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克率船隊從新西蘭出發,向東太平洋進發,於1774年3月找到了複活節島。所有人都為找到了複活節島而高興,因為為了找到該島,船長和船員們在海上航行達3月之久,在這3個月之內人們幾乎沒有見到一塊陸地。

庫克是位工作嚴謹的探險家,他在發現複活節島當天的航海日誌中寫道:

“這是個很難加以描述的小島,島上居住著波利尼西亞人,他們很像我以前所訪問過的其他南太平洋島嶼上的土著人。複活節島最為知名的景觀是那些巨大的古代雕像,這些用岩石雕出的石像分布在該島沿岸各處,有些已經略有傾斜,有些已經倒在地上,每尊石像都麵對海洋,令人不可思議。這些雕像過去是,今後在某種程度上也仍將是一個難解的謎。我們搞不清它們是怎麼立起來的,也不知道島上是否一度住著一種巨人,島民們自己對這些雕像的來曆知之甚少,所以我和其他人對此也隻能做些猜測。”冰期的形成之謎

所謂冰期,是指地球曆史上大規模的寒冷時期。在這個時期裏,不僅地球的兩極和高山頂上有冰川分布,就是一些緯度較低的溫帶地區和低矮山嶺上,也分布著許多冰川。地球的曆史告訴我們,全球各地在地質曆史中曾發生過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冰期和第四紀冰期。而每次大冰期又是由許多小冰期組成的。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70萬年前開始的,至今已發生過7次小冰期,每次持續時間為9萬年之久,而兩次冰期之間總是伴隨著大約1萬年的溫暖的間冰期。

科學家們推測第七次冰期在二萬年前已結束,我們目前正生活在第七次溫暖的間冰期末尾,再過5000年,我們居住的地球又將進入一次小冰期,那時整個地球將重新銀裝素裹,全球的每個人都會生活在類似今天南極的冰天雪地之中。

麵對這一預言,人們難免會問:為什麼地球上會出現寒冷的冰期呢?對此,科學家提出了許多假說予以解釋。

首先進行推測的是德國地質學家希辛格爾。他在1831年提出,第四紀冰期的出現與第三紀的造山運動有關。後人發展了他的觀點,認為冰期的發生是由於造山運動所造成的海陸分布不同。在造山運動以後,地球上出現了一些高聳的大山,為山嶽冰川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山的升高和冰雪堆積的增厚,還使山區附近的氣候發生變化,氣溫下降,並逐漸擴展影響到全球,使整個地球的平均溫度下降,導致冰期出現。反之,當造山運動平靜後,山地受到侵蝕,高度不斷降低,海水有可能浸入大陸上被削平的低窪地區,使其成為淺海。因為海水的熱容量較大,能貯存較多的熱量,所以當海洋麵積擴大並積蓄較多熱量之後,氣候開始逐漸轉暖,出現了間冰期。一旦造山作用重新發生,山脈再次升高,冰期便又重新來到。

但是人們很快發現,造山運動劇烈的時期與冰期並不完全吻合。

1896年,瑞典地球物理學家阿列尼烏斯,提出了植物可能是產生冰期的禍首。他認為空氣中二氧化碳著增加到現在含量(0.03%)的2—3倍時,地球的年平均溫度就會升高8~9℃。據此可以解釋第三紀的溫暖氣候。溫暖的氣候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濃度,促使植物大量繁殖。但是,植物大量繁殖的結果,又使二氧化碳大量消耗,使其在空氣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當它降低到現在含量的一半時,就會使地球的年平均溫度下降4~5℃,足以導致中、高緯度地區廣泛發育冰川,產生冰期。冰期的出現又會減緩植物生長,從而使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恢複正常。於是氣溫又逐漸升高,冰川消退,出現間冰期,植物又開始繁盛起來,為另一次冰期到來準備了條件。

但是,曆史上植物十分茂盛時期之後,並沒有出現冰期,相反在6~7億年前的古代,生物運動沒有現在繁盛,卻有震旦紀大冰川的出現。因此上述說法缺乏充分依據。

為了彌補這一說法的不足,有人提出了塵幔說,認為是由於地球上火山的猛烈噴發,大量的火山灰塵給地球撐起了一把塵埃大傘,張起了一道塵幔,於是,陽光就再也照不到地球上了,冰期由此而生。然而,造山運動也是火山極盛時期,但並不是每次造山運動後都有冰期接踵而來。

1920年,南斯拉夫塞爾維亞的天體物理學家米蘭柯維奇提出了天文說,認為地球上所以有周期性的冷暖變化,根本原因在於地表受到的太陽光照不均勻,而造成受熱不均勻,無非是地軸的偏斜,地球的顫動以及地球本身是橢圓的,在圍繞太陽轉動時有近日點和遠日點之差……

目前這一天文假說成為當前最受擁護的冰期成因假說。但這一假說也並非完美無缺,它充其量隻能解釋一個大冰期中的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而沒能回答整個大冰期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在探索冰期形成機製的各種理論中,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假說,認為,地球冰期的發生與太陽帶領它的家族通過銀河旋臂的時間有關。

我們的銀河係是一個漩渦狀星係,它具有4條旋臂。根據星係旋臂形成假說,太陽及其家族在繞銀河係核旋轉時,每隔2億多年就要通過一次旋臂,而在旋臂裏星際物質比較密集。因此有人認為,當太陽通過旋臂時,大量星際塵埃的存在使星際空間的透明度減少。太陽輻射出來的光和熱受到星際塵埃的反射和折射,到達地球表麵的能量有明顯的削弱,就使地球的年平均溫度下降,冰期發生。這一理論的重要證據是地球上三次大冰期發生的間隔時期,正好與通過旋臂的時間吻合。

但是,旋臂附近的星際空間是否果真有那麼多星際塵埃,卻是令人懷疑的。而且這一假說是建立在另一假說的基礎上的。

因此,盡管人們長期以來不斷地探討冰期的成因,也有了許多科學假說,但這仍然是懸而未決的地質之謎。

大陸為什麼會消失

曆史上有許多古老的文明不知何因而於世人麵前消失,而且一個大陸也會無緣無故地消失,這些情況一直令人費解。

人類在地球上的短暫曆史中曆經磨難,左衝右突,艱難地生存著。但是仍然不能避免一個極有可能的大型災害。這個時期大致在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一個冰河期的末尾。

冰河終期的混亂和古文明的傳承與消失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好端端的大陸,怎麼會突然消失?還是先看看沒有消失的大陸吧!

南極大陸,可以說知道這塊大陸的人很少,我們大部分人都假設這塊海上的大島,已經被冰雪封蓋好幾百萬年。事實上,南極大陸有一部分土地,至少在幾千年前還沒有成為今天的冰天雪地,我們可以用地殼移動的理論來解釋為什麼南極大陸的冰床的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成為今天的形狀。

地殼移動,使大塊土地漂移至死亡圈,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凡是動物大量滅絕的土地,顯然都是因為緯度激烈變化的結果。

地殼移動引發的結果是異常激烈的,在對地球曆史上消失的城堡以及陸地文明的種種猜測中,我們一直談到地殼隨地球內部的激烈變化而發生的強烈地震、洪水。在海洋深處,地震頻繁,造成種種不可預見的海嘯衝擊著海岸,淹沒了土地,有的地塊被擠衝到比較溫暖的氣候帶,有的則被推進到北極或南極圈內,永遠被冰塊所覆蓋。冰塊一旦融化,海平麵驟然上升,所有的生物必須要適應環境,否則隻有退居它處,要麼就被淘汰,這也是地球進化的一部分。

博物學家兼地質學家路易·阿加西在綜合各種研究成果以後,於1837年首先提出了冰河期的概念。這個概念一經提出,立刻引起極大的爭論。隨之出現了越來越多對他有利的條件,眾人恍然大悟似地一下子對這個觀點趨之若鶩。但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使萬物停滯生長的冰河期,一直沒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持,直至1976年,天文、地理、物理學家才用地球公轉軌道的各種天文學特征,以及地軸的傾斜度來說明冰河期的形成。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這個論點也情有獨鍾,他對南北極地殼上厚重而分配不平均的冰塊是否可以造成地殼移動曾做過專門的研究。

地球自轉在重量不平的兩個冰帽影響下,產生了一種離心力,而離心力的力量又傳達到了堅硬的地殼上,強度不斷地增加,聚集到一定的力量後,便會製造出一種地殼與地球本身之間的反動,從而造成兩極的地塊往赤道方向移動。

地球的引力與冰河期的開始與衰退有什麼關係?原來,在南北極的地塊突然移向氣候比較溫暖的低緯度地帶時,冰塊迅速溶解。同樣的道理,原來在溫暖的低緯度地帶的土地,突然之間被移至南北極地帶時,氣候異變,很快便鑽到冰原之下了。

因此,在上一個冰河期時,北歐和北美的大部分土地,並不是因為某種神秘的因素使得天氣逐漸轉寒而被覆蓋於厚重的冰塊之下,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地塊離北極圈比今天要更近,所以才冰雪遍地。仍然是基於同一道理,威斯康星和烏姆冰河期於公元前1500年開始融化時,並非地球天氣變異,而是因為冰原移動到溫暖的低緯度地帶所致。

在亞特蘭蒂斯島文明時,曾有好幾百萬居民,並孕育出地球曆史文明迄今為止的最高峰,可是它怎麼會突然之間沉沒於海,並且消失得無影無蹤呢?看來,我們把關注的重心落在南極洲也許正是解開這樣一個謎底的關鍵。

苦苦尋求而不得的謎底也許正好隱藏在南極洲冰原最下方的深處。

根據地震波的測定,南極冰層下隱藏著無數的南極高山,好幾幅古代地圖都證實,南極大陸流出的河流正是從當今已消失在冰原之下的山脈中發源而出的。這些河流我們已經從南極的羅斯海底,采集到足夠的地層資料加以證明過。

地殼移動學說和安定的氣候持續10000年以上的必要條件並不矛盾,在地殼變動之前,也就是在上一個半球冰河期末期時,南極大陸的氣候應該安定地持續了10000年以上。而且如果當時南極大陸的緯度,如理論推測的比現在位置還要往北去2000英裏的話,那麼南極大陸的最北部應該在南極30度附近,而居住其上的人應該終年沐浴在地中海或亞熱帶氣候中才是。

地殼真的移動過嗎?那失落文明的廢墟真的在南極大陸的冰塊之下長眠嗎?人們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