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貨幣差額論”及其相關政策的批判(1 / 1)

第一,通過改變貨幣的名義價值或減少鑄幣的分量、成色等不能增多現金,隻能為市場帶來混亂。托馬斯·孟認為,貨幣的基本職能是對商品進行衡量的天然尺度,因此,人們在使用時不會重視諸如英鎊、先令、便士之類的名稱,而是要看貨幣能換來多少數量的商品。提高貨幣的名義價值或減少鑄幣的分量、成色之類的做法,隻會對人民造成損失,並最終危害到國王的利益。

對於國王來說,他隻能因降低貨幣的成色、分量,從造幣廠得到一次微不足道的利益,而以後,人們每年都要用實值較先前少的貨幣來交納。因此,從總體上來看,國王不僅得不到好處,反而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外國人也會按比例提高他們的幣值,改變與本國貨幣的彙率或提高物價,這樣,就使得本國從外貿中也得不到好處。

第二,當時有種說法是,準許外幣以高於其實際價值的比率與英國貨幣兌換並在英國流通,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鼓勵外幣流入,從而增加英國的財富。對於這種說法,托馬斯·孟認為是不現實的,因為一旦本國采取這種方式,其他的國家就會實行同樣的辦法進行抵製。並且,如果本國對外國的貨幣貶值太嚴重的話,就會讓國外的商人利用這個機會,將本國的基本貨幣全部帶走。

第三,禁止外商將在本國售出貨物所得的貨幣帶到國外,隻許他們用這些貨幣購買本國的貨物。不準貨幣流出,隻能束縛商人的手腳,斷送對外貿易的財路,長此以往,關稅、利潤等也將隨之消失。

第四,勒令輸出食物和軍火的商人將售價的全部或大部分以貨幣形態帶回本國的政策,不僅不能增多本國的現金,還會阻礙對外貿易的發展。

第五,在國內或海外彙款或提款時,如果本國的貨幣遭到貶值,那麼,本國的財富會不會減少呢?對於這一問題,托馬斯·孟肯定地說,不會。托馬斯·孟認為,國與國之間的貨幣彙率,並非完全是由各國貨幣的分量和成色來決定的。

除了債務上的風險性和債款到期的延緩期限外,彙兌上幣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進行彙兌地方的現款供應量。如果進行彙兌地方的本國貨幣供應的過多,就會使本國貨幣在彙兌上貶值,反之,則會升值。貨幣的供應多少,主要是由一國對外貿易的順差或逆差來決定的。因此,想要增加一國的財富,不能把重點放在彙率上,而要在對外貿易的差額上下功夫。除此之外,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第六,在本書中,托馬斯·孟以大量的篇幅批判了吉拉德·馬林的觀點。在托馬斯·孟看來,馬林之所以把銀行家和彙兌商人的貢獻誇大了,把外彙業說得簡直像一種魔術,完全是出於利己的動機。對此,托馬斯·孟進行了解釋。首先,在馬林看來,彙兌業可以把貨幣放到世界上任何通行彙兌的地方去生利。而托馬斯·孟則不讚成這種說法,他認為,彙兌帶來的利益或損失,是由貿易差額的順逆來決定的。在這一過程中,貿易差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外彙價格隻是處於被決定的地位。其次,馬林認為,正是由於彙兌業的存在,商人可以不帶貨幣到任何國家去購買商品。托馬斯·孟指出,購買時可以先不支付貨幣,但最終我們必須以本國的貨幣或商品向他們支付代價,所以,它並不會創造什麼奇跡。第三,馬林認為,通過彙兌,可以進行貨幣經營或壟斷某種商品,那麼,通過賤買貴賣就能賺取巨額利潤。托馬斯·孟認為這種說法也不正確,因為這種做法帶有投機的性質,偶爾還行,長此以往不僅不能獲利,還會受到損失。第四,馬林認為,可以用彙兌所得的利潤購買外國的貨物。托馬斯·孟認為,一個擁有大量現金而不知道進行對外貿易的國王是很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就沒有彙兌可言。最後,彙兌業也不像馬林說的那樣,貨幣市場完全聽憑富有國王的意誌,國王讓它在哪裏進行它就隻能在哪裏進行;相反,由對外貿易帶來的貨幣,是促使彙兌進行的惟一因素,並且,它也是決定彙價的主要因素。總之,在托馬斯·孟看來,彙兌商人是不會為國家增加財富的,因為彙兌商人隻是為貿易商人服務,彙兌的貨幣數量完全由貿易差額來決定。

第七,托馬斯·孟認為,那些浪費現象不會損害國家的貿易和財富。關於這一點,他說,如果我們很少用甚至一點都不用外貨,那麼,我們的商品怎麼能輸出呢?難道外國人會那麼傻,隻用貨幣來購買我們的東西,而不知道用商品來換我們的貨幣嗎?

要想解決這一矛盾,就需要用到折衷的辦法,也就是說,我們要用既不過奢也不過儉的辦法來換取大量財富。而那些貴族、紳士等,在房屋衣著方麵大擺場麵,不至於會使國家貧窮。並且,如果富人所浪費的都是本國的產品,並且是用本國的原材料生產出來的,那麼,這種浪費不僅不會帶來損失,還會有利於財富的更好分配。因為正是通過富人的浪費,窮人才能獲得生存必需的資金。