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掌控自己的心態,命好不如心態好(4)(1 / 3)

《孟子·公孫醜上》有則寓言,說的是宋國有個人,為了讓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到田裏把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田裏的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聽後,忙到田裏去看,隻見田裏的禾苗全都枯萎了。今天用來比喻強求速成反而壞事的成語“揠苗助長”就源於這個故事。

植物生長必須依賴一係列條件,比如:要有適宜的溫度,要有適量的水肥,還要有足夠的生長時間等。那個浮躁的宋國人急於求成,違反了植物的生長規律,費了半天力氣,卻把事情辦壞了。

在現代社會裏,也有這樣的人,他們看到一部文學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就想學習文學創作;看到電腦專業在科研中應用廣泛,就想學習電腦技術;看到外語在對外交往中起重要作用,又想學習外語……由於他們對學習的長期性、艱苦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和思想準備,隻想“速成”,一旦遇到困難,便失去信心,打退堂鼓,最後哪一門也沒學成。這種情況與明代邊貢《曾尚子》一詩裏的描述非常相似:“少年學書複學劍,老大蹉跎雙鬢白。”這是講有的年輕人剛要坐下學習書本知識,又要去學習擊劍。如此浮躁,時光匆匆溜掉,到頭來隻落得個一事無成。

浮躁的人自我控製力差,容易發火,不但影響學習和事業,還影響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其害處可謂大矣,故應該力戒浮躁。

可是,說來容易做來難,我們怎樣才能戒除浮躁呢?大家都知道,輕浮急躁和穩重冷靜是相對的。因此,要戒掉浮躁之心就必須首先培養穩重的氣質和精神。

穩重冷靜是一個人思想修養、精神狀態美好的標記。一個人隻有保持冷靜的心態才能思考問題,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中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諸葛亮講的“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如能把“寧靜以致遠”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就會有助於克服浮躁的缺點。

另外,穩重冷靜,還是事業上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據《左傳》記載,魯莊公十年,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強大的齊國。兩軍對陣時,齊軍戰鼓剛響,魯莊公就要迎戰,被曹劌阻止。直到齊軍擂第三通戰鼓,曹劌才同意出擊。齊敗退後,魯莊公急忙要率軍追擊,又被曹劌阻止,曹劌在戰場做了一番觀察,才說:“可矣。”事後,曹劌對魯莊公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輒亂,望其旗靡,故逐之。”由於曹劌穩重冷靜,善於思考,魯軍才能在齊軍士氣喪失而自己士氣正旺的情況下發起攻擊,才能在齊軍確是潰逃而沒有埋伏的情況下乘勝追殲,從而創造了曆史上以弱勝強的一個典型戰例。

在《荀子·勸學》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蟹有六條腿(實際上是八條腿)和兩蟹鉗,自身條件比蚯蚓強得多。但由於浮躁,如果沒有蛇和鱔的洞穴就無處寄身。可見,隻要心恒誌專,即使自身條件差,也能有所成就;反之,自身條件再好,性情浮躁,也將一事無成。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壘成泰華岑。”這一出自宋代陸九淵《鵝湖教授兄韻》的詩句勸喻人們:涓涓細流彙聚起來,就能形成蒼茫大海;拳頭大的石頭壘積起來,就能形成泰山和華山那樣的巍巍高山。隻要我們勤勉努力,腳踏實地,持之以恒,不論自身條件與客觀條件如何,都能走上成才建業之路。

要想遠離浮躁,還要學會擋住誘惑。現代社會,成功的比例明顯增大。這本是好事,可以鼓舞許多人不甘落後的進取心,但同時也會使人們產生盲目的攀比心理,眼紅心動,淪於浮躁,再也坐不住了。他們不問別人成功背後的艱辛,隻圖別人令人羨慕的結果,於是自己也做起了“心想事成”的美夢,陷入了“這山望著那山高”的誤區。在他們看來,自己的能力不比別人差,吃的辛苦不比別人少,而待遇、榮譽、地位卻樣樣不如人,實在冤哉枉也。實際上,別人能夠做到的,當然不是說這些人就一定不行,但要趕上別人甚或超過別人,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首先必須遠離浮躁。人貴有自知之明。隻有冷靜地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劣勢和優勢,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然後立足現實,確定目標,製定措施,付諸實踐,才有成功的可能。

中國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一書中談到,古往今來,凡能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無不經過讀書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說必須站得高,看得遠,選定自己的奮鬥目標。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說一個人在認定自己的目標之後,就要刻苦學習,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奮力拚搏,即使衣帶寬了,人漸瘦了,也始終不悔。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說經過千百次尋求知識後,回頭一看,忽然發現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就在眼前,成功正在向你招手微笑。有了這三種境界,浮躁之心自然會遠離我們而去。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