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分娩期生產方案(3 / 3)

(6)在補充血容量及糾正酸中毒後血壓仍不能理想地回升時,要改用血管活性藥物,以改善血管的舒縮功能。

(7)選用高效、速效、足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氟美鬆等)以增強機體反應性,改善微循環灌注量,促進細胞對氧和營養物質攝取,促進乳酸轉化為糖原等。

(8)休克晚期由於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循環障礙,酸中毒及毒素等對心肌影響,可致心肌收縮乏力,脈搏細弱,應給以加強心肌收縮力的藥物改善心功能。

(9)觀察每小時尿量。尿量反應腎功能及腎毛細血管灌流量,是衡量內髒血液灌注量的重要指標。

(10)為防止腎衰,休克時應保留病人尿管,觀察如每小時尿量少於20毫升,說明腎髒血管痙攣,或血容量不足,或腎功能受損,應鑒別治療。

(11)休克者免疫能力下降,易繼發感染,應選用無毒或毒性較低的抗生素預防感染。

根據休克病因進行治療。失血性休克以補血為主;感染中毒性休克可根據患者血、尿及宮頸分泌物細菌培養,藥物敏感度測定,選擇有效抗生素;產後血液循環衰竭以補充生理鹽水為主;體位休克應采取側臥位;空氣栓塞所致的血流阻塞性休克,一經確診,應立即取左側頭低臥位,使右心居高位,氣泡集中於右室心尖部,避免氣栓阻塞肺動脈和大腦,同時加壓給氧,高壓氧可使血中氣泡變小,較快溶於血中,或自胸骨左緣第四肋下緣向後上穿刺抽取右心室內空氣。

29.分娩時胎死宮內原因與判斷

胎兒死在母體子宮內稱之為胎死宮內,妊娠任何階段都有可能發生此事。

造成胎死宮內的原因很多。臍帶因素有臍帶病變、打結、繞頸過緊;胎兒原因有先天性胎兒畸形,胎兒發育異常;胎盤病變有前置胎盤、胎盤早剝、胎盤老化;也可因妊娠合並症,如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心髒病、腎髒疾病、糖尿病、傳染病、血液病等。

絕大部分孕婦都比較敏感,在胎死宮內不久就感覺異常,而去醫院檢查處理。但也有少部分孕婦,雖胎死宮內已多日而不能發現,直到後期出現了凝血障礙的嚴重後果才引起注意。究竟如何判斷胎死宮內呢?妊娠中晚期胎兒死亡時,孕婦可自覺胎動停止,子宮不繼續增大,乳房漸漸變小,乳房脹感消失。若胎兒死亡時間較長,孕婦可有全身疲乏、食欲不振、腹部下墜等症狀。如果有上述情況時,應引起注意,並立即去產科檢查確診。如有貽誤,死胎超過4周仍留在宮內,則有發生凝血障礙的可能。

胎死宮內經確診後,應盡快地將死胎清除宮外。清除死胎方法主要是引產,或采用其他清宮手術。

對死在宮內的胎兒存在僥幸心理,拖延等待,往往會失去清宮最佳時刻,並由此造成嚴重後果。因為胎死後超過4周仍未分娩,會因死胎而退行性變的胎盤組織釋放出凝血活素進入母體血循環,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導致產後大量出血,威脅到生命。

30.分娩時產婦死亡的一般情況

(1)產科出血:包括流產、宮外孕、葡萄胎、胎盤異常出血、產後出血等。這些死亡多數是可以避免的。隻要定期做產前檢查,如有出血及早到醫院治療,出血是可以控製的。

(2)妊娠合並心髒病:妊娠時心髒的負擔明顯增加,凡心髒病人其心髒有代償功能的才可以懷孕。因此,心髒病人懷孕前必須取得心髒科醫生的同意,在產科與心髒科醫生的共同監護下進行孕期保健,否則懷孕是危險的。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是危險的,但是隻要定期進行孕期保健,每次量血壓,查尿蛋白等,如有異常及時治療,重度妊高征是可以避免的。

產褥感染多由於個人衛生欠佳或未做好孕期衛生或臨產、接生的無菌操作所致,要引起注意。

31.異常分娩的種類

導致異常分娩的因素很多,因此,在分娩時的每一個細節都必須注意,否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導致異常分娩的因素:

分娩乏力的異常

陣痛太弱,胎兒被推出的力氣不充分時,分娩的時間將會持續很久。當產婦過度疲勞,或高齡產婦體力不足,或產婦疾病,無法用力繼續分娩時。

產道異常

骨盆狹窄、胎頭與骨盆不對稱、子宮出口或陰道硬等。

胎兒、胎兒附屬物異常橫位等胎兒位置異常、胎頭回旋異常、前置胎盤、羊水過少症、臍帶纏繞(臍帶纏住胎兒等)。

母體的異常

最常見的是妊娠並發症,這是很嚴重的症狀,生產時胎兒會死亡或大量出血,使母子處於危險的狀態。

微弱陣痛

這是因陣痛微弱,分娩無法進行,而要花費長時間的狀態,陣痛有發作時和間歇時,微弱陣痛可能是發作力太弱或間歇時間太長,如果產婦非常疲勞,或無胎頭骨盆不對稱胎兒位置異常時,要使用子宮收縮劑加速分娩,或采用產鉗分娩、真空吸引器分娩等,協助娩出。

過強陣痛

陣痛過強。若是發作時間長,間歇時間短,劇烈陣痛便會不斷發生。過強陣痛的起因是力量未與產道的阻力成正比,而隻是陣痛不斷加強的狀況。若發作不斷持續而分娩卻不進行,結果隻是讓產婦疲勞不堪,有時還會引起子宮破裂。

頭盆不稱

前麵提過,胎兒要經過的產道分為骨產道和軟產道,所謂“骨”產道是指骨盆的“骨”。隨著分娩的進行,骨產道會逐漸擴張,但若過於狹小,胎兒將無法通過。

臀位分娩不一定是難產,如果是第二次分娩,也可以如頭位一樣順利地娩出。

但有時胎頭進入骨產道會被牽製住,因為臍帶先出來,受到胎頭和骨盆的壓迫,以至氧的供應不充分而造成危險。

子宮破裂

分娩過程中子宮壁破裂,就稱為子宮破裂。子宮破裂前的緊急症狀是陣痛轉強,同時變成持續的痙攣性陣痛,產婦會有不安狀態;破裂瞬間有劇痛,並伴隨內出血,產婦的情形急速惡化而呈休克狀態,胎兒不久也會死亡。

子宮頸管裂傷

分娩時多少會受傷。如果子宮動脈分枝斷裂,引起大的裂傷,將隨著弛緩出血,成為娩出後大出血的原因。

而若胎兒太大,或做產鉗分娩、吸引分娩快速娩出胎兒時,也有造成裂傷的危險性,須立即縫合傷口止血。

弛緩出血

胎兒、胎盤娩出後,一般情形下,子宮都會強力收縮,壓迫子宮壁血管止血;但若子宮呈弛緩狀態,不能充分收縮,就會大量出血。由於出血持續不斷,短時間內就可能失血過多;處理得太遲,母親的生命就會有危險。若有多胎、羊水過多、子宮壁異常延伸的情形或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就易發生弛緩出血。

臍帶異常

臍帶是維係母體和胎兒的命根,所以臍帶發生異常,胎兒生命立刻會有危險;有的胎兒會在假死狀態下娩出,急救太遲胎兒也會死亡。

有異常分娩記錄的孕婦,一定要早檢查,早預防,早住院,隨時進行監控。

32.手術助產的情況

手術助產就是在第二產程宮口開全後,對不能自然從陰道分娩,或有妊娠合並症需要縮短第二產程者,運用產科器械協助產婦把胎兒娩出。

常用陰道分娩的手術助產有兩種:一種是胎頭吸引器助產,它是利用負壓吸引原理,在子宮收縮,產婦使用腹壓的時候,再用吸引器的力量把胎兒吸出來。另一方法是用產鉗助產,把胎兒輕輕牽引娩出。

哪些情況下需要手術助產呢?

子宮收縮無力

子宮收縮強度不夠,可能是由於沒有很好地注意休息和補充營養,宮口開全後發生了子宮收縮乏力,胎頭已達陰道口,產婦盡力屏氣仍不能使胎兒自然娩出時,需要手術助產。

骨盆輕度狹小、胎兒偏大第一產程進展良好,宮口開全後,胎頭下降緩慢雖經產婦努力,胎頭在陰道口已經看見,用力但就是不能自然娩出,此時助一臂之力,就可娩出。

產婦合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心髒病、重度貧血

為了避免產婦用力以減輕第二產程給產婦帶來的體力負擔,防止因過度用力而發生抽搐、心力衰竭等,使用手術助產的方法,縮短第二產程,及早幫助胎兒娩出。

胎兒宮內缺氧

宮縮時,宮腔內壓力很高,胎膜在此時破裂,如果流出的羊水是黃綠色而黏稠,胎心快慢不均,提示胎兒在宮內缺氧,有窒息,需要立即挽救胎兒,使其盡快離開母體,此時需手術助產娩出胎兒。

臀位助產

臀位就是臀部或足部先露,這種倒生的分娩,往往需要做臀助產或牽引,使之順利娩出胎臀、胎背、肩,最後娩出胎兒頭部。

陰道助產術除產鉗助產術、胎頭吸引術外,還有陰道內手轉胎頭、臀位助產術、內倒轉術等。

陰道內手轉胎位術

多在第一產程活躍期宮口開大3~4厘米後,因胎位不正使產程延緩或停滯時需要辨明胎位,以手握胎頭行手法糾正胎位,助手協助轉背部,然後以腹帶固定胎位。

臀位助產法

有2種。一種是臀牽引術,當宮口開全胎兒尚未娩出時,胎兒發生宮內窘迫或臍帶脫垂的緊急情況,胎心變慢,需要立刻結束分娩時采用本法,將胎兒由子宮內牽引及娩出。另一種是臀助產術,當胎兒臀部已露出陰道口,以手法協助胎兒四肢、胎體和兒頭娩出。

內倒轉術

是指胎位不正(如橫位等)臨產後子宮頸口已開大,可在消毒情況下用手伸入子宮內將胎兒轉成臀位,按臀位分娩方式娩出。

陰道助產術應首先根據陰道分娩條件,無頭盆不稱時方可施行。

采取哪種手術助產,必須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決定,不能任意采用,必須講究科學性和針對性。

33.剖宮產的情況

為了確保母子平安,在不能順利分娩或有危險指數時,實行的手術分娩,即是剖宮產,也叫剖腹產。剖宮產的誤區和社會的原因造成剖宮產增多:

受所謂優生理論的影響

現在有一種貌似科學的說法,說是自然分娩的胎兒頭顱受產道擠壓易拉長而變形,對今後嬰兒智力有影響,而剖宮產則可避免這種情況。因此,剖宮產的兒童聰明等。

害怕疼痛

有些年輕的女子由於一貫受到父母的溺愛和嬌生慣養,從小到大很少吃苦。婚後一旦懷了孕更是了不得,家務不想做,班也不能好好上,然而,就算這些都還可以躲過去,但生孩子卻是非得她們自己“親自”不可的。於是,因為怕疼痛幹脆就去做剖宮產。

害怕難產

現在,因為一對夫妻隻生一個孩子,這就使得孕婦對生產格外重視。因為是第一次,她們會因經驗不足而害怕,又因為是最後一次,所以她們又擔心會顧此失彼而造成什麼終身遺憾。於是,對於有關懷孕、生產方麵的知識大多是“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所以除了上述怕影響智力、怕疼痛外,還有害怕難產的。

個別醫生心術不正一些醫生醫德低下,借機收取錢物。如在一些情況的處理上,可“剖”可不“剖”的會盡力動員孕婦去“剖”,而且都能說出具體的理由來,讓你覺得隻有“剖”才能保證母嬰平安。而如果有些孕婦不想“剖”,便拋出一句“出了問題我們不保你”的話等。

而動手術的費用一般較自然生產高,而且還有人送禮送紅包,所以,不少孕婦在醫生的“指導”下同意剖腹。

其實分娩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胎兒經陰道順利分娩實屬正常的分娩規律。剖宮產不僅對嬰兒智力無明顯影響,而且還存在著弊端:一是手術時出血量大,住院時間比陰道分娩延長一倍,導致產婦家庭經濟和陪護負擔相應增加,並給醫院增加了負擔;二是產婦在麻醉藥效消失後,刀口則較疼痛,如果刀口發生感染化膿時,還會給產婦、孩子與家屬帶來更多的麻煩與痛苦;三是剖宮產的嬰兒因未經產道擠壓,對日後體質未必有益;四是孕周不足而“剖”,則嬰兒呼吸機製往往不健全等。而自然產則有如下好處:一是臨產後有節律的子宮收縮,能使胎兒肺髒得到鍛煉,為出生後的自主呼吸創造了有利條件;二是陰道分娩時,胎頭的娩出可像遊戲時抬頭出水換氣一樣,可將胎內積貯在肺、鼻和口腔中的羊水及黏液擠出;三是陰道分娩時,最低處的胎頭因受子宮收縮的擠壓,頭部血液充沛,對腦部的呼吸中樞提供較多的物質基礎,而胎兒頭在通過產道時被拉長變形則是一種自然情況,不會影響智力。

其實,從醫學上講剖宮產有嚴格的適應征,這也是婦產科製度之一。根據規定,剖宮產的對象應為年齡35歲以上,身高150厘米以下,胎兒在孕婦腹內頭盆不稱、母體產道狹窄者,剖宮產率不應超過15%。可現在,許多不符合上述指征、完全可以經產道分娩者,卻都被推進手術室“切一刀”。

如此看來,剖宮產雖然有其獨特之處,但不是分娩的捷徑,除非確實不得已而為之,奉勸孕婦們還是不“剖”為好。

實施剖宮產之前的準備工作若充分,可促進手術進行與術後痊愈。

剖宮取子術包括急診手術與擇期手術。急診手術往往來不及做術前準備;選擇性剖宮產,擇期施術,應盡量做好術前準備。

術前準備工作如下:

(1)術前一日,應做好個人清潔,最好能洗淋浴,但要避免著涼。無條件洗澡者,可分段清洗腹部(手術野),陰部(安放尿管),腰部(硬膜外麻醉穿刺部位)及四肢(靜脈輸液多在肢體穿刺)。

(2)術前一日或術日晨起,剔除腹部術野、腰部麻醉穿刺區域汗毛及下身陰毛。

(3)提前抽取肢體靜脈血2毫升左右,配血,以備術中輸血用。

(4)術前晚應充分休息,入睡困難者可服安寧等安眠藥,保證翌日精力充沛地迎接手術。

(5)術日晨起禁食,術前4小時禁水,以免術中發生嘔吐及術後腹脹。

(6)取耳血,查血常規、出血時間、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並留尿樣做常規化驗。

(7)進手術室前,安放尿管;腹部術野用碘酒、酒精消毒後,用無菌紗布覆蓋;滯產、產前感染、早破水者應注射抗生素,以預防和治療感染。

(8)術前,家屬需在病曆上簽字同意手術。術後家屬應安排人護理3日。

現在,剖宮產越來越被臨床廣泛應用,主要是得益於圍生醫不斷的發展和輸血條件及手術操作的改進。其優缺點如下:

優點

(1)凡有因產道、產力、胎兒出現異常,或高危妊娠、高危胎兒中任何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因素不能經陰道分娩者,剖宮產可挽救母、嬰的生命;

(2)某些妊娠合並症情況須行選擇性剖宮產,可避免宮縮痛加重病情;

(3)剖宮產同時可根據病情需要行漿膜下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切除術或同時做絕育術。

缺點

(1)剖宮產後身體恢複比陰道分娩者慢;

(2)有手術麻醉意外及術中髒器損傷可能;

(3)有可能出現並發症,如腸粘連、子宮內膜異位症、腹壁子宮疹等。

剖宮產的配合方式

局麻和硬膜外麻醉是剖宮產時常用的兩種減輕孕婦疼痛的手段。

局麻係由手術大夫在腹壁術野區域注射麻藥而達到止痛的目的。硬膜外麻醉則是由麻醉大夫在腰部穿刺,將麻藥注至硬脊膜外腔,使肚臍以下半身痛覺消失,肌肉鬆弛,以利手術進行。不過,這需要一定的技術水平與設備。偶有可能發生麻醉平麵過高,造成呼吸肌麻痹而導致死亡等意外。有麻醉劑過敏史的孕婦,一定要提前告知醫生,以便更換合適的麻醉劑。

施剖宮產術時,腹壁術野一般用碘酒、酒精消毒。對這兩種藥液有過敏史者也要提前聲明,更換其他消毒液。

剖宮產手術程序主要分5步:切開腹壁,切開子宮,取出胎兒及胎盤,縫合子宮切口,縫合腹壁切口。

麻醉後逐層切開腹壁皮膚、皮下脂肪、筋膜,分開腹直肌,打開腹膜,進入腹腔。

行子宮下段切口時,打開膀胱腹膜反折部,下推膀胱,暴露出子宮下段,然後在子宮下段上切開10厘米左右的切口;欲施宮體部剖宮產者,可直接切開體部。繼之,刺破羊膜囊,依次取出胎兒、胎盤。縫合子宮體或下段切口,以及膀胱腹膜切口。最後,分別逐層將腹膜、筋膜、皮下脂肪及皮膚切口縫合(共縫4層)。縫合後的腹壁傷口用酒精紗布及幹紗布覆蓋密封。皮膚縫合絲線在術後6~7日後拆除。

當胎兒離開母體時,孕婦有牽扯疼痛感。此時,產婦應大口哈氣,千萬不能使勁屏氣。否則,腸管可突露於腹壁切口,一方麵影響胎兒娩出,且易於匆忙中易傷及腸管。產婦更不可以大呼小叫,扭動身軀,或四肢亂動,或抓撓術野,以免打亂醫生的思路,影響手術程序,甚至汙染手術野,引起感染,影響傷口愈合,並且有可能將肢體靜脈內的針頭弄斷。

因此,剖宮產術中,產婦應密切配合醫生,共同順利完成手術。

34.足月臀位剖宮產

近年來,由於圍生保健的實施,對胎兒的大小、頭盆關係、胎位都有確切的測量方法,臀位接生方法也有所改進,除胎兒體重在3.5千克以上、母體骨盆狹窄、胎位為足先露者應有計劃地做剖宮產外,對於胎位為混合臀位、單臀位,胎兒大小一般,骨盆正常的孕婦,可行陰道分娩。

在接生過程中采取堵臀的方法,使陰道充分擴張,用恰當的手法娩頭,即可順利娩出胎兒。

臀位不一定非要做剖宮產。

35.剖宮產的傷口愈合

進行完剖宮產後,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剖宮產腹壁傷口能否如期愈合。

剖宮產後腹壁傷口愈合,與術後調養是否得當,關係極為密切。

防止感染是促進腹壁傷口愈合的重要措施之一。

進食高蛋白、糾正貧血是促進腹壁傷口愈合的重要措施之一。

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是保證傷口愈合的物質基礎。

腹壁傷口未愈合前不要喝魚湯,因其內含影響傷口愈合的成分。排氣後每日可進食3~4個雞蛋,並適當攝入瘦肉、新鮮蔬菜和水果。

應持續紮緊腹帶,最好準備兩個腹帶交替換洗。腹帶固定,除可壓迫止血、減輕疼痛外,還可避免腹壁傷口錯位,促進愈合。

術後勤翻身,促進腸蠕動,爭取盡早排氣,避免腹脹,有利於腹壁傷口愈合。

注意冷暖,即避免受涼而引起感冒、發燒,尤其是咳嗽,不利於傷口愈合。

產婦也應忌捂蓋過多,整日汗水不斷,汗水可浸淹傷口,引起感染,影響愈合。這與日常手指割傷,沾水化膿的道理相同。

腹部傷口拆線後,一旦發現傷口未能愈合,千萬不要緊張。腹壁傷口在“皮裏肉外”,即使感染,也不致影響生命。隻需依醫囑,急力配合,認真去做,即可早日愈合、康複。

36.引產的一般情況

這裏所指的引產俗稱催生,它與妊娠中期的引產是有區別的。中期引產指在孕12~28周間,因各種原因不能繼續妊娠時,使用宮腔內或陰道內用藥或引產工具引發子宮收縮,排出無存活能力的胎兒。而現在所說的引產是指妊娠28周後,利用人工方法使子宮收縮,而結束妊娠。臨近產期,孕婦和胎兒變化均很大,尤其是高危孕婦的母胎風險較大,如重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病情得不到控製,會引起孕婦抽風、胎死宮內、胎盤早剝等;妊娠過期不處理、胎盤老化,可致胎兒宮內缺氧。為此,適時的引產可結束妊娠,保護母親,使胎兒在宮外得到比宮內更好的生存環境。目前,臨床的各種引產方法都考慮到母胎安全,所以引產本身是安全的。

(1)過期妊娠:超過預產期2周時,胎盤功能衰退,胎兒可缺氧、窒息,甚至死亡。故主張孕婦必需於孕41周就入院做引產準備,孕42周前結束妊娠。

(2)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是孕晚期常見的並發症之一。病情發展嚴重時可發生抽搐、心腎損害、胎盤早剝、胎死宮內等,對母胎影響很大。當病情得不到控製時,適時引產結束妊娠是最根本的治療。

(3)胎膜早破:破膜距臨產及分娩時間越長,感染機會越大。妊娠36周後胎膜早破者大部分可在12~24小時內臨產,如超過24小時仍未臨產,應予引產。

(4)心髒病、慢性腎炎、糖尿病病情控製不理想,或有胎盤功能減退,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兒宮內缺氧時,應考慮引產。

(5)胎兒嚴重畸形或胎死宮內,確診後須立即實施引產手術。

(6)羊水過多。尤其是急性羊水過多,腹部過度膨脹出現壓迫症狀,宜行人工破膜引產。

(7)羊水過少。子宮緊裹胎體,胎體聚集,可致使胎兒宮內窘迫和新生兒窒息,須及時引產。

必須引產的情況。引產包括中期和晚期引產兩大類。妊娠3~6個月的引產叫中期引產,使妊娠終止。妊娠28周以後借助藥物誘導的分娩方式為晚期引產。引產可使胎兒及早脫離不良環境,提高新生兒成活率。

中期引產主要用於治療疾病或計劃生育,如孕婦患有高血壓、腎炎、結核等疾病,繼續妊娠對母體不利,或計劃外懷孕、未婚先孕等。

37.引產的主要方法

盡管現代引產的方法很多,但到了分娩期才發現問題並進行引產,那就必須采取科學的方法了。

靜脈點滴催產素

是當前最常用的方法。因每個人對催產素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差異,所以使用時要本著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原則調配好濃度,密切注意宮縮及胎心變化。要注意的是不宜使用肌肉或穴位注射方法給藥。

催產素滴入靜脈前,孕婦應做好下述準備:

(1)排淨大、小便。

(2)洗淨靜脈穿刺輸液的肢體(多用左上肢)。

(3)鋪平床麵,枕頭高低適度。

(4)脫掉靜脈穿刺肢體的衣袖。若僅將緊口衣袖上推,肢體有被“勒”得太緊的可能,以致影響血運及催產素的靜脈滴入。

(5)輸液肢體的位置,常可影響滴入的速度,故應使肢體持續保持在適當位置。切不可隨意移動肢體,以防針尖刺破血管壁,使藥液滲到血管周圍組織中,引起肢體腫脹。若輸液過程中,發現肢體腫脹、疼痛,應及時報告醫生,以便隨時調整,必要時重新穿刺。

(6)輸液時,孕婦最佳的體位是左側臥位,聽胎心時,可暫取仰臥位,以免由於妊娠大子宮壓迫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引起回心血量減少,發生“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

(7)靜點催產素誘發規律宮縮時,即使在宮縮期間也要保持不動,尤其靜點的肢體。此時應配合做深呼吸動作,或用未輸液側肢體輕輕按摩下腹部及後腰部,以緩解不適。

人工破膜

人工破膜後羊水流出,子宮體積縮小,使胎頭緊貼子宮頸內口,反射性地引起子宮收縮,常能很快進入產程。

刺激乳頭

在胎兒電子監護儀監護下,按摩、揉動單側或雙側乳頭,使感覺神經受刺激,反射性引起下丘腦——垂體分泌催產素引起子宮收縮。

服用前列腺素

口服或陰道用藥簡便、有效。

服用引產中藥、蓖麻油炒雞蛋

口服蓖麻油後行熱肥皂水灌腸,都很安全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切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剝膜引產法

剝膜是引產方法的一種,過期妊娠,宮頸成熟、胎頭已固定(銜接入盆),且盆頭相稱的,多利用此法進行引產。

孕婦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外陰(依次用肥皂、清水、新潔爾滅塗擦外陰)、陰道及宮頸,也可用碘酒、酒精消毒。用碘酒、酒精消毒時,孕婦陰道黏膜有“灼痛”感。

剝膜時,醫生僅食、中二指伸入陰道,用手指將宮頸輕輕擴張後,再沿宮頸與胎囊間剝膜,使水囊形成,突出的羊水囊可擴張宮頸,誘發子宮收縮,以引產。此時,孕婦可有輕微的痛感,當用手指擴張宮口反射性引起子宮收縮時,可有腰酸、腹墜不適及陰道少許黏液血性分泌物(宮頸黏液及剝離麵毛細血管破裂出血混合而成),少於月經的血量。

若孕婦合並羊水過多;或胎兒畸形;或胎盤早剝離;或經產婦部分性前置胎盤,陰道出血不多等,在剝膜胎胞形成後,可行人工破膜引產。

剝膜後12~24小時,仍無規律宮縮;或人工破膜6~12小時仍無規律宮縮時,可給予靜脈點滴催產素,誘發宮縮,促進分娩。

在實施剝膜引產過程中,孕婦或多或少有一些不適感,但隻要加強與醫生的配合,這些不適感很就會過去。

通常,在靜點催產素時,有醫務人員在旁專護,觀察產程進展情況。一般每10~15分鍾聽一次胎心,半個小時左右記錄一次宮縮。檢查者把手置於子宮體上,就可感知宮縮的持續與間隔時間,根據宮縮情況隨時調整催產素滴速和濃度。每隔1小時左右測一次血壓,每間隔2~4小時查一次肛門(了解宮口開大程度)。在靜點催產素過程中,若孕婦出現頭痛、頭暈、心慌、憋氣、眼花、惡心、嘔吐、腹部劇烈疼痛、陰道流水以及胎動異常等情況,要馬上把這些情況詳細告之醫生,使醫生及早采取措施,預防意外發生。

38.過期產的情況

孕前月經周期正常的孕婦,超過預產期2周以上尚未分娩即為過期妊娠。此時倘若胎盤功能是正常的,則可產出巨大胎兒。但由於胎兒在子宮內發育過熟,對缺氧的耐受性差,臨產後子宮收縮,胎兒就有在宮內發生窒息的危險。此外,胎兒過熟還可造成顱骨過硬、囟門小、顱縫窄,在分娩過程中胎頭不易變形,以致不能很好地通過產道,造成產程延長及難產。如果妊娠過期,胎盤衰老,功能減退,血流量減少,母體輸送給胎兒的營養和氧氣減少,使胎兒處於饑餓、營養不良和慢性缺氧狀態,可使胎兒生長發育受阻,出現體重減輕,皮下脂肪減少,皮膚有皺褶,形態酷似“小老頭”等情況,這樣的嬰兒機體抵抗力低,且死亡率比足月兒高出7倍以上。因此,孕婦必須定期做好產前檢查,超過預產期應及早住院,必要時進行引產術。

正常情況下,妊娠期為40周,280天,如妊娠達到42周的則屬於過期產,如胎兒在這42周發育正常,分娩時往往會因胎兒過大而發生難產。如能順利娩出,一般沒什麼影響。若胎盤功能減退,則常有衰老現象,過期越長,衰老就愈劇烈,使得營養物質和氧氣通過受限,影響胎兒腦組織的發育,以及心、肝的發育。

胎兒娩出以後,明顯體重輕,營養不足。過期時間愈長,胎兒預後愈差,有的遺留神經係統損害。大多數過期產兒,出生初期雖然顯著營養不良,如果神經係統無損害,生後喂養得好,症狀可能很快改善,因此預防就顯得特別重要。

39.急產的情況

從規律性宮縮開始到分娩結束,總產程初產婦不超過3小時,經產婦不超過2小時,稱之為急產。多數急產發生在經產婦,少數為初產婦。急產的發生,給母嬰都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應謹慎處理急產。

由於子宮收縮過強過頻,軟產道不能充分擴張,所以容易發生會陰、陰道及宮頸的裂傷,而導致嚴重的產後出血。由於宮縮過強,而容易導致胎盤剝離不全,或子宮的縮複力差而造成產後出血。由於消毒不及時發生產褥感染,由於發生急產時,體位的不妥,而引起臍帶脫垂、斷裂或子宮的翻出等。

由於宮縮過強、過頻,胎盤的血循環受阻,供血不足,而發生胎兒窘迫及新生兒窒息。過強的宮縮,使胎頭未能適應產道而變形,過快的娩出而致顱內出血,如新生兒落地則易發外傷,更易感染破傷風等。

40.會陰側切助產法

會陰側切術屬一種助產手術,往往是在宮頸口開全,胎兒即將娩出時所采取。

初產婦分娩時多用此法助產。凡胎兒不大、會陰彈性較好者,可采取保護會陰的方法。如果會陰較緊,不做會陰側切就將造成嚴重的會陰撕裂;組織脆弱不宜反複承受骨盆底組織撞擊者,均應考慮在局部麻醉下施行會陰側切。一般多行會陰左側切開,第三產程結束後再逐層縫合,產後3~4天拆線。采取表皮下包埋法則不需拆線。

產婦分娩後,會陰側切傷口的縫合位置、縫線鬆緊傷口內部有無殘留物及空腔都會影響到傷口的愈合期。另外,產婦能否科學地護理側切傷口的局部也是關鍵性問題。

產婦的體位對側切傷口的愈合有一定影響。左側切,取左側臥位時,則惡露血可順側切傷口緣流入傷口內,汙血積存,繼發感染,使傷口不能一期愈合(拆除縫線後傷口即已愈合的為一期愈合)。因此,左側切應采取右側臥位;右側切應采取左側臥位,使側切傷口永遠處於高位,可避免惡露流入而汙染傷口。

每日應換洗內褲及月經帶,換月經墊前要洗淨雙手。擦大便時,應從前向後擦,避免將糞渣帶入側切傷口內。每次大、小便後要衝洗陰部,以保持側切傷口局部潔淨。

拆除會陰縫線後,側切表麵應用95%酒精紗布敷2小時,且每日需用淨水,或1/5000的高錳酸鉀,或呋喃西林液衝洗陰部,以防止致病菌經由拆除縫線的針孔進入會陰體,引起晚期傷口化膿感染。

產婦若在會陰側切拆線後出現傷口局部一跳一跳的疼痛、脹痛,或局部紅腫、破潰流膿等異常,應及時到分娩的醫院就診。

有極個別的婦女對縫合會陰傷口的腸線不吸收,分娩後3~4周,自陰道掉出一段段螺旋狀深綠色腸線。此時,側切傷口已愈合者,不會因腸線的脫落再次開裂。因此,無須擔心。

41.滯產的危害與預防

總產程超過24小時者叫滯產。其發生的原因有:

(1)產婦對分娩過程缺乏了解,恐懼,精神緊張,大腦皮質過度疲勞,而影響正常宮縮。

(2)頭盆不稱、胎位異常、盆腔腫瘤阻塞等。

(3)雙胎,羊水過多,巨大胎兒等使子宮肌壁過度伸展。經產婦子宮肌纖維變性,子宮肌瘤,子宮肌纖維發育不良或子宮畸形等,影響子宮的正常收縮。

(4)產程中應用大劑量的鎮靜劑,抑製了正常的子宮收縮。

(5)孕晚期保胎,應用過多的孕激素,產時易宮縮乏力。

(6)長期慢性疾病,體質虛弱,營養不良,影響了正常宮縮。

(7)產時膀胱過度膨脹,可反射性抑製宮縮。

分娩時的總產程初產婦超過24小時或經產婦超過16小時都稱為滯產。造成滯產的直接原因是子宮收縮乏力,但造成子宮收縮乏力的原因有胎頭與骨盆不相稱、胎位異常、子宮發育畸形(雙角子宮)、子宮肌瘤、精神緊張、疲勞、進食不足、用藥不當等。

由於臨產時間過長,子宮收縮乏力,產婦疲勞,體力消耗,以致腸脹氣、排尿困難、脫水,甚至酸中毒,容易造成產後出血及感染。胎兒長時間承受子宮收縮的壓力,可造成胎兒缺氧、新生兒窒息,由此增加了手術分娩機會(剖宮產、產鉗、胎頭吸引術),從而使胎兒產傷、宮內感染的機會也隨之增加,出生後容易發生並發症。

預防滯產首要的是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使孕產婦了解懷孕、生孩子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過程,了解產程的實際過程及自我感覺,以及如何對待的具體措施,從而使孕產婦對分娩有信心,打消顧慮,主動參與分娩。

臨產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嚴密觀察產程,關心產婦的情緒及吃、喝、拉、撒、睡等。產程中注意宮縮、胎位與骨盆關係的動態變化,及時發現並加以處理,如確有必要也可以轉換分娩方式。

42.難產的危害與預防

分娩時間拖長,出血過多、母體和胎兒有生命危險的情況,叫做難產。

孕婦通過產前和臨產檢查,分娩之前就能夠知道是否難產,並能夠采取對策。因此,難產已相當少了,因難產而死的母嬰則更少了。但也有到分娩時候才知道是難產的,所以,要估計到一切可能性,預防危險發生。

有時候產婦認為的難產與站在醫生立場上看的難產,多少有些不同。其分歧是:產婦因分娩的時間拖長,感覺宮縮非常痛苦,就認為是難產;但醫生因為沒有發現母體和胎兒有任何異常,不管拖延多少時間,也不認為是難產。

造成難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骨盆狹窄和頭盆不稱

指骨盆狹小,妨礙胎兒通過的情況。當然即使骨盆狹小,如果胎兒也小,就不會造成難產。相反,骨盆正常,但胎兒過大,就不能通過,這些情況都屬頭盆不稱。

骨盆如果隻有些許狹窄的話,隻要沒有其他異常也可以自然分娩。如被懷疑是頭盆不稱時,應在產前做X射線檢查,確認是不稱的,要施行剖腹產。因此因頭盆不稱的難產,實際上是沒有的。

軟產道堅韌

軟產道指的是指子宮口、陰道和外陰部。軟產道堅韌,指的是分娩時間很長,子宮頸管始終沒有進一步開大的情況。因為胎兒難以通過,就得用產鉗分娩或吸引分娩,但現在已經有了宮頸管部軟化的藥。

宮縮乏力和宮縮過強

推出胎兒的力量太弱,叫做宮縮乏力。有的從一開始就弱,有的是在分娩過程中變弱。在分娩過程中變弱的,是由於分娩時間拖長,或用勁方法不當,致使產婦疲勞造成的。這時可用宮縮促進劑,或使身體休息解除疲勞後再分娩。但在情況嚴重時,應施行剖腹產。這在高齡初產婦中較多見。

宮縮過強多是由於亂用宮縮促進劑、早期破膜、胎位異常、軟產道堅韌、狹小骨盆、子宮或卵巢肌瘤等造成的。

在產道的阻力不大時發生過強宮縮,分娩將迅速進行,有時就在路上或廁所裏分娩,這叫做急產。像這樣突然生產的情況,容易引起母體產道裂傷、神誌昏迷、子宮翻出、弛緩性出血;嬰兒則容易發生頭骨骨折、臍帶斷裂等,因此必須注意。

還有,在產道的阻力強大時發生宮縮,產婦將遭受劇烈的疼痛,還有出現子宮破裂的危險。由於血液循環不暢,胎兒處於窘迫狀態或者死亡的事例也不少。

因而有急產習慣的人,從分娩一開始就應讓其在床上側臥,疼痛劇烈時使用鎮痛劑、麻醉劑。

胎頭回轉異常

通常情況,胎兒從狹窄的骨盆內通過,一邊轉換方向一邊像下鑽似的出來了。若不是這樣順利進行的叫胎頭回轉異常。這種情況多半要用產鉗分娩或吸引分娩。

胎兒的位置異常

如橫位、兩腿先出來的全足位等。這些情況易造成破膜後,臍帶脫出,或分娩進行緩慢,對母子都是危險的。

再有,雖然是頭位,但卻是仰著臉的麵先露,這些都是胎位異常,或是抬著下頜的額先露,或前囟先露等,都會給自然分娩造成困難。

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在懷孕期用超聲波斷層法可以診斷。有這種情況可以施行剖腹產,所以不會在生產中帶來異常。程度輕的,有時也可能自然分娩。

胎盤早剝

胎盤早剝是胎兒娩出前胎盤即已剝離的情況。這時,如不及時娩出,胎兒會因斷氧而死亡,而且母體也會由於出血過多而發生危險。因而如果發現胎盤早剝的症狀,要立即施行剖腹產,因為搶救母親比搶救胎兒更重要。

早期破膜

在臨產開始前發生破膜,則子宮口難開,胎兒不能順利通過產道,也會成為難產。

合並症

有重症妊娠中毒症時,會引起胎盤早剝,或在分娩過程中引起子癇,所以有必要稍微注意一下。

除此之外,有心髒病和腎髒疾病的產婦,必須在嚴格的監視下,與各專科醫生取得聯係。

根據X射線檢查和醫生的經驗,是能夠預測出難產的。如臀位、頭盆不稱、高齡初產等。有這些情況時,要停止自然分娩,做剖腹產手術。

難產的對策是由醫生決定的,作為產婦,在懷孕期間應努力防止難產。也就是說,不要得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即使得了,也要努力在懷孕期治愈;多做孕婦體操和適度的運動;必須接受產前檢查;掌握分娩的輔助動作。這樣做是可以預防難產的。

分娩主要由產力、產道及胎兒三方麵所限,這三方麵不論哪一方麵出了問題,都易導致難產的發生。產道是固定的先天因素,其他兩個因素都是可變的、可控製的,也是相對的。如骨盆不夠寬大的孕婦,孕期不要過食甜食等,以免胎兒過大造成分娩困難。妊娠中晚期發現胎位異常者,應及時堅持胸膝臥位等措施,使胎位轉至正常,以避免剖宮術分娩。骨盆入口稍小,而中骨盆和出口尚正常者,於臨產後可試產,一旦胎兒頭通過入口,其自然分娩問題不大,如若出現異常,需及時糾正分娩方式或采取其他處理。

產力是這三方麵中最複雜的一個。產力又受產婦的情緒、食量及體力等多種因素影響。對孕婦進行無痛分娩的宣教,讓她們掌握有關知識,從而能在宮縮痛時鎮定自若,不無端消耗體力,並及時補充能量,便能達到順產目的。由此可見,難產是可以預防並避免的。

43.胎兒出生闖“三關”

在母體子宮裏“寄生”了9個月零10天(280天)後,“厭倦”了宮內生活的足月胎兒,或雖未發育成熟,但由於某種原因“被迫”離開了宮的早產兒,經母親產道娩出時,必須闖過“三關”。

宮口關宮口關是胎兒需闖過的第一關。

母親的子宮頸口在未孕時,僅有數毫米大小;分娩時,必須擴張至10厘米,才能通過胎兒身體中最大部分——胎頭。

胎兒本身並不具備娩出能力,須借助母體子宮肌肉收縮的下推力(一次上等的宮縮可施加在胎兒身上14千克的推力),及母親屏氣加腹壓對胎兒的逼出力,首先向產道方向“下降”,闖過宮口關。

骨盆關

當通過“宮口關”後,胎兒還需繼續通過阻力最大的“骨盆關”。與胎兒先露部相比,並不十分寬裕的骨產道,即堅硬又波折,胎兒為適應骨盆內腔的特點,先將頭“俯屈”,以縮小自己占據的空間,便於下降,當前進中遇到狹窄處時,又“內旋轉”,使胎頭矢狀縫(前後徑)與稍大些的中骨盆和骨盆出口前後徑相一致。胎頭在竭盡全力後,始通過骨盆的入口、中段和出口,到達盆底。

盆底關

盆底關是胎兒見到母親需闖過的最後一關。盆底是由肌肉和筋膜組成。

由於盆底對胎頭的上托阻力,露於陰道口的胎頭開始“仰伸”,使額、鼻、口、下額相繼經陰道娩出。胎頭娩出後,為與在中骨盆的胎肩取得一致,又行“外旋轉”,隨後前肩、後肩、胎體相繼娩出。

由此可見,胎兒的娩出需經過“下降”、“俯屈”、“內旋轉”、“仰伸”、“外旋轉”等一係列複雜、精湛的本能動作完成,在這期間任何一步出現故障都有可能發生難產。

44.為新生兒清理呼吸道

胎兒的宮內呼吸為非獨立呼吸,是利用胎盤靠母親進行的。當宮口開全胎兒娩出時,由於產道、子宮的收縮和產婦的腹壓壓迫胎兒胸壁,加之外界大氣壓與胎兒肺內的負壓形成明顯壓差,使娩出的新生兒建立了自主呼吸。

斷臍後,新生兒完全脫離了母體,靠獨立的呼吸、循環進行氣體交換,攝取營養和排泄。

在子宮內胎兒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內存有羊水,當胎兒經產道娩出時,咽喉部的羊水排泄不淨。若胎兒發生宮內缺氧,胎兒吸入被胎糞汙染的羊水,可阻塞呼吸道,出生後若不及時清除,容易致新生兒窒息。如果汙染的羊水吸入肺中,可繼發羊水吸入性肺炎等疾病。

在胎兒剛一脫離母體,還沒有獨立呼吸之前就要為其清理呼吸道。

45.胎盤從子宮剝離娩出

有三個特征可表明胎盤從子宮剝離。這三個特征分別是:①從外陰部可見臍帶下滑;②陰道有少量鮮血外流;③接生者以手在恥骨聯合處隔著腹壁按壓子宮時,臍帶不動。

無論處於這三種情形中的哪一種,用手牽拉臍帶,胎盤即可順利娩出。胎盤娩出時有2種方式:一種是胎盤由中央部先剝離,逐漸胎兒麵先娩出,這種方式的胎盤娩出比較順利,胎盤、胎膜較完整;另一種方式是胎盤由邊緣先剝離,則胎盤的母體麵先娩出,這樣,胎膜容易卷在胎盤組織之後被陰道擠壓,加以牽拉之力,使胎膜撕裂成小片,容易殘留在子宮腔內,造成胎膜滯留。所以在胎盤娩出遇到後一種情況時,接生者應將胎盤由母體麵翻轉成胎兒麵,並仔細檢查胎膜,以免滯留。胎兒娩出30分鍾以上胎盤尚未娩出者,叫作胎盤滯留。

胎盤長時間不娩出,可引起產後出血多,對母體健康不利。有時雖然胎盤、胎膜滯留不多,也會引起產後大出血。因此,當胎盤娩出後要仔細檢查胎盤和胎膜,不論殘缺大小,都必須清宮。

胎盤正常情況下,是在子宮底部或子宮的前壁、後壁或兩側壁的蛻膜上,當胎兒娩出後,子宮明顯縮小,而胎盤不能縮小。

胎盤、胎膜一般於胎兒娩出5~10分鍾內從子宮壁上逐漸分離下來,然後再由子宮收縮將其排出。對胎盤的娩出幹預過早、過晚均可造成不幸後果。

46.產婦留在產房觀察

產婦順利產下胎兒後,並不能說明母親至此毫無危險可以高枕無憂地回病房休息,而是還要留在產房1~2小時進行觀察。原因是:胎盤娩出後,子宮壁的胎盤附著處尚留有較大的創麵,子宮須行有效的收縮,方可使創麵血竇關閉,起到止血作用。但產婦在經曆較長時間的分

娩過程後,精神、體力消耗都較大,加之有些產婦合並有其他並發症和產程中可能出現的異常等,可使子宮收縮乏力,甚至可造成產後大量出血,威脅到產婦的生命。如果分娩後把產婦直接送回病房休息,沒有醫護人員的細心觀察,一旦出現產後大出血,再次返回產房處理,無論在時間上、體力上都會帶來很大損失,往返病房也增加感染的機會。

產婦分娩後留在產房觀察很有必要。在產房中,醫護人員要定期觀察產婦血壓、心率、脈搏、陰道出血情況,按摩子宮,以防產後出血。

對於妊娠合並其他疾患和產程中出現的異常,也要特別關注,以便發生意外,及時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