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心理測量與測試(1 / 3)

現代化發展的今天,這個超理性的時代,任何一個工作機會,都被要求參加考試。從應聘服務員、播音員、心理谘詢師、工程師、記者、公務員等等。因為我們信任數字勝於經驗。但在古代簡單的社會,你從一個學徒工到一個熟練的工匠,你自然而然地成為大家信任的對像,因為一個鐵匠之所以是鐵匠,因為他就是鐵匠。但是隨著工業化時代的發展,隨著工作領域的細分與分化,為了證明你的工作實力,你需要用2B鉛筆添寫機讀答案,再被人評測你是否合適這個工作。如果你生長的美國,那麼也許你的實力或者潛力在你進入社會,去人才市場前就已經被測量過了。因為那裏有很多的學校和老師在你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給你測過智商了。

心理測量作為一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始源於歐洲,並於20世紀傳入中國,引起我國心理學家和臨床工作者的關注。因為無論是進行臨床診斷還是判定療效,或是進行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都必須以心理測量為基礎。

什麼是心理測量?

據《心理學與生活》的定義,心理測量(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用來檢測人們的能力,行為和個性特質的特殊的測驗程序。心理測量通常是指對個體差異的測量,因為多數測量都是確定在某一特定維度上,某人與其他人如何不同或相似。簡單地說,依據心理學的理論,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對人的心理特點做出推論的量化分析的科學辦法。或者說就是根據一定的規則和方法用數字的量對測量事物的屬性加以確定。形像地說,就是用什麼尺子來測量心理,以確定什麼狀態。

心理測量要具備什麼要素?

參照點。要確定一個事物的量,需要有個計算的起點,這個起點就是參照點。參照點有兩種,一種是絕對零點,如測量長度、輕重等;另一種是人定的參照點,例如海拔高度,就是以海平麵為測量陸地高度的參照點。

單位。沒有測量單位也就無法測量。同時,一個好的測量單位須有兩個條件,一是有確定的意義,不能出現不同人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另外要有相同的價值,就是相鄰的兩個單位問的差別是相等的。

但是,心理測量的單位不夠完善,有時沒有等距的要求。例如,人的智力的發展,4歲與5歲之間的智齡差別,顯然比14歲與15歲之間的差別要大。

心理測量有什麼性質?

間接性。雖然科學很發達,但是我們依舊無法直接測量人的心理活動。隻是通過測量人的外在行為,看他表現在測量的反應上來推論他的心理活動。例如,一個人喜歡給人拍攝相片,喜歡看攝影方麵的雜誌,我們可以推論此人有攝影興趣的愛好。

相對性。例如,人的行為沒有絕對的標準,有的隻是一個連續的行為序列,所以測量是看每個人在這個序列上處於什麼位置。例如由測得一個人的智力的高低等。

客觀性。測量工具的標準化,使得測量結果的客觀性。其中測量工具的標準化要求有三點:測量的項目與施測裏的環境的標準化、評分與計分的原則的標準化、分數轉換與解釋的標準化。

心理測驗的分類有哪些?

按測驗的功能來分,可以分為智力測驗、特殊能力測驗和人格測驗。智力測驗的功能是測量人的一般智力水平;特殊能力測驗的功能是測量個人的特殊的潛在能力,例如音樂,繪畫等;人格測驗是測驗性格、氣質、動機、品德等方麵的個性心理特征。

按測驗材料的性質分,可分為文字測和操作測驗。前者通過文字材料來實施測驗,操作測驗也稱非文字測驗,多為對工具和模型的辨認的操作等。

按測驗的方式分類,可分為個別測驗和團體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