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的過程是一種藝術,看分類的過程就是一次藝術的享受,看著他們眼到手到,手到心到,一起一落,一落一起,不由讓人想起一首采茶曲:姐姐呀,采茶好比鳳點頭,妹妹呀,采茶好比魚躍網,收蟹人在蟹簍裏捉蟹,像采茶姑娘心靈手巧,更有一份舉重若輕的感覺,就在蟹抓到手的那一瞬間,蟹的分量就已經掂量出來了,一隻一隻又一隻,看得我們眼花繚亂,又心生懷疑,難道他們的手,比枰還準?可如果你不信的話,可以放到秤稱上過一過,幾乎不差毫厘。
在這麼一個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美好日子,我們吃蟹遊湖,各人想著各人的心思,有許許多多的心思從這裏走開去了,又有許許多多的心思在這裏停下來了,泊心泊誌泊太湖。讓填滿了的工作日程裏,有一點空間,在繃緊了的現代節奏中,偷一點清閑,太湖蟹,不僅讓我們滿足了味覺,也使我們的心情得到了調適。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好蟹也要吆喝幾聲。品嚐過太湖蟹的人,一定會情不自禁為太湖蟹吆喝幾聲。
萬年橋頭萬年月
我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一直住在蘇州的滄浪區。我們那個院子,前門是東大街,後門是西大街。隻是那時候真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從來也不知道盤點盤點自家周邊有些什麼景觀古跡,也沒曾想一想,我們的前門,能通向曆史的哪一個章節,我們的後門,又有著什麼樣的往事傳說。隻是稀裏糊塗過著平常的日子,無痛無癢地踩了一塊明磚,踢到一塊清瓦。大約有二十年的時間,就這樣日複一日地穿行跨越。
需要添置日用品了,就從後門穿出去,走過狹窄的西大街和同樣狹窄的吉慶街,就到了萬年橋。記憶中這是一座很舊的橋,也沒有考證過它是哪一年建造哪一年又重修。隻知道要過橋去,因為橋那邊就是市場,就是商店,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那時候口袋癟癟的,不能財大氣粗,不會經常跑觀前逛石路,好在跨過萬年橋就是胥門地盤,也算是我們的繁華之地了。
橋西是繁華的,也有些雜亂,民間生活的煙火在這裏生生不滅,於是,我們的眼睛,也隻是盯著雜貨店裏漂亮的塑料臉盆,也隻是記住了橋堍邊那個燒水泡茶的老虎灶和隔壁的大餅油條點心店,最最浪漫的,就奠過於躍進電影院了,那是許許多多生活在這一帶的蘇州人的維也納歌劇院和巴黎盧浮宮。
1985年前後我還曾在念珠街的居委會體驗過生活,汲取了不少寫作素材,觸動了許多寫作靈感。後來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褲襠巷風流記》就是在那以後寫出來的。走出念珠街居委會,西行幾步,就是萬年橋了。
就這樣,一個人在一個地方來來往往了二十年。這二十年的記憶,恐怕一輩子也是難以抹掉的了。
其實,又何止是胥門,何止萬年橋。
南邊有盤門、瑞光塔,東邊是文廟、滄浪亭,西邊還有百花洲,北邊是道前街,現在回頭想想,我們的家,幾乎是被包圍在這些曆史存留下來的內涵豐富的文化景觀之中了。
其實並不因為東大街西大街的地理位置特殊,並不隻是東大街西大街有如此的榮幸,你站到滄浪區任何一個位置上,試試看,你都會覺得自己泡在了文化景觀的這壇濃酒中了。或者往東南方向去,到裏河一帶,有覓渡攬月、蔚溪問桂;或者你再往東北一點去,又是雙塔寫雲;往西,出胥門十裏,舊驛亭就在橫塘古渡頭;你要是回來站在中心區域呢,你是十泉流輝、網師尋隱,還可以烏鵲晚眺,子城夢痕。
也許可以說,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裏,日常和平凡遮擋了我們的雙眼,或者可以說,曾經貧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羈絆了我們的腳步,讓我們在很長的時間內,淡忘了我們身邊的許多瑰寶,忽視了我們腳下的這片沃土。但是,曆史是那麼的慷慨大度,我們可以忘記它,它卻決不拋棄我們,年年月月日日,曆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無時無刻不在滲透出豐富的養料,千年不變地傳遞到我們的身心;一處文化景觀就是一本教科書,一處文化景觀就是一座知識庫,我們雖然曾經有些麻木,也有些渾然無知,但因為我們身處許許多多的教科書和一座座的知識庫中,我們就在渾然無知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著曆史的滋養和文化的浸潤,於有意無意之間,於用心與不用心之間,就收獲了,就厚實了,因為我們所在的這個地方,是一座敞開的大博物館,這裏遍地璣珠,處處景觀,雖曆經風雨,但曆史的格局沒有遭遇根本性的改變,文化的景觀在劫難之後又重獲新生。我們欣喜地看到,古往今來的曆史之樹仍然鬱鬱蔥蔥,數千年的曆史信息依舊在不斷傳送。靈魂沒有丟失,天際線沒有被攪亂,由眾多的文化景點組成的和諧格局,由古代文化和現代景觀完美結合的圓融整體,讓這個古老的區域,煥發出了青春的光芒。
於是,沿著城市的天際線,我們回到了老家。
老家就是《滄浪十八景圖詠》。
《滄浪十八景圖詠》就是我們曾經的家和現在的家。打開這本圖冊,親近和感動撲麵而來。在這裏,我找到了回家的感覺。濃鬱的古舊氣息,寧靜致遠,時尚的現代氣氛,又熱烈奔放。都說蘇州人喜歡懷舊,確實,經常會有一些蘇州人,他們也沒什麼事情,就到老街舊巷去走一走,沒有什麼目的,也沒有什麼想法,就這麼走一走。好像這樣走一走,心裏就踏實了,老是彌漫在心頭的空空蕩蕩、無著無落的感覺就消失了。
現在,我們又有了一個去處,《滄浪十八景圖詠》就是牽引我們回家、牽引我們走老街穿小巷的一根線,就是寄托我們記憶的一個著落點。
那一天,在百花洲公園姑胥館召開《滄浪十八景圖詠》出版座談會,會後,去河對麵的澄湖之星飯店吃飯,有車送過去,但我們沒有坐車。大家說,好久沒走萬年橋了,我們要走一走萬年橋。
於是我們舍車登橋。走在萬年橋上,正是夕陽西下時,天氣很好,藍天,白雲間,一輪細細彎彎的上弦月已經爬上了橋頭,我聽得一位同行在說,從前,萬年橋堍邊,是一家照相館。
滄浪之歌
這是一本地圖。
但它不是一般的地圖。因為它不是用標識組成的,也沒有多少圖解的說明文字,它不用箭頭來表示方向,也沒有紅紅綠綠彎彎曲曲的線條。
它用優美的文學語言凝結而成,用豐富的情感滋汁孕育而出。所以,它又是有箭頭有方向的,它也有它各色各種的線條,隻是,這些方向,這些線條,都滲透在每一個篇章的字裏行間,都充滿在每一個頁紙張的裏裏外外,於是,我們跟隨著寫作者的心理線索,去讀,去感悟,就開始了我們在這部特殊的地圖上的行走。
於是,我們也就行走在滄浪區這片既被古樹遮蔭寧靜安詳又是陽光普照欣欣向榮的土地上了。
翻開這本地圖冊,我們看到了縱橫交錯的線路以及從這些線路引申出去的遼闊的世界,讓我們目不暇接。好像在忽然間得到了許多的寶貝,一下子竟有些眼花繚亂、無從下手了。
讓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慢慢地享受吧。假如地圖上的某一個走向是從曆史走向現在、從老街走向新城,那麼,它的另一個走向也許就是在許許多多的人物中間穿行了。
“滄浪之歌”正是帶著我們盡情地遊曆每一寸熱土,感受曆史與現實的融會貫通,感受現實在曆史的延續中展開了新的一頁;讓我們幸運地遇見一個又一個的滄浪區人,體會他們的酸甜苦辣,體會他們的奉獻與努力;還給我們講述林林總總的故事,讓我們跟隨著這許多平凡而生動的故事,深人到大社會的每一個小細胞,去了解這個地方的流水般的時間與廣闊無垠的空間。
這裏有二十五篇文章,就有二十五個角度。這二十五個角度,從政府機關社區街道到老百姓歡迎的“法律診所'從古運河古城門到新城區裏嶄新的建築,從像大樹一樣挺立起來的商人到默默揮灑汗水的工人,從輕歌曼舞的老太太、“快樂城堡”裏的小學生到古胥門的龍舟隊,滄浪區的每一個街角,
0^7
每一處風景,滄浪區的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都走到了台前,站在我們麵前,沒有被遺忘的角落,沒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它們織成了一幅全景圖,它們構築了一道風景線,它是一個萬花筒,是一個窗口。
站在這個窗口前,我們聽到了一首流動的歌,那就是滄浪之歌。
從滄浪之水到滄浪之歌,曆史走過了數千數百年,這個古老的區域依舊是那麼的生機勃勃,依舊是那麼的儀態萬方。
現在,《滄浪之歌》將這生機勃勃和儀態萬方放到了我們的麵前。
我隻是粗略地拜讀了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它們所特有的文學的厚度、新聞的速度、生活的濃度,深深打動了我,因為我看得出來,每一個作者,都對這個古老城區的新變化懷有深切的體驗和滿腔的喜悅,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為所寫的對象感動,為滄浪區的發展和變化歡欣鼓舞。有生活才有報告,有感動才有文學,當生活感動了報告人,當報告人的文采被生活的激情激發起來的時候,華章就這樣產生了。
人物感動了他們,他們又感動了讀者3
感動我的還有一個特別的方麵,那就是這本書的樸素之氣。翻讀這本書,就像漫步在運河邊,一切都是那麼的近切和熟悉,字裏行間無不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真實而樸素,好像它攜著我們的手,穿行在我們從小到大成長的地方,走著走著,就碰見了老鄰居、老朋友,走著走著,就發現舊貌變了新顏,一'切都是心領神會的。
所以,我忽然又覺得,這本報告文學集,又會成為一本滄浪區的今日指南。如果你是一位遊人,它就是你的盡善盡美的導遊圖。
不多久前,我才聽說滄浪區正在籌備一本報告文學集,要從方方麵麵反映滄浪區的建設和新發展。當時我還想,這件事情的難度挺大的,恐怕得花費較大的精力和較長的時間才能做起來呢。沒想到一眨眼間,書稿竟然已經出來了,速度真是驚人,那一天我接到朱奚紅部長的電話,真的十分驚訝。
但回頭想想,應該是不用驚訝的。我們的建設者,正是以這樣的一種精神和這樣的一種速度在建設著新的天堂,建設著精神和物質的文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