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戰勝抑鬱症(1)(2 / 3)

通常大家不敢正視抑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對抑鬱的理解,他們把抑鬱狀態、抑鬱性神經症和精神病性抑鬱混淆起來。聽到抑鬱便與嚴重的精神病聯係起來。其實並非如此。人們平時最常見的是抑鬱狀態。對於“白領”人群來說,理解和認可自己也會處於抑鬱狀態,也應該是他們對於自己心理健康追求的一種素質。如果發現自己有抑鬱的表現,應引起重視,主動到醫院去接受心理醫生的診治,有利於及時擺脫抑鬱的困境。需要提示的一個問題是,千萬不要過高估計自我調適的功效。因為自我調適有一定的範圍和程度。

否則會延誤時機,使抑鬱加重。

你了解抑鬱症嗎

抑鬱症是一種以情緒持續性顯著低落,伴以思維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表現的常見心理障礙。人群中抑鬱症的患病率很高,有7%~12%的男性與20%~25%的女性一生中可能患一次以上的抑鬱症。也就是說,每10個男人或5個女人中就可能有一個會患上抑鬱症。因為抑鬱症的患病率極高,在人群中好比感冒一樣普遍,所以又有“心理感冒”之稱。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抑鬱症與一種稱為五羥色胺的腦部神經遞質的濃度低下有關。關於抑鬱症的確切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可能有生物和心理兩方麵的因素。生物學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和機體的神經生化代謝紊亂;心理學因素包括家庭影響,社會影響和應激因素,等等。

抑鬱症患者的自殺問題相當嚴重,被稱為心理疾病的“第一殺手”。患者中有65%~80%會出現嚴重的自殺意念,45%~55%會出現自殺或自傷行為,自殺死亡率高達15%~25%。著名藝人陳寶蓮和張國榮跳樓自盡;2004年11月,奧運冠軍、瑞典著名摔跤運動員永貝裏因患抑鬱症在醫院自殺身亡,令人痛惜。事業成功者竟然與抑鬱症糾纏不清,更是令人疑惑不解。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對抑鬱症患者的自殺意念不以為然,以為自殺者隻是一時“想不開”才有此下策。另外,患者的親朋好友們大都試圖勸說患者不要走絕路,事實上這種勸說收效甚微。大量的抑鬱症自殺資料顯示,無論勸說者愛心再多、口才再好,也難以完全打消抑鬱症患者的自殺意念,因此,必須對抑鬱症患者進行醫學幹預。

抑鬱症的兩種含義

我國目前診斷抑鬱症有兩種含義,廣義的抑鬱症包括情感性精神病、抑鬱性神經症、反應性抑鬱症、更年期抑鬱症等;狹義的則僅指情感性精神病抑鬱症。

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抑鬱症,這是一種預後良好的精神疾病,也就是說該疾病能完全治好,好了之後也不會有後遺症,可以與未發病前一樣進行工作、學習和生活。不過,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鬱症有反複發作的可能,因此,病者應該與醫生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在上次發作好了之後,要預防以後的發作,但即使多次發作,在不發作時精神狀態仍然會保持正常,此時期稱為間歇期。

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緒高漲或低落為主要表現的精神疾病,又名躁狂抑鬱症。有的病人反複發作都表現為躁狂或者抑鬱,稱為單向情感性精神病;有的病人反複發作的表現既有躁狂又有抑鬱的,稱為雙向情感性精神病,兩者在具體處理上略有差異,後者發作機會更多。

抑鬱症的社會成因

抑鬱症是一種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常見病,約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過抑鬱的體驗,其終生患病率為61%~95%。而據一項調查顯示,都市白領的抑鬱症發病率則達到了174%。專家們認為,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加大和工作節奏的加快,會有更多的都市白領感到緊張、疲勞和鬱悶,加上高校改革、學術壓力和競爭激烈等因素,發病率會進一步增加。由於抑鬱症的發病年齡絕大多數處於工作年齡段,嚴重的抑鬱症中有15%的可自殺而死。也就是說,抑鬱症既可以影響人們的工作,又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其實,在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一段時間生活在抑鬱中,抑鬱的心境是一種憂傷、悲哀或沮喪情緒的體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快活”。

它不僅與許多精神和軀體疾病有關,而且與社會和外部環境的許多因素有密切的關係。如:貧困、辛苦、婚姻問題、家庭不和、年老和傷殘等均可誘發抑鬱症。有抑鬱心境的都市白領經過適當的自我調整和心理治療,是可以糾正的。隻有當抑鬱心境發展到一定程度,具備抑鬱症的基本特征,並持續一段時間,影響到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時,才成為抑鬱症。也就是說,抑鬱不等於抑鬱症,但抑鬱不及時調整和治療,是可以發展成為抑鬱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