長地回答:“如果我的心意都被你們知道了,那我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領導者要懂得看透下屬的心,但切忌讓下屬猜透自己的心思。有時候,上下級之間保持一種神秘感,能對下屬產生一種威懾,從而輕鬆地掌控他們。

有些時候,對那些明明知道的事情假裝不知道,也可以達到試探對方的目的。戰國時期的韓昭侯就是這樣做的。

有一回,韓昭侯在剪指甲的時候,故意將一片剪下來的指甲屑藏在自己的手中,然後對他的近侍們說,他剛才在剪指甲的時候,把一片剪下來的指甲屑弄丟了,讓大家快點找出來。

眾人手忙腳亂地找了好一會兒,不過,誰也沒有找到。有一個近侍於是就偷偷地剪下了自己的指甲呈給昭侯說他找到了。昭侯由此發現這個人是一個不誠實善於說謊的人。

又有一次,昭侯命令下屬到四處巡視,看是否有事情發生。結果下屬回來報告說沒有什麼動靜。經過昭侯再三追問,才有人說在南城門外,有一頭牛進入人家的旱田裏偷吃了穀苗。

昭侯聽完以後,命令來報告的人不準泄露消息,然後他派遣其他的人再去巡視,並且告訴他們說,最近發現有人違反禁令讓牛馬牲畜踐踏旱田的行為,讓人們快去探察,並把消息報告回來。

沒用多久,所有的調查報告都呈上來了,但是其中並沒有一件是關於南門外事件的報告,昭侯大發雷霆,命令下屬們重新加以調查,最後,終於查出了南門外發生的事件。自此以後,部下們都畏懼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馬虎從事了。

這位昭侯是聰明的,不過,如果領導者要是做一些幹擾和懷疑下屬的事,而不從其他的方麵加以體恤的話,下屬很有可能因為反感他而產生叛離之心。

從古到今,許多手握大權者會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樹立自己的權威而用一些策略試探下屬。不過,在使用策略的時候,是不能一成不變的,如果老用相類似的方式的話,很容易就會因被下屬察覺而失敗。

因此,管理者和領導者也要講究分寸,南懷瑾先生就十分推崇“過猶不及”的說法,也就是說,不論是“管”還是“教”,在使用策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過頭了反而會適得其反,那就與初衷相違背了。

■ 管仲的管理智慧

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

——《管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辨證地看待人和事,要善於發現一個人的優點,“任其所長”,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實現人員組合的優化。同時,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

古人的這種“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的用人原則,對中國曆代用人製度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曾經有人把管仲的管理智慧總結成四個字:管,教、養、衛。南懷瑾先生解釋“管”、“教”指的是管理和教育,而“養”和“衛”指的是員工薪金和福利。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首先得有嚴格規範的管理製度,其次得給員工進行定期培訓,然後還得付給他們一定的生活費用,讓他們可以養活自己。最後就是要有福利了。身居要職而能做到這四點的話,這樣的人一般都能夠成功。

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之後,大擺慶功宴,關於他的成就,他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大傑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拎擒也。”

劉邦意思是說,說到運籌帷幄做各種決策,他不如張良,說到搞後勤自己比不上蕭何,說到帶兵打仗,自己更比不是韓信。張良、蕭何與韓信都是優秀的人才,能有這樣的人輔佐,這也是劉邦能夠成就大業的最主要因素。從這段話裏,我們聽出了話外之音,劉邦比項羽強的地方就在於他能夠用人,而且善於用人,他的管理也是合乎管仲的管理思想的。

劉邦的確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承認自己才能不是很高,在很多方麵都不如自己的下屬。他之所以能打敗不可一世的項羽一統天下,主要是因為重用了一些在某些方麵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而恰恰就是在這一點上,劉邦表現出了身為統帥最值得人們稱道的品格和能力。

劉邦對下屬其實就是實行管、教、養、衛“四管齊下”的方式來實現管理的。比如早期的封王,他把土地和金錢散給輔助他成就霸業的那些文士和將軍。正是因為這些,劉邦在興兵伊始才會有那麼多人跟著他。

事實上,古人打天下如此,現在我們做其他事業也都是這樣的。

管理的實質,就是調整一群能力強的人,把他們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以激發他們最大的創造力。所謂“管、教、養、衛”,其中“管”是最基本的策略,要做到嚴和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管理就是給被管理者一種合理的束縛。“教”是一種長期的投資,光有管理製度和獎懲法則,如果沒有職業培訓,也是不行的。現在很多企業在“管”與“教”方麵做得都很好,但是很多時候,也就停在這個層麵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管理要輔以與員工福利有關的“養”和“衛”。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上級給下屬發高額的工資,還要給你上幾種保險。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往往比隻一味的嚴格管理要有用,這也成為凝聚力的核心所在。兩千多年前的管仲就能有這樣的智慧,今天的我們真是應該好好學習。

知道管仲管理哲學的人都能感受到,管仲的思想是超前的。在管仲的管理智慧中,投入成本是很高的,現在一些人可能認為這個太過於理想化了。但是真正要做一個長遠的管理者,非得有大投入不可。當然了,投入在短時間內效益是不明顯的,但是可以讓人把事業做得很長。

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很多的老字號,他們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他們對於真正的人才能夠做到所謂的“管、教、養、衛”四管齊下。而反觀現在有些企業的壽命不是很長,原因就在於,他們在短時間內瘋狂斂財而不做投資,這往往是一個企業倒閉的內在因素。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到,管仲提供的智慧是一種做長、做強的智慧,而不是投機倒把、趁機狂撈一把的短見和策略,先哲的遠見卓識真是令我們佩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