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視力的防治
每個人都知道,眼睛在一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保護視覺要從小就開始,因為幼兒時期是視覺發育的關鍵階段,也是預防和治療視覺異常的最佳時期。
幼兒的視覺異常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斜視。
兩眼大小明顯不一樣。
近視,看東西要離得很近,眯著眼。
視覺立體效果差。
經常眼痛,頭暈但又無急性眼疾。當我們發現或懷疑幼兒的視覺不大對勁時,應去看醫生以確證是否患有視力疾病並及時治療。
平常注意對幼兒視覺的保護也是重要的。
飲食上,幼兒應吃一些蛋黃、肝、綠色蔬菜、水果等,以攝入足夠的維生素A。
幼兒在看圖畫書時姿勢要端正,眼與書應保持適當距離(33厘米),另外,要選用字跡大小適合的書給幼兒看。
室內的光線應足夠明亮,自然光不足時,就應開燈(照明最好用日光燈,免使眼睛受刺激)。
不要讓幼兒常看電視,偶爾看一次也不要超過10分鍾,電視機的熒光屏中心位置應低於幼兒視線。
經常進行一些戶外遊戲,加強體格鍛煉,這樣對於消除視覺疲勞是很有效的。
12.加強心髒功能鍛煉
選擇合理的鍛煉強度、時間、頻率和類型,能加強心髒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鍛煉的強度
在整個鍛煉過程中心髒要保持一定水平的活動,幼兒在鍛煉時隻要保持心率和呼吸加快,並伴有微微出汗、麵色紅潤,則表明鍛煉強度較適宜。
鍛煉的時間
每次鍛煉心率和呼吸加快的持續時間應因人而宜,一般為15分鍾左右,以不過分疲勞為度。
鍛煉的頻率
每周進行上述強度和時間的鍛煉3~5次。
鍛煉的類型
2~6歲寶寶常見的有益於心血管健康的鍛煉類型有:跑步、騎車、
遊泳、踢球、跳繩、跳舞、溜冰。
嬰幼兒期應主要培養寶寶鍛煉的興趣、愛好的習慣,鍛煉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循序漸進
開始鍛煉時,宜采用隻引起身體最低限度變化的鍛煉強度和時間。在寶寶習慣了這種強度和時間後,才能逐漸地、小心地增加。鍛煉時要隨時觀察寶寶的心率、呼吸及精神狀態。如孩子心率、呼吸加快,精神狀態好,麵色紅潤,說明強度較合適;如呼吸急促,麵色蒼白,說明強度過大;鍛煉後睡眠好,食欲佳,情緒穩定,說明鍛煉強度適宜;若食欲減退,睡眠不安,情緒低落,頭暈頭昏,說明強度過大。鍛煉的時間,開始每次可持續2~3分鍾,逐漸增加到10~15分鍾。
持之以恒
每天都要進行鍛煉,沒有特殊原因不要中斷。若中斷,鍛煉的效果可能會消失。倘若中斷時間短,可繼續按以前的鍛煉強度和時間進行,中斷時間長,則應從最小的鍛煉強度和最短的鍛煉時間開始。
綜合多樣
在進行專項鍛煉時,要與日常生活中各種增強體質的措施相配合。如:戶外散步、早操、室內定時通風、三浴等等,進行綜合性多樣化的鍛煉,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如與促進幼兒大動作發育的走、跑、跳、攀登、踢球等鍛煉項目相結合;散步、遊泳、跑步、騎車等項目相結合等。
注意個別差異
選擇鍛煉項目時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和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鍛煉項目、時間和強度。要采用遊戲的方法,使孩子在遊戲中鍛煉身體、得到成功和樂趣。以利於培養寶寶鍛煉的興趣、愛好和習慣。
13.不能剪眼睫毛
有些年輕的媽媽認為眼睫毛的生長與頭發一樣,剪一剪有利於睫毛長長,所以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眼睛漂亮,就把眼睫毛剪掉。
其實,一根睫毛的壽命不過三個月左右,因此,給孩子剪眼睫毛,並不會使眼睫毛長得長。另一方麵,剪眼睫毛也不利於健康。眼睫毛具有防止灰塵進入眼內,保護眼睛的作用,如果剪掉了眼睫毛,眼睛失去了保護,灰塵等容易侵入眼睛裏,從而引起各種眼病。
14.“O”形腿擔心
腿仍然呈“O”形的也不少,但不用擔心,過不多久,腿就會變直。有些孩子到了2~3歲,膝蓋以下的部分還不會向外側叉開,走路時呈“X”形。一般到了4~5歲孩子兩腿才能筆直地走路,所以不必擔心孩子長大了以後腿會彎曲。區別“O”形腿或“X”形腿是生理性還是缺鈣引起的,方法很簡單,讓小兒仰臥,兩腿並攏,觀察兩膝蓋和兩腳踝部是否能並攏就可以了。病理性的,同時還伴有多汗、易驚、方頭、雞胸等症狀,因此,是否異常很易區別。
15.預防家庭事故
1歲半以後的寶寶,逐漸能走、跑、跳,獨立性和好奇心也日益增長,他是個小小的“探險家”,喜歡到處走動、攀高爬低、東摸西瞧。然而,很可能損壞東西和傷害自己,為此您應該重新布置家庭擺設,以消除傷害寶寶的任何隱患。
把體積較小的東西和食品收起來,以免讓寶寶吞咽到食管和氣管裏或塞進鼻孔、耳朵等器官內造成意外傷害或窒息。例如:紐扣、硬幣、小玻璃球、小珠、花生米、黃豆、瓜子、布娃娃的玻璃眼睛等較小的、圓形、而又光滑的物品。
把銳利的東西放在安全處,以免寶寶玩耍時傷害自己。如刀片、剪子、毛衣針、錐子以及小木杆、筷子等。寶寶行走時,不要將筷子、匙、叉和木杆含在嘴裏或拿在手上,以免跌倒後造成嚴重的傷害。
把熱水瓶、壺放在安全處,剛做好的稀飯、熱湯、開水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桌上最好不要鋪台布,以免寶寶伸手抓到台布,拉下桌上的東西造成傷害。洗澡時應先放冷水再放熱水,以免燙傷。冬天室內生火,要用高高的木柵隔開爐子,以免孩子燒傷。廚房是一個危險地帶,最好告訴孩子不要獨自進去玩耍,成人離開要鎖好廚房門。
電燈開關、電插座、電熨鬥均是危險之源,一定要放到寶寶夠不到的地方,以免觸電。
內服藥物、外用藥物、化妝品、香水、洗滌劑、漂白粉、小蘇打粉、殺蟲劑、煤油等物及空瓶均應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或鎖好。絕不能給寶寶作為玩具玩,否則易造成中毒。
不要把寶寶獨自留在桌子上、高凳上和沒有欄杆的床上,不要讓寶寶爬窗、爬陽台欄杆,以免摔傷或墜樓。
不要讓寶寶獨立留在澡盆裏玩耍。水缸、儲水器等一定要蓋好,以免溺水。
總之,防患於未然最重要,隻有消除了那些可能引起事故的隱患,才能確保寶寶的安全。應當注意的是,不能因寶寶的安全而過多地限製寶寶的活動,那樣會使寶寶失去許多發展的機會。
疾病預防
1.家庭應隨時準備外用藥
孩子學走之後,可能常會有磕碰的情況發生,家長應該備些外用藥,有些輕傷小傷可以自行處理。
紅汞(紅藥水)
常用於皮膚擦傷、切割傷和小傷口的創麵消毒。不能用於大麵積的傷口,以免發生汞中毒;也不能與碘酒同時用,否則,兩種藥水相互作用會產生有毒的碘化汞,不但不能消毒殺菌,反而會損傷正常皮膚,使傷口糜爛。
龍膽紫(紫藥水)
常用濃度0.5%~2%,有殺菌作用,常用於皮膚、黏膜創傷感染時及潰瘍發生時,也可用於小麵積燒傷的創麵。
碘酒
常用1%~2%濃度。用於剛起的皮膚未破的癤腫及毒蟲咬傷等。因為碘酒的刺激性很大,當傷口皮膚已經破損時,就不要再用了(對碘過敏的人也不能用碘酒)。如用碘酒消毒傷口周圍的皮膚,應在稍幹之後即刻用75%酒精擦掉。
乙醇(酒精)
作為消毒劑使用時,常用濃度是75%,低於75%達不到殺菌目的,高於75%又會使細菌表麵的蛋白質迅速凝固而妨礙酒精的內滲透,也會影響殺菌效果。所以,當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損傷時,應用75%濃度酒精。由於乙醇塗擦皮膚,能使局部血管舒張,血液循環增加,同時乙醇蒸發,使熱量散失,故酒精擦浴可使高燒病人降溫。用於物理降溫的酒精濃度為20%~30%,也就是說,用一份75%的酒精兌兩份水即可作擦浴用。
創可貼
用於外傷、傷口出血時消毒止血。
2.預防球菌性肺炎
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萬人死於球菌性肺炎。對於兒童來說,球菌性肺炎感染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肺炎球菌與正常菌群共存於上呼吸道,多達30%的健康成人和60%的健康兒童鼻咽部攜帶肺炎球菌。肺炎球菌常在家庭內部或學生之間,特別是幼童之間傳播。肺炎球菌在上呼吸道的局部轉移會造成咽炎和中耳炎,當肺炎球菌隨著吸入的氣流進入肺泡後,迅速擴增,造成肺炎。當感染到周圍組織時,會導致胸膜炎、膿胸、心包炎,當菌體進入血循環後,會引起敗血症和肺外一些部位如腦膜、心瓣膜、關節、軟組織的感染。球菌性肺炎臨床表現為:高熱、咳嗽、咯痰。
由於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肺炎球菌的耐藥性在世界範圍內大量增強,故常導致治療失敗。
預防肺炎球菌感染的最好辦法是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對象:2歲以上兒童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者、無脾者。接種一針,抗體有效保護水平可持續5年。接種反應輕微。
3.猩紅熱的治療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多見於2~8歲兒童。
發病原因
冬春季發病較多,由於這種細菌含有紅疹毒素,所以得病後皮膚出現紅疹。
病狀表現
感染後2~3天出現症狀,發燒,數小時後全身皮膚猩紅,布滿細小紅疹,有時如雞皮樣。在皮膚皺折處皮疹密集,同時有咽痛、頭痛、嘔吐,也可能有腹痛,並有全身不適。檢查可見患兒咽部紅,扁桃腺腫大,有膿性滲出物。舌質鮮紅,舌乳頭肥大突出如楊梅狀,稱為楊梅舌。持續2~3天體溫下降,皮疹逐漸消退。疹退後皮膚無色素沉著。2周左右可有脫皮。一般多為細屑樣,嚴重病例可有大片脫皮。
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受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可能並發變態反應性疾病,常見的是急性腎小球腎炎,往往發生在猩紅熱2周以後。輕症隻在尿常規化驗發現有少量蛋白和紅、白血球。重症可有水腫、少尿和血尿,也可有血壓升高。因此對猩紅熱患兒在發病2周時,應作尿常規化驗,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此外也可並發化膿性損害,多見於體弱兒和幼兒。常見如頸部淋巴腺炎,表現為發燒、頸部淋巴腺腫大疼痛、全身不適等。也可發生化膿性中耳炎。
治療方法
患兒要隔離以防止傳染別人,同時也減少再感染其他疾病,臥床休息。在發熱期間宜給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燒退後可恢複正常飲食。一般患兒不必住院治療。可用青黴素注射、紅黴素口服或其他抗生素治療。用藥後1~2天體溫可下降,皮疹消退。這時不可停藥,因體內細菌未完全殺滅。一般應治療5~7天,症狀完全消失,咽部紅腫消退才可停藥。經過正規足量抗生素治療7天,無症狀體征者可解除隔離。
注意事項
集體兒童發生猩紅熱時,部分小兒可能隻表現化膿性扁桃腺炎而沒有皮疹,其傳染性相同,同樣應隔離治療。同班孩子和其他密切接觸者應服預防藥,常用複方新諾明,每天0.25g~0.5g,連服3天。
4.流行性乙型腦炎治療
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係統傳染病,經蚊蟲媒介傳播流發於夏秋季節,具有典型的季節性,尤以兒童多見。臨床特症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腦膜刺激症、腦症狀等,重者引起呼吸衰竭。人對乙腦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持久的免疫力。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主要在10歲以下,尤以2~6歲兒童發病率為最高。
乙腦患者的病程可分為以下4個時期:
初熱期
(發病開始的3~4日內)相當於病毒血症期,起病急驟,一般無明顯的前驅症狀,表現為發熱,體溫驟升到39℃左右,伴有頭痛、嗜睡、嘔吐、精神萎靡及食欲不振等。
極期
(病程4~10日)表現為高熱、嗜睡、昏睡或昏迷、驚厥、肢體痙攣、錐體束征、不自主的運動、不對稱的肢體癱瘓。多數患者在發病7~10日左右,體溫開始下降,病情逐漸改善,進入恢複期。
恢複期
本期多數患者能在2周後順利恢複,體溫逐漸正常,各種神經、精神症狀好轉、消失而痊愈。昏迷的患者常經過短期的“精神呆滯”的階段而逐漸清醒。嚴重的病例因腦部病變較重,常恢複較慢,可有神智遲鈍、癡呆、精神或行為異常、失語、吞咽困難、肢體癱瘓或不自主的運動等表現,約需1~3個月逐漸恢複正常。
後遺症期
少數患者在發病半年後,仍留有意識障礙、癡呆、失語、癱瘓、錐體外係等後遺症。如堅持調養及適當的治療,部分患者仍能恢複。
預防乙腦的關鍵是作好滅蚊及疫苗注射的工作和對動物宿主的管理。
乙腦病人的病情發展較快,需住院治療,多采用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性治療方法來及時處理,合理用藥。
5.手指紮刺的治療
竹、木、鐵、玻璃、植物都可能刺傷皮膚,紮刺後,一要將刺挑出,二要消毒防感染。
將鑷子或縫衣針在火上燒一燒(打火機或火柴)。
將傷口周邊皮膚擦洗幹淨。
順紮入方向將刺挑出或拔出。
刺挑出後,用手擠一擠,出幾滴血,要塗些酒精。
如果刺紮得深,或很髒,要請醫生處理,並注射抗破傷風預防針。
6.手指割破的治療
手指割破是常見外傷,要注意止血後預防感染。
止血注意兩點,一是將受傷的手指高舉過心髒水平。二是用另外一隻手的兩個手指捏緊受傷指的指根。
把傷口周圍用清水、肥皂洗幹淨,用紗布將傷口周圍擦幹。
可在傷口上塗紅汞,或使用創可貼包紮。不可用藥棉或有絨毛的布塊直接蓋在傷口上。
包紮後的傷口,不要再沾水。第二天可打開看一看,如發現傷口周圍紅腫,請醫生處理。
7.手指戳傷的治療
手指戳傷是手關節的扭挫傷,是在指頭碰在硬物時發生的。
手指挫傷後,可用冰冷物敷在傷處,每次10~15分鍾,可以消腫。如果已受傷三四個小時,就不能冷敷了。
冷敷後,可貼敷消腫止痛貼劑,如傷濕止痛膏、七厘散等。
為了使傷指減少活動,避免再受傷害,可用厚紙裹住傷指。消腫後,可輕輕按摩,並緩緩活動。
如果腫痛嚴重,可能有骨裂或骨折,應用較厚的紙片裹住傷指,以免傷指再活動,請醫生診治。
手指夾傷或砸傷如無出血,也可如上處理。
8.腳扭傷的治療
孩子活動量大,不小心踏空,腳向內翻,發生扭傷是常見的。扭傷後,外踝可出現腫脹,皮下發青等。
受傷後,可冷敷,使腫脹減輕。
讓孩子臥床,不要再下地活動。足要抬高,墊上棉墊,使傷腳高過心髒。如腳下垂,會加重腫脹。
可請醫生診治,外敷藥並內服七厘散、跌打丸等。
如無骨折,隻是部分韌帶撕裂,可用手指輕輕按揉傷處至小腿。
如韌帶撕裂較重或完全斷裂,或出現骨折,要固定1~1.5個月。
有過腳扭傷的孩子,注意不要再次扭傷。
培養方案
1.做錯事處理方法
幼兒做錯事是難免的,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3歲的幼兒好奇心大,求知欲強,什麼事情總想弄清楚為什麼。家裏新買來錄音機,總想看看、碰碰,找找發出聲音的原因,結果弄壞了錄音機,遭到家長訓斥或“體罰”。
孩子模仿性強,家長平日的舉止言談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孩子說話帶髒字,遭到父母訓斥,既不服氣,也不明白,為什麼大人能說能做,我就不能說不能做呢?
還不能很好辨別好與壞,還未完全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見東西就要,總認為都是“我”的,跟小夥伴要東西,不給就搶,就打人。
父母遇到孩子做錯了事,一定要先弄清楚原因,不可無原則遷就,更不可助長孩子的這種脾性,態度不能粗暴、生硬,也不能單調無味地說教,如:“你怎麼不聽話?”“你怎麼記不住?”沒講清道理,孩子聽不進去,反而會引起反感。要從正麵引導,對因為好奇所犯的錯誤,肯定有好的一麵,同時也應指出哪兒不對,錯在哪兒,怎樣才對。家長除了對孩子進行正麵教育外,要能表示出信任孩子能夠改正錯誤的態度,隻有這樣做,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父母平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不合群的處理方法
1~2歲的孩子長得聰明又活潑,就是有一點不好,不太合群。這主要是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突出發展的結果。要把這個缺點改過來,教育孩子懂得建立友誼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父母經常不知道如何去做。
對於年齡較小或內向孤僻的孩子,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邀請性格相近或有共同興趣的孩子參加活動。活動剛開始,孩子們如何相處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有機會在一起,一起玩遊戲、搞活動,隻要孩子獲得了一次重要的共同經曆,就能為日後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礎。一旦孩子喜歡和同伴相處了,那麼你就應該對他(她)強調朋友的價值,鼓勵他們交往,不要鼓勵孩子抱怨同伴,否則就會強化他的孤僻。
等到孩子有了來往密切的朋友以後,父母的作用便是指導孩子如何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確定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範圍,灌輸適當的價值觀,鼓勵孩子個人的成長和人際關係的發展。
擁有一個“好朋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任務,這能為他日後良好的人際關係打下基礎。
3.帶來趣味和快樂
寶寶玩玩具的活動,除了好玩以外,還包含了動作技能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兩歲左右的幼兒,對玩具的興趣更濃,玩的方式也在變化。他已經開始能夠玩比較複雜的玩具,對玩具和遊戲也開始運用自己的分辨能力,並加進了自己的想像。
2歲的寶寶的手腕和手指技能有了一定的發展,使他能夠較好地運用手眼協調能力,因而開始喜歡擺弄一些複雜的玩具,如需要用腕力才能轉動的齒輪玩具、需要準確性和力量的車床等。對不同的形狀,寶寶能分辨開來。需要分辨大小的套環之類的套疊玩具也能帶給孩子極大的樂趣。而一些能刺激孩子想像力的玩具則更受歡迎。如果給23個月的寶寶一個玩具電話,他不再像剛滿1歲時那樣往地上扔了,他會對著話筒嘰嘰咕咕地“通話”。他也會幫小布娃娃脫衣、穿衣、洗澡、洗臉,忙得不亦樂乎。這種最初的角色扮演表明寶寶已展開了想像的翅膀。
這一時期是充分利用玩具教育寶寶的大好時機。應該放手讓寶寶充分享受玩具和活動帶來的樂趣,讓他在毫無壓力的玩耍中獲得情緒上的滿足,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獲得感官刺激,促進心理發展。
此時成人不應隨時隨地用玩具教孩子學知識,比如孩子拿起圓形玩具,要求他記住“圓形”,這樣刻意追求用玩具作教具,就減少了玩的樂趣。
有了新的玩具時,要用簡單的語言向寶寶說明玩法。但是,如果孩子發明一些新的玩法,要給予讚揚。另外,要讓寶寶有足夠的玩具和空間,為其創造一個寧靜的環境,讓孩子能自由自在、集中注意地玩,以培養他的專注力。
4.培養孩子的意誌力
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培養子女的意誌:
第一,教育子女樹立遠大理想,使其具有強烈的上進心。意誌行動是有目的的行動,隻有目的明確,才能自覺地堅持下去。家長培養子女的意誌必須注意使孩子從小樹雄心、立大誌,決心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奮鬥,這往往是子女形成堅定意誌的起點。
第二,提供榜樣材料,使子女從英雄模範事跡中受到啟迪。孩子們對英雄模範的意誌行動往往感動不已,由衷地敬佩並自覺不自覺地在行動中仿效學習。家長要搜集這些材料,特別是要多用與孩子同齡的優秀少年兒童的事跡教育子女,使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而發奮努力。
第三,建立一定的生活和學習製度,對孩子的日常行為進行訓練。為了使子女的行為符合一定的社會要求,家長應當通過建立作息製度、學習檢查製度、生活衛生製度等將社會對兒童少年成長的要求具體化、規範化,並監督孩子嚴格執行。如果對孩子的行為放任自流,甚至對其不合理的要求給予滿足,對於不正確的行為給予庇護,就會助長孩子的固執,自私、驕 橫、 粗暴等行為,妨礙良好意誌的形成。
第四,通過克服困難的實際活動鍛煉孩子,使其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我國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的說法,這是因為艱苦的生活會迫使孩子通過自己的奮鬥去適應,在適應的過程中壯大了膽量, 增強了信心,提高了鬥誌,並且丟掉驕嬌之氣和懶惰等壞習慣。家長平時要注意創造機會, 使孩子通過克服困難的實踐提高意誌力。
第五,培養子女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其意誌行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我們所說的意誌行動是指符合社會公德的行動,而非危害社會的魯莽行為。兒童少年能否在比較複雜的情況下當即立斷而不流於輕率,在執行過程中能否堅持到底而不流於僵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主客觀情況能否進行正確而周密的分析,對行動目的、途徑、方法和結局有無明確的認識。因此 ,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分析問題、判斷是非的能力,而不能什麼事情都隨大流。
5.培養幼兒繪畫能力
看到媽媽拿著鉛筆寫東西,幼兒也會想拿著鉛筆在紙上畫畫兒。如果他有這個意思,不要嫌麻煩,為他準備紙跟蠟筆吧!一開始,先教他如何正確地握筆,拿錯時要記住糾正。紙上出現蠟筆痕跡可以讓幼兒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喜悅,所以讓他盡情地玩吧!
讓幼兒畫畫
幼兒會用蠟筆畫線後,可以試著讓他畫圓圈。媽媽先握著幼兒的手,一口氣畫出一個大圓圈。幼兒雖然不能馬上學會,隻要每次用筆時,媽媽在一旁抓著他的手,慢慢就學會了。
可以堆幾塊
這段時期,幼兒玩的積木遊戲隻是把它拿來當車、船在地上滑,或排成火車來玩,而沒辦法往上疊出形狀。把媽媽堆高的積木推倒也能帶給他快樂。
母子一起作畫樂趣無窮
幼兒看到媽媽畫畫也會想參加。媽媽可以畫一些他喜歡的汽車或爸爸、媽媽的臉。與媽媽一起畫畫,幼兒會體會出畫畫的樂趣,進而畫出自己的風格。
6.培養幼兒讀書寫字能力
看圖畫學習指認東西
讓幼兒看圖畫畫,然後要他找找房裏有沒有和書中相同的東西,例如時鍾、貓、電燈、電話、杯子、茶杯等。媽媽指著該東西說:“這個跟這個是一樣的哦!”要不了多久,幼兒也會“啊……、啊……”地跟著媽媽用手指東西。如果幼兒指出相同的東西,媽媽應該高興地跟他說:“對,一樣的哦!”
告訴媽媽在哪裏
可以試著問他:“爸爸在哪裏?”、“奶奶在哪裏?”雖然他還不會說話,隻要會把臉轉到那邊或用手指出,就要高興地稱讚他:“對,爸爸在那裏,好聰明哦!”
用報紙玩躲貓貓
打開報紙,把頭遮起來,從上、下、左、右等幼兒意想不到的地方探出頭來。遮起來時要說“看不到、看不到”,探出頭則要說:“哇……”。如果隻是左右交替,幼兒就能猜出下次出現的位置。
7.經常進行交流
大約11個月起,幼兒就會主動地向大人作出一些想說話的表示,也學說一些簡單的字音。但是每個幼兒開始說話的年齡和學會說話的速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不應該要求自己的幼兒跟別人家的幼兒完全一致。
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和他說話,幼兒之間做遊戲時說的話也是學習話語,是提高語言能力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
另外,父母還應注意,利用業餘愛好來教會幼兒社會和情感技能,在定向及參與程度上要稍有變化,尤其在遇到幼兒具有注意力不能持久,缺乏動力等問題時更應該如此。首先,要確保愛好與幼兒的水平相適應。如果太難,許多幼兒會失去興趣,如果過於簡單,沒有一點挑戰性,那麼就很難讓幼兒長久保持興趣。其次,騰出一段特定時間與幼兒一起做幼兒喜歡做的事情,這相當有意義,如果你希望幼兒學會持之以恒的品質,掌握其他與工作相關的技能,用你自己的興趣及獨特的指導,為幼兒樹立榜樣,隻有這樣才是明智的。
最後,還要不斷地讚揚和鼓勵幼兒,以增強他的耐心和耐力。
8.認識能力訓練
學數數
幼兒對物品大小數量的認識是在對實物的比較中形成的,準備各類大小質地不同的小物品,如積木塊、紐扣、瓶蓋、塑料球等,盡量讓孩子用眼看,動手摸,張口講,通過多種感觀參與活動,比較認識物品的大小和數量。還可配合教點數,如口讀數1,手指撥動一個物品,讀2,用手指再撥動一個物品,讀3,再撥動一個物品,教點數1~3。學拿實物“給我一個蘋果”,“給我拿兩個蘋果”等。
學習認識性別
結合家庭成員教孩子識別性別,如,“媽媽是女的,姥姥也是女的,你是男的,爸爸也是男的”,逐漸讓小孩能回答“我是男孩”。也可以用故事書中圖上的人物問“誰是哥哥?”“誰是姐姐?”以識別性別。
學習前後和上下
讓孩子將兩手放在身體的前麵和後麵或把物品放在身前和身後,使孩子明白前後。然後讓孩子將物品分別放在桌上麵或桌子下麵,練習分辨上和下。
學認兩種顏色
2歲前孩子最先學會的是紅色,孩子熟記紅色後,再教孩子認黃色或黑色的玩具,如,先認黃色玩具、黃色手絹、黃色積木等,多次反複認識黃色後,然後挑出紅色和黃色玩具或手絹,讓孩子辨識,看是否能正確地挑出所說出的顏色,學會後要連續再練5~6天,直到鞏固為止。千萬不要一次同時教認幾種顏色,這樣容易混淆。
9.培養表達能力
1~2歲的幼兒不僅會稱呼自己家裏的人,而且已會說很多詞,如小狗、再見、太陽等。有的幼兒還會說2~3個字組成的句子,如“媽媽抱”、“大樹倒了”。然而,母親們發現,這個年齡的小兒喜歡說一些大人聽不懂的話,而且不停地念叨,這是怎麼回事呢?
1~2歲的小兒詞彙有限,但很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因此常常說一些成人難懂的話,我們把這些語言稱為“隱語”,又稱“亂語”。隱語階段對幼兒們的語言及智力發育極為重要,它表明幼兒在表達思維或想法之前,早已形成了思想。當孩子說出難懂的話時,做家長的一定要耐心傾聽,注意分析他講話的意思,並且及時做出反應。最好經常與幼兒交談,教他怎樣正確使用語言。注意絕對不要總讓幼兒一個人獨自練習,更不要為此嘲笑或批評幼兒,否則會影響幼兒將來說話及表達思想的積極性。
一般到2歲,幼兒會說7~8個字組成的句子,基本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就不再說難懂的話了。
10.情感和社交能力訓練
認識環境
外出散步時要讓孩子熟悉認識居住的環境、標誌物,先認識家門,再讓認識家門附近的幾條路、附近的商店等以及父母常去的地方,再讓孩子順利找到家。
區分早上和晚上
早上起床時,媽媽說“寶寶早上好”。讓寶寶說“媽媽早上好”。邊起床邊向寶寶介紹“早晨天亮了,太陽也快出來了,咱們快穿好衣服出去看看”。白天要開窗戶,使寶寶享受新鮮空氣。白天天很亮不必開燈。到晚上也要向寶寶介紹“天黑了,外麵什麼都看不見了,要開燈才看得見,咱們快吃晚飯,洗澡睡覺”。使寶寶能分清早上和晚上,並讓寶寶學習說“晚安”才閉上眼睛。此時可多說幾遍“晚安”,讓寶寶將詞彙學熟練。
學習廣交朋友
帶孩子室外散步時,鼓勵他與其他小朋友交往,互換玩具,一起背兒歌。選擇講述小朋友團結友愛的故事講給他聽,讓他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做個好孩子,不打人、不咬人、不哭鬧。
11.大動作的訓練
訓練立定跳遠
與孩子相對站立,拉著孩子雙手,然後告訴孩子向前跳,熟練後可讓孩子獨自跳遠,並練習從最後一級台階跳下並獨立站穩的動作。
訓練跑與停
在跑步基礎上繼續練習能跑能停的平衡能力。
訓練上高處夠取物品
將玩具放在高處,在父母監護下,看寶寶是否學會先爬上椅子,再爬上桌子站在高處將玩具取下。讓寶寶學會四肢協調,身體靈巧。訓練前,家長要先檢查桌子和椅子是否安放牢靠,並在旁監護不讓寶寶摔下來。學會了上高處夠取物品之後,家長要注意,洗滌劑、化妝品、藥品等凡是有可能讓孩子夠取下來誤吞誤服的東西,都應鎖入櫃子內,不能讓寶寶自己取用。當寶寶能取到玩具時應即時表揚:“瞧我們寶寶多捧!真能幹!”
練習踢球
用凳子搭個球門,先示範將球踢進球門,然後讓孩子試踢,踢進去要給予鼓勵。
12.精細動作的訓練
直徑2厘米以上的木珠,珠孔口徑約5毫米以便穿入,防止寶寶吞咽木珠。或選用粗塑料導管,剪成2厘米大小,讓寶寶學習穿珠。
玩套疊玩具
如套碗、套桶等玩具,按大小次序拆開和安裝,父母可以先示範,指導孩子按次序拆裝,孩子會聚精會神地裝拆,可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學會大小順序,通過手的操作,實地觀察到套疊玩具一個比一個大,逐漸體會到數的順序和對空間的認識。
學畫圓圈
用一張大紙放在桌上,讓寶寶右手握蠟筆,左手按紙在紙上塗畫。家長示範在紙上畫圈,握住寶寶的手在紙上作環形運動,寶寶就開始畫出螺旋形的曲線,經過多次練習,漸漸學會讓曲線封口,就成了圓形。
學習物品或圖片配對
先從已經熟認的物品和圖片開始。先找出2~3種完全一樣的用品或玩具,如兩個一樣的瓶子,一樣的積木,一樣的盒子亂放在桌上。媽媽取出其中兩個一樣的東西擺在一起,說:“這兩個一樣。”鼓勵寶寶找出第二對和第三對。
再找出以前學習認物的圖片,先選擇了對亂放在桌上,請寶寶學習配對。以後一麵學習新的物品和圖片,使寶寶能從10、12、14、16~20張當中將圖片完全配成對子。
13.語言能力訓練
學習記住家人的稱謂
教孩子記住爺爺、奶奶、小姨等稱呼。學會自我介紹,說出自己的姓和名,同時記住爸爸媽媽的姓和名。學會用手指表示自己幾歲,並用口說出來。如果學話順利,還可以進一步要求孩子說出自己是“女孩”還是“男孩”。
教學說完整句
教小孩學說完整句,包括主語、謂語、賓語的句子。如“媽媽上班去了”,“我要上街”,“我要上公園”,並教孩子使用一些簡單的形容同。如“我要紅色的球”,“我要穿紅色衣服”,“我要圓餅幹”等,這些形容詞一定要簡單、形象,是孩子生活中最常見的。
學習辨聲音
讓孩子聽周圍會發出聲音的東西,如:鳥叫聲、汽車聲、鍾表聲、電話聲等,聽到這些聲音時,問孩子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答不出來就直接讓孩子邊看邊聽,並告訴他,什麼是大人講話的聲音,什麼是走路的聲音,逐漸學會辨聽。
背誦兒歌
教孩子念兒歌,每首兒歌四句,每句三個字,聽起來押韻,讀起來順口,反複練習。注意,要完全會背誦一首後再教新的。這樣既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增強了韻律感、記憶力,同時也激發了小兒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孩子多聽英語歌,在戲耍中鍛煉了語感。
14.智力障礙的培養
弱智兒童與正常同齡兒童相比,其心理發展有起點低、速度慢、達到水平低的特點。但是,他們發展的規律與正常兒童是相同的,而且教育和訓練對他們心理的發展也能起到促進作用。對6歲以前的弱智兒童進行教育和訓練有明顯的效果,家長切忌放棄努力。
沒有學習興趣是弱智兒童普遍的表現。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學習,叫他們來學習,注意力始終不集中,以致父母會失望地說:“不是我們不想教孩子,而是他不學,時間一長,我們也失去了信心。”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一定要耐心,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就此放棄;應該理智地分析一下是否學習內容不適合孩子的水平和能力。太難的孩子理解不了,枯燥的孩子沒有興趣。另外,不要讓孩子在精神萎靡、饑餓、疲乏時接受訓練,在引導孩子玩遊戲前,先消除這些不利因素,再讓他們開始學習、訓練。另外,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強製孩子,那樣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形成學習習慣對弱智兒童來說很不容易,家長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讓弱智兒童與一些愛學習的小朋友經常在一起,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智商。
弱智兒童觀察力不佳,感知事物膚淺,時常表現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詢問他們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時,往往說不出來。
對弱智兒童加強表揚,給予強化,這對他們是很有效的。表揚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精神上的,親一親、拍一拍、說一些鼓勵的話;也可以是物質上的,對年齡小的孩子,物質強化更有效,可以給一些孩子喜歡的食物、玩具等。
觀察是知覺、語言和思維多種能力綜合的智力活動過程,觀察在弱智兒童的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培養弱智兒的觀察力無論對於知識的學習,還是智力的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培養弱智兒的觀察能力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培養弱智兒的觀察興趣
培養弱智兒觀察能力,主要是引發他們對事物的興趣。在培養興趣時要注意選擇內容有趣味又不脫離弱智兒實際生活的事物,使他們能接受觀察的內容。
製定周密的觀察計劃和明確的觀察任務
在讓弱智兒進行觀察時,一定要有明確的觀察目標,使弱智兒有目的地進行觀察。經過幾次指導和一段時間的練習,他們就會逐漸學會製定觀察目標和計劃,並能付諸行動。
積極鼓勵,培養其獨立性
弱智兒在經常出錯後會受到挫折,獨立性不強。家長要熱情地激勵弱智兒,使他感受到成人的讚許。無論觀察結果對錯,都要對他獨立觀察的行為予以表揚,使其不會因常出錯而感到自卑或情緒低落。
不同形式的觀察訓練
首先是比較異同訓練法,這種方法是同時讓兒童觀察兩幅圖畫,要求他們找出不同之處。其次是信息增失訓練法,這是讓他們觀察一組物品,然後蓋住這組物品,再拿來或拿去一些,然後讓他們看並說出增加或拿走了哪些物品。再有是選擇訓練法,就是給弱智兒童呈現大量的信息(圖片、數字、實物),讓他們在規定時間內找出要求的內容。人們往往認為弱智兒童的智力不會再發展了,受“三歲看大,七歲知老”這種觀念的影響,認為他們小時候什麼樣,長大後還是那樣,所以就不再花費心思培養他們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一方麵,家長常反映孩子大點就比小時候好一些了,這說明弱智兒童仍在不斷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體格和智力都發生變化,隻是發展的速度慢,發展的起點低而已。
另一個方麵,除了極為嚴重的弱智兒童外,隻要給輕度、中度甚至重度落後兒童以正確的教育與訓練,他們也能學習,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不過,這種學習進步是緩慢的,父母要做到耐心細致。
15.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現在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智力開發,這對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無疑是非常有益的。然而,智力的發展僅僅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方麵,兒童心理還有另一重要方麵,即個性傾向性、情感和意誌品質,以及性格方麵,也就是非智力因素。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這兩方麵是密切聯係、相輔相成地發展的。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取決於兒童的智力(聰明程度),還取決於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對培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予以同樣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