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的人生智慧13(2 / 3)

於是他向佛祖做了最後的祈禱:“佛啊,請你幫我這個可憐的人一把吧。”

也許是他的心誠,佛祖真的出現了:“你想要我幫你什麼?”

尋寶者急忙回答說:“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隻是一點兒也行啊。”

佛祖滿足了他的要求,給了他不少的食物和水。

當他吃飽喝足以後,決定繼續向沙漠深處進發。後來,他終於找到了寶藏,他貪婪地把寶藏裝滿身上所有的口袋,並且還背了重重的一袋。

而此時他又沒有多少食物和水了。由於體力在不斷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金銀珠寶。就這樣,他一邊走一邊扔,到最後幾乎把身上所有的寶物都扔掉了。他躺在地上,像開始那樣再一次等待死亡的來臨。

這時候,佛祖又出現了:“現在你想要什麼呢?還是寶藏嗎?”

尋寶者用很弱的聲音說:“我要食物和水,要更多的食物和水,我再也不要寶藏了。”

是啊,當人一開始擁有了自認為很平常的幸福和快樂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擁有的太少了,於是,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欲求。就像故事裏那個人一樣,如果我們不節製自己的欲望,最終就算把我們所得來的東西都扔完了,也不一定能再次換回原來那份屬於自己的平常幸福與快樂。所以說,人要有一顆知足的心,很多時候,知足就是一種福分。

有人可能會說,那些富人什麼都不缺了,他們一定很幸福吧,我這麼貧窮的一個人,哪裏來的幸福呢?這裏,你不妨追問一下自己:到底什麼是幸福呢?其實,說到底,幸福是一種快樂的心境而已。有很多時候,物質的豐富不一定就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對物質和金錢的追求了,可是,金錢固然可以買到享受,但不一定買到真正的開心。守著一大堆票子,住著豪華的別墅,開著奢侈的跑車,守著貌合神離的天仙似的女人,但他未必就能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況味。

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幸福和快樂》中,詩人找遍了整個俄國,到最後找到最快樂的人竟然是一個枕鋤打盹的農夫。那麼多的人,為什麼農夫是最快樂幸福的人呢?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能知足常樂,二是勞動本身也能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

一個人能不能做到知足,是他能不能真正幸福的主要原因。我們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這裏的“無私”,就與一個人知足不知足緊密相連。總有人說:人心不足蛇吞象。現實中確有不少人因有私心貪欲而最後讓自己碰得頭破血流。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知足天地寬。

晏嬰是春秋時期齊國人,是齊國的名相。由於他為官清正廉潔,而被人們尊稱為晏子。按常理講,身為宰相,出入往來,儀仗是很重要的,可是晏子出行的時候卻是車舊馬老,就連國君都有點看不下去了,就賜給他新的馬車,但他都給拒絕了。

晏子說,現在受國君的恩賜,自己能夠吃得飽穿得暖,自己又是三朝的老臣,應該以節儉為德行,給大臣們做出榜樣才行。他的言行感動了國君,大家也對他更為敬佩了。懂得滿足而不貪私利,晏子以自身的行動真正為百官做出了榜樣,也為自己帶來了千古美名,同時也為自己留足了後路。

古人曾說:“廉者常樂有餘,貪者常憂不足。”知足天地寬不僅在為官清廉方麵是這樣的,而且在人的私生活方麵也是這樣。

東漢的宋弘因品德高尚,被漢光武帝劉秀征入朝中,拜為太中大夫,做劉秀的政治顧問。宋弘入朝以後,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他儀容端雅,施禮得體,光武帝極為欣賞。後來擢升他為大司空,負責監察、執法,並兼管重要的文書圖籍,位置僅在丞相之下。

但是,地位的升高並沒有使他改變原來的操守,雖然宋弘已是權傾朝野,生活卻依然十分儉樸。他的品德與才學傳入了長公主湖陽公主的耳中。

湖陽公主是劉秀的姐姐,年輕寡居,為劉秀的建功立業做過很大的幫助,所以劉秀對姐姐十分關心。當得知道姐姐喜歡宋弘時候,劉秀就親自為他們牽線搭橋。不過,宋弘家中早有妻子兒女,而且一家人極為和睦。所以,對於與公主成親的事情,宋弘明知道聖命難違,可他照樣不給皇帝這個麵子。

他幾次對皇帝說,自己的家人和睦,妻子為人也極好,在他一文不名的時候,也不嫌家貧而與他相守,人生在世,不應該圖太多的東西,有妻如她就最滿足了。

皇帝在自己的臣子麵前栽了麵子,當然很生氣了,於是就把宋弘關了起來,讓他好好想一下。如果娶了長公主,宋弘以後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榮華富貴可以享受不盡。但是宋弘不為之所動,最後以一句流傳至今的名句“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把皇帝與長公主給打發了。就這一句話,體現了宋弘的人品,同時也打動了劉秀與長公主。

一般的曆史在闡釋宋弘這件事情時,隻是從個人美德的角度去闡發。其實,這裏麵應該還有宋弘的處世韜略。如果宋弘真的娶了湖陽公主,他與皇帝的關係也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就以宋弘的為人來看,這種新的關係,在那種傳統等級森嚴的時代,對他的政治前途是非常有利的。但他非常知足,安守自己為官為夫的本分,從而贏得了千古美名。

知足天地寬作為一種生存策略,同時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孔子曾說,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貴,是不應該享受的。那些不是合乎道義的富貴,是不應該去追求的。他認為,吃粗淡的飯,喝白開水,彎著手臂當作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不合乎正道的富貴,在孔子看來,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在《佛遺教經解》提出要修“八功德”,其中第二大功德就是“知足功德”。按辯證法的觀點來看,世上一切事物都具有兩麵性,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事時,也要掌握兩分法。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社會中是不能刻意求全的,那樣也許什麼也得不到。所以我們還是要適可而止,自知滿足,這樣才能夠保持我們人生的完美和幸福。

■ 自立自強者勝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孟子·梁惠王下》

這段話的背景是,孟子從齊國再度回來時,滕文公問他說:“滕是一個小國家,處在齊國和楚國之間。是服事齊國呢,還是服事楚國呢?”孟子回答他說:“這種策略不是我能想出來的。如果非要說不可的話,倒有一個辦法,就是把護城河鑿深,把城牆築牢固,和老百姓一起守衛它,寧肯犧牲老百姓也不肯離開,這就有希望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孟子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原則,對此情況隻有一條路,那就是自立自強。

南懷瑾先生說,與國家處理事務相同,個人做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自強不自立,不從自己本身去想辦法,而一味怨天尤人,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而為自己解決困難,天下沒有這樣的好事。個人的事,國家的事,天下的事,原則都是一樣的,隻有自立自強,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生活中,很多失敗者都認為,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人來幫助他們。但有骨氣的人卻不會這樣認為,他們從不哀歎怨尤,他們能忍耐身邊的痛苦和挫折,更能自立自強,靠著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曾國藩自幼博覽群書,熟讀古代典籍,在他看來,人能夠承受壓力和打擊,經過困難的磨煉,這是成大事者必須的條件。一般來說,人都有承受壓力與困難的潛力。曾國藩晚年時候回憶說,他“平生受盡屈辱和謾罵,但矢誌不移”。有人評價曾國藩的“堅忍成功”,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

梁啟超說:“凡古來能成大事者,其自治力、忍耐力必定很堅強。”其實,我們也可以把這種自治力和忍耐力看做是一種自強。曾國藩的一生,承受的毀譽與經曆的世事,再加上艱難的境遇,使他一生都在奮發圖強。不論是少年時改掉自己壞毛病與壞習慣,還是後來編練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或是辦洋務拯救那個瀕危的大清帝國,曾國藩正是憑借頑強的意誌和常人難以想象的忍耐力,走出困境,等待時機,以圖自強,從而最終能夠成就令世人羨慕的偉業。曾國藩是一個有誌於自立自強的人。所以,直到現在,他的為人與處世都被很多人奉為一種哲學。

《周易》中的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南懷瑾先生說,做人要效法宇宙的精神,要自強不息,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要自強,完全依靠別人是沒有用處的。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就是靠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攀上了數學領域的高峰,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使他成為學界備受敬仰的人。

華羅庚出生於一個小商人家庭,初中畢業後他就因家境貧困而無法繼續上學。18歲的華羅庚在數學老師王維克的推薦下,到一所中學擔任了庶務員。後來他患了傷寒症,並自此左腿癱瘓。

不過,這並沒有讓他就此悲觀氣餒,反而促使他更加頑強地發奮自學。當他發現蘇家駒教授關於五次代數方程求解的一篇論文中有誤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計算結果和看法寫成文章,投寄給上海的《科學》雜誌社,就是這篇論文,完全改變了華羅庚以後的生活道路。

當時正在清華大學擔任數學係主任的熊慶來看到了這篇論文後大加讚賞,到處打聽華羅庚是哪個大學的教授,可大家都說不知道。經多方打聽,人們最後才知道,華羅庚並不是什麼大學的教授,而隻是一個自學的青年。

熊慶來先生愛才心切,托人邀請華羅庚來清華大學工作。這位未來的大數學家,拖著自己的殘腿,拄著拐杖走進了清華園。

起初,華羅庚在數學係當助理員,他一邊工作,一邊堅持自學。他還經常跟學生們一道去教室聽課。就這樣,勤奮好學的華羅庚隻用了一年時間,就把大學數學的全部課程學完了,並且學問大有長進。

兩年後,華羅庚被破格提升為助教,繼而升為講師。華羅庚曾前在英國劍橋留學,那兩年中,不論條件有多艱苦,他都集中精力去研究學問。他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了18篇論文,還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傑出的智慧與能力。這時候,他還不到30歲。

新中國成立前,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不少人認為華羅庚不會回國了。新中國成立後,他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在信中他袒露出了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再一次回到了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係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近200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過9部數學著作、11部數學科普著作。華羅庚後來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在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個複變數函數論、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領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成為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法國南錫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的榮譽博士。他的名字已進入美國華盛頓斯密司一一宋尼博物館,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88位數學偉人之一。

從一名初中畢業生到傑出的數學家,華羅庚就是靠著自強不息的精神,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之路。而我們現在很多人,物質條件與社會基礎都很不錯,卻一直碌碌無為,也許,我們所缺少的正是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吧。

■ 暗示,贏敵於無形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