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超越“扮演者”(3 / 3)

存在不是緊張控製、幹預、命令等,而是“表現一個人的本性。”含有一隻貓就是一隻貓的意思,而不是說一位女性扮演者是整體女性,或一個小氣鬼“試圖”成為慷慨的。它指代不費力的自發性(像一個聰明人表現出智慧,像一個嬰兒顯得孩子氣那樣),使最深層的、最內在的本性在行為中表現出來。

在這裏要明確一點,因為不易達到自發性,所以大部分人隻能處於“扮演者”的水平上,而沒有成為他們理想中的人。因此,它也意味著誠實、坦蕩、自我揭露。多數運用過自發性的心理學家暗自抱有未經充分審查的想法,認為神經症不是最深層本性的一部分,也不屬於內核,還不能歸於人的真實存在裏,而勉強算是一層表麵的人格,它掩蓋或歪曲了真實的自我,即,神經症是對真實存在、對一個人內部生物本性的一種防禦。而“試圖”就有成為實現的可能,它比不試要強上百倍,因為不試就等於放棄了希望、放棄了成功。

存在可指代“人”、“虎”這類類別概念。這樣一種概念具有規定特性,以特定的作用表明它的成員資格包括什麼,排除什麼。就人類心理學而言,這是有局限性的,因為任何一個人既能看作是“人”這一概念或類的一員,又能看作是某一獨特類如“愛迪生·西姆斯”的唯一成員。

退一步來講,類可以使兩種毫無關聯的方式運用起來,或盡量擴大或盡量擴大規定。盡量減少規定能使類幾乎不排除任何一個個體。這能給我們提供任何劃分等級的依據或以任何方式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區分。一個人或者是類的一員,或者不是類的一員,或在類內或在類外,兩者必居其一。

除此以外,類還能以它的完美範例(楷模,英雄,理想的可能性,柏拉圖的理念,推演到理想的極限和可能)來規定。雖然說這種用法有許多可取之處,但應注意它的抽象和靜態性製裁。在描繪能找到的現實最優秀人物(自我實現的人,他們沒有一個是絕可完美的)和另一方麵描繪理論上的純範例概念(從觀現實非完人的描述出發進行推演構成的)之間有很深刻的區別。“自我實現的人”這一概念所表明的不隻是那樣一些人,而且是他們趨近的理想極限,這應該不難理解。我們習慣於蒸汽機或汽車的藍圖或圖解,那自然絕不會和我的汽車或你的蒸汽機的照片相混。

這樣概念的提出使我們能夠把本質的東西和外在的東西區別開來,它其中所含的標準能區分真實的和不真實的,真的和假的,必需的和可以省卻的或可以犧牲的,長遠的、永恒的和過渡的,不變的和可變的。

存在可表示事物變化發展的結束,而不指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如在下句中表明的這樣,存在心理學和變化心理學能和諧一致,兒童,雖然單單是他自己,卻能向前運動並成長。這聽起來非常像亞裏士多德的“終極因”或末端,最終的產物。當然,這是一種詭譎的說法,因為我們有似人化的傾向。說橡籽“試圖”成長,它不是這樣的。它不過“是”一個嬰兒。正如達爾文不會用“試圖”一詞解釋進化,我們也要盡量采用這一用法。我們隻能把它向它的極限成長理解為它的存在的副現象,解釋為同時期的機製的“盲目”副產品和過程。優化人性使之豐滿

存在的特征也就是存在的價值,可以類比為人性豐滿者的特征,存在的特征體現在存在的價值上,就如同一切理想心理治療(道家的不幹預)的長遠目標;理想人本主義教育的長遠目標;某些類型的宗教的長遠目標和表現;理想的良好社會和理想的良好環境的特征。

真:誠實,真實,坦率,本份,豐富,本質,應該,美,善良,潔淨和未摻假的完全。

善:性本善,形態勻稱,活潑,單純,廣泛,完整,完善,完全,獨一無二,誠實。

完整:統一,整合,傾向單一,相互聯結,單純,組織,結構,秩序,不分離,協同,同法則和相結合的傾向。

二歧超越:承認,堅決,二歧,兩極,矛盾,矛盾的整合或超越,協同,即對立轉化為統一,敵對者轉化為相互合作或相互鼓勵的夥伴。

活潑:過程,生機盎然,自發,自我調整,充分運轉,改變著又保持原樣,表現自身。

獨特:獨具的色彩,別於他人的特征,不能類比,新穎,可感受到的特性,就是那樣,不像任何別的東西。

完善:沒有什麼是多餘的,也不缺少任何東西,一切都在合適的位子上,無須改善,恰當,正是如此,適宜,正當,完全,不可超越,應該。

必需:逃脫不掉的,隻有與那保持一致,不能有一絲不同那樣就很好。

完成:結束,結局,符合規定,事情宣告結束,格式塔不再改變,目的實現,終點和末端,沒有缺失,全體,命運的實現,終止,頂點,圓滿封閉,生命還沒開始,生命的結束。

公道:公正合理,應該,適宜,成體係的性質,隻有,不能脫離,無偏私,不偏袒。

秩序:合法則,正確,沒有多餘的東西,完善安排。

單純:專一,純真且稍有無知,基本構造,問題的中心,不轉彎抹角,僅僅必需的東西,無修飾,沒有多餘的東西。

豐富:分化,複雜,錯綜,全體,無缺失或隱藏,都在眼前,“無所謂重要或不重要”,什麼都是重點部分,沒有非重點,一切順其自然,無須改善,簡化,抽象,重新安排。

不費力:從容鎮定,不慌亂,容易,輕輕鬆鬆地完成。

歡娛:玩笑,歡樂,有趣,高興,幽默,生氣勃勃,不費力。

自足:獨立性強,需自己,不需別的人或工具突破環境,超越環境,分立,依據自己的法則生活,同一性。促進存在價值實現的良好條件

最初所見到的有自我實現功能的人的描述特征跟研究者以及和他們關係密切的人所熟識的那樣,還有領悟、接受、自我超越、認知的新鮮、更多的高峰體驗、社會情感、存在愛、非力爭、存在尊重、自我實現的創造性。

這種情況也可見於大多數人,雖然說他們的偏愛、需要很淺弱。假如有相當好的環境條件和相當好的選擇者,作為自我實現的人的偏愛、選擇、迫切需要、價值,見於他們自身,見於他人,見於外界中,但要有非常好的環境條件和非常好的選擇者條件。任何存在價值偏愛可能性的增大有賴於選擇者心理健康的增進、環境的合作和選擇的力量、勇氣、活力、自信等等的增強。

假設:存在價值是很多人(大多數,所有人?)所深深渴望的(能在深蘊治療中發現)。

假設:存在價值能滿足人們希望得到的東西,無論你是積極追求,還是消極渴望,存在價值帶來完善、完成、實現、寧靜、命運實現等等感受。在引起良好效果(治療和成長的效果)的意義上說也是如此。

向調查研究者報告的世界的特征(或這類特征的跡象),這些特征是高峰體驗者在種種高峰體驗的世界中領悟到的。而一些如創造體驗、理智領悟、體育運動、軀體感受、愛的體驗等可以證明這些資料,也能得到某些宗教著述方麵的印證。

高峰體驗者對調查研究者所闡述的自我特征卻是闡述敏銳的同一性體驗,它包括一切價值,除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可能是例外;此時此地的性質、非力爭的價值,可以認為是有針對性的闡明;詩意的交流。

調查研究者觀察到的高峰體驗者的行為特征,而另一些存在認識也不例外,隻要你有充足的力量和勇氣。例如,某些山麓體驗;某些最低點和孤寂體驗(精神病倒退、麵臨死亡、防禦的崩潰、價值關係的幻覺、悲劇和悲劇體驗、失敗、麵臨人的困境或存在主義的兩難處境);一些教理智和哲學的著作、構建和洞察;關於過去的存在認知(“擁抱過去”)。論據的這一“操作”或來源自身是不充分的,即,需要其他的證實。有時支持其他操作的發現,有時和那些發現矛盾。

被觀察為“優秀”藝術的特征;例如,繪畫,雕刻,音樂,舞蹈,詩,其他文學藝術以外的一切價值。

一項試點實驗:兒童的非寫實繪畫由藝術裁判按十分製評級,一種標準是從“最大一般美感值”到“最小一般美感值”,另一組裁判按十分製評價“完整性”,又一組評價“活潑性”,第四組評價“獨特性”。這項試驗兒童的非寫實繪畫能力的實驗明顯根據繪畫所體現出的潛質是能作為有關藝術家健康勝過隨意判斷的依據的。

對不同年齡的人而言,智慧、心性以及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性是同年齡成正比的。對以十進位為區分的不同年齡的人的美、善良、智慧和健康進行評級,每一項評級由不同的裁判組做出。這些評級理所當然屬於正相關,要求三十多歲的人相關值要高,而四十多歲人的相關性還要高。假設迄今隻得到偶見的支持。

假設:以15種存在價值為標準對進行評級表現“傑出”的小說的存在價值性要高於“貧乏”的小說,對於“傑出”音樂和“貧乏”音樂評級結果也同樣。非規範的陳述也是可能的,要明確,有哪些音樂、畫家以及語言對提高個人特征有益、誠實、自足或其他存在價值,或能以範例說明這些價值?還有哪些著作、詩詞是更成熟的人所愛好的?如何利用健康人作為“生物學的試金石”?

各年齡段兒童心理健康的增進和減退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但我們仍可以看出健康的增進意味著趨向種種並也全部存在價值的運動。學校、家庭等等的良好外部條件可能被認定是引向心理健康或存在價值的。用可以檢驗的假設來表述,那就是,心理上更健康的兒童,例如,要比不那麼健康的兒童更誠實(更美,更有德性,更完善,等等)。健康可以用投射試驗測定,或用行為選樣或精神病學診斷或典型神經症的症候鑒別。

假設:優秀的教師有引導他的學生向存在價值靠近的責任。

非規範的問題:哪些條件能增進兒童中的整合作用,哪些條件能使之削弱?如誠實,美,娛樂,自足,等等。

事實證明單純完善、完成、秩序和抽象真理是“優秀的”存在形式。這些證明能被認為而且常常被認為是非常美的。一旦做出以後,它們看起來似乎很容易而且確實容易。這一追求完美的運動對美好的企盼、期待以及渴求,已被一些人視為需要,或已被粗線條地類比為一切機器製造者、工程師、生產工程師、工具製造者、工匠、企業或軍隊中行政工作者和組織管理的專家,等等。這些人也是上麵所說的存在價值的追求者,這可以從他們對下兩種情況作出的選擇而選出來。例如,一台精致簡單的機器,和一台特別必要複雜的機器;一個平衡的錘子,和一個很不平穩的錘子;一架“充分”運轉的引擎,和一架部分運轉的引擎,等等。更健康的工程師、工匠等等會自發地證明更希望他們的一切產品具有存在價值或接近存在價值,這些產品比由那些較不成熟的工程師、工匠等等製作的存在價值較差的產品更受歡迎,賣更高價錢,等等。另外,諸如一些“好的”嚐試、“好的”市場發行、“好的”交易也適用於存在價值。

有相當一部分建議揭露、洞察心理治療家,當他們達到心理治療的最終目標時,他們不會忘記談到人性豐滿的、真摯的、自我實現的、有個性的人,或某些近似的說法,既就描述的意義也就理想、抽象概念的意義這樣說。當逗引出進一步的細節時,這往往意味著某些或全部存在價值;真誠、義舉;統一;主動;接近成功;完善的和未發掘之間的活動,本質充分表現,成為一個人可能成為的一切並接受一個人深蘊自我的一切方麵,不費力,自如地發揮作用,有能力娛樂和享受,獨立,自主和自我決定。我懷疑任何醫師會真地反對這些品質中的任何一種,盡管有些人可能還想追加。

羅傑斯對成功和不成功心理治療所造成的實際影響作了很多試驗,但這些試驗都符合一個主題:存在價值是心理治療的長遠目標。這種作法在心理治療之前和以後還可以用來檢驗未經驗證過的假設——治療還能增進患者的美和他對美的享受的敏感和渴望。對於自我實現幽默感的一組類似假設也是可以驗證的。

試點實驗:一項長達兩年之久的關於大學生魅力的試驗表明,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均變得漂亮了且吸引力也加強了,因為在小組成員的生活中有增強的自愛、自尊,更多的樂趣(出自對他們更深的愛)。一般來說,假如我們強調治療的揭示麵,不論它所揭露的是什麼都在一定意義上早已存在了。所以,不論揭示療法采取何種形式,它所揭示的內容都極有可能是生命體所固有的;即,它的本質、它的最深處的實在是在生物學上給定的。揭示療法所驅散的東西因而證明是,或至少表明是非固有的或非內在的,而是偶然的、表麵的,是生命體獲得的或強加於生命體的,能體現存在價值。由於揭示療法的使用而增強的證據這時起了證明的作用,認為這些存在價值是最深層、最基本、最內在的人性的屬性或規定性特征。這個大命題在原則上可以驗證。羅傑斯的“趨向和離開”的療法的提出擴大了可能性的範圍,研究一些有助於趨向存在價值和助長脫離存在價值的運動。

存在價值裏包括一些“人本主義的”、“全麵發展的”從教育的長遠目標,當然更包括非語言性的(舞蹈、樂器等)教育的目標,加上各式各樣的心理治療附加物,那很可能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那就是說,這種教育半有意識地需要像理想的心理治療一樣的最終結果。目前所做出的研究和一些就要實施的方法是可以和“創造性”教育進行類比的。在教育方麵也像在治療方麵一樣,能夠看出有隨著有效規範概念盤旋上升的可能性——即,能使學生最佳“存在化”的教育是“良好”教育;這樣的教育能幫助學生變得更誠實、更善良、更美、更整合等等。也許這也適用於高等教育,當然這隻是把它作一種達到目標所使用的一種手段。

這些原則也同樣適用於一些大的神學和非神學宗教,還有這些宗教中合乎教義的教法與神秘主義的說法。它們總是宣傳:有一個上帝,他是大多數存在價值的體現;理想的、宗教的、上帝的臣民是最能表現或至少渴望得到這些上帝般存在價值的人;而一些禮儀以及上下級的管理都隻不過是一種為達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天堂是這些價值的所在或狀態或達到價值目標的時刻。拯救、贖罪、皈依,都是對上述真理的接受,等等。由於這些命題是由選出的證據支持的,它們需要一種處於它們自身之外的選擇原則;也就是說它們隻能保持和心理學相一致,但不能作為證明存在心理學的證據。宗教的文獻是一個有用的儲庫,等待著智者的挑選和利用。至於上述的其他命題,我們可以把事情掉轉過來並作為待試的理論命題,例如說存在價值是“真正的”或有作用的、有效益的、有幫助的宗教的限製詞。這一標準現在也許能由禪宗和道家和人本主義的一種結合體係達到最佳的滿足。

事情往往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外界各種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而拋棄了存在價值,這些不利的條件包括集中營,監獄,饑餓,瘟疫,恐怖,周圍的敵意,被遺棄,無依托,價值係統的廣泛崩潰,價值係統的不存在,無希望,等等。現在還弄不清楚為什麼少數人在這些完全同樣的“惡劣”條件下能趨向存在價值。但兩種趨向的運動都是可以驗證的。

把“良好條件”等同於“協同”,本尼迪克特就這樣認為:“社會體製的條件,能使自私和不自私相結合,對立矛盾能得到妥善安排,使我追求‘自私的’滿足時會自動地幫助他人,而當我試圖利他時也能自動地獎賞並滿足我自己;即自私和利他之間的二歧或兩極對立已經解決並被超越。”於是又假設:好社會的含義就是美德能得到流行的社會。越充分,存在價值的體現就越明顯;不好的社會條件或環境條件是使我們的個人利益相互敵對或相互排斥而使我們彼此拆台的條件,或使個人滿足(缺失性需要)供應短缺以致不是所有人都能滿足需要,除非以危害他人為代價。而在良性且充足的條件下,對美德及存在價值的追求不用付出代價或付出很少代價;在良好條件下,有德行的事業家在財政上是更成功的;在良好條件下,有成就的人受人愛戴而不是受人仇視或懼怕或忌恨;在良好條件下,讚美也更有可能(和愛欲或權勢無關)。

我們應當確信:“好”的工作和“好”的工作條件是指那些能更加接近存在價值的工作;如,人在不那麼合意的工作中最珍視安全和有保障,而人在最合意的工作中往往最珍視自我實現的可能性。這是良好環境條件的一個特例。這裏又暗含著趨向非規範說法的可能性,如說哪一類條件能促進完整、誠實、特異風格等等的形成,從而以“引向存在價值”的短語取代“良好”這個詞。

在“重建生物學”的操作中發現,基本需要的層次係統和它們的優勢順序有著相當大的關聯,這些需要的受挫引起神經症,也許不會等到太久遠的一天,我們將得到十分敏感的心理學工具,足以驗證一個假設:無論哪種存在價值受到破壞,隨之而來的是與之相聯的病態、或某種針對性不適,或一種人性萎縮感,也就是說,存在價值也是上述意義上的“需要”(我們為了完成自己或變成豐滿的人而渴望得到它們)。無論如何,現在已有可能提出一些可以調查的問題,那是迄今還沒有調查過的:“生活在一個不正直的世界中會有什麼影響?生活在一個邪惡的世界、醜陋的世界,一個分裂的、破碎的世界,一個死氣沉沉、靜止不動的世界,一個腐舊而又不思悔改的世界、一個有失公正合理的世界,一個墨守成規的世界,一個不容獨處或獨立的世界中會有什麼影響?”

“良好社會”所蘊含的另一個含義是它能滿足所有社會成員的不同要求,提供自我實現和人性完成的可能性到怎樣的程度。除這一說法以外,還可以再加上一個命題:“良好社會”(和不好的社會對照地看)提倡、珍視、爭取、促進存在價值的實現。這也可以用非規範的詞句說明,抽象化理想的心靈實現存在價值是能夠達到令人舉世聞名的效果的,由此可推知,協同社會與良好社會達到同一。盲目的愛

愛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清晰性、迷惑性,但什麼時候才體現?又體現哪種呢?

當愛變得對於對象本身非常深切、非常純潔(無矛盾心理)時,對象的善就成為我們所需要的,而不是看它能為我們做些什麼,這時對象由手段而跨越到目的這一階段(有了我們的容許)。這裏可以舉蘋果樹為例:我們能非常喜愛它,不想讓它成為任何別的東西;它成為那樣子我們就很高興。任何對它的修理(包括善意的)都使它變得不像蘋果樹或違反了原來固定的生活。它看來是那樣的完美,我們甚至怕碰它,怕削弱了它。自然,假如它被看成是完美的,便沒有改善它的可能了。但實際上,事物往往是不完善的,是需要加以改進的,改革者頭腦中的“完美發展”畫麵。據他看,要比蘋果樹自身的最終結局更好;即他能比蘋果樹做得更好,他懂得的更多;他能比它自身更好地塑造它。所以我們認為要把狗改變成另外樣子的人不是真正喜愛狗,而且這樣會引起那些實實在在愛狗者的怒氣,或按照來自某一雜誌的形式有選擇地育種,弄得它神經質、病病懨懨、不懷胎、不能正常生育、患癲癇病,等等。但這樣的人確實自稱是愛狗者。那些培育矮樹的人,或訓練熊騎自行車或訓練猩猩吸煙的人也一樣。

真正的愛體現在不作要求、不求回報,能從奉獻中得到樂趣,當然更不能帶有狡詐和預謀。這有利於較少的抽象(或選擇對象的局部或某些屬性或個別特征),較少的對於整體的觀察,較少的原子化或分解。這等於說,這裏有較少主動的或強求一致的結構、組織、鑄型、或削足適履,以求符合理論或先定概念。也就是說對象應服從整體性,要有自己獨特的一麵,換句話說要留有本來麵目。對象較少按照有關或無關、重要或不重要、形或基、有用或無用、危險或不危險、有價值或無價值、有利或無利、好或壞、或其他自私的觀察標準被測定。對象也不那麼容易被成規化、類化,或納入某一曆史序列,或隻看作一類的一員,作為一種類型的一個樣品或一例。

而這無疑代表著有關對象的整體和局部都受到了同等待遇的關注。每一部分都會成為有趣的和奇妙的;存在愛,不論是對愛侶、對嬰兒,對一幅畫、或對一朵花,都幾乎總是能保證這種普遍分布的,以強烈和著迷的關心進行的觀察。

帶整體印象看有缺陷的局部就會發現缺陷原來也很迷人,也充滿魅力,因為它們賦予對象以特性和個性,因為它們使它成為它本身而不是什麼別的東西,也許恰恰是因為它們是不重要的、外在的、非本質的。

從中不難發現,存在愛者往往不忽略一些細節,相反的是非愛者或缺乏愛者會忽略這些細節,他會更容易地看到對象自身性質的本來麵目,接受它本身的資格和存在方式。它自己嬌嫩的、軟骨的結構更容易屈服於承受的觀察,這種觀察是非主動的,非幹預的,不那麼傲慢的。這也就是表明,它是被人所熟識的,從認知角度看,要比一種結構被認知者強加於它時更由它自身的形態所決定。後一種認知者會更容易成為太粗魯、太不耐心的,太像屠夫肢解動物屍體一樣,為了他自己的口味挑挑揀揀;太像霸權者要求一切聽他號令;也太像雕塑家,隻是按照雕像而去填充粘土。真正的選擇

大量的事實證明,存在價值多數情況下是在“健康人”(完善的、自我實現的性格)或最偉大的、最受人尊敬的、最得民心的人那裏得到承認和體現,這是全部人類史的記載。這是否是他們為人讚譽、愛戴、被認為偉大的原因?

一些動物實驗證明,加強的習慣或己熟悉的學習會使動物的效能靈活性降低。例如,腎切除的白鼠就是如此。關於熟悉作用的實驗證明,人們會繼續選擇和偏愛低效能的、煩人的、起初不喜歡的東西,假如以前有10天以上被迫選取了這些東西的話。一般的經驗也支持這些發現。例如,良好習慣的形成就體現了這種特性,事實證明如果偏愛習慣或熟悉的東西的人會變得更膽怯、更焦慮、更強烈、更僵化、更帶強製性、更神經質。臨床證據和某些實驗證據表明,自我力量、勇氣、健康和創造性更有可能使成人和兒童寧願選擇新的、不熟悉的、不習慣的東西。

從適應性上看,熟悉能夠切斷存在價值的傾向,隻要適應了,壞味也就沒壞味了,驚人的事也變得習以為常了。惡劣的條件適應了便不再引人注目,即不再被意識到,即使它們的惡劣影響可能在沒有意識覺察的情況下繼續存在,例如,持續噪音、持續醜惡或長年缺乏食物的影響。

選擇是雙向的,即在同等條件、同一時候有不同的事物可供選擇。舉例說,因習慣於重播質量很差的留聲機便寧願選取這種機具而不要高保真留聲機。習慣於高保真的人寧要高保真。但當兩組人都麵對兩種選擇——質量低和質量高的音樂重播時,兩組人最終都選擇了高保真機的較佳重播。

很明顯,供選擇的二種或二種以上的事物在一起而不是在兩地時,分辨起來更容易些。我們可以預期,在兩幅畫中選取較美的,在兩瓶酒中選取較純正的,在兩個人中選取較活躍的,這種選擇光可供選擇的對象在空間和時間上更靠近時也更有可能。

假設有一些從1級到10級質量不同的物體,例如煙、酒、糖等供選擇結果很可能是習慣級的可能選擇1級,假如唯一可供選擇的品種處於另一級,如10,但有可能這個人將選擇2而不是1,選擇3而不是2,等等,這樣最終引導到選擇10。可供選擇的對象必須在上述談論的範圍內,等級不能相距太遠。不可不論的是,拿一些價值相差不大的東西讓那些偏愛高質量東西的人選擇,他們極有可能選擇較高一級的。

在上述的各種意義上,揭示洞察療法能被看作引向“真正選擇”的過程。在成功的治療以後,做出真正選擇的能力要比治療前大得多,因為決定的因素體現在體質上而非文化上,是由本身而不是由別人或集體內部的人所決定。選擇是有意識的而不是無意識的,畏懼已極度縮小,等等。成功的治療增強了喜歡存在價值的傾向,也就是以存在價值為榜樣。

對於精神受到創傷、受到消極限製、一般神經質的人,對於害羞、膽怯的人,對於狹隘的、貧乏的、受強製的人,對於僵化的、定型的、因襲習俗的人來說,較好本驗會有更大的困難。因為他們可能懼怕嚐試這種體驗,或懼怕體驗這種愛好,或可能拒絕這種體驗,抑製它,壓抑它,等等。這種性格上的製約大體上也適用於體質的和獲得的兩種決定因素。

實際上,選擇和認知的自由受社會暗示、不合理的廣告、宣傳等因素影響,選擇的對象可能被誤解,然後被誤選。這種有害的影響在遵奉的人中比在獨立、堅強的人中更大。有一些臨床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理由使我們能夠預測,這種影響在年輕人中比在年長人中更大。但由於淺薄、無知以及隱瞞真相甚至說謊和對情境缺乏認知意識造成了受宣傳、虛假廣告、權威暗示以及隱蔽的陽性強化的影響,這一類影響的大多數都能消除,隻要使無知的選擇者自覺地意識到他是怎樣被操縱的。

真正自由的選擇是指由選擇者內部固有的本性所決定的選擇,是衝破社會阻力而得到增進的,是由獨立人格而不是依附人格,由年齡上的成熟以及力量、勇氣、真理、知識和清醒的意識得到增進的,而不是由於軟弱和畏懼。滿足這些條件的每一種都應該能夠增高存在選擇的百分比。

在價值的層次係統中,存在價值屬於最高層次,但它也由基本需要的層次係統所決定,也受缺失需要與成長需要優勢等所影響。一般地說,如果有兩種缺失需要滿足,更占優勢的是“較低的”一種,它會被優先選擇。因此,可以期待的對存在價值的高度可能的選擇機會,在原則上依賴於較低的、更占優勢的價值的先行滿足。由此我們可以對許多事情進行前期推斷,比如說安全需要有保障的人的被選性要高於安全需要受到挫折的人。真而不是假,美而不是醜,善而不是惡,等等。

這意味著一個古老問題的重述:在什麼意義上“高級樂趣”(如貝多芬)比“低級樂趣”(如愛爾維斯·普萊斯利)優越?怎麼能證明為什麼人會“耽於”低級樂趣?這能教育嗎?特別是這能教給一個不想受教的人嗎?

什麼能“抗拒”高級樂趣?得到的普遍回答是高級樂趣在感受上要比低級樂趣要高出很多。但必須有上述所有特殊的實驗的條件才能使人有能力做出真正的選擇,即有能力充分地和自由地比較這兩種感受。成長在理論上所以是可能的僅僅是因為“高級”感受優於“低級”感受,因為“低級”滿足會變得令人厭煩。

另外,體質等身體因素對選擇和價值也有所影響,比如說雞、試驗中的白鼠、林中動物在出生時就出現了選擇上的差異,特別是對有益食物的選擇;就生物學的意義說,有些動物是善擇者,有些是非善擇者。假如任後者自己選擇食物,他們會得病或死亡。兒童心理學家曾以非正式的方式報告過人類嬰兒的同樣情況,兒科專家等也有過這一類的報告。

一切生命體在滿足自身和抗拒外來侵害的能力上也存在著差異。另外,在對選擇的滿足上,不同類型的身體也不一樣。神經症是對選擇能力、存在價值、真正需要滿足等等的強有力的破壞者。我們甚至有可能依據對生命體健康不利的選擇說明心理上的不健康,如毒品、酒精、不好的食物、壞朋友、不合適的工作等等。

除了上述所說的決定因素外,還有另一個決定性因素——文化條件,關於事業、食物的選擇等就屬於這類,要強調的是,經濟工業條件也很重要;如大規模的、追求利潤的、成批銷售的工業在向我們提供例如廉價的和優質的服裝方麵是非常好的,但在供應優良的、無毒的食物如無化學物質的麵包、無細菌的牛肉、無激素的禽類等等方麵則是非常不好的。

因此,我們期待存在價值更受以下幾種人的喜愛:更健康、成熟的人;年長的人;更堅強、更獨立的人;更有勇氣的人;更有教養的人;等等。能促進存在價值為更多人所選擇的條件之一是巨大社會壓力的消除。

這些說法適用於不喜歡單純用“好”、“壞”、“高”、“低”等詞的人,當然這並不是否認這些詞在操作上的規定性說明。例如,非人的戰神(羅馬神話)會問:“什麼時候、誰、在什麼條件下,真理而不是虛假會被選中?整合而不是解體、完善而不是不完善、秩序而不是紊亂會被選中?等等。”

這種說法能更好地表述一個古老的問題: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但不管這些詞如何,人都證明具有善惡兩種衝動,並在善惡兩種方式中行動。自然,這種說法並沒有回答哪一方麵是更深、更基本或更類似本能的。

為了科學調查研究的方便,我們最好把這個問題改換一個提法:在什麼條件下和在什麼時候誰將選擇存在價值,即成為“善良的”?什麼使這一選擇的可能性縮小或增大?處於什麼性質的社會,這種選擇才最有可能進行下去?或者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傳統?

這些問題又引出進一步的問題:我們怎樣才能使人變得“更好”?我們怎樣才能改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