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 3)

作者雖將自然萬物當作有靈之物,但表現了基督教思想。馬克思說:“全詩具有英雄主義和基督教的性質,雖然多神教的因素還表現得非常明顯”。

這是一部抒情與敘事相結合的作品。許多形象顯然取自民歌,並富有民歌的象征意義。雅羅斯拉夫娜的哭訴源於民間的哭喪曲。人與自然的天然聯係,多神偶像的崇拜,反映了當時人民的詩學觀點。

作品中運用象征、哭訴、比喻等修辭手法,顯然淵源於民間創作。

《伊戈爾遠征記》在俄國文學史上有深遠的影響。15世紀初的名著《頓河彼岸之戰》,無論在總的布局或對史料的處理上,都顯然從《伊戈爾遠征記》中得到借鑒。其後,普希金、雷列耶夫、勃洛克等詩人也明顯受到它的影響。尼貝龍根之歌

《尼貝龍根之歌》是德國13世紀用中古高地德語寫的英雄史詩,大約產生於1198至1204年之間。作者不詳,根據書中內容推測可能是奧地利人,騎士出身。

全詩共有39歌,2379節,9516行。分上下兩部,上部稱《齊格弗裏德之死》,下部稱《克裏姆希爾特的複仇》。

主要內容是:尼德蘭王子齊格弗裏德早年曾殺死巨龍,占有尼貝龍根族的寶物。他向勃艮第國王鞏特爾的妹妹克裏姆希爾特求婚。鞏特爾在他的幫助下打敗撒克遜人,娶得冰島女王布倫希爾特為妻,然後同意他與克裏姆希爾特結婚。10年後,夫婦二人回勃艮第省親,一次姑嫂發生爭執,布倫希爾特得悉鞏特爾是依靠齊格弗裏德的力量才娶得她,感到受了侮辱,唆使鞏特爾的侍臣哈根殺死齊格弗裏德,並把他所藏的尼貝龍根寶物沉入萊茵河。13年之後,克裏姆希爾特為了複仇,嫁給勢力強大的匈奴國王埃采爾。又過了13年,她設計邀請鞏特爾等人來匈奴國相聚,指揮軍隊對他們大肆殺戮,最後抓住哈根,命他說出尼貝龍根寶物的下落,遭到拒絕,於是殺死鞏特爾和哈根。她最後也死於部下之手。

這篇史詩源於民族大遷徙後期匈奴人和勃艮第人的鬥爭史實。據史料記載,437年勃艮第國王鞏達哈裏和他的氏族被匈奴人消滅;453年匈奴國王阿提拉,即傳說中的埃采爾,與希爾狄克結婚,於新婚之夜死去。希爾特是日耳曼少女的名字,史學家因而認為這是日耳曼少女為了複仇而殺死匈奴國王。這兩件事就被聯係在一起。

此外,史詩還吸收了其他的傳說和故事,關於齊格弗裏德的描寫可能取自西古爾德的傳說。據傳西古爾德是古代戰神奧丁的後代,遍身鱗甲,刀槍不入,隻有背上一塊地方可以致命。布倫希爾特的素材來自以搶婚為題材的古代北歐傳說。希爾德布蘭特和狄特裏希則是狄特裏希傳說係統中的人物。神父庇爾格裏姆在曆史上確有其人,971至991年曾任帕紹教區的主教。

但這部作品所體現的是封建社會的思想意識。主要人物從部落的榮譽轉而重視騎士的榮譽,封建社會的夫妻之愛超過了古代日耳曼氏族的血緣之情,原始社會中親兵對首領的忠誠則以采邑製度中臣屬忠於君主的形式出現。而對神父庇爾格裏姆的描寫說明了基督教給這部英雄史詩又塗上一層宗教色彩。

《尼貝龍根之歌》的韻體獨具一格,亦稱為尼貝龍根詩體。每4長行為一節,每一長行中間用一停頓分為兩短行。每節前3行中每行有7個揚音,第4行有8個揚音。為了便於朗讀,采用腳韻,每兩行一韻。但由於多次加工改動,有些段落也用了頭韻,因此亦可稱混合詩體。

《尼貝龍根之歌》是中世紀德語文學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在古代德語文學中占有突出地位,已翻譯成多種文字,其中包括漢語。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紀法國民間長篇故事詩。

從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末,在歐洲,特別在法國,以動物為“人物”的敘事詩十分盛行。這些詩與寓言不同,其中的動物不但高度個性化、人格化,而且被賦予人的社會屬性,猶如人在現實社會中分屬於一定的階級。這些詩假托寫動物世界的故事,實際上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就是《列那狐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的基本情節出自佛蘭芒的教士尼瓦爾於1152年用拉丁文寫的長詩《伊桑格裏謨斯》、法國中世紀女詩人瑪麗·德·法蘭西的寓言以及猶太人佩得羅·阿爾豐斯於12世紀初葉寫的東方故事集《教士戒律》。《列那狐的故事》包括1175至1250年間在法國產生的許多以列那狐為主人公的八音節的法文詩篇,計達2.5萬行。

這些詩篇質量參差不齊,是民間流傳的集體之作,其作者大部分已無從查考,現在確知的隻有3人:皮埃爾·德·聖克魯、裏沙爾·德·利鬆和拉克魯瓦昂布利的一位神父。這些詩原來各自獨立,直到法國現代學者呂西安·富萊將它們按情節順序編為27個分支,才有了完整的體係。

在《列那狐的故事》裏,昏庸的獅王諾勃勒影射國王,雄狼伊桑格蘭等強大的動物是豪門權貴,雄雞尚特克雷等小動物是平民百姓。

中心角色列那狐是新興市民階級的代表,它一方麵欺淩和殘害平民百姓,另一方麵為了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勢力而和大動物勾心鬥角,甚至向獅王挑戰,並且總能以其狡黠戰勝對方。以列那狐和伊桑格蘭狼的鬥爭為主要線索,作品生動地展示了中世紀法國封建社會各種力量矛盾和鬥爭的錯綜複雜的情況。

對封建階級的無情揭露和嘲弄,出色的喜劇手法,使《列那狐的故事》充分體現出法國中世紀市民文學的獨特風格,曆來被看作法國古代文學遺產中的珍品。不僅在法國有許多續作,在歐洲一些國家也不乏仿作,歌德的《列那狐》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