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陳毅的軍事論著主要集中在1996年出版的《陳毅軍事文選》中。另外,他兼資文武,博學多才,還發表過大量的政治、文學論著,尤其擅長詩詞。1977年出版《陳毅詩詞選集》。《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輯的《陳毅傳》於1991年出版,《陳毅年譜》於1995年出版。羅榮桓

1902年11月26日生於中國湖南省衡山縣寒水鄉南灣村(今屬衡東縣),原名慎琪。1910年入私塾,1916年夏高小畢業,又在家鄉讀了三年私塾。1919年起先後在長沙協均中學和青島大學讀書,曾參加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的愛國活動。1926年秋在青島大學預科畢業後赴廣州,旋即回家鄉組織農民協會,進行反對土豪劣紳的鬥爭。1927年5月到武昌中山大學理學院讀書,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校支部組織幹事,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從事農民運動,參與組織通城、崇陽農民武裝,任黨代表。這支武裝在江西修水編入武昌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部警衛團,他任特務連黨代表,參加毛澤東發動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起義部隊於9月20日集結在瀏陽縣文家市,羅榮桓在這裏第一次見到毛澤東。起義部隊後經三灣改編到井岡山。這一時期,羅榮桓曆任中國工農紅軍(初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的連、營、支隊黨代表。他作為紅軍第一批連隊黨代表之一,積極建立軍隊基層的共產黨組織,實行民主製度,尊重愛護士兵,反對軍閥作風,參與創建了人民軍隊的連隊政治工作,由此開始了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實踐。1929年底,參加中共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古田會議),被選為第四軍前敵委員會委員。後任紅四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1930年8月,任第四軍政治委員。1932年3月,任第一軍團政治部主任。在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鬥爭中,領導部隊的政治工作,同時組織部隊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款,擴大紅軍隊伍。第四次反“圍剿”後,改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巡視員、武裝動員部部長,曾兼任擴大紅軍突擊隊總隊長,領導擴紅工作。1934年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候補執行委員,獲紅星獎章。同年9月,任第八軍團政治部主任,長征中第八軍團撤銷,他先後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代主任、總政治部巡視員、第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到陝北後,參加了東征戰役。1936年6月,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並兼任培訓高級幹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員。1937年1月,任軍委後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第一軍團政治部主任。

抗日戰爭初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1937年9月,率師政治部和少數部隊,在晉冀邊界的阜平、曲陽、靈壽一帶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38年到呂梁山地區,與代師長陳光指揮牛城、井溝和薛公嶺等戰鬥,保衛了黃河河防。同年秋,參加擴大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隨後任第一一五師政治委員。1939年3月初,與陳光率第一一五師師部和主力一部進入山東,參與指揮樊壩、梁山等戰鬥,重創日偽軍。他堅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強調團結抗日的友軍和愛國進步人士,孤立和打擊製造摩擦的國民黨頑固派。他率領的第一一五師部隊,與山東人民抗日起義武裝組成的八路軍山東縱隊並肩作戰,先後在魯西、魯南、冀魯邊、魯中、濱海地區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發展人民武裝,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1941年8月任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同年冬,日偽軍五萬餘人“掃蕩”魯中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第一一五師師部等領導機關被日偽軍合圍於沂水留田一帶。他準確地分析敵情,掌握時機,出敵不意地率部向日軍占領區臨沂方向轉移,跳出敵人重圍。後又返回根據地中心地區,領導軍民堅持鬥爭,挫敗日軍在山東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掃蕩”。1943年3月,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一一五師政治委員、代師長,後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統一領導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黨政軍工作。他重視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領導了整風運動。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領導山東軍民進行精兵簡政,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加強部隊基層建設,開展分散性、群眾性遊擊戰爭,針對日軍對根據地的“掃蕩”和“蠶食”,提出“敵人打過來,我們就打過去”的“翻邊戰術”,扭轉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被動局麵。1944年開始組織一係列戰役,實行局部反攻,鞏固、發展了山東抗日根據地。1945年指揮部隊在山東進行大反攻,控製山東境內的津浦、膠濟、隴海鐵路,收複除濟南、青島少數城市之外的山東大部分地區。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率山東主力部隊六萬餘人進軍東北,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二政委、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東北軍區第一副政治委員兼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他強調打破和平幻想,準備長期作戰,積極貫徹中共中央的戰略方針,曾提出發動群眾,創建東北根據地的建議。他組織領導了東北地區大兵團作戰中的政治工作。1947年在部隊中推廣第三縱隊訴苦教育經驗,增強指戰員的戰鬥意誌,提高部隊戰鬥力。這一經驗後經毛澤東批示在全軍推廣。在遼沈戰役中,他堅決執行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先打錦州把國民黨軍封閉在東北予以全殲的戰略決策,對奪取戰役勝利起了重要作用。他還曾主持組建二線兵團,為主力部隊輸送了大量兵員。他作為中共平津前線總前委委員和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政治委員,參與指揮平津戰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談判工作。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戰軍政治委員。6月以後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華中局(後為中南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後為中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總幹部管理部部長。1952年領導籌建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後兼任院長。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11月,任中共中國人民解放軍監察委員會書記。他在領導全軍政治工作中,強調發揚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保證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並主持製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領導“向文化大進軍”,提出“係統的、聯係實際的、穩步前進的”部隊政治理論教育方針。他善於團結和使用各方麵的幹部,領導建立幹部工作製度,加強幹部工作建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由於身體原因,1956年9月,他請求辭去總政治部主任和總幹部管理部部長職務。中共中央於10月同意了他的請求。1959年9月起,中共中央軍委分工他主管民兵工作,曾任人民武裝委員會主任。他強調民兵工作要在地方黨委領導下,圍繞生產,結合中心任務進行,進一步明確了和平時期民兵建設的方向。1960年底,林彪發動了對總政治部主任譚政的批判鬥爭。隨後,毛澤東決定,由羅榮桓複出,再任總政治部主任。20世紀60年代初,他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強調學習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反對林彪把學習毛澤東思想庸俗化。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一、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從1942年起,羅榮桓經常帶病指揮作戰,1946年曾切除一側腎髒,以後長期抱病堅持工作。1963年12月16日病逝於北京,享年六十一歲。他是十位元帥中最早去世、壽命最短的一位元帥。徐向前

1901年11月8日生於中國山西省五台縣永安村。原名徐象謙,字子敬。1911年在永安村讀私塾,三年後再讀高小兩年。1917年因貧困失學,在河北省阜平縣一家書店(後為雜貨店)當學徒。1919年春,考入太原市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速成班學習,在校期間受五四運動影響,參加進步活動。1923年畢業後,曾在陽曲縣城太原第四小學和五台縣河邊村川至中學附屬小學任教,因秉性剛直,向學生灌輸進步思想,兩次被辭退。1924年5月初,考入黃埔軍校,編入第一期第一隊。9月,被編入孫中山衛隊前往韶關參加北伐誓師。11月底畢業後留校任第三期入伍生隊第三隊副排長、排長。1925年2月至6月,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同年夏天,被派到河南國民第二軍第六混成旅任教導營教官、旅司令部參謀、第二團團副等職。1926年11月到武漢後,任南湖學兵團指導員。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少校隊長。曾率學生隊參加攻打叛軍夏鬥寅部,後被派往張發奎部任司令部參謀。7月底,隨張發奎部開到九江。南昌起義後,幾經波折,奔走武漢、上海找到黨組織。9月,在上海被中共中央軍委派赴廣州,在工人赤衛隊中任第六聯隊隊長。12月,參加廣州起義,率隊苦戰三晝夜。起義部隊在花縣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任第十團黨代表。在轉往海陸豐地區途中,升任第四師參謀長。1928年6月,任第四師師長,與彭湃等堅持武裝鬥爭。1929年1月,根據東江特委決定,帶部分人員撤出海陸豐地區。3月,由九龍到上海。6月11日,受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派遣前往鄂東北,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師副師長,中共鄂豫邊特委委員,鄂豫邊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指揮弱小的紅軍挫敗國民黨軍隊發動的三次“會剿”,殲滅大量地主武裝,擴大了武裝割據地區。在此期間,總結海陸豐武裝鬥爭失敗的教訓和鄂豫邊鬥爭的經驗,與黨代表戴克敏等共同起草《軍事問題決議案》,提出領導邊區武裝鬥爭的方針,以及集中作戰、分散遊擊,紅軍作戰盡量號召群眾參加,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等遊擊戰術等七項原則,對鄂豫邊紅軍的建設和遊擊戰爭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1930年春,任第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乘軍閥在中原地區混戰之機,率部轉戰於平漢鐵路南段,連克雲夢、光山、羅田等縣城。1931年初,第一軍與第十五軍合編為第四軍,任軍參謀長。協助軍長曠繼勳等指揮部隊,在地方武裝配合下,連續挫敗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第一、第二次“圍剿”。7月,任第四軍軍長,與政治委員曾中生率部南下,一個月內連克英山、羅田、浠水、廣濟四城,殲敵七個多團。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任第四方麵軍總指揮兼第四軍軍長。采取集中兵力、圍點打援、擊敵一路、各個殲滅的方針,半年中組織指揮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戰役,殲敵正規部隊近四十個團,使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的第三次“圍剿”計劃徹底破產,紅軍發展到四萬餘人。在此期間,對張國燾軍事指導的錯誤和“肅反”的錯誤進行了抵製和鬥爭。

1932年10月,由於敵人的強大和張國燾戰略指導的錯誤,鄂豫皖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第四方麵軍主力兩萬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蘇區。在向西轉移中,他指揮部隊連續擊破了國民黨軍十萬餘人的圍追堵截,翻秦嶺,涉漢水,越過大巴山,曆盡千辛萬苦,行程一千五百餘公裏,勝利地進入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區,開辟川陝革命根據地。1933年2月起,根據川陝地區的特點,采取收緊陣地、節節抗擊、伺機反攻、重點突破的作戰方針,連續指揮了反“三路圍攻”和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等戰役,並與王維舟率領的川東遊擊軍會合,使紅軍得到很大發展,川陝蘇區進入鼎盛時期。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指揮所部抗擊國民黨軍二十多萬人的“六路圍攻”,以靈活多變的戰術取得殲敵一萬餘人的重大勝利。1934年2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5年春,指揮廣(元)昭(化)、陝南、強渡嘉陵江等戰役後,率部長征。6月,第一、第四方麵軍會師後,被任命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參加中共中央在毛兒蓋召開的軍事工作會議,積極擁護中共中央北上創建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會議期間,被增補為第六屆中央委員,並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的金質紅星獎章。會後率右路軍北上,指揮包座戰鬥,全殲胡宗南部第五十九師,打開了進軍甘南的通道。同年9月,與毛澤東、周恩來、陳昌浩等電促張國燾率左路軍北進。在中共中央和第一、第三軍北上後,積極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和第四方麵軍廣大指戰員支持朱德、劉伯承等反對張國燾分裂活動的鬥爭,推動部隊第二次北上。1936年7月,第四方麵軍與第二方麵軍會師後,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8月,再次率軍北上,指揮了通(渭)莊(浪)靜(寧)會(寧)戰役。會寧會師後,奉中央軍委命令,率第四方麵軍一部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1月,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率部繼續西進,計劃在河西走廊創建根據地,伺機打開到新疆的通路。西路軍浴血奮戰四個多月,殲敵二萬餘人,有力地策應了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但終因敵眾我寡、彈盡糧絕而失敗。他曆經艱險,於1937年6月到達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