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一百多年前,一個虔誠的傳教士帶著幾隻烏鴉到了非洲的一個小國家。幾年以後,傳教士死了,烏鴉卻一代一代繁衍著,並且越來越多。這些烏鴉渾身都是黑色的羽毛,終日嘎嘎地叫著,令人非常討厭。於是,當地的人們就開始射殺它們。許多烏鴉被殺死了,照這樣下去,烏鴉很快就會在這個國家絕跡。
剩下的烏鴉已經不多了,它們一看見人就逃跑,後來就幹脆躲到樹林裏,但這也不能保證安全。為了生存,它們把自己的羽毛染成了像樹枝一樣的灰色,並向當地的鳥兒學習鳴叫,漸漸地,叫出來的聲音也沒那麼難聽了,而是輕輕的,像是在乞求。
令人討厭的顏色與聲音都沒有了,當地人就不再射殺烏鴉,它們在那裏繼續繁衍了下來。
麵對永恒變化的自然界,動物遵循著“適者生存”的法則,進化著,發展著。當危機來臨時,烏鴉卻能通過學習改變自己,從而幸存下來。人類也是如此,作為融入社會的一員,必須根據環境的變化來不斷學習、不斷改變自己,主動地去適應社會,否則成功將無從談起。如果將人看作一棵樹,學習就是樹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我們評價一個人在本質上是否具有競爭力,不是看這個人在學校時的成績好壞,也不是看他的學曆有多高,而是要看這個人是否能夠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這就像我們觀察一棵大樹的生長情況一樣,不能隻看到大樹鬱鬱蔥蔥、果實累累的美好外表,因為無論有多麼美的外表,如果大樹的根已經爛掉,那麼眼前的這些繁榮很快就會煙消雲散。而隻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不再前進,其危險的情況和大樹爛掉根部是同樣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大家所不願意看到的,但是很遺憾,這樣的事發生在了海曼身上。
海曼曾經是霍普金斯大學的學生,離開學校後,她成為了一名醫術高明的牙醫,她每周隻工作三天,而每年的收入是10萬美元。她對自己的這份工作十分滿意,認為就這樣下去沒什麼不好的。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40歲的時候,她的手因患了關節炎而無法再做牙醫的工作了。最後隻能到一所中學教書,收入也由原來的每年10萬美元減少到了3萬美元。
可以看出,海曼的錯誤就在於認為自己目前的工作已經很不錯了,沒有必要再浪費時間去學習一些新的技能和謀生手段,更沒有必要去嚐試一些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看看吧,這就是停止學習的後果。
其實,終生學習就是最好的成功捷徑,如果僅僅滿足於已經學到的知識,從而停止了學習,再優秀的人也無法取得真正的成功。不進則退,這是永恒的真理,因此,不再學習與提高的人,隻能最終被社會所淘汰。
勤於閱讀,讀書是你一生的事業
在早期的美國,大多數成年人都是文盲。從1776年至1900年,大多數美國人生活在農村或小城鎮,對於開墾土地種植莊稼來說,強壯的身體比良好的教育更有用處,價值更大。
正如古諺語所說:“有誌者,事竟成。”有幾個意誌堅定的先驅者,如亞伯拉罕·林肯和那些精力充沛的奴隸們,都學會了如何讀書。讀書不僅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而且改變了美國的曆史進程。
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的一個鄉村小屋裏。他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不足一年。他的母親會讀書但從來不曾寫過字,而他的父親也僅能寫他自己的名字。
可是,林肯卻被書籍強烈地吸引著。他7歲時開始上學,每星期隻去學校2~3天。從那時起,他開始了自己的啟蒙教育。他把燃燒過的木頭當成“鉛筆”,在粗糙的木板上練習寫字母;夜晚,他向母親大聲朗誦《聖經》,還反複閱讀《伊索寓言》,以致他能記住其中很多故事情節。
十幾歲的時候,他從50裏範圍內的所有鄰居那裏尋找和借回很多書,包括《本傑明·富蘭克林自傳》、《華盛頓的一生》和《天路曆程》。林肯抓住一切機會認真閱讀。當其他小夥伴在山上玩捉迷藏的時候,他卻手捧書本坐在樹下閱讀;吃完飯後,他又很快拿起書本;在其他人休息時,他都會抓住一切時間認真讀書。
林肯9歲時,他深愛的媽媽不幸去世了。他和姐姐用讀母親最喜歡的《聖經》的方式來安慰她的在天之靈。
當他的父親再婚時,新娘子帶了幾樣家具和三本書到她的新家:《韋氏大字典》、《魯濱孫漂流記》和《天方夜譚》。年輕的林肯把這三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他漸漸成為了一位精通寫作的人,以至於他的鄰居們願意出錢請他寫信和簡單的遺囑。
21歲時,林肯決定外出,最後在伊得諾依州的新薩洛蒙安頓下來,這是一個住有100多個新移民、位於西部邊境的小村莊。幸運的是,新薩洛蒙有6位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其中包括兩位知識淵博的內科醫生,他們允許林肯隨時借閱他們的書籍。
此後的7年裏,林肯幹了兩份工作,都是允許他可以長時間讀書而不受打擾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商場店員,第二份工作是郵遞員。他在接待顧客餘下的時間裏,廣泛地閱讀哲學、科技、宗教、文學、法律和政治學方麵的書籍。事實上,通過閱讀,他自己授予了自己一個優等的大學畢業文憑。1837年,28歲的林肯,雖然連小學一年級都沒畢業,卻已經是伊利諾伊州的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