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 3)

通過“一磅肉”的故事,莎士比亞在安東尼奧和夏洛克這兩個人物身上,主要表現出對待財富的兩種對立觀點。同是資產階級,安東尼奧慷慨大方,夏洛克則嗜財如命。他們的矛盾客觀上反映出當時新興的商業資本同舊式的高利貸資本之間的矛盾,前者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後者起著阻礙生產發展的作用。

劇本肯定前者而批判後者。因而在曆史上起了進步作用。但是,莎士比亞是一個文藝複興時期的資產階級作家,他不可能自覺地認識到這一點。他隻是從人文主義觀點出發,對於安東尼奧的“互通有無,從來不講利息”的做法,對於他為了幫助朋友得到美滿的婚姻和幸福的生活,而不惜傾囊相助甚至簽訂危及生命的契約的行為表示熱情讚頌,而對於夏洛克的貪鄙狠毒、極端自私則予以無情揭露,如此而已。

同“一磅肉”的故事交錯進行的,還有一個鮑西婭三匣選親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莎士比亞主要想說明一點:真正的愛情是不能用財富來衡量的。鮑西婭的父親臨終時,給她定下一個擇婚的辦法:求婚的人中,誰能夠在金、銀、鉛三匣之中選中藏有她的畫像的一個,便可以跟她匹配成親。

鮑西婭是個聰明而又具有新思想的少女,對於這樣一個父母之命的擇婚辦法,顯然是不滿的。她說:“唉,說什麼選擇!我既不能選擇我所中意的人,又不能拒絕我所憎厭的人;一個活著的女兒的思想,卻要被一個死了的父親的遺囑所鉗製。”但是,由於她所處的時代還是資本主義關係剛剛萌芽的封建社會,又受到出身於名門富家的階級局限,因而隻得遵循亡父的遺命。但選擇的結果表明,摩洛哥親王希望得到“眾人所希求的東西”也好,阿拉貢親王希望得到“他所應得的東西”也好,他們看重的都隻是外表,各自選擇了金匣和銀匣而遭到了失敗的命運。

隻有巴薩尼奧,為了愛情本身的價值,“準備把他所有的一切作為犧牲”,毅然決然選擇了鉛匣而贏得了愛情的勝利。莎士比亞在這裏宣揚的顯然是愛情自由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

“一磅肉”和“三匣擇親”兩條情節到了鮑西婭出席法庭一場而結合在一起。由於鮑西婭的聰明機智,戰勝了夏洛克,解脫了安東尼奧的困境。但喜劇並沒有就此結束,莎士比亞在法庭一場的高潮之後,又寫出充滿音樂、月光和愛情的第5幕。在滿布皎潔的月光和柔和的音樂的貝爾蒙特,巴薩尼奧和鮑西婭、葛萊西安諾和尼莉莎,羅蘭佐和傑西卡這三對有情人都得到了皆成眷屬的美滿結局。

從上麵的簡單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莎士比亞的喜劇中,《威尼斯商人》雖然最富於社會諷刺色彩,但基本上仍然屬於抒情性的喜劇。它包含著對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一些反麵現象的揭露和批判,而主要的還是肯定和歌頌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和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一代新人。

全劇從巴薩尼奧準備去貝爾蒙特向鮑西婭求婚開始,到3對戀人的歡聚一堂結束,愛情和友誼構成了這出喜劇的思想基礎。它肯定安東尼奧的慷慨大方和鮑西婭的多情機智,讚美他們所體現的無私的友誼,堅貞的愛情,幸福的生活等等人文主義思想,並拿這些來同以夏洛克為代表的自私冷酷的純粹的金錢關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就是全劇的中心思想。

《威尼斯商人》成功地塑造出高利貸者夏洛克這樣一個鮮明生動而又複雜矛盾的典型形象,通過他自私狠毒的行徑,揭露批判了金錢對於人的腐朽作用。夏洛克同哈姆雷特、福斯塔夫一起,被評論家認為是莎士比亞戲劇人物中最為複雜的3大典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曾多次在他們的著作中引用過這一形象。他的性格是複雜的。

首先,他是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一個高利貸者。他的哲學是:“隻要不是偷竊,會打算盤總是好事。”他追求的是“象母羊生小羊一樣地快快生利息”。因為安東尼奧借錢給人不取利錢,影響他放債的收入,所以他恨安東尼奧。當安東尼奧無法償還他的借款時,夏洛克一定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來。公爵的勸告也好,葛萊西安諾的怒斥也好,都絲毫動搖不了夏洛克的決心:“我一定要照約實行。”他必欲致安東尼奧於死地而後快。因為在他看來,“隻要威尼斯沒有他,生意買賣全憑我一句話了”。他的仆人受不了他的虐待,要另找新的主人;他的女兒因為他貪心狠毒,以致不願呆在她那個地獄似的家裏,跟著情人私奔了。

在第三幕第一場中,杜伯爾去熱諾亞打聽他女兒的下落,回來向他報告時,使夏洛克痛心的,主要不是因為他失去了女兒,而是他的女兒帶走了他的錢財珠寶,還要為尋訪她而花費更多的錢財。為了致安東尼奧於死地,惜財如命的夏洛克不惜花錢去買通官府,原因正如他所說:“隻要威尼斯沒有他,生意買賣全憑我一句話了。”對於刻畫夏洛克的性格來說,這短短的一句話簡直是畫龍點睛之筆!

後來,當夏洛克敗了訴,法庭判決要把他的財產一半歸公,一半交給安東尼奧處理時,他說:“不,把我的生命連著財產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們的寬恕。……你們奪去了我的養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對於夏洛克來說,錢財就是生命,就是一切。

但是,莎士比亞並沒有把夏洛克寫成一個簡單的惡棍。夏洛克不僅是一個重利盤剝,損人利己的高利貸者,他也是個在基督教社會裏受欺負的猶太人。我們知道,在中世紀的歐洲,大批的猶太人在從事銀錢事業。根據基督教會的宣傳,猶太人又是基督教的死敵。從中世紀到近代初期,不少的民間傳說和歌謠中,流傳著猶太人暗中殺害基督徒小孩的故事。

因此,基於經濟的和宗教的原因,猶太人成了當時歐洲社會歧視和迫害的對象。人文主義作家莎士比亞,對待夏洛克這樣一個猶太人高利貸者,既譴責他的殘酷的剝削行為,又同情他所遭受的種族歧視。劇中,當夏洛克說到他對安東尼奧的仇恨時,這兩方麵的原因總是交織在一起。

在第一幕第三場中,夏洛克在向安東尼奧提出簽訂那荒唐的割一磅肉的契約之前,先後兩次說到安東尼奧對他的侮辱和他的憤恨,當他看見安東尼奧在向他走來時,他在一段旁白裏這樣說:……他憎惡我們神聖的民族,甚至在商人會集的地方當眾辱罵我,辱罵我的交易,辱罵我辛辛苦苦賺下來的錢,說那些都是盤剝得來的肮髒錢。要是我饒過了他,讓我們的民族永遠沒有翻身的日子。

然後,當安東尼奧向他提出借3000塊錢時,他更遏製不住地當麵說出:安東尼奧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裏罵我,說我盤剝取利,我總是忍氣吞聲,聳聳肩膀,沒有跟您爭辯,因為忍受迫害本來是我們民族的特色。您罵我異教徒,殺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猶太長袍上,隻因為我用我自己的錢博取幾個利息。這樣,夏洛克對安東尼奧的報複,就有了合理而又複雜的動機。觀眾或讀者對於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貪婪,憎恨他的殘酷,也多少同情他所受的屈辱。

第三幕第一場中夏洛克的那一段有名的台詞:“他曾經羞辱過我,奪去我幾十萬塊錢的生意,譏笑著我的虧蝕,挖苦著我的盈餘,侮辱我的民族,破壞我的買賣,離間我的朋友,煽動我的仇敵;他的理由是什麼?隻因為我是一個猶太人。難道猶太人沒有眼睛嗎?難道猶太人沒有五官四肢、沒有知覺、沒有感情、沒有血氣嗎?……那麼要是你們欺侮了我們,我們難道不會複仇嗎?……”這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種族所發出的無可遏製的悲憤的呼聲。

人文主義作家莎士比亞,在塑造夏洛克這樣一個猶太族的高利貸者時,既著重刻畫他的殘酷剝削的行為,又沒有忽視他所遭受的種族歧視,這正是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藝術的成就。忽視了任何一麵,都會造成對夏洛克形象的片麵理解。隻看到夏洛克受到的種族歧視,而對他產生不應有的同情,如海涅那樣,固然是對形象的一種誤解;而完全看不到他所受的種族歧視,對他的報複行為,也就缺少一個全麵的合理的解釋。

當事件進展到法庭一場時,矛盾尖銳化並帶上了新的性質。在本來隻是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的不同生活觀之間的矛盾上又加上了一種新的矛盾,即在償付債務的問題上,法律的原則和人道的原則之間的矛盾。按照資產階級的法律,夏洛克要求照約賠償是完全合法的,安東尼奧也好,公爵也好,都不能否認這點。因此,夏洛克堅持要求“法律的裁判”是合法的,然而,割一磅肉的要求又是違反人道或慈悲原則的,是無情的。這裏出現了無法調和的矛盾。作為一個人文主義作家,莎士比亞認為人道的原則是高於法律的原則之上的。

直到鮑西婭利用契約中的唯一漏洞,要他割一磅肉,卻不能多割少割和流一滴血時,才算解決了這一矛盾。這一解決辦法既符合法律的要求,也不違反人道的原則。觀眾緊張的心放鬆了下來,作為一個殘酷無情的高利貸者,夏洛克也得到了他應得的懲罰。這正是莎士比亞所要著重表現的。

莎士比亞畢竟是一個文藝複興時期的資產階級作家,他的作品必然會帶上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他在《威尼斯商人》中熱情歌頌安東尼奧與巴薩尼奧之間的無私友誼,巴薩尼奧與鮑西婭之間的真誠愛情以及貝爾蒙特的幸福生活;他特別讚賞安東尼奧和鮑西婭,用他們來體現他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但是,安東尼奧本人是一個富商巨賈,鮑西婭也是一個富家小姐,他們的友誼、愛情和生活都離不開金錢,也超不出資產階級道德的範疇。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莎士比亞肯定這些資產階級新人和他們的反封建鬥爭,具有曆史的進步作用。到了今天,則需要批判地對待。

對於今天的觀眾來說,這部喜劇的價值主要在於莎士比亞以他的生花妙筆塑造出夏洛克這一高利貸資產者的典型形象,通過他的活動,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唯利是圖的剝削本質。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是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所著曆史劇的作品,分上、下篇,寫於1597~1598年。

15世紀初,英格蘭在亨利四世統治下,國家多故,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爭戰不休。諾森伯蘭伯爵曾扶助亨利四世登上王位,他居功自傲,對國王使出君主的威嚴大為不滿。他和華斯特勾結摩提默和葛蘭道厄,陰謀策劃反亨利四世的叛亂。與此同時,太子哈利好像不求上進,行為放蕩,整日鬼混。叛亂爆發,亨利四世的王軍與諾森伯蘭伯爵的愛子潘西的叛軍在索魯斯伯雷相遇,結果國王的人馬徹底擊潰了叛軍。接著又平定了一場叛亂。接二連三傳來勝利的消息,這時亨利四世卻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對太子的品格深感不安,但太子表示一定要洗心革麵,用超乎一切的努力保住王冠。亨利四世駕崩,亨利五世一改年輕時的荒唐,變成了一個聖明的君王,太平盛世亨利五世王朝即將開始了。

作品既讚揚了亨利四世維護國家統一的業績,又揭露了他非法篡奪王位的罪過。而且還將廣闊的社會生活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的生動畫麵。作者刻畫人物性格形象、生動。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是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所著的喜劇作品,寫於1600年。

羅馬帝國有一對孿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奧拉公主,在海上航行遇難,彼此分離,先後都流落到伊利裏亞。薇奧拉得知這兒的統治者是高貴年輕的奧西諾公爵。公爵正在向一位品德很好的奧麗維婭伯爵小姐求愛,但被小姐拒絕。薇奧拉公主決心女扮男裝,化名西薩裏奧,給奧西諾公爵做侍從,但這時公主卻愛上了公爵。她就懷著這種矛盾的心情奔跑於公爵和奧麗維婭之間,促成他們的結合,可是女扮男裝年輕貌美的薇奧拉卻贏得了奧麗維婭的愛情。這時薇奧拉的弟弟西巴斯辛也由船主安東尼奧救上岸,奧麗維婭在街上錯把西巴斯辛當成薇奧拉,向他表示了少女的愛情,並成了婚。薇奧拉也和奧西諾伯爵結成良緣。

作品謳歌了幸福、愛情和歡樂的人生。還通過托比爵士、侍女瑪莉亞、小醜等人身上所體現的文藝複興時期的樂觀精神,對清教徒的虛偽無聊大加諷刺。

全劇情節錯綜複雜,洋溢著濃鬱的抒情色彩。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英國作家莎士比亞最主要的作品,大約作於1600年。

說此劇本是莎士比亞的最主要的作品是有原因的:1.它是作者戲劇藝術達到了最成熟期的作品;2.它最能代表作者的思想,表現人文主義者在危機時期的思想狀態;3.作者在這個劇本裏對當時的政治局勢表現出了比較明確的主觀態度。

它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哈姆雷特是一個丹麥王子,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受人文主義的教育。因為父王突然死去,懷著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國。不久,母後又和新王——他的叔父結婚,使他更加難堪。新王聲言老王是在花園裏睡覺時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時,老王的鬼魂向他顯現,告訴他,“毒蛇”就是新王,要他為父複仇。

王子是人文主義者,認為這個複仇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他說自己有重整乾坤的責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麵,既怕泄密,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心煩意亂,憂鬱不歡,隻好裝瘋賣傻。同時,奸王也懷疑他,派人到處偵察他的言行,甚至利用王子的2個老同學和他的情人。王子趁戲班子進宮演出的機會,改編一出陰謀殺兄的舊戲文叫他們去演出,來試探叔父。戲未演完,叔父坐立不安,便倉皇退席。

這樣,奸王的做賊心虛完全暴露,他更加害怕隱私被揭發。禦前大臣波洛涅斯獻計,讓母後叫王子到她私房談話,自己躲在帷幕後邊偷聽,王子在談話中發現幕後有人,以為是奸王,便一劍把他刺死。奸王便用借刀殺人法,派他去英國,並叫監視他去的2個同學帶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時就殺死他。但王子警覺,半路上調換了密信,反叫英王殺掉那兩個同學,他自己跳上海盜船,脫險回來。回來後,知道情人奧菲利婭發瘋落水溺死。奸王利用雷歐提斯,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置王子於死地。

結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劍,母後誤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而死。王子囑托好友把他的行事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被葬以軍人禮式。

這個情節是借用丹麥8世紀的曆史事件來反映英國16~17世紀之交的政治形勢的。正如作者借主角的口所說的“是這一個時代的縮影”。他說:“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他說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獄,裏麵有許多監房、囚室、地牢;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間”。這裏說的是丹麥,指的是英國。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原始積累最典型的國家,全國到處是乞丐、流浪人,朝廷還頒發血腥法令,禁止乞討、流浪,使他們走投無路,除受饑挨凍之外,還要遭到鞭打、割耳、打烙印、絞死,簡直是人間地獄!

《哈姆雷特》這出悲劇用豐富、生動的情節,隱蔽地表露一個重要的思想:文藝複興的後期,中央政權穩定了,轉而形成君主專製的政體。國王摔開資產階級,獨裁獨斷,獨吞利益;在政治上違背了進步的措施,讓舊封建勢力卷土重來,爾虞我詐,搞得國內烏煙瘴氣。在這種顛倒混亂的時代裏,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看在眼裏,恨在心裏。一般勞動人民更不堪封建和原始積累的剝削、壓榨,於流離失所中,有一種“窮則思變”的傾向,但又感到憂慮彷徨。在這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就是1648年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夕,人文主義者的代表哈姆雷特覺得“黑雲壓城城欲摧”,雖有誌奮起除滅奸王,重整乾坤;又覺得重任難當,躊躇莫決,在苦思熟慮中,心情沉痛而陷入憂鬱。

由此看來,這出悲劇的衝突正合於恩格斯給拉薩爾的信中所指出的:“這就構成了曆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

主角哈姆雷特是文藝複興末期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一向認為人是“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象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象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但經極大的變故之後,便使他對人世不發生興趣。

他生在一個開明君主的宮廷,從小學到大學都受人文主義的教育,抱有遠大理想,成了國內有新思想的模範青年,進步人士所矚望的新時代的代表。但經過這一巨大的打擊,一時找不到重整乾坤的辦法,暫且佯狂,以免打草驚蛇。他的愛情對象奧菲利婭在他佯狂之後便歎息道:“啊,一顆多麼高貴的心是這樣隕落了!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範、舉世矚目的中心,這樣無可挽回地隕落了!”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是憂鬱,優柔寡斷,但這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本來無憂無慮,明朗、爽快、進取、生氣蓬勃,猶如夏日清晨的空氣。到了父死母嫁,壞人當權,全國成了牢獄之後,他痛恨嗜血的、荒淫的惡賊,狠心的、奸詐的、悖逆的惡賊。他一心想除滅奸王和整個惡勢力,重整乾坤而又一時不得重整的方案和條件,沉入苦思焦慮,才變成憂鬱。

第1、2幕描寫他由苦思到憂鬱的經過;從第3幕起,寫他逐步克服憂鬱的心情,他覺悟到“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行動的意義”。

審慎的思維是應該的,但不可以畏首畏尾,失去行動,便會逆流而退,消沉下去。他決心起來行動,排演戲中戲,證實奸王的罪行,他的性格也便由優柔寡斷,轉變為果斷,由憂鬱轉變為明快。刺殺禦前大臣於幕後,改寫密信,跳上海盜船,決鬥,刺死奸王等一係列的行動,再也不見憂鬱了。臨死時重托密友宣傳他的故事和心願,遺囑讓福丁布拉斯繼立為王,也是因為他有雷厲風行的性格。

哈姆雷特是有群眾的,被流放到英國去時,海盜們去救他,一般人民都向著他,這是奸王克勞狄斯說的。哈姆雷特對農民和城市平民的不滿情緒是有所了解的,他對霍拉旭說:“這3年來,我覺得時代越變越尖銳,莊稼漢的腳趾頭已經挨近朝廷貴人的腳後跟,可以擦破那上麵的凍瘡了。”

事實上正是如此,雷歐提斯為報私仇,登高一呼,便群起響應,潮水一般地湧到宮門。但哈姆雷特不能這樣做,一則因為他審慎,不能如雷歐提斯那樣輕率魯莽從事;二則因為他還隻是一個人文主義者,隻從事於思想、文化的改革。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夕,正是烏雲壓城之時,哈姆雷特從憂鬱中驚醒過來,他看到了曆史的必然要求而實際上還不能實現的悲劇。

正是在這一悲劇衝突中,他結束了人生的旅途。哈姆雷特的死,意味著人文主義者已經完成了他的曆史任務。

奸王克勞狄斯是代表封建舊勢力的陰謀家,殺兄娶嫂,取得支配國家的權位。他還為了封建舊勢力的卷土重來而排斥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原先中央王權和資產階級所訂立的同盟,至此一變而為對抗性的矛盾。

克勞狄斯的哥哥,老哈姆雷特,原是個開明君主,與人文主義者合作,致力於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把國家弄得富強了,反動的舊勢力便來摘取改革的果實,推行君主專製政體,和資產階級進步勢力必然鬧對立,曆史必然要求革命,除滅克勞狄斯所代表的反動勢力。

克勞狄斯不是露骨的暴君形象,而是反動的陰謀家的形象,陰謀把曆史倒退到封建專製時代去。他是個笑麵虎、兩麵派,一麵做出關心哈姆雷特的樣子,許願將來把王位傳給他,把他看作自己的兒子,一麵派人偵察他的行動和思想,千方百計地借他人之刀來殺他。當麵說為了他的安全,要他到英國去,背後卻派人捎去密信,讓英王在他上岸時立刻殺掉他;此計不成,又利用雷歐提斯為父複仇的機會,用毒劍毒酒置他於死地。最後,他自己也死於毒劍之下。

凡是搞陰謀詭計的野心家都是兩麵派,雖然得意一時,也色厲內荏,做賊心虛。克勞狄斯在最得意的時刻也惶恐不安,他在奪取王位後,在新婚的笙樂聲中也掩蓋不住內心的恐懼,他見哈姆雷特一身喪服,臉上籠罩著愁雲,便心神不安。雖然發出命令:於每一次舉杯祝飲時都要放一響高入雲霄的祝炮,也鎮不住心中的恐慌。派人四出偵察王子的言行,把王子的2個老同學都請到宮中來專門與王子為伴,監視他,甚至利用禦前大臣的閨女。在觀看戲中戲時,便沉不住氣,匆忙退席,徹底暴露自己的做賊心虛。退席後還跪下祈禱懺悔,還迫不及待地催促王子上船去英國。在比劍的陰謀中,亂了陣腳,終於弄得家破人亡。

奧菲利婭是禦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兒,哈姆雷特的情人,一個天真的窈窕淑女。她認識到哈姆雷特的才學出眾,說他是時流的明鏡,舉世矚目的中心,雖然情人眼中出偏見,但大體上還是能夠認識到當時人文主義者的進步作用的。可惜她深處閨閣,又在庸俗的封建廷臣包圍之中,自身又脆弱、被動,她不能衝破牢籠,象莎士比亞初期喜劇中的新女性那樣。她生身的母親似乎早已去世,指點她處世行事的隻有父兄二人。父親是庸俗好事,喋喋多言,投機取巧的禦用文人;哥哥是遊手好閑,貪愛虛榮的花花公子。父兄都勸他不要愛上哈姆雷特,因為他們以己度人,說地位高了,愛情就靠不住,隻是逢場作戲。她完全沒有處世的經驗,疑信參半,在複雜的鬥爭中,隻能聽父兄與奸王的擺布。等到父親死亡、情人離開祖國,舉目無親,不堪悲愁的高壓,憂積變瘋。哈姆雷特是佯狂,她卻是真瘋!在唱著清新的民歌上場時,充分顯露出她的藝術天才和素養,以及對民間文藝的愛好。她的不幸命運,反映這一時期同類女性的悲慘遭遇。

從這部悲劇的藝術特點,可以看到莎士比亞藝術上總的特點,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莎士比亞化”的主要內容,也即是現實主義和形象思維的方法。我們不妨從典型環境、戲劇情節、人物和語言等4個方麵來把它分析一下。

莎士比亞認為戲劇應是“時代的縮影”。悲劇《哈姆雷特》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17世紀之間的社會生活,從宮廷到家庭,從軍士守衛到人民造反,從深閨到墓地,從劇場到比武場,這麼廣闊的社會背景,構成主人公的典型環境。從這些一幅幅“福斯太夫式的背景”,即以福斯太夫為中心反映封建社會解體、資本主義方興未艾時代英國平民社會的五光十色,又是何等深刻地襯托出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及其變化。

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是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又一主要特點。恩格斯1859年給拉薩爾的信中說:“您不無根據地認為德國戲劇具有的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曆史內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融合。……更多地通過劇情本身的進程使這些動機生動地、積極地,也就是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通過生動而豐富的情節,自然而然地表露思想,這就是形象思維方法的典範,也就是莎士比亞不同於席勒的關鍵所在。《哈姆雷特》的情節就是這樣生動、豐富的。其中有3條複仇的情節線索交織在一起,以哈姆雷特為主線,以雷歐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為副線。在複仇的情節之外,還配合了次要情節,即愛情、友誼、親子關係等,起著充實、推動主要情節的作用。

主人公的父死母嫁、整個朝廷的荒淫無恥,愛情的挫折、友誼的背叛,造成思想的矛盾、憂鬱,經過啟發、鬥爭、終於衝破憂鬱而傾向於行動。這麼豐富而生動的情節,自然而然地表現一個思想,那就是時代要求變革,人民要求改變現實,推翻封建專製的血腥統洽,但實際上還不可能實現,還需要審慎的思維,準備條件。這個條件,就是製造輿論和積蓄力量。

莎士比亞劇中人物的個性化這一特點是有劃時代的意義的。恩格斯指出:“古代人的性格描繪在今天是不再夠用了,而在這裏,我認為您原可以毫無害處地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亞在戲劇發展史上的意義。”莎士比亞在戲劇發展史上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其中最可注意的是人物的個性化。在他以前的古代、中世紀的戲劇,人物多是類型的。

古希臘悲劇的人物上台是戴麵具的,因為那時每劇的演員隻有2、3個,一個演員兼演幾個角色,每換一次麵具就是另一角色的上場。麵具數目有限,隻能看到類型而不見個性。中世紀的“聖跡劇”和“神秘劇”的人物也是類型的,神總是威嚴的或慈善的,聖徒總是純潔的,稍後的“道德劇”中的人物隻是“善”、“惡”、“罪”、“義”等抽象概念的擬人化,更沒有個性。

到了莎士比亞的舞台便大不同了,很多個性化的人物。哈姆雷特和克勞狄斯不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是對立的,性格也適成對比,一個是內向性的,一個是外向性的。哈姆雷特和奧菲利婭也成對比,一個佯狂,一個真瘋。哈姆雷特、雷歐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個貴族青年都有為父複仇的心事,而做法各個不同,性格也各異:哈姆雷特慎重考慮問題,雷歐提斯輕率魯莽,還有一個則當機立斷、雷厲風行。哈姆雷特性格的特點是憂鬱,但不是一成不變的。他起初本來是無憂無慮、抱負非凡的時代新青年,遭到慘變之後便陷入憂鬱,最後從憂鬱中解脫出來,成了決斷決行的豪爽性格。

因此,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個性。奧菲利婭是個天真柔順的女子,受人文主義者哈姆雷特的影響,有些開通的思想,喜愛讀書,喜愛民間文藝,也明白一些國家大事。但她和莎士比亞其他悲喜劇中的新女性都不一樣:既不象《奧瑟羅》中苦絲德蒙娜那樣癡情,甘受冤枉,至死無悔;也不象《李爾王》中的考狄利婭那樣絕口不說半句阿諛的話;也不象《威尼斯商人》中的鮑西婭那樣有謀略,參與法庭的鬥爭;更不象《麥克白》中麥克白夫人那樣野心、殘忍。

總之,莎士比亞創造的人物很多,都有其不同的個性,其中有不少在世界文學中傳為不朽的典型,如福斯太夫、夏洛克、太門、朗思、愷撒、哈姆雷特等,都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喜歡或稱道的典型形象。

語言的豐富有力,是莎劇動人的力量所在。歌德曾說:“莎士比亞是用生動的語言感動人的。”莎士比亞在戲劇發展史上的意義,也在於戲劇語言的改革。他一改從前正宗戲劇的清規戒律,用韻散雜糅的文體,特別是運用大量的無韻詩,可以自由表達各種個性化的人物,及其在各個時間、場所的變化。在《哈姆雷特》中語言是多樣化的,既有雙行一韻,一行五音步的莊重的舊體劇詩,也有自由活潑的無韻詩,也有輕快的民間歌謠、俚諺,也有滑稽的散文對話,多種多樣,豐富生動。

莎士比亞所用的詞彙有1.5萬之多,是世界作家、詩人中罕有的。馬克思最喜歡他的作品,細心閱讀,並能背誦,還分類研究其中特殊的語句和語法。

在《哈姆雷特》這出悲劇中,也含有作者自己一些辛酸的經曆例如二幕二場,哈姆雷特叫波洛涅斯去好好安頓那班伶人時,波說要按他們應得的名分來對待,哈說不行,按名分對待,“那麼誰逃得了一頓鞭子?”當時社會對戲子是蔑視的,常加淩辱鞭打,這是作者自歎身世的飄零。又如三幕一場,哈姆雷特有自殺的念頭:“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淩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隻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他覺得人世間太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那是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詩人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心情,表露在他“十四行詩”第66首裏:

這一切我都厭倦了,我召喚安靜的死:

看,一代的才華,成了命定的叫花子,

無能的草包卻打扮成招展的花枝,

純真無偽的信誓,慘遭撕毀、棄置;

光輝的榮譽被無恥地換成羞辱,

處女的貞操,遭到強暴的奸汙,

圓滿的品德,受到無理的欺侮,

青春活力被衰朽的權貴所製伏,

藝術的咽喉為權威所截堵,

蠢貨裝作博士,壟斷技術,

天真淳樸被看做無知的老粗,

善良被俘,做了壞蛋的奴仆。

這一切我都厭倦了,我要離去人間,

但又怕我死後,留下我的愛人孤單。

莎士比亞劇作的語言是詩的語言。《哈姆雷特》就是一篇悲劇形式的詩章。單由於台詞、劇詩的富麗、雋永,就足以使他的劇作屬於一切的時代。奧賽羅

《奧賽羅》是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的4大悲劇之一,根據16世紀意大利一個短篇小說改編而成。

摩爾人奧賽羅是威尼斯大將,他和一個元老的女兒苔絲德蒙娜成了婚。元老歧視奧賽羅的膚色,反對這樁婚事並訴諸於威尼斯公爵。此時正值土耳其入侵,奧賽羅率兵禦敵。奧賽羅統帥軍隊去塞浦路斯,並任命凱西奧為副將。旗官伊阿古嫉恨凱西奧的地位,誣陷凱西奧與苔絲德蒙娜有私。並利用苔絲德蒙娜的天真,設下許多圈套。引起奧賽羅對妻子的懷疑。奧賽羅中計將苔絲德蒙娜扼死。這時,伊阿古妻子哀米利霞憤然揭發了丈夫的罪行。奧賽羅發現真情,也悲憤自殺,伊阿古被押回威尼斯,受到應得的懲罰。

作品通過奧賽羅婚姻、家庭的悲劇及陰謀家伊阿古形象的塑造,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人文主義思想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矛盾,並提出了關於種族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