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發展到這一步,反映出了歐元區設計上的兩個漏洞:第一,歐元區平時不能有效監督和約束成員國的政府開支;第二,麵臨金融擠兌時,歐元區缺乏統一的最後貸款人來平息金融恐慌,化解危機。這兩個漏洞在20世紀90年代歐元區成立前就被很多經濟學家反複警告。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給這兩個漏洞提供了一個充分暴露的機會。歐元區在這兩個地方栽跟頭是遲早的事情。歐債危機爆發後,有人稱該危機是美聯儲阻止歐元威脅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精心設計的圈套。這種觀點隻能說明這些人對歐元區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下麵我們詳細討論一下歐元區設計上的這兩個漏洞。
歐洲債務危機罪魁禍首之一:政府開支的道德風險
雖然“歐元豬國”的問題被統稱為政府債務危機,但這些國家的政府債務來源有很大差別。圖316是“歐元豬國”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在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前,這些國家的政府赤字情況非常不同。其中希臘和葡萄牙兩國確實一直存在相當高的政府赤字,但其他國家的情況並不太壞。尤其是愛爾蘭和西班牙兩國,在2008年前其實一直保持著政府盈餘。因此不能把這些國家的危機全部簡單歸結為政府消費無度。
圖316“歐元豬國”政府赤字占GDP比例
數據來源: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希臘和葡萄牙兩國的政府債務危機確實是因為政府開支無度,其中希臘尤其嚴重。希臘政府曆來不太注意控製政府開支,多次造成政府破產。1832年獨立之後,希臘政府有一半時間都處於破產和違約的狀態中。希臘政府先後在1843年、1860年、1893和1932年破產四次,所以在加入歐元區之前,希臘政府的貸款利率一直遠高於德國等信用記錄良好的國家。加入歐元區後,希臘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貸款成本大幅下降,更加助長了寅吃卯糧的惡習。希臘後來出現政府債務問題,對於長期關注歐元、關注希臘經濟的人來說,絲毫不意外。
這就是歐元區設計上的第一個漏洞:對成員國政府開支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時,政府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希臘當初為加入歐元區,在數字上做了一些“技術處理”,滿足了這個要求。圖317中,希臘政府加入歐元區前彙報的政府赤字(長方形)確實低於GDP的3%。然而,加入歐元區後(2004年9月),希臘修正了原來的數據。修正後的數據(箭頭)根本就沒有滿足3%的要求。
圖317希臘政府赤字占GDP比例
數據來源:歐盟統計局(Eurostate)
歐元區國家一旦取得加入資格,就不會再被驅逐出去。因此,盡管希臘加入時在數據上玩了花招,事後並沒有對它采取懲罰措施。以前由於信用記錄惡劣,希臘政府從國際市場上貸款要付高額利息。加入歐元區後,希臘的貸款成本大幅度降低。這是因為國際投資者認為希臘的政府貸款有歐元區做隱性擔保,因此願意以低一些的利率貸款給希臘。盡管歐元區有法律明文規定,其不對任何國家的債務進行擔保(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Article 125),但大家相信一旦某個歐元國家出現問題,為了維護歐元的信譽,其他國家不會袖手旁觀。歐債危機爆發後,歐盟和IMF對希臘等國的多次救助恰恰印證了市場上最初的這種判斷是正確的。
希臘政府惡劣的財政狀況有幾個原因。一是它的稅收體係千瘡百孔,包括政府官員在內的大部分人都偷稅漏稅,政府收入根本沒辦法保證。同時,政府為了討好選民,承諾各種不切實際的福利製度。加入歐元區之前,投資者擔心希臘這種信用記錄不好的國家會賴賬,因此給希臘貸款時非常謹慎,比如會收取高利息等。這些市場行為對希臘是一種督促和限製,讓政府在花費時不能肆意而為。加入歐元區後,希臘政府的貸款受到歐元區的隱性擔保,貸款成本直線下降,放縱了希臘政府的消費。
希臘政府有歐元區隱性擔保後放鬆開支的現象在經濟學上被稱為道德風險。美國各個州其實也會出現這個問題。州政府知道自己無力償還債務時聯邦政府會埋單,於是每個州政府都會拚命花錢。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美國對州政府的財政狀況進行了嚴格限製。每個州每年必須平衡自己的收支,不允許出現財政赤字。比如2006年左右,美國經濟下滑,很多州政府收入減少,出現了收支無法平衡的問題。這些州通過降低州政府雇員工資,甚至關門一段時間來平衡州政府收支。當時加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等多個州立大學都要求教授必須進行所謂的“無薪休假”,比如一個星期可以有一天或者兩天不來上班,州政府不支付這兩天的工資。美國大學教授一般一個星期有2~3天時間上課,另外2天時間備課和做研究。無薪休假規定教授隻能選擇不上課的那幾天休假,不能耽誤正常上課。這樣一來,教授們名義上在“休假”,實際上仍然在備課或者做研究,真正的工作量並沒有減少。所以這種所謂的無薪休假實際上是在削減教授工資,為州政府減少支出。
但美國這種不允許州政府有財政赤字的政策無法在歐洲推行。政府稅收和開支的獨立權往往被認為是國家主權的一部分。歐洲很多國家,尤其是曾經被德國占領過的國家,非常擔心歐洲一體化後會成為德國的附庸。一些極端民族主義人士甚至認為歐盟和歐元區是德國無法武力統一歐洲後,試圖通過經濟侵略的方式統一歐洲的陰謀。因此很難說服這些國家放棄自己獨立的財政政策。2011年和2012年,歐元區國家通過談判在約束政府開支方麵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這些約束主要還是靠各國自覺遵守,在監督執行和事後懲罰方麵都存在操作上的困難。
由於缺乏統一的財政製度,歐債危機中的拯救計劃麵臨種種政治壓力。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債務問題,希臘必須勒緊腰帶,該減工資的減工資,該減福利的減福利。但“減肥”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個人都很痛苦,減少福利後,希臘和其他“歐元豬國”都發生了大規模的抗議遊行。火爆的遊行示威場麵真實反映了削減社會福利必須麵對的阻力。希臘等國的高福利也引起了德國等為救助計劃出資的國家的不滿。很多德國人對救助希臘非常想不通:“我們要到67歲才能退休,希臘人61歲就退休拿養老金了。憑什麼讓我們花錢給他們的福利製度埋單?”
在危機麵前,希臘和德國等國可能會妥協,頂住國內壓力,通過一些措施緩解歐債危機,但建立一套製度有效約束歐元區政府開支,防止類似危機再次發生要比短期內緩解危機困難得多。因此,如果沒有解決政府開支的道德風險問題,類似的危機一定會卷土再來。
歐洲債務危機罪魁禍首之二:金融市場的擠兌風險
歐債危機之火燒到意大利和西班牙後引發的銀行擠兌,屬於典型的金融恐慌。應對銀行擠兌這種金融恐慌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由中央銀行出麵,擔任最後貸款人。但法律規定歐洲央行不能擔任最後貸款人,尤其是不能給政府債券充當最後貸款人。這種規定暴露了歐元區設計上的第二個漏洞:缺乏統一的金融市場和消除金融擠兌的最後貸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