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12(3 / 3)

學會寬容,也是處世的需要。世間並無絕對的好與壞,而且往往是正邪善惡的交錯,所以我們立身處世時也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那些眼裏揉不得沙子、錙銖必較,為血氣之爭搞得誰也見不得誰的人,不僅讓人尷尬,還會招致仇怨,實在是不值得啊。“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菜根譚》上的這句話可謂警世的名言,值得牢記啊。

■ 做人要懂得克製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

這裏的“克”指的是克製,從儒家來講是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禮”,指的是西周之禮。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這裏也體現了一種嚴於律己的思想境界。

南懷瑾先生在講到佛的時候說:“我恭勸大家,學佛修道要嚴於律己,恕以責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其實道德是要恕以責人,別人有錯要包容,盡量寬恕別人,原諒別人。”

自古以來,中國所講的道德,往往都是以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而不是拿來要求自己。南懷瑾先生強調最多的就是“克製”,他說孔子一生中也提倡克製,就是所謂的“克己複禮”,也就是說,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嚴格的限製,克製不良的情緒。其實,我們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由激動、憤怒、悲傷等引起情緒波動的事情,我們把它們直接地宣泄出來,固然可以如釋重負,身心俱輕,不過,在更多的時候,我們提倡的是克製,這種克製能夠讓我們更加沉穩和理智,有時候甚至會散發出一種巨大的精神人格魅力。

美國新奧爾良的中心廣場上,佇立著一座美麗的大理石雕像,雕像上寫著這樣的幾個字:“瑪格麗特雕像,新奧爾良。”

這座雕像的來曆是這樣的:在黃熱病瘋狂蔓延的時候,瑪格麗特的父母被疾病奪去了生命,她成了一個孤兒。她家裏很窮,而且她也沒有文化,除會寫自己的名字以外,幾乎什麼也不會寫。在她年齡還不是很大的時候就嫁人了,可是好景不長,婚後不久,她丈夫就死去了,接著她唯一的孩子也死去了。

然後,她去了女子孤兒收容所。在那裏的日子裏,她每天都從早到晚不停地忙碌,將自己整個生命都投入到照料孤兒的工作中去了。瑪格麗特還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錢都用來幫助這些孤兒,她已經把這些孤兒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後來,她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一一在她離開人世以後,為表達對一個美麗的、無私的靈魂的感激,這座城市就為這位孤兒的朋友與保護者建造了一座美麗的紀念雕像。

一個牧師說:“讓每一個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應該做的事情中去,而不是別的,不用多久,他的腦門上就將印上某種標記,那有可能是一種殉道者的印記,以顯示他所有的勇敢堅毅的品質,也將顯示他那難能可貴的自我克製,顯示他偉大的理想或是無盡的悲痛。”瑪格麗特有這樣不幸的遭遇,她也許有足夠的理由來消沉度日,但她能夠堅強地站起來,以讓人肅然起敬的毅力去克製苦難和不幸帶給她的情緒衝擊。她戰勝悲苦的選擇,就是給所有可以幫助的人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她完全做到了,而且無怨無悔地奉獻了她的一生。

其實,克製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比如說,我們置身於狂熱的球迷中間,麵對賽場的風雲突變,我們都不跟著起哄,也不吹口哨,更不扔汽水瓶,這就是一種克製了。

比如在會議上,麵對人們的種種意見或者批評,甚至無中生有的詰難,我們能夠做到眼不瞪眉不皺,這種任人評說的度量也是一種克製。

或者說,在家裏,麵對配偶的小題大做與喋喋不休,另一半能夠一點也不發脾氣,仍然笑容可掬地端盤子洗碗,或者是輔導孩子的作業,這份理解和忍耐也是一種克製。

再比如,人多的地方被別人踩了腳而不急不怒,對人寬容地一笑,這同樣是一種克製。

或者,申報的職稱評定再次落空,依然不鬧情緒,一如既往地埋頭工作;或者深愛的人棄我們而去,我們在抹一把淚後又能熱情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所有這些,都是一種克製,它體現了我們人類美好的品質和良好的個人修養。

生活中總有諸多的失意和落寞,而那些讓我們看不慣的人和事實在是太多了,我們遭人誤解或是被人誹謗,甚至於被別人小耍一兩回也是常有的事,麵對這樣的情況,那種動不動就罵人打人,或以牙還牙,或自暴自棄的衝動,實在是不明智的。其實,做人就應當學會心存坦然和寬容,這是我們做人的一種境界,也是學會克製情緒的前提。

我們提倡克製,是因為它總閃耀著理智的光芒。生活中,我們如果學會了克製,就能夠為自己構築一道抵擋欲望的長堤,並能夠順利地通過一道道或物質、或金錢、或美色等充滿誘惑的陷阱,從而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精彩。

克製還是一種生存之道。當我們麵對別人的誤解、謠言甚至是惡意中傷的時候,如果我們暴跳如雷,那正中別人的下懷。那樣做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嫌疑,至少給我們自己背上一個“沒有修養、缺乏風度”的惡名。生活與工作中,如果我們不善於克製,可能會使一些誤會加深,從而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

克製可以讓人體現出一種成熟的美。一個成人如果不懂得克製,往往會被人看做淺陋無知,或者容易被人看做經受不住痛苦、挫折和失敗。一個人沉不住氣,又怎麼能挑起重擔,幹出一番大事業來呢?

我們提倡克製,並不是叫人一味地無原則地忍讓和退縮,更不是讓人夾著尾巴去做人。如果別人肆意挑釁涉及到我們做人的尊嚴時,則應當義正詞嚴地加以維護和拒絕。麵對那些毫無原則的人和事,我們就應當毫不留情地堅決拒絕和抵製。

讓我們在平常的日子裏,多一分克製,少一分衝動,這樣我們就會感覺到天寬地闊。學會了克製,我們就能使生活得更加美好,事業會更加順利。

■ 忍一時風平浪靜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增廣賢文》

能夠忍耐一時,就可以擺脫糾紛,如果矛盾雙方各讓一步的話,便可使是雙方都有路可走。南懷瑾先生認為,大凡器量寬大的人,都能從“忍”字做起。所謂“大度能忍,方為智者本色”。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沒有海納百川的度量,我們很難容忍別人對自己利益的損傷。如果我們處理不當的話,就會給自己造成更多的損失,輕者失去朋友,重者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中。

一個人能夠容忍別人的過失,而且處處以寬容為懷,這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品質,它能幫助人們減少仇恨與偏見。很多成功人士就是憑借對別人的寬容而走上成功的道路。

春秋時期,一次,秦穆公在巡遊時發現有一匹馬走失了。當穆公追趕到岐山南麵的時候,發現有一群人已經把這匹馬殺了煮著吃了。穆公看到這樣的情景後就說:“唉,吃肉不喝酒,我擔心傷害你們的身體啊。”

於是,他就拿來酒給這些人喝,直喝到盡興為止。幾年以後,晉秦交兵,穆公被圍困,眼看就要被俘的時候,突然有300多人過來力戰晉軍,最後保住穆公,並且生擒了晉惠公。這些正是當年吃秦穆公馬肉的那群人。

俗語說:“大人不計小人過。”秦穆公的舉動為自己贏得了民心。其實很多時候,寬容地對待那些曾經冒犯你的人,這才是智者的行為。不過,說到寬容,就看你能不能做到看到別人的冒犯而能忍耐得住了。

劉邦在平定天下之後,準備封賞手下官員。由於要考慮到各種因素,因此他被這些事務弄得焦頭爛額。

有一天,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邊散心。隻見一群人在宮內不遠的水池邊上交頭接耳,好像是發生了什麼事。

劉邦心生疑惑,就叫人把張良找了過來,問他:“那群人在幹什麼呢?”

張良答:“他們準備聚眾謀反呢。”

劉邦聽後吃了一驚說:“為什麼會這樣呢?”

張良回答:“皇上你從一個市井百姓開始,與各位將士們一道奪取了天下。但現在你所封的都是您以前的老朋友和自家的那些宗親,你殺的又都是跟您有積怨的人,這怎麼能不使大家感到害怕呢?今天沒有受封的,估計以後肯定難逃一死。與其被你處死,還不如聚眾鬧事。”

劉邦聽後,就征求張良的意見:“那怎麼才能平息他們呢?”

張良反問劉邦:“那些將士中,皇上你平常最厭惡、最憎恨是哪一個呢?”

劉邦說:“我最討厭那個雍齒了。在我起事的時候,他無緣無故就投降了魏,後來又從魏投向了趙,再從趙投降了張耳。當張耳投降我的時候,我才收容了他。現在因為剛剛滅楚不久,我不方便無緣無故地殺他。想起他來我就恨得咬牙切齒。”

張良聽後說:“那就好,您可以立即給他封侯。這樣的話,就可化解眼下的人心浮動了。”

劉邦一直對張良非常信任,他認為張良的話有道理。於是,劉邦在南宮設酒招待群臣,就在宴席快要結束的時候,他宣布封雍齒任甚祁侯。其他將士看見劉邦能寬容地對待他最討厭的人,心裏就明白了自己不用再擔心自己的性命了,便都更加忠心地擁護劉邦了。

蘇東坡在評論楚漢戰爭時就說:“漢高祖劉邦所以能取勝,而楚霸王項羽所以會失敗,關鍵在於能忍不能忍。項羽不能忍,白白浪費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而劉邦就很能忍,他養精蓄銳,等待著時機,能夠直攻項羽的弊端,最後奪取了勝利。”劉項之爭,從多方麵說明了這一點。劉邦可以成大業的關鍵是他懂得忍,能忍下屬不好的言行,能忍一時的失敗,能忍個人的意氣,而項羽則氣大,什麼都難以容忍,不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大業未成而身先死,真是可悲可歎啊!

許多古人在品德的修行上都十分注意對“忍”的修煉。

唐朝人婁師德性格穩重,為人很有度量。他弟弟當上代州刺史,臨行時來向他告別,並征詢他的建議。

婁師德對弟弟說:“我現在輔助丞相,你現在又承皇上的厚愛,得以任州官,我們真是受皇上的寵幸很多啊。而這也正是別人之所以嫉恨我們的原因,你如何對待那些妒忌以求自免家禍呢?”

弟弟說:“從今以後,我一定低調行事,就算是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也自己擦去唾沫,決不叫你為我擔憂。”

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擔憂你的地方。你想一下,別人向你吐唾沫,那是對你的惱怒,如果你將唾沫擦去了,那豈不是違背了吐唾沫那人的意願了嗎?別人也許會因此而更加憤怒。我看啊,倒不如不要擦去唾沫,讓它自己幹了。如果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就應當笑著去接受它。”這就是“唾麵自幹”這個典故的由來。

一個人能夠將別人的憤怒化為無形,可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啊。如果一個人能夠稱讚那些挖苦過他的人,那就更令人敬佩了,要是一個人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和品行去戰勝狹隘的嫉妒,可以說就是很了不起的本事了。

我們常說,如果是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給別人。如果是兩個人同時通過懸崖邊的羊腸小道時,如果要爭先恐後,兩人都有墜入深穀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先停住腳步讓對方過去,這才是最有禮貌也是最安全的做法。遇到美味可口的飯菜時,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也是一種美德。其實路留一步,味留三分,這是一種謹慎的方式,也能體現一種忍耐。在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我們必須堅持以外,對於那些小事或者個人利益,互相謙讓會讓雙方身心都愉快。

一戶人家裏來了一位遠方的客人,父親讓兒子上街去購買酒菜,準備宴請客人,可是,兒子出門後很久了都沒有回來,父親等得不耐煩了,就自己到街上去看個究竟。

父親快到街上便橋的時候,發現兒子在橋頭上和另一個人麵對麵僵持著站在那裏。父親就上前詢問說:“讓你出來買東西,你怎麼買了酒菜還不馬上回家呢?”

兒子回答說:“你來得正好,我要從橋這邊過去,這個人堅持著不讓我過去,那現在我也不讓他過來,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在這裏對上了,看看究竟誰讓誰。”

父親聽了馬上上前聲援兒子:“好樣的,兒子。這樣吧,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給客人,讓老爸來跟他對一對,看究竟誰讓誰!”看客們對這樣的父子都隻能是一笑了之了——還能說什麼呢?

在社會上,我們無論說話也好辦事也好,有許多人不肯給別人留一點兒餘地,更不願給別人留一點空間,就像故事中的父子一樣,往往隻為了“爭一口氣”。本來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他們卻非要大費周章,堅持己見,互不讓步,結果讓小事變成大事,甚至搞得兩敗俱傷,你說這是何苦呢?

人生在世,如果不能忍受一點兒閑氣,或者也不肯給人行一點兒方便,在矛盾突顯的時候讓人一步,那麼結果往往會使自己到處碰壁。我們常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能做到這樣的話,也算是有點忍耐性了。

如果一個人平常能夠在語言上讓人一句,或者在事情上留有餘地,他也許會收獲更多。所以,我們說“獨木橋上,讓對麵的人先過”,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其實這是在給自己的未來讓路。要想做到這些,沒有一點兒忍耐的功夫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