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手的清潔,常剪指甲,不吸吮指頭。年長兒無症狀的感染,不必急於治療,除非發生再感染,蟲體一般於1年內可自然排出。對於感染較重或症狀明顯的,應給予治療。
枸櫞酸呱嗶嗪
療效較高,副作用少。劑量為160毫克/千克/天,每天總量不超過3克,分2次口服,連服2天。一般無需服用瀉劑,便秘者可同時服輕瀉劑。蟲卵陰轉率約70%。驅蛔蟲糖漿適用於兒童,1毫升含呱嗶嗪160毫克,其劑量為1毫升/千克/天,每次服量最大不超過20毫升,體弱者用量酌減。用藥前必須充分搖勻,以免服藥不均引起嚴重消化道反應。對於嚴重感染的,1周後再重複用2天。
左旋咪唑
又名驅鉤蛔,劑量為1.5~2.0毫克/千克/天。晚睡前1次頓服,也可於清晨空腹頓服,副作用小。
4.治療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小兒較常見的一種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病,但以夏、秋最為多見。
痢疾病人的糞便中含有許多痢疾杆菌,可直接汙染水源或食物,也可通過病人手或蒼蠅、蟑螂叮爬汙染各種食物、食具或用具而間接傳染。人們患痢疾主要是由於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喝生水,生吃未洗淨、消毒的瓜果,或吃腐爛變質的食物。
小兒主要通過汙染的手而感染,因為小孩常常東摸西摸或在地上爬,手很難保持幹淨,如果吃東西前不洗手或有吮手指、啃玩具的壞習慣,則細菌很容易進入體內。
病狀表現
細菌性痢疾一般發病都很急,突然發熱、腹瀉,病初常先有稀便,稍後出現黏液、膿血便,大便1天少則幾次,多則幾十次,常伴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還有一陣陣腹疼,嬰幼兒常哭鬧輾轉不安,排便時很用力,臉脹紅,但排便量不多,大孩子常有裏急後重感,即肛門有灼熱下墜感,好像總想大便又解不暢、解不完。少數特異體質的孩子,對痢疾杆菌病毒反應特別強烈,往往在出現腹瀉膿血便前先有突然高熱,體溫一般都在40℃左右,隨即可有頻繁抽風、昏迷、休克,這就是中毒型痢疾。如不及時搶救,很快就可能死亡,應引起家長重視。
治療方法
孩子得了痢疾要及時診治,重症應馬上住院治療,一般情況可在家裏治療,患兒應臥床休息,天熱時發熱再加上腹瀉容易脫水,所以要多喝水,要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以減輕腸道負擔。一定要遵照大夫囑咐按時服抗菌藥物,孩子大多怕吃藥,小嬰兒喂藥較麻煩,有時吃1~2天藥暫時大便好轉,家長就給停藥,實際上病還沒根治,過幾天病情又會反複,而且一些痢疾杆菌很容易產生抗藥性,所以在疾病急性期應連續服藥根治,否則易遷延不愈或轉成慢性,後患無窮。
注意事項
怎樣才能預防細菌性痢疾呢?最重要的是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吮手指頭、啃玩具,不要讓孩子隨地爬,飯前、便後要好好洗手。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吃餿的飯菜和腐爛的瓜果,積極消滅蒼蠅、蟑螂。剩菜剩飯放入食櫥內或用紗罩蓋好。總之,避免痢疾“病從口入”,隻要搞好飲食衛生,痢疾是可以避免的。
5.防止濕疹
孩子患濕疹的比較多,有的反複發作,不易治愈,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找出致敏原因
濕疹或是食物過敏,或是對化學物質過敏,也有些動物性或植物性過敏。家長要為孩子找出過敏的原因,迅速消除。
避免刺激性食物
孩子患濕疹,要避免吃辣椒,喝酒、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和飲料。同時觀察孩子是否對魚、蝦、羊肉等食物敏感,如某些食物可使瘙癢加重,應避免。
不要亂用藥
孩子患濕疹很痛苦,大人也很著急,常常自己找來藥物或偏方塗抹。結果不一定事隨人願,甚至使病情加重。因此,用藥要經過醫生指導,不要隨意用藥。
不要用熱水洗燙
有的家長認為用熱水洗燙可減輕瘙癢,實際上,熱水可使皮膚毛細管擴張,紅腫加重,滲出液增多,使病情加重。可以用溫水洗,不要搓擦和浸泡。
避免用肥皂
孩子的皮膚細嫩,不要用堿性大的肥皂洗浴,肥皂對孩子皮膚是一種化學刺激。洗浴時,盡量不用肥皂,用嬰兒皂。
不要搔抓
濕疹刺癢難耐,但要說服孩子不要搔抓,因為搔抓後皮膚因受機械刺激而變厚、變粗,而且容易引起感染。過於瘙癢時,可外用爐甘石洗劑塗抹。
治療濕疹,可按醫囑服用抗組織胺藥、注射非特異性抗過敏藥,還可用中藥。
培養方案
1.訓練搖擺動作
這一時期主要培養孩子做大動作並掌握平衡能力,通過學搖擺舞培養節奏感。
讓寶寶坐在床上或扶站在床邊,打開收錄機放一節奏感較強的嬰兒音樂。大人可以用手扶著他的兩臂腋下,左右搖擺。經反複多次練習,逐漸讓他自己學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而擺動。
2.訓練動作功能
11個月的孩子如果已經站得很穩了,就該訓練他跨步向前走。開始,大人可以扶著他兩隻手向前走,以後再扶一隻手,逐漸過渡到鬆開手,讓他獨立跨步。如果孩子膽小,大人可以保護他,使他有安全感。開始練走時,一定要防止孩子摔倒,以使孩子減少一些恐懼心理,等他體會到走路的愉快之後,他就會大膽邁步了。
若趕上冬季,剛開始學走路的孩子,衣服不要穿得太多、太厚,以免行動起來不方便。孩子的鞋要輕,合適,不要太大或太小,訓練孩子走路的地方要平坦,每次訓練時間不要過長,不要太勞累。
3.訓練走路遊戲
推著手推車到外麵玩
把各種玩具放在手推車內,家裏如果有手推車,不但可以讓寶寶扶著它站起來,還可以把玩具放在手推車中玩拿進拿出的遊戲,外出時也能讓寶寶感到很滿意。
扶著爸爸站起來
爸爸坐在地上,讓寶寶扶著爸爸的後背站好,然後跟他說:“過來,
過來,爸爸在這裏。”看寶寶能不能走到爸爸的麵前,如果辦得到一定要讚美他,然後讓他反複再做幾次。
繞桌子
利用桌子讓寶寶學習扶著東西走路。如果還不熟練,媽媽可以坐在桌子的對麵招呼他:“媽媽在這裏。”等寶寶走得很好後,也可以利用桌子玩追老鷹的遊戲。
爬樓梯
這段時期的寶寶很喜歡爬樓梯,即使外麵的樓梯,媽媽也不要因為髒或危險而禁止他,應讓他盡情地爬。媽媽隻要跟在他的後麵,時時注意他的安全就行了。
跟爸爸玩飛天遊戲
當寶寶習慣一般的飛天遊戲後,可以跟他玩更劇烈的飛天遊戲,它非常適合力量大的父母玩。在房裏玩的時候要注意別撞到電燈或架子等。
可以獨自站立走路時的遊戲重點
不用扶著任何東西就可以站起來時,寶寶一定很高興。這時候他兩肘彎曲、兩腳使勁站著,臉上露出喜悅的表情。隻要你拉著他的手在前麵誘導他,他就能搖搖晃晃地往前走了。當他習慣後,可讓他扶著你的手自己前進,同時經常叫他站站、蹲蹲,訓練他腰和腳的彈性,這樣才能不靠別人的幫助自己走路。
利用手推車練習走路
還不會自己走路的寶寶,隻要有手推車,他就可以一個人走了。找一個寬敞的地方讓他高興地玩吧!玩累了,坐下來玩別的遊戲時,讓他充分休息,直到他願意再走。
最初學會走路時的遊戲重點
寶寶即使開始學會搖搖晃晃地走路,快速移動時他還是喜歡爬行。這個時候要讓他自由行動,不要因為好不容易學會走路就禁止他爬行。爬行是通往步行的重要階梯。這個時候他開始學會走路,可以跟他玩平衡感遊戲,減少跌倒機會,這比練習走路更重要。
抓晃動中的玩具
用繩子綁著玩具,拿到寶寶的頭頂上搖晃。開始慢慢地搖,讓寶寶容易抓到,當寶寶習慣後再慢慢增加速度。
把沙發當彈簧床
在沙發上即使站得很穩也會搖晃不定,所以不妨在上麵跟寶寶玩彈簧床遊戲。爸爸抓著寶寶的兩腋,讓他盡情享受彈跳的樂趣。彈跳中偶爾做些變化,讓寶寶在爸爸的膝上著地。也可以把墊被折疊起來代替沙發。
在爸爸媽媽之間蕩來蕩去
爸爸跟媽媽麵對麵坐好,媽媽抓著寶寶的雙腋,讓他麵向爸爸站好。一開始,媽媽對寶寶說:“去摸爸爸。”然後將手放開。在寶寶還沒有坐下去的時候爸爸趕快接住,再讓他麵對媽媽,反複地做這個遊戲。
寶寶來了
對寶寶來說,一麵牽著玩具一麵爬行是一項高難度的活動。如果寶寶已經很會爬行,一定要給他這一類玩具,以便提高他的運動能力。
應該多和寶寶相處,彼此享受活動的喜悅。
開始會自己走路時的遊戲重點
開始會自己走路的寶寶雖然走得東倒西歪,但步行的距離愈來愈長,步伐也比以前穩定。剛開始難免經常跌倒,媽媽應讓他練習自己站起來,沒有必要時不必伸手扶他。媽媽可以選擇安靜、有自然景觀的散步路線,陪孩子快快樂樂地散步,也可以跟他玩提高平衡感的遊戲,幫助寶寶練習走路。
會不會在媽媽的腿上走
媽媽坐下來把雙腿伸直,讓寶寶站在腿上,然後扶著他的手要他往前走。媽媽圓滾滾的腿上當然很不好走,不過在搖搖晃晃地行進中,自然學會如何平衡。
跟媽媽玩騎馬遊戲
跟媽媽玩騎馬遊戲。一開始媽媽趴著,讓寶寶騎在身上,然後上下
搖動,寶寶或許會失去平衡跌下來。等習慣後,寶寶知道如何平衡,如何抓穩時,媽媽再慢慢抬高身體往前爬。
玩大球
塑膠海灘球輕,適合寶寶遊戲。準備一個他可以抱住的塑膠海灘球,讓他抱著走或在空曠的地方自由自在地投擲。投的時候媽媽要在一旁說:“砰”,追球時要說“球球等一下”。
把球丟進來
準備一些小皮球讓孩子玩丟球遊戲。一開始他還不會掌握目標及力度,所以先讓他從箱子的正上方投擲。有些球會不小心從箱中彈出來,這更能增加投球的樂趣。
氣球飛走了
一吹氣就會慢慢膨脹的氣球,寶寶光是看就覺得很高興了。媽媽可將吹足氣的氣球讓他當球玩,也可以把吹好的氣球放開,或交給寶寶讓他將氣球放到空中。
會不會倒退走
畫一條線,讓寶寶在上麵走或橫著走,不過寶寶最喜歡玩的還是倒著走。一開始他會小心翼翼地一麵走一麵回頭看。媽媽可以陪他玩,看誰先走到終點。
踢易拉罐
對寶寶來說,一隻腳支撐著體重且維持平衡,另一隻腳抬高踢東西的確相當困難。媽媽可先扶住他的腳,從踢的動作開始,再一步步進展到站著踢,邊走邊踢。
4.訓練認識能力
給寶寶2塊積木,1個乒乓球,教他把積木搭起來。再試著把乒乓球放在第2塊積木上,但乒乓球總是會掉下來滾走,這時再給他1塊積木讓他把這塊積木放在第2塊積木上,這次他成功了。這樣可訓練寶寶的觀察力和肌肉的動作,認識物體的立體感,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圓形物體可以滾動的概念。
5.培養語言美
孩子模仿能力很強,聽見罵人的話也模仿,11個月的孩子頭腦中還沒有是非觀念,他並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當他第1次罵人時,家長就必須嚴肅地製止和糾正,讓他知道罵人是錯誤的。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可愛,認為說出罵人的話也挺好玩,就慫恿他。這樣,小孩會把罵人的事當作好玩的事來幹,養成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