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恐龍骨骼化石的形成
1978年,在比利時的伯爾尼薩爾特煤礦的礦井中,發現並挖掘出了一具禽龍化石,以後經過3年的挖掘,在距地表332米深的粘土層中,共挖掘了三十九具完整的禽龍化石。這些完整的禽龍化石被運回博物館後,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研究。
他們認為這些化石是由一場史前的洪災、泥石流造成的。這群禽龍是被夾帶泥砂的洪水衝到一條又深又陡的峽穀之中而喪生的。它們的屍體很快被泥砂掩埋起來,因此骨架大多數是相當完整的。
1978年以後,恐龍骨骼化石在世界各大洲不斷被發現。完整的骨架化石,成了科學家研究恐龍的依據。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約1.6億年,是不是每一條恐龍死去後,它們的骨頭都全成為化石,化石的形成有許多偶然的因素,能形成化石的,隻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恐龍死後,它們屍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暴露於荒野之中,腐爛分解;或被動物吃掉,最後化為烏有。
少部分屍體會被流水搬到河湖之中沉積下來。在搬運過程中,屍體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最後所形成的化石自然也就成了殘片,如牙齒化石、角化石等。
在很少的情況下,恐龍的屍骸才能在原地迅速被沉積物掩埋。這時,一副完整的骨架化石才會被保存下來。這種情況往往與某種突發性事件有關,如地震、洪水、岩石崩塌,陷進鬆軟沉積物中或失足掉進了洞穴之中。比利時伯尼薩特的禽龍骨架化石就是突發性事件中迅速掩埋而保存下來的。
恐龍的遺體被沉積物掩埋後,肌肉、內髒、皮膚和角質部分會慢慢腐爛分解,剩下的骨頭逐漸被地下水中的礦物質所代替、石化,成為今天的化石。恐龍腳印化石的形成
在距今1.35億年前的一天,有一條龐大的雷龍慢慢地沿著湖邊走著。它那大象般的四足踩在濕漉漉的泥地上,在它的身後留下了兩行清晰的腳印。這就是留在現今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連串恐龍腳印化石。
就在雷龍剛剛走過不久,一條兩足行走的、身軀比雷龍小得多的肉食恐龍,沿著它的足跡跟了上來。肉食龍知道,一條膘肥體壯的雷龍就在它前麵不遠的地方。這即將到口的美味它豈肯放過!它加快了速度,大步流星地追了上去。
1938年,當年肉食龍追蹤雷龍時留下的足跡,被古生物學家發現。當然,此時的足跡已變成化石了。它被科學家視為珍奇的恐龍遺跡化石和研究恐龍生活的重要材料。
一般說,恐龍的骨骼比較容易形成化石,而腳印卻很難。
原因是,腳印從產生到石化,條件均很苛刻。如果恐龍從幹燥的地麵上走過,腳印根本不能形成;如果恐龍從稀溜溜的、含水分過多的泥地上走過,腳印雖容易形成,但也容易消失;隻有在泥沙地麵的濕度合適時,腳印才能清楚地留下來,而且不會很快自行消失。
腳印形成後,要在較短時間內被幹燥定型。在尚未被自然力破壞前,這些定了型的腳印要被後來的沉積物嚴嚴實實的覆蓋。在不見天日的深深的地下,曆經千百萬年的岩化作用,原先鬆散的泥砂變成了岩石,腳印化石才能形成。
恐龍生活的地方,地勢低窪,水源豐富,河湖發育,因此具有很好的形成腳印的先天條件。雖然腳印化石形成的條件十分苛刻,但恐龍仍然留下了數量可觀的化石腳印。這些化石腳印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發現,有時連續分布近千個。恐龍木乃伊化石的形成
人們一直認為,古埃及的木乃伊是世界上最早的木乃伊。但是,1985年在智利發現了96具木乃伊打破了人們這一看法,距現在竟有7810年的曆史,比埃及的木乃伊大約早3000年。
其實,埃及和智利的木乃伊都不算最早,世界上最早的是中生代的恐龍木乃伊!
1908年,古生物學家在美國堪薩斯州發現了一具非常特別的化石木乃伊,死者是繁盛於白堊紀後期的鴨嘴龍。
發現時,它雙腿向上仰臥在那裏。後來它被搬進美國曆史博物館陳列起來。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
恐龍專家們對這具化石木乃伊及其埋藏環境進行研究後,他們猜測到。7000萬年前的一天,堪薩斯州烈日如火。不知什麼原因,一條鴨嘴龍離開了棲息地,離開了它的群體,獨自來到這個幹燥、炎熱的不毛之地。
也許它已病魔纏身,也許它迷失了方向,惡劣的環境使它精疲力竭,昏頭昏腦。它再也走不動了,終於仰臥在滾燙的沙地上。從此它再也沒有爬起來,就這樣躺在那裏默默地死去了。
鴨嘴龍的屍體長時間暴露在荒野,沒有被吃肉的動物破壞過。
在火辣辣的太陽的曝曬下,屍體發生了脫水作用,皮肉幹縮,使得肋骨和大腿骨顯得格外突出。最後,這條鴨嘴龍便成了一具幹屍。
後來這兒發生了洪水,在幹屍的皮肉還沒來得及被水泡軟前,泥砂質沉積物就把它給掩埋了。歲月流失,沉積物越來越厚,幹屍被埋在深深的地下。幾千萬年過去了,泥砂變成了岩石,幹屍變成了化石。成為恐龍化石中少見的種類。恐龍皮膚化石的形成
為遠古的恐龍畫像或塑雕,藝術家感到最不容易的就是不知道恐龍的皮膚是什麼樣子。隻好以現生的爬行動物來作一些參考。盡管畫出的皮膚不一定真實,但總不會太離譜。
鱷魚、蜥蜴、蛇的皮膚參考價值最大。它們的皮膚外層是由角質組成的,有的是角質鱗,有的是角質板,而且還是五顏六色的。
那麼恐龍的皮膚是角質鱗還是角質板?顏色是什麼樣的?這些隻能靠我們的想像了。
恐龍死後,能形成化石的僅僅是身體的骨頭部分;肌肉、皮膚等軟組織不是被別的動物吃掉,就是很快腐爛掉,什麼也留不下。惟有在特殊的情況下,皮膚才形成化石。1985年,我國古生物工作者在恐龍之鄉的四川自貢市附近,采到了一具劍龍的較完整的化石骨架。化石被運到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修整時,技術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小塊皮膚化石。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皮膚化石。
其實,這是一塊恐龍皮膚的印膜化石,是劍龍皮膚印在細軟沉積物上的印痕。後來皮膚爛掉了,皮膚圖紋的印痕卻保留下來,並變成了化石。
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對這一小塊得來不易的劍龍皮膚化石的形成機理進行了研究,得出下麵的一段小故事:
大約在1.4億年前的一天,一條劍龍失足掉進了河湖之中被淹死了,屍體沉入水底,而且迅速被沙子所掩埋。說來也巧,在沙子中夾帶有一小撮紫紅色的塑性很強的粘土,這撮粘土正好沾附在劍龍左肩區骨棘的皮膚上,結果在粘土上印上了皮膚的圖案,後來被石化保存至今。
世界上恐龍的皮膚化石發現得很少,而且都是印膜化石,形成過程大同小異。迄今為止,除中國外,加拿大、蒙古、美國和英國也發現了皮膚化石。這些國家發現的是鴨嘴龍、角龍、鳥腳龍類和肉食龍的皮膚化石。在我國發現的劍龍皮膚化石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恐龍格鬥化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