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認知過程,或者是思維,在白領焦慮症狀的形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患有抑鬱症的“白領”比一般人更傾向於把模棱兩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釋成危機的先兆,更傾向於認為壞事情會落到他們頭上,更傾向於認為失敗在等待著他們,更傾向於低估自己對消極事件的控製能力。
第三,在有應激事件發生的情況下,更有可能出現焦慮症。專家認為,既然焦慮是積極應激的本能,那麼應激行為,包括應激準備是產生焦慮症的主要原因。由於應激行為的強化,在某些情況下(比如信息缺失),會出現刺激——反應的錯誤聯結,或者程度的控製不當,使應激準備過程中積累或調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釋放,持續緊張、心慌等,影響到後續行為,而甲狀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這些和緊張情緒有關的激素的分泌紊亂(過量),則對以上過程有放大作用。至於擔心,多疑,也是思維能量過度的標誌。
第四:在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就可能出現焦慮症。白領在其工作和生活中的精神壓力是高於其他職業者的。他們要承擔事業上諸如論文、科研成果、公司效益等重大的事情;而在家庭生活上則又要承擔一個好家長、好丈夫或好妻子的角色,還要承擔家庭中的經濟來源,子女教育等問題;在社會上還要與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所有的這些都可能給他們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如果其中有做得不成功的情況,就可能產生焦慮症。
如果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白領焦慮症還有其深層次的原因的,那麼焦慮情緒的深層原因又有哪些呢?
心理分析理論將心理功能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密切相關的結構。本我是生命最原始的本能衝動,它們有時是相互矛盾、與現實環境激烈衝突的;而超我則是一切道德限製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人類較高尚的行為規範;自我正是在協調本我、現實環境和超我相互關係中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的,是我們人格的核心部分,是我們在現實中的本來麵目。
當自我不能很好地協調與本我、超我和外界環境的關係,導致人格核心部分受到損害而失衡時,就會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
因此,造成焦慮情緒的情景有以下幾種:
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化或未知的充滿風險的新環境,此時個人的慣常行為方式無法適應這一特殊情景。
個人內部的各種衝動、欲望,與自我難以調和。常見的因素是:
反應性的敵意;極力壓抑的衝動;矛盾的意向。
超我有對自我的道德和完美主義的要求。因未臻完美而責備自己;因有不道德的念頭而厭惡自己。
當焦慮情緒出現時,當事人會有一種無所適從的疑慮,不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有什麼樣的危險來臨,並為此坐立不安。
特殊的情景在引發焦慮情緒的同時,也激發個人麵對挑戰、奮勇直前的勇氣;克服困難、戰勝焦慮的同時,也令自我人格走向獨立和成熟。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焦慮是對生活持冷漠態度的對抗劑,是自我滿足不前的預防針。
五種方法戰勝焦慮症
生活中充滿著很多可能產生焦慮的情境。一般地說,如果矛盾的實質以及這些矛盾所引起的情緒體驗和行為被你自己意識到的話,焦慮就可能以意識的狀態存在;如果你不知道是什麼打擾了你,未意識到你的行為是由於焦慮引起的話,那麼這種焦慮是以無意識的狀態存在的,或者說是具有無意識的成分。有意焦慮和無意焦慮都可形成焦慮性神經症。
對於焦慮性神經症的治療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當然也可以適當配合藥物進行綜合治療。白領們不妨按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自我治療:
增加自信自信是治愈神經性焦慮的必要前提。一些對自己沒有自信心的人,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是懷疑的,誇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
因此,作為一個神經性焦慮症患者,你必須首先自信,減少自卑感。應該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點,恢複自信,也就是最終驅逐焦慮。
自我鬆弛也就是從緊張情緒中解脫出來。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況下,去想象種種可能的危險情景,讓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現,並重複出現。你慢慢便會感覺到在任何危險情景或整個過程中你都不再體驗到焦慮。此時便算終止。
自我反省有些神經性焦慮是由於患者對某些情緒體驗或欲望進行壓抑,壓抑到無意中去了,但它並沒有消失,仍潛伏於無意識中,因此便產生了病症。發病時你隻知道痛苦焦慮,而不知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