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13(1 / 3)

■ 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這段話的意思是: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也愛護別人的孩子。(這樣)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隨意轉動(要統一它就很容易了)。

《詩經》上說:“先給妻子做好榜樣,再給兄弟施加好的影響,憑這治家和安邦。”要把這樣的用心推廣到各個方麵罷了。所以,如果廣施恩德就足可以安撫天下,而不施恩德,連妻子兒女也安穩不住。古代賢明的君主之所以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原因,隻是善於將他們所做的推廣開去罷了。

古人處理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關係的原則,孟子告訴我們說是有義、有別、有敘、有信。那麼人們又是如何來處理與“五倫”之外其他人的關係呢?按照儒家的說法,處理這些關係的原則,就是把“孝悌”這種愛人的精神向外“推”,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推己及人”。

所謂的“推”,拿孔子的話說就叫做“能近取譬”,意思是能夠就近拿自己與別人作比較,再通俗一點講就是將心比心,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把這種精神和態度又稱為“恕”,它與“孝”、“忠”一樣,屬於“仁”的一種具體表現形態。

而到了孟子這裏,則闡述得更加透徹。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裏,他說古代那些聖賢們之所以能遠遠超過別人,沒有別的奧妙,隻是善於推廣他們的善行罷了。這裏,孟子也著重在一個“推”字。對於孟子的這種見解,南懷瑾先生認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那種推己及人的恕道。

推己及人的恕道,用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理解,就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也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遇到問題多做換位思考,多一點兒理解和寬恕。這可以作為待人處世的一種最基本修養,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他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了。

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相臨,兩國邊境上各設有界亭,亭卒們都在各自地界裏種了一些西瓜。梁國的亭卒們都很勤勞,所以他們的瓜秧長勢很好,而楚國那邊的亭卒們比較懶惰,所以瓜秧長的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裏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

楚國這邊的人覺得失了麵子。有一天,楚國幾個人乘著夜色,偷跑過去把梁國那邊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國人第二天發現以後,都氣憤難平,就把這件事情報告給縣令宋就。大家還說要不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

宋就說:“他們這種做法當然很卑鄙,如果我們也和他們一樣做的話,就不妥當了。我們不願他們來扯我們的瓜秧,那麼我們為什麼還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已經不對了,我們再要跟著學,那我們也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晚上起,你們每天晚上都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比現在更好。不過,你們的做法一定不能讓他們知道。”

梁國人照宋就的話去辦了。楚國那邊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而他們又沒有好好地侍弄過,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原來是是梁國人在夜裏悄悄為他們澆水。楚國這邊的縣令聽到人們的報告後,既感到慚愧,又十分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楚王。

楚王聽說以後,也因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於是就備了重禮送給梁王,既表示自責,又表示酬謝,這樣一來,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恕”的核心就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清朝有一位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人叫張英。有一天,他接到母親自老家寫來的一封信,信中說家裏正準備擴建宅院,卻因為地皮的問題而與鄰居葉家產生了矛盾。兩家相持不下又水火不容,母親的信中隱約要求張英用名位和官威來壓服葉家的意思。

張英看完信以後,在給母親的回信中寫了這樣的一首詩:

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的母親收到信以後,也明白了張英的意思,於是主動把將要擴建的院牆讓後了三尺。而葉家人知道這個情況後,在愧疚之餘,也立即把正想修建的院牆退後了三尺。這樣一來,張家和葉家院牆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街巷。這件事一時之間被傳為佳話,這也就是我們到現在一直津津樂道的“六尺巷”的故事。

對於那些久曆人世的人們來說,要想處理好人際關係好像比較容易,但是對一些初涉世事的青年人來說似乎是有點難了。由於他們對好多東西都可以說茫然無知,而每一個人在不同階段所處的位置又各不相同,所以,並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標準可以提供參考。今天我們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遇事或者遇人都能盡量做到推己及人,多換角度去思考,一定會有不錯的結果。

■ 低調做人的哲學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論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慎。也就是說,孔子要求學生當國家有道時,可以直述其言,如果國家無道的時候,就要注意說話的方式與方法。隻有這樣,才可以避免禍端。

這無疑是一種為政之道。今天運用這種方法的也不乏其人,許多為官者都精於此道。

對於孔子這番話,南懷瑾先生是這樣解釋的:社會和國家走上了軌道,要正言正行;遇到國家社會在亂的時候,自己的行為要端正,說話要謙虛,不然就會引火上身。南懷瑾先生在告誡我們要注意說話,要小心行事,做人要低調。

南懷瑾先生總說他這一生“一無是處,一無所長”,實際上他卻是閱盡人間風光,他的低調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一位學經濟學的博士來到海邊度假,他看到一位漁民從小漁船上下來,手裏拎著幾條海魚。漁民看到了這位博士,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

漁民的妻子做了非常可口又別具風味的食物,還請來幾位鄰居與這位博士一起吃飯。博士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愜意,他在高興之餘對這位漁民說,他是學經濟的博士,可以幫助他發家致富。

博士說:“你可以每天去多打一些魚,除了自己吃還可以去賣。”

漁民說:“賣了錢以後做什麼呢?”

博士說:“錢攢多了,就可以再買一條大船去捕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

漁民又問:“錢多了做什麼呢?”

博士對他說:“錢足夠多以後,你就可以組織一個船隊去捕魚。然後你就不用賣魚了,可以自己成立一個魚罐頭工廠,你自己來當老板,那時候你就能掙到更多的錢了。”

漁民又問博士:“然後我還做什麼呢?”

博士接著說:“以後你當大老板,就不用操心了,你就可以時常回到家中,還可以同幾個朋友在涼爽的海灘旁烹上一條鮮魚,再喝來點兒美酒,然後拋開商場上的爭鬥,讓自己回歸到平淡和自然中,那樣,你會感到自己是多麼幸福啊!”

聽到這裏,漁民說:“可我現在不就已經過上你說的那種生活了嗎?”

博士喝了口酒想了想,然後默然點了點頭。

這位漁民就說:“我們這裏曾經有很多人出去尋找出人頭地的生活,但到現在也沒見過有人出人頭地地回來過。像我們這樣的生活已經有幾代人了,卻也是怡然自得啊。”

這個漁民的姿態就是一種低調做人的哲學表現,折射出了一種樸素的平和與自然的情調。不過心態低調歸低調,但我們做事卻要向高標準看齊。

張廷玉是清朝有名的大臣,雍正初晉為大學士,後來兼任軍機大臣。不過,張廷玉雖然身居高官,卻從不為子女們去謀求私利。他秉承其父張英的教誨,要求子女以“知足”為誡,張廷玉代子謙讓的事就是一個很突出的例子。

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在經過鄉試、會試以後,於雍正十一年三月參加了殿試。大臣們閱卷以後,將密封的試卷進呈給雍正帝親自定奪。

雍正帝在閱至第五本的時候,立即被那端正的字體所吸引,再看策內論“公忠體國”的一條,有“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則同官一體也,內外亦一體也”這幾句,使他精神為之一振。雍正帝認為此論言辭懇切,“頗得古大臣之風”,就把這個考生拔至一甲三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探花。

後來拆開卷子看時,才知道這個人是張若靄。雍正帝十分欣慰地說:“大臣的子弟能知忠君愛國之心,來日必能為國家抒誠宜力。大學士張廷玉立朝數十年,清忠和厚,始終不渝。張若靄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鍾,故能如此。”並指出,此事“非獨家瑞,亦國之慶也”。為了讓張廷玉盡快得到這個喜訊,雍正帝立刻派人去告訴了張廷玉。

可張廷玉卻不這麼認為,他麵見雍正帝,懇切地表示自己身為朝廷大臣,現在兒子又登一甲三名,實在是有些不妥。

沒容張廷玉再多說,雍正帝就說:“朕實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就是說,他這樣做是因為張若靄有才,而不是因為是張廷玉的兒子的緣故。張廷玉聽後,還是再三懇辭。他說:“現在,我們國家的人才很多,三年才有一次考試,許多舉子們都盼望著能考中。我現在已經是官居要職了,我兒子再做探花,搶在天下才子們的前頭,我內心覺得不安,如果皇上能夠施恩,讓我的兒子名列二甲,我們就感到很榮幸了。”

張廷玉是知道一甲和二甲的差別的,但他還是提出了改為二甲的要求。雍正帝以為張廷玉隻是一般的謙讓,就對他說:“你們一家為國盡忠,有這麼好的子弟,能夠位一甲,這也人們說服氣,你何必謙讓呢?”

張廷玉見雍正帝沒有接受自己的意見,於是就跪在皇帝的麵前,再一次懇求道:“皇上是公道的,讓我的兒子位列探花,可是我們家已經久沐皇家的恩德,所以,我願意把這個名額讓給那些貧寒有才的人,希望皇帝能夠體諒我的忠心,如果兒子有德行,這也給他以後的上進打下了基礎,這也是一件美事啊。”

看到張廷玉如此誠懇,最後雍正帝“不得不勉從其請”,將張若靄改為二甲第一名。在張榜的同時,雍正帝對這件事特頒了諭旨,表彰張廷玉代子謙讓的美德,並讓普天下的士子共勉。

讓人可喜的是,張若靄也十分理解父親的做法,並且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在學業上不斷進取,後來供職南書房、軍機處,一直盡職盡責,很有其父的品格。

做父親的能秉承低調做人的原則,而做兒子的又不負眾望,能行高標的事,實在是皆大歡喜了。其實,一個人在剛進入一個新環境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去適應,保持謙虛與低調,同時還要懂得積極與主動。

低調是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能給人們帶來很多的人生警示。做人要低調一點,不能總把自己太當回事,當我們坦誠而平淡地麵對生活的時候,沒有人會把我們看成是卑微、怯懦和無能的。如果我們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一樣,那就會有被埋沒的危險了。

■ 知足天地寬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莊子·逍遙遊》

這話說的是,一隻小鳥藏在森林裏,隻要有一棵樹枝給它立足,就足夠了。田鼠口渴時到河裏去喝水,隻要喝一點點水就飽了,肚子就脹了。

南懷瑾先生說,這是莊子拿兩個生物界的現象來給我們做比喻,從而為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人生哲理:不管是土裏鑽的,還是空中飛的,也不論是小人物還是小境界,隻要一個人自己覺得滿足就夠了。換句話說,莊子是在告訴我們:人要知足。

一個人去沙漠裏尋寶,當身上帶的食物和水都用完時,他還什麼也沒有找到。他感到自己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了,仿佛隻能靜靜躺在沙上等待死神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