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來人們對漢高祖劉邦的評價各不相同,不過這位傳奇的開國皇帝,給我們留下最有影響的東西也許是他那一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短短的三句詩是那麼擲地有聲,氣勢磅礴且壯懷激烈!其氣象之大,也許隻有“西楚霸王”可與他抗衡了。
與“英雄本色”相對的便是“名士風流”了。
南懷瑾先生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讀書人都有傲慢和自負的酸味,其實這是指其中很多人狂放和任性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我們並不是要仿效他們那種極度張狂和目中無人,也不是要學習他們的矯揉造作、東施效顰的假風流,我們要學習的是那個時期的人們那份灑脫和自如。
三國時的阮籍可以算是名士,據說他一表人才,富有個性,為人豪放高傲且又任性不羈,還常常喜怒不形於色。據說他行為十分怪異放蕩,曾經以天地為室,以屋宇為褲,赤身裸體。有人走進他書房的時候,他就對來人說:“你怎麼走進我的褲襠裏來了?”他采取這種極端的方式蔑視和否定那種束縛人身自由的禮法,他對於拘泥於封建禮法的儒生們也很是瞧不起。據說阮籍的眸子很有意思,能顯青和白兩種顏色。當有誌同道合的人來訪的時候,他用青眼看人,當所謂的儒者來訪的時候,他就用白眼來看人。
還有人們常說的劉伶、嵇康、曹植等人,都可以說是當時極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可說是真正的“是真名士自風流”。魏晉時期的名士們大多曠達風流,他們很多人認為講規矩是多此一舉,因此都遂然任性,放其自流。
其實,不管是哪一個朝代,名士風流也許都大抵如此,他們從不矯揉造作,總是能夠痛快淋漓,比起我們現在人的虛情假意來,古人實在是可愛得多了。
不管是英雄本色還是名士風流,這些實際上都像孟子所說的那樣是“養浩然正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意思是說,有那麼一種氣,它最偉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一點也不加傷害,就會充滿上下四方,無所不在。那種氣,必須與義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沒有力量了。那一種氣,是由正義的經常積累所產生的,不是偶然的正義行為所能取得的。
我們應該養得浩然正氣,如果能做到光明磊落,誠信為上,抱負高遠,我們也算是實現了“是真名士自風流”了,這難道不是我們做人做事應該具備的品質嗎?
■ 為人要講誠信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要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老百姓要不誤農時。”
這裏關鍵是一個“信”字,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信用。南懷瑾先生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說:至於“而信”,就是使下麵的人絕對信服,爭取下麵的“信”。那麼如何得到“信”呢?就要敬其事,說了的話一定要兌現。所以要“敬事而信”。不論是孔子的話,還是如南懷瑾先生所述,這無疑都是強調誠信的重要。
我們總在談論什麼是誠信,其實,所謂的誠信就是不欺人,重承諾,不耍花招,敢於負責任。作為一種傳統美德,誠信不僅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底線,也是人際交往與社會事務能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
曾子,春秋末期魯國著名的思想家、儒學家,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哭著吵著要跟著去。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裏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裏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
孩子聽了非常高興,於是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妻子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子卻真的把家裏的一頭豬殺了。當妻子回到家裏,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十分驚訝,就問他:“為什麼你要把家裏的那頭豬殺掉啊?”
曾子說:“你不是答應孩子說要給他煮肉吃嗎?”
妻子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裏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能當真呢?”
曾子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隻有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就是玷汙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麵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又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兒子剛睡了以後又突然起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簡就往外跑。曾子問他:“這麼晚了,你要去幹什麼?”孩子說:“這是我從朋友那裏借來的書簡,說好了今天要還的,再晚也要去還給人家,人不能言而無信啊。”曾子笑著把兒子送出了門。
曾子不但主張教育孩子們要說話算話,而且主張在與朋友交往的時候更要講究信用。他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無信乎?”這話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再三反省自己,替別人出主意辦事情,有沒有不忠誠的地方呢?與朋友交往的時候,有沒有不守信用的時候?曾子是一個對自己要求相當嚴格的人,他尤其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他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已經成為我們現在知識分子們的修身格言。
無獨有偶,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采用“言而有信”這一方式教育子女的還有孟子的母親。相傳,孟子很小的時候,有一天他看到鄰家在殺豬,他就問母親:“鄰家殺豬是做什麼用的?”
孟母回答說:“是給你吃的呀。”她的話本來是脫口而出的,原意是同兒子說著玩,但她轉而思索之後,又感到非常後悔。兒子才剛剛懂事,如果自己說的話要是假的,那就等於是在欺騙孩子,教孩子不講信用啊。於是,孟母真的去鄰家買來豬肉,燒給兒子吃,表明自己講的是真話。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那個有名的“買肉明不欺子”的故事。
由此我們看到,隻有講誠信的人才會被人信賴。
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告誡人們,為人要講誠信。而南懷瑾先生則主張既要教育孩子誠信,也要讓孩子懂得誠信中的權變。南懷瑾先生的這種說法是一個折中實用的方法,既繼承了孔孟衣缽,又開創了現實新局。不過,所謂的權變,隻是適度的變通,不管怎麼說來,誠實守信作為一種美德一直是十分必要的。
東漢時期,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到學業結束的時候,要分別了,張劭站在路口,望著天空的大雁對範式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再見……”說著就流下淚來。
範式拉著張劭的手說:“你不要太過傷悲,兩年後的今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和你聚會。”
轉眼間,兩年就過去了。又到了秋天,張劭聽見天空的一聲雁叫,牽動了他的心思,不由得自言自語道:“範式快要來了吧。”說完,就回到家裏對母親說:“剛才我聽見天空裏的雁叫,估計範式快要來了。”
母親笑著說:“不可能吧,山陽郡離我們這裏有1000多裏路,範式怎麼會來呢?”
張劭卻說:“範式為人正直而且誠懇,他是很守信用的,說來就不會不來的。”
眼看著約定的日期到了,範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了。兩位老友再次重逢,自然親熱異常。母親激動地站在一旁,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啊。”範式重信守諾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
誠信,體現的是一種獨特的人格的魅力。如今是市場經濟,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一切關係都離不開一種契約,而這種契約的基石源自誠信。如果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就會有很深的隔閡,大家都不會相信彼此,那麼所謂的公平交易就無法進行。因此,誠信實際上是我們立足於社會的最根本條件,這些關於誠信的典範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所謂“人無信不立”,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南懷瑾先生說,社會與環境都不足以影響人的思維和行動,每一個人都有獨立的修養,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永遠能保持一顆光明磊落、純潔質樸的心靈,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養。其實,這裏說的光明磊落,其實也就是真誠守信。
■ 心存寬容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論語》
這段話是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詢問怎樣結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是怎麼說的?”學生答道:“子夏說:‘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絕他。’”子張說:“我所聽到的和這些不一樣:君子既要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夠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談能拒絕人家呢?”
俗話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南懷瑾先生在他的各種書中對寬宏大量的品性都是倍加推崇,而且他本人在為人處世、弘揚文化方麵,也的確是寬大為懷,讓人景仰。
其實,如果我們細細地觀察曆史,那些凡是聲名顯赫的人物,大多都是能容忍別人的人。
據曆史記載,範文忠公(範仲淹)身為諫臣,趙清獻公(趙抃)作為禦史,因為辯論事情意見相左而互有隔膜。王荊公(王安石)幾次詆毀範公,並且對宋神宗說:“陛下可以問趙禦史,就知道他(範)的為人了。”
後來有一天,宋神宗問清獻公趙抃範仲淹的為人,趙抃回答說:“他是一名忠臣。”
皇上說:“你怎麼就知道他是忠臣呢?”
趙抃回答說:“嘉祐初期,神宗違豫,他請立皇嗣以安定國家,難道這不是忠臣所為嗎?”
趙抃退出以後,王荊公(王安石)問趙抃說:“你不是和範仲淹有嫌隙嗎?怎麼還說他好話呢?”
趙抃說:“我是不敢以私害公啊。”
不敢以私害公,這話說的多好!不過話雖然好,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既然不敢以私害公,自然也就不敢以公為私了,可見有幾個人能比得過趙抃呢?從那以後,不但範文忠公(範仲淹)佩服趙抃,而且就連神宗與王安石也是不得不佩服他了。
十六國時的後趙創建者石勒,南朝宋國創建者劉裕,他們都因能寬容而得了人心得到眾助的。
據說,有一次,石勒回到故鄉,並請父老們一起飲酒。席間,他沒看到曾經與他因為爭奪麻田而互相毆打的李陽。他就問:“李陽,壯士也,何以不來?”又說:“謳麻是布衣恨,孤方崇信於天下,豈仇匹夫?”然後就派人去召李陽。李陽來了以後,石勒與他歡笑無間。後來石勒還任命李陽為參軍都尉。
劉裕本是靠打殺起家的,他不怎麼讀書,所以知道的東西很少,於是,言語間就頗多謬論了。按說,一個人做了皇帝,他說的話一般是沒有人敢挑刺的,不過,劉裕麾下的鄭鮮之對劉裕的謬論卻從不放過,而且往往與他辯論到劉裕理屈詞窮,並承認自己錯了才肯作罷。
劉裕曾對人說:“我本不學無術,所以言義尤淺。此時言論,諸賢多見寬容;唯鄭不爾,獨盡人意,甚以此感之。”正因鄭鮮之敢於直言,所以糾正了劉裕許多錯誤,而劉裕並不以他指出他的錯誤就懷恨在心,這也就使劉裕獲得人心。
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婁師德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於世,司馬光評價他“寬厚清慎,犯而不校”。鳳閣侍郎李昭德罵他是鄉巴佬,他笑著說:“我不當鄉巴佬,誰當鄉巴佬呢?”當時名相狄仁傑也瞧不起婁師德,想把他排擠出朝廷,他也不計較。後來武則天告訴狄仁傑:“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婁師德向我推薦的。”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
《宋稗類鈔》記載,呂蒙正初入朝堂時,有一朝士指著他說:“這小子也參政?”呂蒙正裝著沒聽見。而與呂蒙正同列的人卻幾次讓呂蒙正追問那個人是誰,呂蒙正不肯,說:“若知其姓名,怕以後不能忘記,所以還是不問的好。”呂蒙正後來終於成為北宋的宰相。
清朝金纓說得好:“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又說:“心隻是放寬平便大,不要先有一私意隔礙便大。”學會寬容,關鍵是要剔除心中的私欲和雜念,淡泊明誌,有所追求。同時要推己及人,以德報怨,與人為善。在此再奉上朱老總《遊七星岩》詩句以共勉:“腹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
不管是趙抃、石勒,還是劉裕,或者婁師德還是呂蒙正,他們的做法都很值得我們借鑒。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總抓住別人的錯誤不放,怎能使我們去安心地工作呢?要想成就大事,必定要涉及到用人。而用人除了知人善用以外,最難做的恐怕就是容忍他們的小缺點了。可以說,作為管理者,就應該把自己當成俗語所說的宰相,肚子裏應該能容人容事。隻有容得下別人,在為人處事上才能以和為貴,息事寧人。
我們說成功是從合作開始的,合作是從和氣開始的,而和氣則是從度量開始的。一個人能夠包容別人,這樣和大家一起做事的時候,才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也才能使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快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