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襲人、麝月之謎(2 / 3)

第二個問題,就是她告密這個問題,襲人到王夫人麵前去告密,過去的論家主要是批判她兩個方麵,一個就是說這個人虛偽,你自己跟寶玉你有肉體關係,你在這兒假情假意,不得了啊,寶玉可能被別的女子引誘啊,可能失身啊,諸如此類的話,寶玉的童貞被誰拿走了啊,寶玉失身於誰啊?不就是你嗎是不是啊,結果你跑那兒裝好人,覺得哎呀,快把寶玉從大觀園挪出來吧,否則的話,像林黛玉都大了,搞不好有不才之事,所謂不才之事就是發生男女關係這樣的事情,就覺得虛偽透頂,有的紅迷朋友跟我說起來的時候,渾身亂顫,說襲人簡直是太可惡了。

但是我有自己的另外一個看法,我覺得你分析襲人去到王夫人說這些話,把她叫做告密行為,你說襲人虛偽,你說她的觀念非常地糟糕,但是呢,你還忽略了一個很重大的原因,就是心理因素。支配一個人做事,除了一些政治、道德方麵的一些抉擇以外,除了就是說真誠與虛偽這樣的為人處事的一些方略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內心深處的一些心理上的一些東西。襲人當時所以去做這件事,她是有很重要的一個心理依據的。

曹雪芹是很認真的把它寫出來了,但是有一些讀者老把它忽略,這就是在《紅樓夢》裏麵第三十二回寫出來的,就是賈寶玉和林黛玉互訴肺腑心,這一回有半回合叫做訴肺腑心迷活寶玉,賈寶玉對林黛玉的愛情經過一段曆程以後,就達到了狂熱期,所以他最後有一天就和林黛玉在大觀園裏麵遇上以後,就掏心窩子說話,林黛玉也非常感動,但是林黛玉感動以後,說你別說了,轉身走了以後,賈寶玉還沉浸在當時的話語情境裏麵,他沒覺得林黛玉走了,天氣很熱,他是要去見賈雨村,他忘帶扇子了,那麼襲人就從怡紅院拿著扇子追過來,要給他扇子,襲人走過來以後呢,他因為沉浸剛才的話語情境裏麵,他就沒有看清楚是誰,他以為還是林黛玉,他就抓著襲人的手,說了一番話。這番話驚心動魄,他怎麼說的呢?

賈寶玉訴肺腑心,他就說了,好妹妹,我的心事從來也不敢說,今兒我大膽說出來,死也甘心。然後他說了什麼呢?說我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這裏,又不敢告訴人,隻好掩著,睡裏,夢裏也忘不了你。什麼意思啊?有人還沒有聽明白,書裏襲人可聽明白了,襲人聽這話怎麼樣呢?曹雪芹怎麼下筆來寫襲人的反應呢,說襲人聽了這話以後,嚇得叫做魄散魂消,由不得叫出來,說神天菩薩,坑死我了。

過去的分析啊,還都停留在襲人的這個思想境界,道德標準上,說好像襲人她畢竟是一個年輕的女性,賈寶玉說出這樣一種赤裸裸的不但有情愛的含義,而且有性愛的含義的這種語言,那麼她覺得難為情,受不了,這個因素是有的,但是實際上曹雪芹這一筆不僅是寫襲人,她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寫她內心最深處的想法了,什麼想法啊?襲人通過賈寶玉的這樣一番話就驚訝的發現,當然一開頭跟他初試雲雨情的時候是跟她好的時候,想的都是她。說明後來一段時間裏麵,賈寶玉所謂睡裏夢裏都想著林黛玉,就等於說再和襲人發生關係的時候,他的性幻想對象仍然是林黛玉,把襲人做成一個替身,這個是所有女人最不能容忍的。

我想聽眾裏麵的女性或者是電視機前的女性,成年女性,捫心自問,最不能容忍就是這一條,哪怕露水姻緣你也不能這麼做。任何一個女性,她不能折接受這個東西。一個女性被傷害到這種地方了,她內心深處的最不能傷害的地方被傷害了,她采取行動,她要把這個跟她做愛的人的性幻想對象滅掉,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她去找王夫人說那一番話,襲人她的品質確實是不完美的,她是有問題的,但是要全方位地來看襲人。她有她作為一個女性的內心的所能夠恪守住的底線及尊嚴底線,你摟著我,你跟我好的時候,你的性幻想對象不能是別人,就這點而言,又是合理的。

畫外音:

劉心武先生認為,無論是襲人和寶玉的“初試雲雨情”,還是她後來的告密行為,雖然都有不妥帖之處,但它們都是出自一個女人的天性,不能完全以自私、虛偽來概括。隻有通過細讀,並加以仔細分析,才能給出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除了上述兩項指責之外,襲人在賈家敗落時,背棄對寶玉“愛情誓言”的行為,也讓很多人非常反感,認為她是一個沒有氣節的小人,而劉心武先生確認為,高鶚續寫的這部分內容違背了曹雪芹的原意,根據他的判斷,曹雪芹描寫襲人離開榮國府,將會是一件驚心動魄的大事,而這件事恰恰證明了襲人對賈家和寶玉的一片忠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劉心武:

在八十二回到九十回這個情節單元裏麵最後,根據我的探佚,就可以估計出來曹雪芹會在這個情節單元的最後寫到皇帝對賈家,對榮國府的第一次打擊。這次打擊可能就是派忠順王來,不是抄家,而先進行查封。首先就是對你的服務人員有些忠順王我就要分走,就要遣散。那麼這個情況下,忠順王就點名要了襲人,有人說你這有什麼根據啊?這事你完全憑想象啊,大家記得不記得二十八回有一個情節,就是在馮紫英的家裏麵,馮紫英請賈寶玉,請薛蟠去喝酒,當中還有一個戲子,就是琪官,就是蔣玉菡。還有一個錦香院的妓女叫雲兒,幾個人在那兒喝酒唱曲兒。正是在這樣一個場合,賈寶玉就認識了蔣玉菡,而且交換了禮物,蔣玉菡就把一條大紅血點子的汗巾子送給了賈寶玉。後來賈寶玉回到怡紅院以後,又把這條汗巾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係到了襲人的腰上,這當然就是一個伏筆,說明蔣玉菡最後會娶這個襲人,就對這個伏筆的理解上來說,高鶚他並沒有錯,他最後也是寫由於這條汗巾子當中等於起了一個媒介作用,所以最後蔣玉菡娶了襲人。

但是呢,在前麵我的講座裏麵,我已經分析得很多,實際上呢,忠順王和北靜王之間爭奪蔣玉菡這個戲子,他是有象征意義的,這是一場政治角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忠順王到了賈府,查封賈府,劃撥一大部分奴仆到自己那兒去的時候,就點了襲人的名,一個是對寶玉進行打擊,他知道寶玉是榮國府的最重要的一個繼承人,他的生活離不開襲人,點名要襲人。本來就是說其他各房可能就是隻給數字,比如你王熙鳳,隻許留兩個,其他都得歸我,留哪兩個你自己考慮,我要誰我也不點名,對各房都是這樣,但是得賈寶玉這一房就點名,你襲人跟我走,這個時候襲人就麵臨一個生死抉擇,走不走?在這個骨結眼上,如果去得罪忠順王,不是襲人自己的生死問題了,是吧?這牽扯到寶玉的安危,寶玉那時候應該是已經和薛寶釵結為夫妻了,牽扯到二寶的安危,更牽扯到整個榮國府的前景,如果能夠應付得好的話呢,也可能通過賈元春在宮裏麵做工作,最後榮國府的局麵可能還能緩解。否則的話呢,就大家同歸於盡,所以這個時候襲人她就毅然的作出決定,就是說你點我的名,我就走,可能賈寶玉和薛寶釵舍不得她,還再設想能不能想一個辦法,應付過去,把她留下。但是她自己作出決定,那我走,所以襲人的離開榮國府,在曹雪芹筆下,不是像高鶚寫的那樣,好像很無恥的自己不願意死,自己食言,自己喪失了最起碼的道德的準則,不是這樣的。襲人她還是一種義舉,她是為了保護寶玉、寶釵,為了維護當時賈家的那個局麵,不至於再進一步惡化,那麼你點我的名,我就走,是這樣離開賈府的,離開榮國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