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孟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
如果把這個意思濃縮一下,就是那句至理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管理者如何能夠做出更多的成就,南懷瑾先生非常讚同孟子所說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就是所謂的“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國曆史上不管是盛世明君,還是亂世梟雄,都知道這個道理。
還是回到那個我們熟悉的故事:管仲回到齊國後,入朝去拜見齊桓公,向桓公謝罪。桓公親手將其扶起,對管仲說:“寡人我有事要向你請教,我們齊國是大國,先君僖公曾經威服過諸侯,當時人們稱之為小霸。但是,自從襄公以來,我們國家政事荒廢,國力空虛。現在我剛剛即位不久,人心不定,國勢不張。我想治理國政,立綱陳紀,不知道你有什麼好的辦法?”
管仲於是就向桓公陳述了如何治國圖強的觀點。管仲說:“禮義廉恥是立國的根本,這樣才能使民眾為自己所用。但要使民,必先愛民。”這裏,管仲提到的就是要“愛護老百姓”。
桓公就問:“愛民之道是什麼呢?”
管仲接著說:“愛民之道就是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民相親。省刑薄斂稅,使民能夠富裕。讓賢士教於國,使民知有禮節。”
管仲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讓老百姓的事業相連,俸祿互相補充,人民相親相近;寬免了舊罪,再救助舊宗。為沒有後代的人立嗣,這樣人民就能夠生育繁衍;減輕刑罰,薄收賦稅,人們就會慢慢富裕;在各地選用賢士,向國民實施教化,人民就能遵守規範。這樣做了,就滿足了人民的願望,爭取到了民心,也就鞏固了國家政權。
此外,管仲還向桓公談了許多關於內政和外交上的改革設想。據說,兩人一直暢談了三天三夜,而且是句句投機,字字中聽,一點都不覺得疲倦。
拜相以後,管仲就著手落實其“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的民本思想。
在發展農業生產上,他主張不耽誤四時農事,確保糧食貯備。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他打破過去井田製的限製,收農賦用糧食數量計算,按土地肥瘠等級和年景收成好壞征收賦稅,荒年不收,待饑荒緩解後再補收
在手工業和商業方麵,他將工匠安置在靠近官府的地段,商人安置在靠近市場的地方,這樣就有利於各安其業。並加強貨幣的鑄造和管理,注意調整物價,放寬關、市的征稅,做到通貨積財,富國富民。他還堅持以“四維”(禮、義、廉、恥)來教導百姓,令百姓臣服。
管仲采取的一係列政治、經濟、軍事等改革措施,使齊國由一個分封在海濱的百裏小國,一躍成為春秋時期舉足輕重的大國。與此類似的例子還有漢初的漢文帝、漢景帝與唐朝唐太宗等人的做法,也充分體現了君主愛民的思想。
以愛民為出發點的政策,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曆來有作為的君主對這一點都會有較深刻的認識和作為。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農民家庭,對百姓疾苦感同身受,再加上亂世的遊曆乞食和遊方僧的生活,使他更廣泛地接觸到了民間的平民百姓。所以,在他當皇帝以後,一直用很樸實的語言闡述民為邦本的思想,那就是為官須替民做主,做官的要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先民後國。
朱元璋本人可說是體察民情的典範。在一些地方戲曲中,還有關於朱元璋與馬皇後化裝成乞丐體察民情的故事。他從自己的親身體會說:“農夫勤四體,種五穀,身不離田間,手不釋農用,終年勤勞,不得休息。他們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舊布衣,吃的是粗飯菜羹,卻負擔著國家的經費。我們的衣食住行,都不要忘了農民的勞苦,取用要有節製,不能讓農夫遭受饑寒,更不能橫征暴斂,讓農民忍受不了這種苦難。那樣的話,人民就會起義造反的。”
朱元璋還進一步闡述愛惜民力的思想:“天下初定,百姓財力非常困難,就像剛剛會飛的鳥,不可以拔它的羽毛;就像剛剛種下去的樹,不可以搖它的根一樣。現在必須安養生息,百姓足而國富,百姓逸而後國安,未有民困而國獨富安者。”
在這種理論的基礎上,朱元璋采取了獎勵墾荒,興修水利,登記土地和戶口,以律定稅率,減輕刑罰、徭役和賦稅,改善工匠地位等一係列措施,使明初人口增加,耕地擴大,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進一步繁榮,國力也隨之強盛起來了。
自古就說民為邦本,唯有民眾才是立國的根本。這話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對這一思想,曆代都有所發揮。如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事之本也,財須民生,強賴民力,威恃民勢,戰由民行;王者以民為天,君非民不立等等。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有這樣的一個共識: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製國有常,利民為本,即為國者以富民為本,若損百姓以奉其事,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決戰官渡。當時曹操的軍隊遠不如袁軍強大,但最後,袁紹敗得很慘,戰事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
在整理戰場的時候,曹軍將士在袁紹的帳篷裏搜到了一些信件,這些信全是曹操手下的一些文臣武將與袁紹暗中互相勾結、示好獻媚而寫就的。有人建議把這些寫信的全都抓起來殺掉。然而曹操卻不同意這樣做。他說:“袁紹的力量十分強大,那時候,連我自己都感到難以自保,我又怎麼能責怪這些人呢?假如我站在他們的位置,當時也會因為要求自保而這麼做的。”然後,曹操下令把這些信件全部燒掉,對寫信的人也一概不予追究。那些原本惶恐不安的人這才一下子把心放到肚子裏,從此對曹操更加忠心耿耿了。
曹操這種處理事情的態度,為他贏得了更多的人心。所以,願意投奔他並甘心為他效力的人越來越多。之後,曹操的手下謀臣將士如雲,他本身的力量也越來越強大,他借此很快打敗了那些割據一方的諸侯,統一了中國的北方。
《三國演義》中記載了劉備摔子的故事。
長阪坡之戰是曹操、劉備兩軍的一次遭遇戰,趙雲當時擔當了保護劉備家小的重任。由於曹操軍隊來勢凶猛,劉備雖然衝出了包圍,但他的家人卻陷入曹軍的圍困之中,趙雲拚死衝殺,七進七出,終於尋到劉備之子阿鬥。
然後,趙雲背著孩子衝破了曹軍的圍堵並追上了劉備,把孩子交給了劉備。劉備接過了孩子,卻一把將孩子扔到了地上,生氣地罵他:“小子,就為你這孺子,幾乎損我一員大將!”趙雲抱起阿鬥對劉備說:“主公言重了,趙雲雖肝腦塗地,也不能報你愛護我的一番好心。”
後來,老百姓中間流傳了一句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劉備這一摔成功地“忽悠”了趙雲,並且使得趙雲後來一輩子都追隨於他,可以說是深得其心。
事實上,曹操和劉備都是籠絡人心的高手,在整個《三國演義》裏,他們不光為了爭奪地盤而交手,在爭奪人才上的明爭暗鬥也是激烈無比啊!
說到得人心,我們在前麵文章中提到的秦穆公和司馬炎也都是這方麵的高人啊。
現實中,有很多沒有成功的人,他們往往慨歎歎自己在某一方麵的天賦不如別人,其實事業的成敗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決於人心向背。人們總是單方麵提升自己的個人素質,總是在看得見的戰場上,一心想要叱吒風雲。事實上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在人心上下工夫的,自古以來成就霸業的人都是如此。而作為領導者,一旦他失去了民心,那麼可以說他基本上就算是失敗了。
因此,看一個人的成與敗,先看他身邊是不是有很多支持他和跟隨他的人。
■ 公正廉明是一種修養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論語》
魯哀公問孔子道:“如何做老百姓才會擁護我呢?”
孔子回答說:“推舉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會擁護你;推舉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會擁護你。”
在這裏我們能看到,孔子所說的被人擁護的做法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公正廉明”地選拔人才。隻有這樣,才能讓人服從和擁護。這句話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親賢臣遠小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孔子在與魯哀公對話時候說,君主在用人的時候,推舉正直的人放在邪曲人之上,老百姓就信服了。南懷瑾先生在理解這段話的時候認為,孔子所說的正直,也可說是對官員的自身修養提出了一種要求,這種要求就是公正廉明。
南懷瑾先生說,人總會受人情的包圍,例如,人家送我們高帽子,我們明知是高帽子,仍然覺得蠻舒服的,這就是要命的心理了。所以一個人能夠做到公正廉明,真是一種最高的修養。那麼,如何做到公正廉明呢?其實,人隻要具備“靜”的心態和“定”的境界,就能夠去掉貪欲,即使身處權勢、金錢、富貴、名望的圈子中,也能夠做到潔身自好。
魏晉時期有一位名叫吳隱之的官員,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
吳隱之是濮陽郡鄄城縣人,年輕時他就孤高獨立,操守清廉。入仕幾十年來,諸多將相公卿仿佛走馬燈一般起落浮沉,就連皇帝也換了好幾個,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上下下亂紛紛,而他卻一直身居要職,並且步步高升。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他吉星高照,官運亨通,其實,他除了勤政愛民之外,還能做到戒除貪欲,恪守操行,所以,不論換哪個做皇帝,都能用他。
在晉隆安時期,朝廷派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魏晉時代的廣州,轄境相當於現在兩廣的絕大部分地區,北至五嶺,南臨大海,山清水秀,佳果四季不斷,所產南珠等各種珍寶更是馳名中外。皇家把這麼富庶的地方交給他,也說明了對他的信任。
吳隱之於是帶著家眷和部屬赴廣州上任了。一天,他們到了離廣州20裏的石門。石門下激石有一泓泉水,據說凡是飲過這泉水的人,都會生起貪念,所以,當地人稱這泉為“貪泉”。
貪泉臭名昭著,已至於無人不知,再加上當地居民的添油加醋,說是隻要嘴裏沾上一滴貪泉的水,整個人就會立即燃起萬丈的貪欲,連六根清淨的世外高僧和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仙道們大概也不例外。由於路人的傳言神乎其神,所以,一些自命清高的過客往往是避之唯恐不及,生怕喝那泉水玷汙了自己的一世清名。而一些利欲熏心的人也假裝正人君子,一提起貪泉就會掩耳捂鼻地做態,所以,一般人認為嶺南貪汙成風,這“風”之源就是貪泉。
不過,吳隱之卻不信這個邪。他對身邊的人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嶺南官吏喪失清操其真正原因,我已經明白了。”
於是,他就走到了貪泉的旁邊,俯身舀起一杯泉水,“咕嘟咕嘟”喝下肚去了,別人看來,他仿佛是在暢飲美酒一樣。喝完後,他還刻意咂了咂嘴,除了甘甜可口之外,也沒有什麼異樣的感覺。
吳隱之微微一笑,當場就賦詩一首:
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這首詩的大意是:古人說這泉水,隻要有一口沾唇也會頓生貪念,想要得千金。假如讓伯夷叔齊來到這裏,不管怎樣大飲特飲,他們那清廉之心,也絕不會改變一毫一分。
可以說,吳隱之一語道破了他酌飲貪泉卻不渝清操的為官真諦。事實上,人貪或者不貪,根本不在於喝過或沒喝過“貪泉”的水,而是在於自己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
吳隱之在廣州任職期間一塵不染,雖然廣州物產豐富,可他平常吃的不過是些蔬菜和幹魚,生活用具和家人的衣服等都十分樸素。當時也有些人說他是故意裝裝樣子,以顯示自己的儉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才知道他真是一個清官,並不是故作姿態。
由於吳隱之以身作則,廣州地區的貪汙陋習也大為改觀。朝廷嘉獎吳隱之廉潔克己、改變風氣,將他提升為前將軍。吳隱之不僅自己廉潔奉公,而且嚴格要求家眷在生活中也要節儉清廉。
曾在淝水之戰中立下大功的謝石當時擔任衛將軍,他慕名奏請吳隱之做將軍府的主簿。有一天,謝石聽人說吳隱之的女兒即將要出嫁了,謝石料想著吳隱之一向是清廉儉樸,嫁女也必然是簡單了事,估計更不會置辦多少嫁妝,於是他就立即派人為助婚使者,並讓人將自已家的廚具搬過去,想幫吳隱之做這個喜事。
可是,當使者走到吳家門口時,根本沒有了現出半點喜事的兆頭。正在疑惑間,使者看見一個小丫頭牽著一條狗往外邊走,而院子裏什麼動靜也沒有。那使者便喊住那個小丫頭打聽說:“這是主薄吳公的府上嗎?”
那小丫頭笑著回答:“是啊。”
使者就問:“聽說貴府的小姐要出嫁了是嗎?”
“是呀!”可是使者又朝門裏掃視了一周,還是大惑不解,他就自言自語地說:“怎麼會如此蕭然呢?”
小丫頭沒有聽明白他說什麼,便向他擺擺手說:“對不起了,我要去賣狗了。”
使者急忙喊住小丫頭說:“別跑啊,你賣狗幹什麼呢?”
小丫頭又衝他笑一笑說:“不是告訴您老了嗎?我家小姐要出嫁了,等錢用呀。”說完那小丫頭就跑了。
使者大吃一驚,他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愣了一會兒,他轉身跑回了將軍府,向謝石和大小官僚們報告這樁“特大新聞”。
後來吳隱之告老還鄉,直到他逝世之前,還屢屢受到朝廷的褒獎和賞賜,並賜予他顯要的官職,當時廉潔的士大夫們無不以此為榮。吳隱之更是用自己的廉潔奉公換來了世人的尊敬,真所謂是真正的君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