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則小;身之重也,比之義則輕。〔中〕《淮南子·泰族訓》
仁義,理之本也。〔中〕吳兢:《貞觀政要·公平》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中〕馮夢龍:《警世通言》
正義的力量在於判斷的堅決和無畏,反之,不義的結果則是對不幸的恐懼。〔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正義單靠精神上相信是不夠的,它得靠非精神方麵的證實,也就是靠法律的認可。〔英〕狄更斯:《德魯德疑案》
正義和善是分不開的,換句話說,善是一種無究無盡的力量和一切有感覺的存在不可或缺的自愛之心的必然結果。〔法〕盧梭:《愛彌兒》
一個人一切行動都以公益為目標的時候,就是正義的。〔法〕愛爾維修:《精神論》
正義是有憤怒的,並且正義的憤怒是一種進步的因素。〔法〕雨果:《悲慘世界》
正義是對已確立的非正義的製裁。〔法〕法朗士:《克蘭克比耶》
力量屬於正義。〔蘇〕高爾基:《意大利的童話》
正義是永恒的太陽,世界無法拖延它的到來。〔美〕菲力普斯:《演說集》
正義是我們從千百年的顛沛中學來的,是在戰爭、瘟疫、饑荒、地震及其他天災之後學來的。〔巴基斯坦〕阿卜杜拉·侯賽因:《悲哀世代》
外侮愈烈,眾心愈堅。〔中〕梁啟超:《暴動與外國幹涉》
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後發,發必中矣。〔中〕揚雄:《法言·修身》
有些正義的行為反而敗壞了作出正義行為的人們。〔法〕儒貝爾:《格言集》
用一雙幹淨的手和一顆純潔的心去戰鬥,用自己的生命去發揚神聖的正義,這真是優美的事情。〔法〕羅曼·羅蘭:《超越混戰》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不要不忘平生之言。〔中〕《論語·憲問》
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中〕荀況:《荀子·子道》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中〕《禮記·曲禮上》
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中〕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不飲濁泉水,不息曲木陰。所逢苟非義,糞土千萬金。〔中〕白居易:《丘中有一士二首》
無義而生,不若有義而死;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中〕王定保:《唐摭言》
正義所在,舍命去做,愈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愈是顯出人格的偉大。〔中〕範文瀾:《大丈夫·凡例》
正義是不能一點一滴地要求或討價還價的。正義要拆出一切去奪取,即使毀掉世界也在所不措。〔西班牙〕伊巴涅斯:《不速之客》
正義的手,快把罪惡從它的高位向下揮擊,這隻手,不應為了貪婪或者畏懼而稍稍姑息。〔俄〕普希金:《自由頌》
見義不為,無勇也。〔中〕《論語·為政》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中〕《論語·達而》
死而不義,非勇也。〔中〕左丘明:《左傳·文公二年》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中〕《戰國策·秦策三》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中〕荀況:《荀子·王霸》
以仁為富,以義為貴。〔中〕裴鬆之:《三國誌注·魏書·文帝紀》
臨危不顧,視死如歸,可謂勇蹈義矣。〔中〕《隋書·誠節傳》
見難而無苟免之心。〔中〕魏徵:《群書治要·體論》遠見
有頭腦的人應當事先看清事情的結果,然後才去做那件事情。〔古希臘〕伊索:《伊索寓言》
有所預知就能有所防備。〔古希臘〕普盧塔克:《斷片》
即使預測將來無法完全正確,但“遠見”仍是一個企業成敗的關鍵。〔英〕雷伊·傑第斯:《管理大師如是說》
人的一生建立在預見之上。〔俄〕契訶夫:《補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論語·衛靈公》
知難而有備,乃可以逞。〔中〕左丘明:《左傳·成公元年》
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禦。〔中〕荀況:《荀子·大略》
人常慮危乃不陷危,常慮患則不及患。車行險峻而仆於平地者,慎於難而忽於易也。〔中〕餘繼登:《典故紀聞》
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中〕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中〕《周易·係辭下》
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中〕《商君書·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