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藝複興時期文學精品
神曲
《神曲》原題名為“喜劇”,後人為了表示對但丁的敬意,在作品前麵冠以“神聖”兩字,合起來稱為“神聖的喜劇”,我國通行的譯法是《神曲》。
《神曲》分為三部:《地獄》、《煉獄》和《天堂》,記敘了詩人夢遊三界的經曆與感受,在“序曲”中,作者自敘在他人生的中途,在耶路撒冷附近幽暗的森林裏迷了路。正想往一個灑滿陽光的山峰攀登時,突然有三頭野獸豹、獅和狼擋住了去路。在這危急關頭,古羅馬的偉大詩人維吉爾出現了,他是受俾德麗采的委托前來救援但丁的。於是,在維吉爾的引導下,但丁遊曆了地獄和煉獄,然後由已成為天使的俾德麗采引導他遊曆了天堂,朝見了萬宗之王——上帝。
《神曲》中的“地獄”呈上寬下窄的漏鬥形,出口在北半球、底部在地心。這裏是生前作惡多端的亡魂和異教徒之所在,主要有買賣聖職的教會頭子、賣主求榮的叛徒、以及嚴重違反教規的人們,地獄共分9層,按亡靈生前罪惡的輕重排列,接受不同的懲罰,罪行愈重者愈居下層。隻有名為林菩獄的第一層,屬於沒有刑罰的“候判室”。
“煉獄”是一座聳立於海麵上的孤山,它的主體部分包括7級,加上淨界山腳和山頂上的地上樂園,總共9級。這裏是生前罪惡較輕的亡靈之所在,本部7級中分別安置有貪色、貪食、貪財、懶惰、動怒、妒忌和欺騙等7種罪行的人。這些亡靈臨終前對自己的罪行已進行過懺悔,他們在此經過淨火的焚燒,滌盡罪孽,一層層地往上升,一直達到地上樂園,最後可以升入天堂。“天堂”也有9重: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
此處為生前積德行善者及基督聖徒之所在。九重天上是天府,上帝和眾天使之所在。
《神曲》在歐洲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馬克思稱讚它是“不朽的詩篇”,俄國民主主義批評家別林斯基認為它是“中世紀真正的《伊利昂記》”,反映了“自己時代精神生活的全部深度”。
《神曲》對近代歐洲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畫家和戲曲家。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學史上的精華。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負盛名,擁有最多讀者和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時,它以民間文學的素樸身份卻能躋身於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堪稱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大奇跡。
《一千零一夜》的結構令人叫絕,這是一部將散珠用紅線串起來的巧妙藝術構思:讓山魯佐德和山魯亞爾的故事成為總體框架,然後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辦法將二三百個故事嵌入。
相傳在古代印度和中國之間,有個海島國家“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因為王後與人私通,便把她殺死,並且產生了對女人的報複心理,每天娶一女子,第二天早上便殺掉。國王殘暴的行為引起了老百姓的極大恐慌。青年女子不是被他殺死就是逃往他鄉,被迫為國王搜尋年輕女子的宰相雖對國王的暴虐行為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一天,宰相正為沒能給國王找來女子而發愁,他的大女兒山魯佐德對父親說:“把我嫁給國王好啦。我要犧牲自己,拯救千千萬萬的女子。”父親不允,他給女兒講了一個“水牛和毛驢的故事”,警告她固執冒險的後果,但女兒認為目前的事情人命攸關,所以她堅持原意,並懇請父親送她進宮。父親無奈,隻好送女兒進宮。山魯佐德進宮後,就哀求國王能讓她和妹妹見上一麵。國王派人接來了山魯佐德的妹妹。姐妹見麵,分外親熱,妹妹就按照姐姐事先的吩咐,要求姐姐給她講個故事,好讓大家快快活活的消遣一夜。姐姐故意說:“隻要德高望重的國王許可,我自己是非常樂意講的。”國王本無睡意,姐妹倆的談話,也引起了他的興趣,便欣然應許。於是在這一千零一夜的第一夜,山魯佐德開始講《商人和魔鬼的故事》。之後,又講《第一個老人和羚羊的故事》。當講到故事關鍵的時候,天色已亮,不能再講下去。這時妹妹歎道:“姐姐,你講的這個故事多麼美麗!多麼甜蜜!多麼有趣啊!”山魯佐德說:“要是主上開恩,讓我活下去,那麼來夜我要給你們講的故事,比這個更有趣呢。”國王想,我暫且不殺她,等講完下麵的故事以後再說。白天,國王忙於處理政務,晚上,山魯佐德又繼續講老人和羚羊的故事。隨後幾夜,把三位老人挽救商人的故事也都講完,但每到故事精彩的時候,也正是天亮的時候,這樣,山魯佐德得以繼續在夜晚講下去。
山魯佐德夜複一夜,講啊講,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當她講完《補鞋匠馬爾魯夫的故事》後,起身對國王說:“英明的君主,我是你的奴婢,在一千零一個夜晚,我向你講述了古人的美談和先賢的教訓,現在能讓我向您提出一個希望嗎?”國王道:“你怎麼想就怎麼說吧。”山魯佐德便讓人把她為國王所生的3個男孩帶來,說道:“國王啊!這是您的親骨肉。看在他們的份上請您將我赦免。你若殺了我,他們將變成沒娘的孩子,也找不到能很好的地撫養教育他們的婦人了。”國王聽後,激動地哭了,他將孩子們摟在懷裏,說道:“山魯佐德,以安拉發誓,在這些孩子到來之前我已赦免了你,因為我早就看出你是位純潔無瑕的女子。安拉保佑你,賜福你全家。”
喜訊傳遍了京城,山魯亞爾無比興奮,他召集文武大臣,賞賜宰相,讚揚他把女兒嫁給自己,從而避免了自己更大的無辜殺戮。國王還一一封賜,下令裝飾城郡,舉國狂歡,開銷全由國庫支出。人們敲鑼打鼓,走上街頭。那些孤苦無依者都領到了國王的特別恩賞。從此,國運亨通,人民又過上了幸福平安的日子。十日談
《十日談》是意大利乃至歐洲最早的短篇小說集,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傑出的小說家、人文主義者的重要代表薄伽丘的代表作,完成於1353年。它也是意大利和整個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
《十日談》裏有許多故事是讚揚婦女的善良、機智和深情的優秀品質,提倡男女平等的新觀念。薄伽丘在《十日談》中塑造了一批聰明、勇敢和機智的市民階級和下層人民形象,用以表達他理想中的社會平等觀念和全麵發展的人的概念。
《十日談》中也存在一些糟粕,有些故事內容是消極的、不健康的。在批判禁欲主義的同時,宣揚了放縱情欲、有些描寫低級庸俗。在頌揚進取精神時,有些故事庸俗地突出損人利己、不擇手段的惡劣習氣。人文主義是以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為核心,它提倡的“人性”是資產階級的,隻有一定局限性。
《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文學巨著。它塑造了從國王到農民、從僧侶到騎士,社會全體人物的群像,展現了文藝複興初期的意大利社會全貌,宣傳了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樹立起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它的結構完美、語言新鮮生動活潑,敘事寫人狀物微妙盡致,開創了短篇小說這一藝術形式。無論在思想內容上,還是在藝術方法上,都堪稱一部傑作,是通俗文學的經典之作。它一直被人們與《神曲》並列稱之為《人曲》。
《十日談》被譯成西歐各國文字之後,對16、17世紀西歐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在歐洲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國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法國納瓦爾《七日談》都是從《十日談》的藝術構思上得到啟發。
許多作家從《十日談》裏尋找到創作題材。莎士比亞的喜劇、莫裏哀的喜劇、萊辛的詩劇、維加的喜劇等莫不與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這部不朽的著作遭到反動派的憎恨,天主教會多次對它進行圍剿、焚燒毀版或者篡改內容。薄伽丘死後因這部作品遭到教會掘墓毀碑的侮辱。但這一切絲毫無損巨著的輝煌,反而更證明了它的反封建和反教會的威力。坎特伯雷故事集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國詩人喬叟寫的詩體故事集,寫於1387~1400年,由總引和24篇故事組成。
4月的一天,一群香客去坎特伯雷朝聖,投宿在泰巴旅店。次日,店主、香客與在此住宿的作者一起出發。店主提議在坎特伯雷的路上每人講2個故事,回來時再講2個,被大家公認為最佳的講故事者可以在回來時白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喬叟隻完成計劃中120個故事中的24個,其中22個為詩體,2個散文體。每個故事前均有開場語,全書有一個總序。
作者用這種方式把各個零散故事連成一體。故事集裏的故事有:騎士講的關於派拉蒙和阿色提愛上艾米裏亞的愛情悲劇故事;賣贖罪券者講的關於死神降臨貪財者身上的勸世寓言故事;教士講的關於狡猾的狐狸和虛榮的公雞的動物寓言故事;商人講的關於老夫少妻的家庭糾紛故事;自由農民講的關於忠誠愛情和慷慨行為的故事等。
作者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反映了14世紀英國現實生活,表現出反封建、反教會的傾向。巨人傳
《巨人傳》是法國作家拉伯雷所寫的長篇小說,寫於1532~1564年之間,是一部政治性很強的諷刺作品,是反映16世紀上半葉法國封建社會的巨幅畫卷,是為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曆史舞台而呐喊的一部新型小說。
故事從2個巨人國王卡岡都亞及其兒子龐大固埃的神奇事跡寫起。
第1部敘述格朗古傑的兒子卡岡部亞不同凡響的出生,他先受經院教育,後受人文主義教育,並遊學巴黎。這時鄰國國王畢可肖利用邊境的一次鬥毆大舉入侵、卡岡都亞及時趕回,在若望修士協助下,打敗敵人。為了酬謝若望修士,卡岡都亞為他建造了德廉美修道院。
第2部從龐大固埃“四十四天也講不完”的家譜說起。他到巴黎求學,卡岡都亞寫信給他,叮囑他要研究各種學問。他遇到巴汝奇,巴汝奇給他介紹自己,並協助他征服了迪普索德國。
第3部寫巴汝奇為了解決婚姻問題遍訪女巫、詩人、神學家、哲學家、醫生和瘋子,仍一無所獲,為此,龐大固埃和卡岡都亞也探討了這個問題。
第4部寫龐大固埃在巴汝奇和若望修士陪同下,遠渡重洋,尋訪“神瓶”。路上遇到羊商,途經“聯姻島”,希卡努人居住的地方。一場風暴之後,遇上齋戒者和“香腸國”人,並到達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居住的地方。
第5部寫他們到“鍾鳴島”的見聞,見到“穿皮袍的貓”、“財政壓榨機”,遊曆了“胖子國”、“無糧島”、“五元素國”、“燈國”等地,可說是閱遍人間罪惡,終於找到了“智慧源泉”——“神瓶”。
拉伯雷在第一部的開場白中明確地說,通過他的作品,可以顯示出“在我們的宗教方麵以及在政治狀況和經濟生活方麵”的“可怕的秘密”。拉伯雷把反映新興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在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麵的鬥爭作為《巨人傳》的首要任務,使這部小說帶上強烈的政治色彩。
拉伯雷站在新興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對法國封建社會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16世紀上半葉法國在一係列對外戰爭中度過。弗朗索瓦一世因國力漸強,野心勃勃地同查理五世爭奪“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同時對意大利進行多次掠奪。在他30餘年的統治期間,最長的休戰隻有6年。因而國庫空虛,債務如山,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致使民心思變,暴動頻繁。這些在《巨人傳》中都有鮮明的反映。
首先是關於戰爭的描寫。拉伯雷反對窮兵黷武和掠奪戰爭。他通過反麵和正麵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反麵人物畢可肖是一個野心極大的國王,他妄圖建立“世界帝國”,對鄰國進行掠奪性戰爭,“所過之處,劫掠一空”。畢可肖的形象中既有查理五世也有弗朗索瓦一世的影子。針對連年戰禍的現實,拉伯雷希望有一位賢明君主。
他筆下的格朗古傑就是這樣一個國王。麵對敵人的入侵,他馬上調兵遣將,進行自衛,保護他的臣民,“理智要求這樣做,因為我靠他們的勞動而得以維持,我靠他們的汗水而得以溫飽,不光我,還有我的孩子們和我的王室。”他從不進行戰爭挑釁或侵略別國,他派出使者去勸說畢可肖:“現在不是靠征服來獲得王國的時代了。”拉伯雷讓侵略者遭到慘敗,也可說是對窮兵黷武的弗朗索瓦一世的勸諫。
其次,《巨人傳》抨擊了司法和捐稅製度。當時,封建司法機關的腐敗是隨著司法製度的加強而愈益顯露出來的。訴訟程序繁複拖宕,費用浩大,法官徇私舞弊,這就是封建法庭的真實狀況。甚至連國王也不得不在1536、1539和1540年接連3次下令縮短審案期限和減少審判費用。拉伯雷挖苦法官是靠擲骰子來定案的,揭露他們巧取豪奪,濫用特權,描寫希卡努人“挨打之後可富裕地過4個月”。
第5部關於“穿皮袍的貓”的描繪明顯地影射了當時司法機構的黑幕。法官們都被描寫成“穿皮袍的貓”,它們身上掛著一個大口袋,“靠賄賂為生”。它們的法律好比蜘蛛網,專捕捉小蒼蠅小蝴蝶,不敢惹大牛蠅,就是說,專門糟害老百姓。“它們攫取一切,吞噬一切,它們不分好壞地分屍、砍頭、殺戮、關禁、毀滅和破壞一切。因為對它們來說,邪惡被叫做德行,惡毒稱之為善良,叛逆取名忠誠,竊盜說成饋贈,搶奪是它們的箴言。”拉伯雷把苛捐雜稅形容為“財政壓榨機”:“把葡萄壓得這樣幹淨,連一點兒汁水也沒有剩下。”
由此更進一步,《巨人傳》反映了人民不堪壓迫起來反抗的景象。
第4部的開場白寫到天神在上界聚會,而下界卻鬧得很凶,其中有這樣一件事:“加斯孔人要求重建他們的大鍾。”加斯孔人指的是吉葉納的農民,他們於1548年爆發了反對鹽稅的起義。鎮壓者把他們發出起義信號的大鍾拆下來砸碎了。一年以後當局同起義者議和時,起義者要求重建這些鍾,起義者取得了勝利。拉伯雷隨即把這件事寫到小說裏,說明了他對農民起義的重視。農民生活貧困化一直是拉伯雷注意的問題。
《巨人傳》寫到大批農民喪失了自己的土地,隻得到葡萄園去工作,有的則成了流浪者,到處乞食。一個樵夫丟了斧頭,沒錢買第二把,幾乎瀕於死亡。而“胖子國”大腹便便的富人卻吃得脹破肚皮。“無糧島”上所呈現的是農民身受封建地主的盤剝和資本主義的吞並景象,更有天災人禍的威脅。拉伯雷把人民所受的深重苦難和潛伏著的社會危機在書中一一表現出來,這是他作為進步的人文主義作家的可貴之處。
《巨人傳》也反映了16世紀上半葉經濟領域的新舊鬥爭。拉伯雷站在新興資產階級一邊,通過巴汝奇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巴汝奇的形象在全書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他一出場實際上就成了中心人物。他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產生的人物形象。他名字的意思是“無所不為的人”,這的確可以概括他的特點。拉伯雷借他的口擯斥古代的奴仆殉葬製度,認為保留他們的生命還可讓他們為主人幹活。他援引古代神話,說明財神受到尊重,美神則因無錢借給別人而不受尊敬。他指責舊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把“信任、希望、仁慈都排斥了”。他最喜愛的是金錢:“沒有金錢,就是無比的痛苦。”他有63種找到錢的辦法,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欺騙。他具有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和冒險精神。他的樂觀性格則反映了這個階級對自身力量的信心。他在尋訪“神瓶”的過程中起著主將的作用,他在同封建勢力——警察、上流社會、惡魔的鬥爭中,總是取得勝利。這一點足以說明作者對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和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
《巨人傳》從新興資產階級的立場出發,抨擊了教會及其意識形態。教會是封建社會的支柱。恩格斯指出,反對封建製度的鬥爭,“必然首先把矛頭指向教會”。拉伯雷對天主教會深惡痛絕。他批判天主教關於世界起源於“諾亞方舟”等“神聖傳說”,他反對禁欲主義、宗教獨身、節食齋戒,認為這是“違反自然”的。他用齋戒節的名字杜撰了一個地方,這裏的人是“香腸國”的死敵。他同情受迫害的新教徒,他把執行宗教裁判所酷刑任務的多米尼克教徒和耶穌會士刻畫成“可怕的猛禽”。第5部的“鍾鳴島”指的是羅馬,作者通過對鍾鳴島的描寫,批判教會的封建教階製。上層僧侶是特權階層,又緊緊依附於封建王權,他們搜括人民的血汗,過著腐化墮落的生活。拉伯雷嘲笑教皇的《教令集》,反對教皇向各國勒索巨款。第4部寫到天主教徒問巴汝奇等人是否見過“獨一無二的人”即教皇時,巴汝奇說他見過3個,天主教徒說,教規裏“讚頌永遠隻有一個”。通過這三言兩語的對話,這個“地上的上帝”受到無情的嘲弄。
拉伯雷特別痛斥了天主教用以毒害人民的經院教育、經院哲學。第1部中,格朗古傑請了一個神學家來當卡岡都亞的教師,這個神學家讓卡岡都亞化了五十幾年功夫把各種課文讀得可以倒背出來。卡口都亞越讀越蠢。他每天除了吃喝睡,就是上教堂,做彌撒,因此讀書時“眼光落在書本上,但腦子卻想著廚房”。作者十分形象地表明了這種教育方法培養出來的人,隻能是愚昧無知的。
對經院哲學的諷刺也很辛辣。如第一部寫酒鬼對話,說什麼“酒改變了身體的形狀,因為它把一個不喝酒的人變為一個喝酒的人”。經院哲學家要學生討論“山羊的毛是否是羊毛”。這種空洞無物、思想混亂的詭辯式議論,就是經院哲學的特征。第5部的“五元素王國”的女王不吃不喝,“抽象”對她來說就是一切。拉伯雷指出這是“無用的科學”,一針見血地點出經院哲學的唯心主義實質。拉伯雷給他的主人公取名龐大固埃,意即“十分窒息”,目的是要通過這個形象,啟發人們掙脫經院教育、經院哲學的束縛,從窒息精神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拉伯雷不僅以高屋建瓴的姿態,痛快淋漓地批判了封建社會的黑暗麵,而且正麵提出了人文主義的理想。
德廉美修道院是作者人文主義理想的體現。它表現了拉伯雷人文主義的政治、社會、宗教主張。這個修道院無論男女隨時都可進入,也隨時可以退出,裏麵沒有繁瑣的宗教儀式,沒有任何束縛人的清規戒律,人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願喝酒就喝酒,願散步就散步。修道院的唯一院規就是:“做你所願做的事”。這正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個性解放的口號,在當時具有無可置疑的進步意義。
同時拉伯雷的人文主義理想也帶有明顯的資產階級性質。德廉美修道院隻接受那種“出身清白、舉止高雅、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吃穿講究,從不為生活奔忙,人人稱心如意地發財致富,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可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在抨擊封建特權時,雖也多少反映一些被壓迫人民的願望,而一談及他們的正麵理想,就隻能表達資產階級的願望了。
創立德廉美修道院的若望修士是體現拉伯雷人文主義理想的人物。他不禁欲,敢於大膽瞧著姑娘們;他不節食,吃喝抵得上四個人;他保護受壓迫者;他不怯敵,對敵人十分無情,他戰鬥時撩起僧袍,挽起袖子,結果把入侵之敵打得落花流水,而別的僧侶卻在那裏“以唱讚美詩和做禱告來抵抗敵人”。他同中世紀的精神貴族——僧侶階級迥然不同,是拉伯雷理想的僧侶形象,即符合人文主義者的“人情”標準的形象。
拉伯雷還在《巨人傳》中提出了人文主義者的教育思想。拉伯雷主張培養“全知全能的人”,辦法是有效地利用每一個小時,課程包羅萬象,身體和精神的發展同時並重,進行軍事訓練,還學習生產和商業技能,拉伯雷認為有了全麵的知識,就可以達到改革社會的目的。
《巨人傳》的主人公們曆盡千難萬險,去尋找真理,“神瓶”給他們的答案是:“喝呀”,聯係到卡岡都亞一生出來便嚷嚷“要喝、要喝、要喝!”前後呼應,構成貫穿全書情節的中心思想:即新興資產階級渴求知識和開創新世界的願望。和曆史上一切先進的階級一樣,資產階級在它的上升時期,也是代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的。
16世紀上半葉,資產階級是一支新生的進取的力量,它對前途充滿幻想和信心,並且是大喊大叫登上曆史舞台的,因而人文主義者拉伯雷能夠提出自己烏托邦式的理想,為新興資產階級鳴鑼開道。
在第五部的開場白中,拉伯雷談到為誰寫作時說,他要“伺候石工,替石工燒火煮飯。”《巨人傳》的對象顯然是城市中的市民階層。為此,作者有意識地從民間流傳的題材和形式中汲取養料。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麵,拉伯雷善於以生活中湧現出來的形象為藍本,進行加工創造。以巨人的形象為例。巨人故事本是從農村公社的農事節日中產生的。在求神護佑的喜慶活動中,人們扮演關於巨人的神話。巨人最初代表人力所不及的自然力量。稍後,民歌中刻畫了狩獵和戰爭的英雄巨人。卡岡都亞在民歌中是個農民英雄。由於農村公社在法國保留的時間很長,所以巨人的傳說也流傳得十分久遠。這種類型的巨人具有農民特點,氣質淳樸。但是,拉伯雷筆下的巨人已經不是中世紀的民歌、民間故事、笑劇和神秘劇中出現的同名巨人了。他們身上已深深打上時代的烙印。他們的身份已起了變化,不是普通農民或者魔鬼,而是國王。巨人國王成了拉伯雷寄托人文主義理想的新創造。
拉伯雷擅長於諷刺藝術。他繼承了《列那狐故事》等民間諷刺故事的傳統。他的諷刺尖銳、犀利、潑辣,富有特色。有時他運用誇張的手法,把批判對象的弊病加以誇大,象放在顯微鏡下一樣,使人一目了然;有時他運用冷嘲的筆法,表麵看來象在誇讚,實際隱含抨擊;有時他用熱罵的寫法,痛斥他憎惡的事物,例如為了貶斥諷刺對象,他一連舉了一百多種毒蟲的名字,與之類比;有時他故意擺出“玩世不恭”的姿態,對“神聖”的東西大膽地加以褻瀆,使之威信掃地;他還善用對比來揭露反動勢力的罪惡本質……拉伯雷敢於指摘時弊,機鋒所向,直指封建統治階級,他的諷刺藝術的意義正在這裏。
《巨人傳》的語言是從生活中來的。拉伯雷運用了各行各業的語言和各種方言土語,因而語言生動、詼諧、豐富而有表現力。拉伯雷善於運用民間創作中的寓意詞手法,他不但給人物,而且給地方和事物取上寓意的名字,以寄托作者的愛憎。這種手法往往能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征,使其具有象征和典型的意義,同時使他的作品帶上哲理意味。《巨人傳》中穿插著不少民間故事,很能說明它同民間創作的密切關係。
拉伯雷想象力豐富,作品帶著濃厚的浪漫色彩。如他筆下的巨人卡岡都亞,生下來要喝1.7萬多匹母牛的奶,他的衣帽穿戴要用幾萬尺布;他伸出舌頭可以為整支軍隊擋住雨雲;巴黎聖母院的大鍾隻能做他的馬鈴鐺。這種誇張浪漫的手法也是《巨人傳》的藝術特色之一。
作為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諷刺巨著,《巨人傳》也深深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烙印。
拉伯雷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他在批判封建主義和教會的同時,也正麵宣揚了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剝削、掠奪、欺騙的階級本性。對巴汝奇的描寫就是如此,這個人物無賴、貪財、狡猾,卻被拉伯雷說成“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通過巴汝奇的口,拉伯雷對於資本主義的剝削方式毫不掩飾地加以肯定:“我平生把借債看成……人類世代的唯一維係。”拉伯雷把商業投機、競爭、爾虞我詐看成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我認為冒險是宇宙的靈魂,……一切東西都因此而欣欣向榮。”拉伯雷以肯定的口吻描繪巴汝奇的高利貸者的心理:“當每天早上在我周圍看到這些債務人異常低三下四、恭順聽命和點頭哈腰的時候,我何等自在啊。”拉伯雷描寫巴汝奇同羊商的爭吵原本是要表現人物的機智,實際上卻反映了巴汝奇心狠手辣的剝削者本質。羊商因為不肯賣給他一頭羊,他便存心報複,把帶頭羊引到海裏去,羊群跟著帶頭羊走,急得羊商和他手下人也跟著下海。可是,巴汝奇在船上拿起櫓,把那些想上船的人都打落到海裏去,讓他們一個個都淹死。
此外,《巨人傳》關於龐大固埃遠渡重洋的描述同當時法國遠征加拿大的事件是有一定聯係的。龐大因埃在巴汝奇協助下征服了迪普索德國,進行了大規模移民。這種殖民主義的軍事行動卻被拉伯雷寫成赫赫戰功,如此等等,都充分說明拉伯雷絲毫也不能突破自己的階級局限,他為之大喊大叫的正義事業,歸根結底隻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
作為資產階級的代言人,拉伯雷在作品中同樣也表現出資產階級初期反封建的不徹底性。君主是封建統治的最高表現形式,拉伯雷對弗朗索瓦一世卻一直懷有幻想,因而他在頭幾部作品中賦予筆下的巨人國王以人文主義思想,塑造成開明君主的形象。這種可悲的誤解,實際上是當時的階級力量對比所決定的。
由於當時資產階級還不夠強大,王權又往往被解釋成超越一切社會集團的民族國家的象征,所以受到貴族和教會排斥的資產者總希望國王為他們創造發展資本主義的有利條件。然而現實情況卻一再使他們的希望落空。國王隻希圖從資產階級那裏得到金錢,借款的胃口越來越大。1547年國王死後欠裏昂銀行200萬巨款,這數目還不包括王室所欠的債款。資產階級和國王的關係終於變得越來越壞。
事實證明,開明君主的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種幻想實際上表明了資產階級反封建的軟弱性。同樣,拉伯雷提出的改革社會的方案,即他的人文主義理想,也帶有濃厚的空想和改良性質,在實踐上根本行不通。如他強調“知識萬能”,認為改革了教育就能改革社會,即是一例。此外拉伯雷也不是一個無神論者,他雖然抨擊了教會,卻不能徹底批判宗教,相反,他讓若望修士陪同龐大固埃尋訪“神瓶”,承認宗教還具有一定的作用。
應該指出,《巨人傳》有不少地方寫得過於粗鄙,流於庸俗,盡管作者著眼於對禁欲主義的批判,卻也反映了資產階級世界觀所固有的庸俗和腐朽。烏托邦
《烏托邦》是英國人文主義者莫爾的幻想小說,用拉丁文寫成,1551年譯成英文。“烏托邦”是古希臘文,意為“烏有之鄉”。
小說采用作者與航海家希斯拉德對話的形式。全書共分兩部。
第一部寫作者出使尼德蘭,遇見走遍世界各地的葡萄牙航海家希斯拉德。通過對話揭露了英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殘酷、國王們的掠奪戰爭、貴族的驕奢淫逸,尤其揭露了圈地運動造成的“羊吃人”的現象。
第二部描述希斯拉德在烏托邦島上的見聞。在島上,公民一律平等,領導由選舉產生,大家平等勞動,各取所需,沒有私有財產,沒有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沒有城鄉對立。
這是莫爾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而設計的理想國,表達了作者廢除私有製的政治主張。是對話體文學的範文。羅密歐和朱麗葉
《羅密歐和朱麗葉》是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寫於1595年。
凱普萊特家族的朱麗葉違背家庭的意誌,和蒙太古家族的羅密歐秘密結了婚。後羅密歐為了複仇,殺死凱普萊特的侄兒泰保爾,被維洛那親王放逐。與之同時,凱普萊特要把女兒嫁給帕裏斯伯爵。朱麗葉求救神父,神父一麵給她吃安眠藥裝死,一麵派人通知羅密歐返回。不巧送信人因碰上鼠疫而誤了行程。羅密歐聽說朱麗葉已死,急忙趕到她身邊,痛不欲生,他悲切地親吻妻子朱麗葉後也服毒自殺。朱麗葉蘇醒後發覺羅密歐手裏捏著杯子倒在自己身邊,知道他是為了自己服毒身亡的,於是當即拔劍自刎而死。悲劇發生後,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從悲痛中覺醒,兩家表示要捐棄前嫌,言歸於好,並要為死去的這對苦命鴛鴦鑄造2座金像作為紀念。
全劇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對封建壓迫的反抗和對愛情的理想與追求,充滿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是英國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所寫的諷刺喜劇,約寫於1597年。
《威尼斯商人》包含2個平行的情節。主要情節是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和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之間圍繞割一磅肉的訴訟而展開的衝突,次要情節是富家小姐鮑西婭遵父命三匣選親的故事。此外還穿插進夏洛克的女兒傑西卡同羅蘭佐攜款私奔的故事。
通過這些相互聯係的情節衝突,莎士比亞表現出文藝複興時期兩種生活觀的鬥爭,他肯定並讚美安東尼奧、鮑西婭等人以友誼、愛情等為重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否定並譴責以夏洛克為代表的唯利是圖的生活態度,最後以夏洛克的敗訴和三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滿結局,歌頌了人文主義生活理想的勝利。
安東尼奧是威尼斯的一個巨商大賈,“他有一艘商船開到特裏坡利斯,另外一艘開到西印度群島,……他有第3艘船在墨西哥,第4艘到英國去了,此外還有遍布在海外各國的買賣。他仗義疏財,把財富看作一種獲得幸福生活的手段。他非常看重友情,為了朋友的幸福,正如他對好友巴薩尼奧真誠表示的:
隻要您的計劃跟您向來的立身行事一樣光明正大,
那麼我的錢囊可以讓您任意取用,我自己也可以供您驅
使;我願意用我所有的力量,幫助您達到目的。
相反,夏洛克卻是一個貪婪狠毒的高利貸者,把聚斂財富本身看作生活的目的。安東尼奧瞧不起夏洛克,夏洛克更對安東尼奧恨之入骨。在第1幕第3場,夏洛克有一段旁白,把他痛恨安東尼奧的原因說得非常明白:
我恨他因為他是個基督徒,可是尤其因為他是個傻
子,借錢給人不取利錢,把咱們在威尼斯城裏幹放債這
一行的利息都壓低了。要是我有一天抓住他的把柄,一
定要痛痛快快地向他報複我的深仇宿怨。
正好,巴薩尼奧要去貝爾蒙特向鮑西婭求婚,來向安東尼奧請求幫助。安東尼奧自己因一時缺少現款,無法幫助好友,不得不向夏洛克借債時,夏洛克便趁機報複,提出苛酷的借款條件:如到期不還,就要割掉安東尼奧身上的一磅肉。不久,債款到期,安東尼奧因自己的貨船失事無法償還,夏洛克依據威尼斯的法律向公爵提出控告,一定要安東尼奧履行條件,公爵的調解也無濟於事。這時巴薩尼奧求婚成功,聰明機智的鮑西婭得知原委,心生妙計,便喬裝扮成一個法官,趕來威尼斯法庭相救。她向夏洛克提出:割肉不能帶出一滴血,而且既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結果夏洛克敗訴,不但沒有報仇成功,反而失去了自己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