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成功的狀態(1 / 3)

求成功的狀態

存在心理學也可以稱為本體心理學、超驗心理學、完善心理學、目的心理學。在這裏,我們先定義它的論題、研究問題以及研究範圍。

討論的重點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或工具;它研究人內心對目的狀態、目的體驗的滿意程度和愉快程度;人,自我作為目的,是莊嚴的、獨特的、不能類比的,和社會上其他任何一人都同樣可貴,而不是達到目的的工具;這裏的手段隻能是目的活動的技術。討論物本身,像它們處在自身本性狀態中的樣子,隻有在它們是自我生效時或內在有效時,它們的固有價值和自身價值才無須證實。此時此地的狀態,現在被充分體驗,現在本身作為目的,而不是作為過去的重複或未來的序曲。

討論終結和末端狀態——完成、頂點、終局、結局、全體、極致、完美,此種狀態是沒有任何缺欠的狀態,不再有任何需要的狀態,不可能再做改善的狀態。純愉快的狀態——歡樂、幸福、狂喜、入迷、實現、現實化。希望實現的狀態——問題得到解決,願望得到批準,滿足需要,達到目標,夢想成為現實等等的狀態,已經在那裏的狀態,到達那裏而不是正在努力爭取到達那裏。高峰體驗,也就是純粹成功的狀態,一切否定的暫時消失。完成和終局的不愉快、悲劇狀態,隻要它們能產生存在認知。失敗、無望、絕望、防禦瓦解的狀態,價值係統的無能為力,麵臨真正犯罪的深淵,所有這些在有足夠力量和勇氣的情況下,都能迫使人達到對真理和真實的認知,而不是作為一個目的或作為一種手段。

覺得完美、認為完美是什麼樣的狀態?如何定義完美?理想、模式、極限、範例、抽象又該如何定義?人,作為他潛在的存在,或可以被設想為完美的、理想的、模式的、真誠的、豐滿人性的、範例的、超凡的、值得模仿的,或在這些方麵具有潛勢或向量——在最佳境遇下他會成為或能成為的樣子,或作為潛勢存在的人,他正在逐步趨近人性發展的理想限度,但絕不會一勞永逸地達到。他的注定目標、他的命運,這些理想的人類潛能使我們能從理想中推知心理治療、教育、家庭訓練、成長的極致、自我發展等等的至遠目標。

討論內核的定義和人的規定性特征——他的本性,他的“固有內核”或“內部核心”;他的本質,他現時存在著的潛能;他的必要條件——本能,體質,生物本性,內在固有的人性。這使定量說明“豐滿人性”、“人性程度”或“人性萎縮程度”成為可能。

歐洲又是如何定義哲學人類學呢?“必要條件”,規定性特征(人性概念的定義)與典範——榜樣,柏拉圖的理念(理想的可能,完美的觀念,英雄,模板,衝模)區分開。前者是極小值,後者是最大值,是純粹的、靜態的存在,而且是前者力圖變成的最終狀態。例如,人是無羽毛的兩足動物。而且,人類成員資格是全或無的,不在其內,就在其外。

無欲求、無目的狀態,無缺失性需要,無激動、非競爭、非努力的狀態,享受獎賞、得到滿足的狀態。這些狀態能取得極大收益,不但能讓一個人的興趣、希望、目的完全處於視野之外,而且能在某一時刻讓一個人完全放棄自我的個性,繼續作為純認知的主體,能清楚地觀察世界。

無畏狀態;無焦慮狀態,勇氣,無礙的、自由的流動,無抑製、無阻擋的人性。

超越性動機在一切缺失性需要、一切缺失和要求得到滿足以後的行為動力;成長動機;“非激發的”行為;表現;自發性;純(始發的和/或整合的)創造的狀態和過程;純此時此地活動在可能的範圍內“擺脫”過去或未來;即席創作;人與情境或問題的相互吻合,人與環境相互融合作為一種理想限度的運動。

關於希望或注定的目標、使命、命運、天職、自我完成的描述、實證以及臨床上或人格學上或心理測量上說明的狀態(自我實現,成熟,充分發展的人,心理健康,真實,真正自我的得到,個體特性的完成,創造性人格、自我同一性、潛在勢能的領悟、確認或實現)。

存在認知與心靈以外的客觀現實打交道,集中於實在的性質而不是正在進行認識活動的自我的性質或興趣。看透人或物的本質、穎悟。存在認知發生的條件。高峰體驗。最低點或孤寂體驗。死前存在認知。嚴重精神病倒退狀態下的存在認知。存在認知式的治療洞察。對存在認知的畏懼和躲避;存在認知的危險。

(1)存在認知印象的性質。在存在認知下所描述的和完美推斷的實在的性質,即在最佳條件下的描述和推斷,實在被設想為不依賴於觀察者,非抽象的實在(參看關於存在認知和缺失認知的解釋。)

(2)存在認知觀察者的性質。真實,因為超脫、無欲念、不自私、“無偏見”、道家思想、無畏、此時此地(參看關於純潔認知的注釋)、承受、謙虛(不驕傲)、沒有得失的考慮,等等。我們自己作為最有效的實在觀察者。

超越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被遺忘時的狀態(被吸引,集中注意,著迷,高峰體驗,低點體驗),無關或有阻礙或有害時的狀態。宇宙、人、物、經驗它們之所以永恒、完美,就因為它們無時間、空間所限。

神聖的東西;崇高的、實體的、精神的、超驗的、永恒的、無限的、喚起敬仰的、絕對的;敬畏狀態;崇拜、供奉狀態,等等。“宗教”虔誠狀態,就其自然主義的一麵而言,從永恒看的日常世界、日常的物和人,統一的生命,統一的意識,暫時和永恒的融合狀態,局部和普遍、相對和絕對、事實和價值的融合狀態。

單純狀態,用兒童或動物作為範例。存在認知,用成熟的、聰明的、自我實現的人作為範例。單純感知,典型的狀態是對重要和不重要沒有分辨;事事都有可能出現,也同樣充滿趣味;形和基很少區分;隻有雛型的環境結構和分化;手段和目的很少分化,因為事事自身通常同樣有價值;沒有未來,沒有預知,沒有預警,因而沒有驚異憂慮失望期待預測焦慮排練準備或煩惱;一件事情像另一件一樣有可能發生;無幹預的承愛;接受發生的一切;幾乎沒有抉擇、偏愛、挑選、分辨;對有關和無關很少區分,很少抽象、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