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9月方案(3 / 3)

5.掌握健康檢查有關知識

為了解嬰兒生長發育情況,為了早期發現尚未被家長注意到的各種異常情況,並及時予以處理,嬰兒出生後應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一般1歲以內嬰兒應該接受3~4次健康檢查。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測量體重、身長

體重是反映嬰兒近期營養狀況的敏感指標,每次檢查都應測量體重。半年或1年測量1次身高。

全身係統檢查

及早發現佝僂病、貧血、營養不良的早期體征,及時予以治療。

檢測末梢血紅蛋白含量

協助診斷有無貧血,確定貧血的程度。一般1年檢測1次。如果在體檢中懷疑嬰兒貧血,可隨時檢測嬰兒的血紅蛋白含量。

健康谘詢

利用每次體檢的機會,保健醫生可以了解家長在喂養、護理嬰兒方麵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家長可以通過向醫生谘詢,學到科學育兒知識,諸如於何時添加輔食,何時斷奶,怎樣在喂養過程中開展早期教育等問題均可以請教醫生。

通過定期健康檢查,即使家長獲得了科學育兒知識,也提高了家長對嬰兒的自我保健意識。家長能自覺地與醫生配合,早期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就診,使嬰兒得到及時治療,對促進嬰兒身心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6.掌握患病早期信號

在嬰兒平日的一些表現中,往往可發現一些患病的先兆,隻要細心觀察是不難發現的:

大便幹呈羊屎狀

正常小兒的大便為軟條便,每天定時排出。若大便幹燥難以排出,大便呈小球狀,或2~3天1次幹大便者,多是腸內有熱的現象,可多給菜泥、鮮梨汁、白蘿卜水、鮮藕汁服用,以清熱通便。若內熱過久,小兒易患感冒發燒。

食不好,臥不安

如果小兒飲食過量,或吃了生冷食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都會引起小兒肚脹不舒服,往往還使小兒在睡眠中翻動不安、咬牙。

鼻中青、腹中痛

中醫認為小兒過食生冷寒涼的食物後,可損傷脾胃的陽氣,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寒濕內生,腹脹腹痛。而腹內寒濕痛可使麵部發青,小兒見於鼻梁兩側發青,父母要引起注意。

舌苔白又厚,腹中積食多

正常時小兒舌苔薄白清透,淡紅色。若舌苔白而厚,呼出氣有酸腐味,一般是腹內有濕濁內停,胃有宿食不化,此時應服消食化滯的藥物,如小兒化食丹、小兒百壽丹、消積丸等中藥。

手足心熱,常有病痛

正常小兒手心腳心溫和柔涓,不涼不熱。若小兒手心腳心發熱,往往是要發生疾病的征兆,要注意小兒精神和飲食調整。

口鼻幹又紅,肺胃熱相逢

若小兒口鼻幹燥發熱,口唇鼻孔幹紅,鼻中有黃涕,都是表明小兒肺、胃中有燥熱,注意多飲水,避風寒,以免發生高熱、咳嗽。

要想小兒安,常保三分饑和寒。饑不是要小兒餓肚子,寒不是要小兒受涼,而是指飲食要適量,不偏食,應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飲食和增減衣服。否則吃得過飽,或出汗過多,都會使小兒抵抗力下降,引起疾病。

培養方案

1.選擇玩具

可以給9個月的嬰兒一些能夠拆開,又能夠再組合到一起的玩具,讓他拆了再裝,裝了再拆,他會感到有意思。但是拆開的玩具一定要足夠大,如果太小,孩子會把它放在口中吞下去或塞入耳朵眼和鼻孔裏,發生危險。最好給他一個收藏玩具的大盒子或籃子,這樣玩具比較容易保存。每次玩時,可以讓孩子坐在大床上或地毯上,也可以讓他坐在小桌子旁邊的小椅子上玩。讓他自己從玩具盒裏拿出玩具,玩過之後再自己放回原處,當然,在開始訓練他這樣做的時候,大人要幫助他,使他逐漸形成習慣。再大一點兒,他就可以完全自己做了。

2.培養良好品質

不要嗬斥和打罵孩子

當嬰兒要動什麼東西時,家長突然大聲嗬斥,會嚇得孩子不敢去動了,這種作法是錯誤的。這會使孩子受到驚嚇。正確的方法是告訴他為什麼不能動這東西,並且拿其他的東西代替它,比如一個玩具等。另外,經常嗬斥孩子等於給孩子作了一個壞榜樣,等孩子長大一點,也會學著嗬斥別人。因為嬰兒的模仿能力特別強,所以父母想讓孩子學好,必須言傳身教。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家長在每次飯前要給孩子洗手,晚上睡覺前也要洗臉、洗手、洗屁股、洗腳,然後才能讓孩子去睡覺。

孩子在夏天要每天洗澡,最熱時可以每天洗2次澡,即午睡前和晚上睡覺之前。

天氣冷了,也要每星期洗1次澡,洗澡時注意室溫和水溫,動作要快,不要讓孩子受涼。

孩子的頭發要每天梳理,經常洗,因為孩子還小,所以女孩子也不要留長頭發。

3.一起做遊戲

爬行拉物運動

家長可以在大床上放些玩具,引逗寶寶來回爬行。還可以用電動玩具引逗孩子捕捉。這樣,孩子爬來爬去,一會向前,一會後退,可以訓練大腦指揮肌肉協調運動,擴大寶寶認識周圍世界的視野,促進大腦發育,讓孩子先學會爬,再學習走,有益於孩子語言的發展。

拉抽屜

拿一樣寶寶喜歡的玩具,告訴他放在桌子抽屜裏,不要把抽屜關得太嚴,讓玩具外露一點,然後讓孩子拉開抽屜,取出喜愛的玩具。反複多次可以訓練孩子手臂的運動,理解物與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促進解決簡單問題的思維發展。

4.訓練動作功能

9個月的孩子如果已經能夠扶著床欄站得很穩了,就該訓練他扶著床欄橫著走。這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也很不容易,這畢竟是小兒跨出的第1步,但是必須有這第1步,以後才能夠扶著床欄走來走去。開始家長可以拿著有趣的玩具在床欄的一頭引逗孩子,孩子為了拿到玩具,就要想方設法地移動自己的身體,如果失敗了,家長要鼓勵他,如果成功了,家長要讚揚他。

本月要繼續訓練孩子手的動作。如把小棍插進孔裏,再拔出來;把玩具放在小桶裏,再倒出來;兩手同時拿玩具並將東西換手拿。鍛煉小兒同時對2種物體做出2種動作,手眼協調一致。還應訓練他學用杯子喝水。

大人可以通過遊戲來訓練孩子。當著孩子的麵,讓他眼睛看著,把玩具藏起來。然後告訴他“沒了!”吸引孩子到處找,這樣可以培養他追尋和探究的興趣。

5.訓練語言功能

9個月的孩子不但要教他聽懂詞音,而且該教他聽懂詞義,家長要訓練孩子把一些詞和常用物體聯係起來,因為這時小兒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已經會用動作來回答大人說的話了。比如,家長可以指著電燈告訴孩子說:“這是電燈。”然後再問他:“電燈在哪?”他就會轉向電燈方向,或用手指著電燈,同時可能會發出聲音。這雖然還不是語言,但對小兒發音器官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為模仿說話打下基礎。

家長還可以聯係吃、喝、拿、給、尿、娃娃、皮球、小兔、狗等跟孩子說簡單的詞語,讓他理解並把語言和物體或動作聯係起來。

6.促使手腳活動

母親在懷孕時能感到胎動,是因為嬰兒在宮內時手腳可以自由活動。出生後嬰兒的手腳多呈屈曲狀態,但活動機能很好,左右也對稱。手腳活動是嬰兒的一種生理現象,以此來表達情感和願望,產生熱量、體會身體的感覺等,這些都可促進大腦的發育。所以,要促使嬰兒手腳活動,不要用衣被包裹或穿過多過緊的衣服,那樣會限製四肢的伸縮,特別在冬春季為了保暖時。不可包裹太緊,要使嬰兒在包內四肢也能活動自如。除了嬰兒自發的活動外,在清醒時,母親可輕輕地提著嬰兒的手腳做屈伸活動,並撫摸其手臂、手掌、大腿、小腿和足底,這種觸摸和被動活動是一種良好的刺激,通過神經傳給大腦,形成有利於發育的信號,是嬰兒時期一種有效又簡便的早期教育,經過這種訓練的嬰兒一般智商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