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男士日常疾病老偏方(6)(2 / 3)

生薑祛病保健的方法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有一年四季不離薑的習慣,在《論語·鄉黨》中有:“不撤薑食,不多食”之說。南宋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薑能通神明,去穢惡,幫不撤。”在現存最早的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裏也有關於薑的記載:“幹薑,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溫脾,腸辟下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推崇薑的妙用:

“薑,辛而不勞,可蔬,可和,可果,可藥。”生薑熬的湯還有一個別名叫“還魂湯”。在蘇東坡的《雜證》中也曾記載,錢塘淨慈寺的和尚,八十多歲,顏色如童子,問其故,“自言服生薑四十年,故不老雲”。民間也有“朝含三片薑,不用開藥方”“冬有生薑,不怕風霜”“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家備小薑,小病不慌”等說法。生薑性溫,其特有的“薑辣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胃、腸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強,能有效地治療由於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吃過生薑後,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餘的熱量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所以,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裏待久後,吃生薑就能及時排除寒氣,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中年男士易患高血壓,是由於體內寒濕重,經絡淤堵不暢造成的。可以在每晚泡腳的水中加入生薑,有助於去寒、降血壓。同時生薑又是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就有“男子不可百日無薑”之說,常用生薑水泡腳既可去寒又不易上火,而且降壓、補腎,同時可以治療男性前列腺炎等疾病。

生薑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常吃會引起肝火旺,所以一般情況下,肝炎病人是忌吃的,口幹、便秘、患痔瘡的病人也要少吃。

克製吃薑引起的肝火旺,可以同時配一些舒肝、理氣的食物,如用山楂、菊花泡茶喝,這樣就可以消除生薑引起的燥熱而不傷身體。

俗話常說“飯不香,吃生薑。”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吃上幾片薑或者在菜裏放上一點嫩薑,能夠改善食欲,增加飯量。著涼、感冒時不妨熬些薑湯,能夠起到很好的預防、治療作用。胃潰瘍、虛寒性胃炎、腸炎以及風寒感冒也可服生薑以散寒發汗、溫胃止吐、殺菌鎮痛。生薑還是傳統的治療惡心、嘔吐的中藥,有“嘔家聖藥”之譽。生薑,不獨食材,實為藥食同源。

如此種種,皆因生薑的神奇功效。生薑辛溫,具有促進血行、祛散寒邪的作用。內裏富含揮發油,可加速血液循環。生薑的薑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促使消化的功能。人體在進行正常新陳代謝生理功能時,會產生一種有害物質——氧自由基,促使機體發生癌症和衰老。生薑中的薑辣素進入體內後,能產生一種抗氧化酶,它有很強的對付氧自由基的本領,甚至比維生素E還要強,因此,吃薑確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可除“老年斑”。生薑裏還含有薑酚,可減少膽結石的發生。民間“上床蘿卜下床薑”一說,不無虛假。

需要注意的是,“一年之內,秋不食薑,一日之內,夜不食薑。”秋天氣候幹燥、燥氣傷肺,再吃辛辣的生薑,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幹燥。吃薑一次不宜過多,以免吸收薑辣素,在經腎髒排泄過程中會刺激腎髒,並產生口幹、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狀。另外,爛薑、凍薑不要吃,因為薑變質後會產生致癌物。

在如皋民間,但凡有人感冒發熱、惡寒畏風,通常先熬上一碗生薑水喝,出一身汗,感冒症狀自然很快得到緩解。而一般人經常喝薑水,既促進血液循環,又加速胃液分泌和胃腸蠕動,促進消化。經調查,發現如皋人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吃法,他們一般把生薑切片或切絲,在沸水中浸泡10分鍾後,再加蜂蜜調勻,製成生薑茶,每天喝上一杯。據他們說,這樣喝一兩個月後,臉上的老年斑就會減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