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成功的狀態(2 / 3)

單純舉止,即自發,表現,衝動;沒有畏懼、控製、或抑製;沒有狡詐,沒有別有用心的動機;誠實;無畏;無企圖;無計劃、無預謀、無排練;謙恭(不驕傲);當未來未知時,沒有不耐煩;沒有改善或改造世界的衝動——單純和存在認知有很多交迭,或許它們將來會證明是完全等同的。

終極整體的狀態即是指宇宙的整體、全部實在,要一種統一的方式看的實在;每一事物也都是每一別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和每一事物有聯係;這隻不過是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所致。帕克的宇宙意識。對世界一部分的著迷觀察就好象它是整個世界。看某一事物就象它是所有的一切,這是一種技術,就好比攝影中的擴充、剪裁、放大等等。切斷對象和他物的一切聯係,從背景中突出出來,去掉它的嵌入狀態,等等,讓它顯現自身,而且是絕對地、新鮮地顯現。觀察它的一切特征,而不是依據效用、危險、方便等等概念進行抽象。一物的存在即全物;進行抽象必然會從手段的觀點進行觀察並使它脫離物自身的領域。

超越分割、離散、互相排斥,超越排中律。

觀察到或推論出的存在特征或存在價值。存在王國(參看存在價值表)。統一的意識,參看有關存在價值操作定義的備忘錄。

二歧或兩極、對立、矛盾已得到解決——被超越、相結合、相融合、整合的一切狀態。例如,自私和不自私,理智和感情,衝動和控製,信賴和意願,意識和無意識,相反的或敵對的利益,愉快和悲哀,眼淚和笑,悲劇和喜劇,阿波羅(太陽神)和狄俄尼索斯(酒神),浪漫和經典等等的二歧統一。一切能使對立轉化為協作的整合過程,如愛、藝術、理智、幽默,等等。

在世界上,在社會中,在個人內部,在本性中,在自我中,一切的協同狀態。自私變得和不自私同一的狀態,即當我追求“自私的目的”而必須為其他每一個人造福的時候;當我成為利他的而使我自己也得益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二歧已得到解決並被超越的時候。能使美德得以報酬的社會狀態,即在美德得到來自外部和內部的獎賞的時刻;當德性、直爽、智慧、優美、誠實等等不會代價太高的時候。能培養和鼓勵存在價值使之實現的一切狀態。能使人易於從善的狀態。阻止怨忿、反價值和反道德——對卓越的仇視和畏懼,對美、善、真等的仇恨和畏懼的狀態。一切能增進真、善、美等等之間相關關係的狀態,使這些美德趨向理想統一的狀態。

它能使人所處的境遇向超越遺忘、整合與解決等狀態轉化。例如,高峰體驗,存在幽默和笑,“愉快的結局”,存在公道的勝利,“有價值的死”,存在愛,存在藝術,存在悲劇或喜劇,一切整合的時刻、行動和領悟,等等。肩負應有的責任

在這裏,我們已把科學家說成是想認識現實的一切,而不隻是認識他能為公眾共同認可的部分。在科學家能夠認識的現實世界中,把主體經驗包括在內,至少孕育出兩個後果:一是在經驗知識的直接性和“旁觀知識”的間接性之間形成的明顯區分。另一是認為科學作業有兩個方向、兩極、兩個目標的看法;一是趨向全然的簡單化和濃縮,另一是趨向全麵的綜合與包容。

科學的第一法則就是接受一種責任——承認和說明現實的一切,一切存在物,每一件這樣的事物。但進行一切的前提是,科學必須成為綜合的和包容一切的——它必須把它甚至不能理解和解釋的事物,那些尚無理論說明、不能測量、預見、控製或整理的事物,全都納入它的管轄範圍;它必須接受甚至矛盾、不合邏輯,接受神秘的事物,接受模糊的、兩可的、古代的事物,接受無意識,接受存在的一切其他難以傳達的方麵;在它的最佳狀態時,它是完全開放而不排除任何事物的;它不需要任何“入門條件”。

何況,它還包括知識的最初階段及知識所有的水平階段。知識也有一個胚胎期,它不能把自己僅僅禁閉在它的終極和成熟形態中,可靠性低的知識也是知識的一部分。在這一論點上,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把主體的經驗也包括在這一包容一切的存在領域中,然後探尋這一包容的某些激進的後果。

當然,不可靠性、難轉移性、難測量性等也可能成為這樣知識的弊端。很明顯,科學的推進傾向於更公開、更“客觀”。在這一趨向中有我們全都在尋求的共同享有的確定性,通常這也是技術進步最有可能出現的方向所在。隻要我們能發現某種在主觀和客觀上都適合的東西,例如,快樂或焦慮的某種外部指標,也適用的石蕊試紙試驗,我們就會成為非常快樂的人。但快樂和焦慮,即使在沒有這樣的試驗條件下也存在,對這種存在的否認,是荒唐的,因而沒有必要神去討論它。無論誰說某人的感情或欲望不存在,實際上也就是說這個人不存在。

假如科學整合完成,假如經驗論據一旦被承認為知識的一部分,那麼,它也將是綜合科學的一部分。我們就麵臨著許多真正的問題、困難和疑問。

一方麵,不論是在哲學上還是科學上,我們都必須從經驗開始。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個體的某些主觀體驗才是最確定無疑的,是在一切論據中最沒有疑問的。假如是一個精神分裂者,這就更真確無疑。於是,那人的主觀體驗可能變成唯一可靠的現實,就像精神分裂者並不滿足他們的現狀,而要拚命努力接近外部現實並依附於它,我們也都力求認識並生活在心靈外的“現實”世界,這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需要在“認識”的各層次的意義上認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