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及早改變糟糕行為,女孩心理更健康(1)(3 / 3)

2.不能解決的問題要與孩子共情

如果孩子哭泣的原因父母不能幫助孩子解決,這個時候,就不要圍著孩子問為什麼哭泣了,而要等孩子哭過之後,給孩子一些安撫。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因為與同學發生矛盾而獨自落淚,這種事情父母是不便於主動介入的。當孩子落淚的時候,父母可以說:“交往中遇到了麻煩,的確讓人傷心!”孩子聽了這樣的話,就會覺得父母理解了自己。然後父母可以默默地坐在孩子身邊或者做自己的事情。當孩子願意說出自己的煩惱的時候,父母也不要評論誰對誰錯,可以給出一種或者幾種選擇,讓孩子自己拿主意,也可以重新理解一下讓孩子傷心的內容。

又比如,有個孩子穿了條新褲子,到了學校卻被同學說:“天天換新衣服!”孩子為這事非常生氣,就說給了媽媽聽,媽媽可以說:“同學可能記不清楚了,你並不是天天換啊!同學脫口而出的話,不需要太計較!也許是你的新衣服的確很漂亮,才引起了同學的注意啊!這麼想,不就開心了嗎?”其實,當孩子說出自己為之苦惱的事情的時候,說明他的心情已經平靜了,這個時候比較能夠接受積極的想法,父母如果說出比較積極的想法,孩子的心情就會很快變好。

不停地征求別人的意見

我曾經經曆過一件事情:一位女孩去見未來的公婆,買了好多衣服,一件一件地試,不停地問大家:“這件行嗎?這件怎麼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說這件顏色很靚,那件看上去更莊重一些,這件款式很別致。那些價格不菲的衣服自然有著各自的特別之處,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最欣賞的部分。女孩把每個人的意見都當成了自己的意見,於是頗為猶豫不決,恨不得把每件衣服都穿在身上。

女孩正在苦惱的時候,其中一位朋友說:“那麼多男孩追求你,你不是隻選擇了一個嗎?難道你就不能選擇一件自己最喜歡、最適合今天場合的衣服嗎?”女孩一下子被點醒,她想到未來的公婆都是節儉的人,於是選擇了一件莊重大方的衣服出門了。

很多女孩就是這樣,在做決定的時候,總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怕將來後悔,於是不停地征求別人的意見。當然,別人的意見是可以聽取的,但如果完全被他人的想法所主導,就可能迷失自己。

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

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寵兒,能夠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受到了上帝特別的垂青,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最大化地實現自己,成為一個自己最宜於成就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每個人隻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才是最為正確的道路。

可是,當下的很多女孩並不重視自己的想法,甚至根本就沒有想法,於是,遇到事情的時候,別人說怎麼做就怎麼做,有的幹脆就束手無策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女孩的自信心不夠,自主性比較差。

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女孩關係特別好,從上大學到讀研究生都生活在一起,她們無論做什麼決定都要一起商量,覺得兩人的智慧加在一起定能有最好的選擇。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她們特別想去同一家單位工作,在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和被選擇後,她們兩個人都放棄過最好的單位。到後來終於獲得了去同一家單位的機會,兩個人為此而開心不已。誰知,工作起來以後,兩個人逐漸發覺,她們的崗位都不是最好的,無論從福利待遇還是以後的發展前途來講都是有很大的缺憾的。在她們發現了這一點後,都沒有說出來,直到一年以後,其中一個率先辭職,另一個也辭職了。

直到兩個人在重新選擇的工作崗位上幹得非常開心的時候,她們才明白,兼顧他人想法的選擇很不現實,更不適合自己。

所以,不管我們的女孩多麼在意父母的意見、朋友的想法,我們都要讓她們明白,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隻有摸著自己的心口做出的選擇,才是自己一生都不會後悔的選擇。

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決定

如果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教孩子尊重自己的意見,不隨波逐流,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既能自己做主又能聽取他人意見的人。

1.抓住自主的關鍵期

孩子一歲以後,就進入了自主性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一個人的自主性可能會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會得到鍛煉,但是,一歲到三歲的這段時間更為關鍵。在這個階段如果我們支持孩子發展了自主性,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自己主宰自己命運、能夠主動規劃自己的未來、積極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的人,這樣的人目的性比較強,會擁有積極、樂觀、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品質。

當孩子打下了這樣的自主的基礎,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再輔以強化和指引,教孩子一些自主的方法,孩子在自己決定和選擇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滿足和快樂,那麼孩子就能夠成為一個自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