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實現自我的價值(2 / 3)

除了幾個例外,研究對象通常與我們已學會稱為哲學或倫理學的永恒問題和基本爭論有關,這些人習慣生活在最廣泛的合理的參照係裏,他們絕不會片麵地看問題。他們在櫃架裏工作,這種價值是偉大的,而不是渺小的;是從長遠出發的,而不是從近期出發的。盡管這些人都很相異,但都是這種或那種意義上的哲學家。

當然,這種態度對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都具有意義。例如,我們最初研究的主要顯著特點,如寬容、拋棄、自私、淺薄、狹隘等,都可以歸入這種更一般的態度的名下。他們超越瑣事,視野開闊,見識廣博,在最開闊的參照係裏生活,籠罩著永恒的氛圍,給人的印象具有最大的社會以及人際關係的意義,它仿佛傳播了一種寧靜感,擺脫了對於緊迫事務的焦慮,而這使生活不僅對於他們自己並且對於那些與他們有聯係的人都變得豐富多彩了。自我實現者較一般人擁有更多的“自由意誌”,更不容易為他人所操縱。不管“自由意誌”和“決定論”在實際應用中做何解釋,在這項調查中,它們是經驗事實,況且它們是可以隨條件而變化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定義。

超然獨立生活的行為準則

我的研究對象都可以離群獨處而不會使自己受到傷害,以及感到不舒適。而且,幾乎所有的研究對象都明確喜歡與外界隔絕以及獨處,其程度明顯比一般人更大。內傾和外傾的二歧法幾乎完全不適於這些人,我們在這裏也不采用這種二歧法。最有用的術語似乎就是“超然獨立”。

他們常常可以超然於物外,泰然自若地保持平靜,而不受那些在其他人那裏會引起騷亂的事情的影響。他們很容易就能遠離塵囂,保持沉默寡言,並且平靜安詳。他們對待個人的不幸也不像一般人那樣反應強烈,甚至在不莊重的環境與情景中,他們似乎也能保持尊嚴。他們的這種沉默也會漸漸地轉變為嚴峻和冷漠。

這一超然獨立的特性也許還有其他某些品質的因素。首先,可以認為我的研究對象比一般人更客觀。我們可能會發現,他們是更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甚至當問題涉及到他們自己,以及他們的願望、動機、希望或抱負時也是這樣。從而,他們具有一般人不常有的集中注意的能力。他們強烈的專注又帶來漠不關心這種副產品,這也就是輕視以及不在乎外在環境的能力。例如,他們具有熟睡的能力,不受幹擾的食欲,在麵對難題、焦慮、責任時,仍然能夠從容麵對。

在人數眾多的社會關係中,超然獨立招來了一定的意想不到的麻煩。它很容易被“正常的”人們解釋為冷漠、勢利、缺乏感情、不友好甚至敵意。相比之下,一般的友誼關係更具有相互依戀、相互要求的性質,更需要再三的保證、相互的敬意、支持、溫暖、更具有排他性。的確,自我實現者並非在一般意義上需要他人。然而,既然被需要和被想念通常是友誼和誠摯的表現,那麼顯然超然獨立就不會具備這些為普通人輕易接受的表現。

自主所表達的含義是自我決定,自我管理,做一名積極、負責、自我訓練的、有主見的行動者,而不是完全受別人操縱的一個兵卒,做一位強者而不是弱者。我的研究對象自己下決心、自己拿主意,他們是自己的主人,對自己的命運負責。這是一種高明深奧的素質,難以用語言形容,但它卻十分重要。這些人使我懂得了我以前充滿疑慮的現象,即,許多人不用自己的頭腦來考慮自己的事,而是讓推銷員、廣告商、父母、演講者、電視、報紙等替他們作決定。這種表現實際上是十分反常、病態、軟弱的。這些人是供他人指揮的兵卒,而不是自主作決定、自己行動的人;他們最終隻會感到無助、軟弱、受人擺布;他們是強權的犧牲品,軟弱的哀怨者,不是決定自己命運、對自己負責的人。

對民主政治和經濟來說,這種不負責的態度無疑是災難性的。民主、自治的社會必須由自我行動、自我決定、自我選擇的成員組成,他們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是自己的主人,具有自由意誌。

根據阿希和麥克裏蘭德做的大量實驗表明,自我決定者約占人口的5%至30%,其比例的大小由不同的環境決定。在我的研究對象中,100%的人是自我行動者。最後我要下一個結論,盡管它肯定會使許多神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感到不安:自我實現者較一般人擁有更多的“自由意誌”,更不容易為他人所操縱。不管“自由意誌”和“決定論”在實際應用中做何解釋,在這項調查中,它們是經驗事實,況且它們是可以隨條件而變化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定義。由成長性動機推進的人實際上卻有可能被他人妨礙。對於他們來說,決定滿足以及良好生活的因素存在於個體之內,而不是社會內。

人生自我實現依靠的手段

大多數自我實現者能對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相對獨立。既然自我實現者是由成長性動機而不是匱乏性動機推進的,那麼他們主要的滿足就不是依賴於現實世界、依賴於他人、文化或達到目的的手段,總之,不是依賴外界來實現的。換句話說,他們的發展和持續成長依賴於自己的潛力以及潛在的資源。如同樹木需要陽光、水分和養料一樣,大多數人也需要愛、安全及其他需要的滿足,而這種滿足隻能夠來自外界。但是,一旦獲得了這些外在的滿足,一旦人們內在的缺乏由外在的滿足物所填補,個人真正的發展問題就出現了,也就是自我實現的問題。

這種對環境的相對獨立意味著麵臨困難、打擊、剝奪、挫折時的相對穩定。在促使他人去自殺的環境中,這些人也能保持相對的積極和樂觀,他們也可稱為“有自製力”的人。

受匱乏性動機促動的大多數人,其主要需要的滿足(愛、安全、自尊、威信、歸屬)隻能來自他人,那麼,他們就必然離不開這些有用的人。但是,由成長性動機推進的人實際上卻有可能被他人妨礙。對於他們來說,決定滿足以及良好生活的因素存在於個體之內,而不是社會內。他們已變得足夠堅強,能夠不受他人的讚揚甚至自己感情的影響,榮譽、地位、獎賞、威信,以及人們所能給予的愛,比起自我發展以及自身成長來說,都顯得不重要了。我們必須記住,要達到這種超然於愛和尊重的境界,最好的方法(並非唯一的方法)是事先就有完全同樣的愛和尊重的充分滿足。自我實現者具有奇妙的反複欣賞的能力,他們帶著敬畏、興奮、好奇甚至狂喜,精神飽滿地、肆無忌憚地體驗人生的樂趣,而對於其他人,這些體驗也許已經變得陳舊。

欣賞存在價值的時時常新

自我實現者具有奇妙的反複欣賞的能力,他們帶著敬畏、興奮、好奇甚至狂喜,精神飽滿地、肆無忌憚地體驗人生的樂趣,而對於其他人,這些體驗也許已經變得陳舊。對於自我實現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欣賞時那樣美妙,每一朵花都溫馨馥鬱令人喜愛不已,甚至見過許多花以後也不會減少分毫。他所見到的第一千個嬰兒,就像他見到的第一個一樣,認為是一種令人驚歎的產物。在他結婚30年以後,他仍然讚歎他的婚姻的幸運;當他的妻子60歲時,他仍然像40年前那樣,為她的美麗而傾倒。對於這種人,甚至偶然的日常生活中轉瞬即逝的事務也會使他們感到激動、興奮、迷戀。這些奇妙的感情並不常見,它們或者隻是偶然有之,而且是在最難以預料的時刻降臨。這個人可能已經擺渡過河10次,在他第十一次渡過時,仍然有一種強烈的感受,一種對於美的回憶以及油然而生的興奮,就像他第一次渡過一樣。研究對象們在選擇美的目標方麵存在著一些區別。

一些人主要向往大自然,另一些人主要愛孩子,還有幾個人則一直主要熱愛偉大的音樂。但確實可以這樣說:他們從生活的基本經曆中得到了喜悅、鼓舞和力量。然而,他們卻不能夠從參加夜總會,或者得到了一大筆意外之財,或者一次愉快的宴會中體會到上述感受。

此外,也許還可以加上一種特殊體驗:對於我的幾個研究對象,他們的性快感,特別是情欲高潮,提供的不僅是一時的快樂,而且還有某些基本力量的增強和複蘇。有的人是從音樂或大自然中得到這種增強和複蘇的。

或者大家隻能體驗到這種主觀色彩與新鮮具體的現實之間相通的一方麵。也許我們所說的陳腐的體驗是停止以豐富的感覺去洞察所有領域的結果,因為這些領域現在表明已不再具有優點、益處或者威脅性,否則就不能再和自我和睦相處了。

我意識到,忽略了自身的幸福,往往會引起人類諸多罪惡、痛苦以及悲劇。盡管這種忽略是非邪惡的,我們輕視那些在我們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我們往往用身邊的無價之寶去換取一文不值的東西,留下無盡的懊惱、悔恨和自暴自棄。不幸的是,子女、丈夫、朋友在死後比生前更容易博得愛和讚賞。其他現象,如身體健康、政治自由、經濟富強等也是如此。它們的真正價值隻有在失去以後才被認識到。

赫茲伯格對工業中“保健”因素的研究,威爾遜對聖·尼奧茲“閥限”的觀察,我對“低級牢騷、高級牢騷和超級牢騷”的研究都表明,如果我們能像自我實現者那樣對待身邊的幸事,我們的生活將得到極大的改進。非高峰型的自我實現者似乎是講究實際、追求實效的人,是成功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中間變體。而高峰者除了上述情況外,似乎還生活在存在領域中,生活在詩歌、倫理、象征、超越的境界裏,生活在神秘的、個人的、非機構性的宗教之中,生活在終極體驗中。

神秘的美好幸福體驗

那些主觀體驗往往被稱為神秘體驗,對我們的研究對象而言,這種體驗是很普遍的。威廉·詹姆斯對此有過精彩的描述。那種強烈感情有時變得氣勢磅礴、渾渾沌沌、漫無邊際,所以可稱為神秘體驗。我在這上麵的興趣和注意,首先得到我的幾個研究對象的支持,他們用曖昧而又通俗的措辭來描述他們的情欲高漲。我後來想起這些措辭曾被各類作者用來描述他們稱為神秘體驗的東西。在這些神秘體驗中都有飄飄欲仙的感覺,從未有過更加有力但同時又孤立無助的感覺,巨大的狂喜、驚奇、敬畏,以及失去時空的感覺。這最終使人確信,某種極為重要、極有價值的事發生了,在某種程度上,感受主體結果被改變了、增強了,這種體驗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將這種神秘體驗與所謂的神學或超自然分離開,盡管它們已經混淆了上千年之久。雖然在後來的談話中,有幾個人引出了半宗教的結論,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等,但是,我們的研究對象沒有一個自發地製造這種束縛。因為這種體驗是一種自然的體驗,很可能屬於科學研究的範圍,也許用弗洛伊德的術語來描述它更為合適,如海洋感情。

我們的研究對象可以使我們了解到,這種體驗能夠以較小的強度出現。神學作品一般地假定,在神秘體驗與所有其他體驗之間,有一種絕對的性質上的差異。一旦從超自然的關係中發現了神秘體驗,並把它作為自然現象來加以研究,就有可能把神秘體驗按從強烈到微弱的數量上的連續體加以整理。我們從而可以發現,微弱的神秘體驗在許多人那裏,甚至可能在大多數人那裏都會發生,並且,如果一個人幸運的話,一天可以發生數十次。

神秘體驗強烈時,可以產生一種忘記自我或超越心靈的感受。正如本尼迪克特所描述的:以問題為中心高度的集中,獻身行為,強烈的感官體驗,對音樂或藝術的忘我、熱切的欣賞。我有時把它叫“高峰體驗”。

自從研究這一問題以來,我已逐漸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高峰者與非高峰者的區別上。兩者之間很可能隻是程度與數量的差別,但這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需要簡單的概括,非高峰型的自我實現者似乎是講究實際、追求實效的人,是成功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中間變體。而高峰者除了上述情況外,似乎還生活在存在領域中,生活在詩歌、倫理、象征、超越的境界裏,生活在神秘的、個人的、非機構性的宗教之中;生活在終極體驗中。

我意識到這將是關鍵的性格邏輯的“種類差別”之一。這對於社會生活來說尤為重要,因為那些“健康的”非高峰型的自我實現者似乎更可能成為社會的改革者,成為政治家、社會工作者、改良者、領導者;而那些超凡脫俗的高峰者,則更可能去寫詩、作曲、研究哲學,獻身宗教。他們具有幫助人類的真誠願望,就好像他們都是一個大家庭的成員。一個人對於兄弟的感情總體上是愛的感情,盡管這些兄弟愚蠢、軟弱,甚至有時顯得很卑鄙,但仍然會輕易原諒他們。

人類社會感情的風範

“社會感情”一詞是由A·阿德勒首先提出來的,它很形象地描述了我的自我實現研究對象們對人類的感情的風範,在這方麵,它是唯一可通用的術語。盡管自我實現者偶爾也暴露出對別人的氣憤、不耐煩或者厭惡,但他們對人類懷有一種很深的手足情、同情和愛的感情。正因為如此,他們具有幫助人類的真誠願望,就好像他們都是一個大家庭的成員。一個人對於兄弟的感情總體上是愛的感情,盡管這些兄弟愚蠢、軟弱,甚至有時顯得很卑鄙,但仍然會輕易原諒他們。

如果想充分體會到這種與人類一體的感情,就需要一個人有開闊的視野、豐富的曆史知識。自我實現者的思想、衝動、行為、情感上明顯區別於其他人。當自我實現者在這些方麵要表現自己的時候,在某些基本方麵上,他就像一個旅居異鄉的異客,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不管人們多麼喜歡他。他經常為普通人的缺點感到苦惱氣憤,甚至被激怒,而普通人對他來說,通常不過是一些不斷給他製造麻煩的人,有時甚至變成痛苦的不幸。不管有時他與他們之間的間隙有多大,他總是感到與這些人有一種最根本的親緣關係,同時,如果不說有一種優越感,至少他必定認識到,許多事情他能比他們做得更好,對許多事情他可以明察而他們卻不能,有些在他看來目的是如此清楚明了的真理大多數人卻看不見。這也就是被阿德勒稱之為老大哥態度的東西。大多數人畢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他們本來有可能很了不起。他們犯各種愚蠢的錯誤,以致感到極為痛苦,但仍不明白他們本意是好的為何會落得這個結果。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人往往會在深深的痛苦中付出代價。他們應該受到憐憫而不是攻擊。

自我實現者的人際關係

自我實現者與其他人相比,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更高一層的人際關係。他們比一般人具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愛、更完美的認同,以及更多的擺脫自我限製的能力。然而,他們的這些人際關係有著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我觀察到,這些關係中的其他人員比一般人很可能更健康,更接近(常常是非常接近)自我實現者。考慮到在全部人口中,這種人口隻占很小的比例,這裏就有一個很高的選擇標準。

這些因素決定了一些情況自然發生,與自我實現者保持特別深的人際關係的隻有少數幾個人。他們的朋友網很窄,親密朋友在數量上更是少之又少,其部分原因在於在這種自我實現狀態中去接近某人似乎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的,忠誠不是一時的事情。一位研究對象對此這樣說:“我沒有時間照應許多朋友,也就是說,如果要交真正的朋友,是不可能同時交很多的。”在我的小組裏,唯一的一個例外是一位婦女,她似乎特別善於交際,簡直使人感覺到她生活的天職就是與她家庭的成員、家庭成員的家庭成員,以及她的朋友們、朋友的朋友們保持密切、溫暖、良好的關係。也許,這是因為她沒有正式的工作和事業,是一個未受過教育的婦女。這種專一的排他主義的確能夠與普遍的社會感情、仁慈、愛和友誼(正如上麵所描述的)同時存在。這些人幾乎對所有人都很慈善,或至少對他們都有耐心,他們對兒童有一種特別溫柔的愛,並且為兒童們所喜歡。在一種非常真實而且是特殊的意義上,他們愛或者更準確地說同情整個人類。

這並不是說由於他們缺乏鑒別能力而產生了這種愛。事實上,他們的確能夠以嚴厲的口吻,認真地談到那些應受譴責的人,特別是那些偽善者、狂妄自大者、自命不凡的人。然而,這種實際的低評價甚至在與這類人麵對麵地接觸時也並未表現出來。對此,大致可以做出這樣的解釋:“大多數人畢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他們本來有可能很了不起。他們犯各種愚蠢的錯誤,以致感到極為痛苦,但仍不明白他們本意是好的為何會落得這個結果。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人往往會在深深的痛苦中付出代價。他們應該受到憐憫而不是攻擊。”

因此,可以簡明地解釋出他們對他人的敵對反應的原因是:第一,這是理所應當的;第二,這是為被攻擊者或某一個人好。按照弗洛姆的意思,他們敵意的基礎並不是來自性格,而是反應性或情境性的。

我的材料中所掌握的那些研究對象還同時表現出另一個特點,在此也不妨說明一下,他們至少吸引一些欽佩者、朋友,甚至信徒、崇拜者。自我實現者與他的一係列欽佩者之間的關係往往是一廂情願的。欽佩者們要求的總是多於被欽佩者願意給予的,而且欽佩者們過分的熱情常常使被欽佩者為難、苦惱、甚至厭惡,因為他們常常越軌。情況總是這樣:當被迫建立這種關係時,我們的研究對象通常是和藹的、令人愉快的,但是,一般都盡可能有禮貌地回避那些欽佩者。隻要是一個人,就給他一定程度的尊重,甚至對於惡棍,他們似乎也不願超越某種最低限度去降低、貶損或侮辱其人格。

培養民主性格的方式

我的研究對象都是在深刻意義上的真正民主的人。以前對於民主的和集權主義的性格結構的分析是這個觀點的根據。但這些分析過於複雜,這裏不便重複,我們隻可能簡單地描述這種表現的某幾個方麵。這些人都具有顯著的民主特點。他們的確也可以對任何性格相投的人表示友好,完全無視該人的階級背景、教育程度、政治信仰、種族或膚色。實際上,他們甚至好像根本意識不到這些區別,而普通人對於這些區別卻是十分計較的。

除了這個明顯的品質外,他們還具有更為深厚的民主感情。例如,他們覺得不管一個人有什麼其他特點,隻要某一方麵比自己有所長,就可以向他學習。在這種學習關係中,他們並不試圖維護任何外在的尊貴或者保持地位、年齡之類的優越感。甚至應該說,我的研究對象都具有某種謙虛的美德。他們都相當清楚,與可能了解的以及他人已經了解的相比,自己懂得太少了。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可能毫不做作地向那些可以向其學習的、在某方麵較自己有所長的人們表示真誠的尊重甚至謙卑。隻要一位木匠是位好木匠,隻要某人精於自己使用的工具或是本行中的能手,他們就會向他表示這種真誠的尊重。

簡單地將一個人等同於另一個人,並不因為這種民主式感情而缺乏對各種趣味的鑒別力。這些研究對象本身就是傑出人物,他們選擇的朋友也是傑出人物,但他們是性格、能力、天賦上的傑出人物,而不是出身、血統、家族、家庭、壽命、青春、聲譽或權力方麵的傑出人物。

自我實現者有一種模糊深奧而難以理解的傾向:隻要是一個人,就給他一定程度的尊重,甚至對於惡棍,他們似乎也不願超越某種最低限度去降低、貶損或侮辱其人格。然而這一點與他們強烈的是非觀、善惡觀是共存的。他們往往更傾向於挺身抗擊邪惡的人和行為。對於邪惡引起的憤怒,他們不會像一般人那樣表現得含糊不清,不知所措或者優柔寡斷。可以這樣說,這些人的道德力量很強,有明確的道德標準,他們隻做正確的而不是錯誤的事。但是,他們的是非概念往往是不合習俗的。

如何把握現實生活的善與惡

在區分自己實際生活中的是非時,我的研究對象都是很有把握的。不管他們能否用言語將這種狀態表達清楚,他們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混亂、疑惑、自相矛盾,或者衝突,而這些在普通人處理道德問題時是最易發生的。可以這樣說,這些人的道德力量很強,有明確的道德標準,他們隻做正確的而不是錯誤的事。但是,他們的是非概念往往是不合習俗的。

D·列維博士曾提出一個方法用來表達我描述的這個品質,他指出,若在幾個世紀之前,這些人會被稱為與上帝同道或神聖的人。說到宗教,我的研究對象中沒有一個信仰正統宗教的,但另一方麵,我知道隻有一個自稱無神論者(整個研究小組裏共有4人)。我所掌握情況的其他幾人在確定自己是否屬於無神論者時猶豫不決。他們說他們信仰一個上帝,但與其說他們把上帝描繪成一個有形的人物,不如說描繪為一個形而上學的概念。因此,他們這類人是否可以稱為有宗教信仰的人,完全取決於我們選用關於宗教的概念或定義。如果僅從社會行為的角度來解釋宗教,那麼這些人,包括無神論者都屬於宗教信仰者。但如果我們更為保守地使用“宗教”這個術語,包括並強調超自然的因素和傳統的宗教觀念(這當然是更為普遍的用法),那麼我們的結論就是截然相反的——他們當中幾乎無人信仰宗教。

自我實現者在行為的手段與目的之間總表現出明顯的界限。一般地說,他們致力於目的,手段則相當明確地從屬於目的。然而,這種說法過於簡單。我們的研究對象經常將對其他人說來隻是達到目的之手段的經曆和活動視作目的本身,這就使情況複雜多了。他們較常人更有可能純粹地欣賞“做”的本身;他們常常既能夠享受“到達”的快樂,又能夠欣賞“前進”本身的愉快。他們有時還可能將最為平常機械的活動變成一場具有內在歡樂的遊戲、舞蹈或者戲劇。韋特海默曾指出,大多數孩子非常富有創造性,他們具有將某種陳腐的程序、機械呆板的體驗加以轉變的能力。例如,在他們的把戲中,他們會發明某種方法或某種節奏把書從一個書架運往另一個書架。他們的幽默的特點在於:常常是更緊密地與哲理而不是其他東西相聯係。這種幽默也可以稱為真正的人的幽默,因為它主要是善意地取笑人類的愚蠢,忘記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或者妄自尊大。

自我實現型幽默的教育形式

自我實現者具有不同於常人的幽默感——富於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由於這一特點為我的研究對象所共有,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對於一般人感到滑稽的事情,他們並不感覺如此。因而,惡意的幽默(以傷害某人來製造笑料)、體現優越感的幽默(嘲笑他人的低下),反禁忌性的幽默(硬充滑稽的猥褻的笑話)都不會使他們感到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